傳統白酒的釀酒方法有哪些,白酒有幾種釀造方法資深酒友知道時光大成的釀造技藝怎么樣嗎

1,白酒有幾種釀造方法資深酒友知道時光大成的釀造技藝怎么樣嗎

白酒有以下3種釀造方法:固態法白酒(指采用固態糖化、固態發酵及固態蒸餾的傳統工藝釀制而成的白酒),如大曲酒、小曲酒、麩曲酒、混曲酒等;半固態法白酒(指采用固態培菌、糖化、加水后,于液態下發酵、蒸餾的傳統工藝釀制而成的白酒);液態法白酒(指主要采用液態糖化、液態發酵、液態蒸餾制成的白酒),如傳統液態法白酒、串香白酒、固液勾兌白酒、調香白酒等。
挺有名的,品質也挺高端,或者可以看看郎牌特曲,川酒中的佼佼者,口感綿甜,爽口度舒適

白酒有幾種釀造方法資深酒友知道時光大成的釀造技藝怎么樣嗎

2,我國白酒釀造有哪些傳統的工藝呢

我國傳統的白酒釀造工藝為固態發酵法,在發酵時需添加一些輔料,以調整淀粉濃度,保持酒醅的松軟度,保持漿水。常用的輔料有稻殼、谷糠、玉米芯、高粱殼、花生皮等。酒曲、酒母 除了原料和輔料之外,還需要有酒曲。以淀粉原料生產白酒時,淀粉需要經過多種淀粉酶的水解作用,生成可以進行發酵的糖,這樣才能為酵母所利用,這一過程稱之為糖化,所用的糖化劑稱為曲(或酒曲、糖化曲)。曲是以含淀粉為主的原料做培養基,培養多種霉菌,積累大量淀粉酶,是一種粗制的酶制劑。 參考資料在水酒網,有更好的釀酒手藝可以加入酒水群:910 35 855 進行交流。
原窖法,跑窖法,老五甑等

我國白酒釀造有哪些傳統的工藝呢

3,釀酒方法是怎樣的

我國生產白酒方法有固態法、半固態法和液態法。固態法是指固態醅發酵、固態蒸餾;半固態法是指固態醅發酵、液態蒸餾;液態法是指液態發酵、液態蒸餾。一般情況下用傳統工藝則要把糧食浸泡、初蒸、燜糧、復蒸、攤涼、加曲裝箱培菌、配糟、裝桶發酵、蒸餾、成品酒。新工藝比較簡單,主要取決于酒曲(新工藝酒曲可以生料發酵,減少中間環節,節約時間、燃料費、人工費)。釀酒是利用微生物發酵生產含一定濃度酒精飲料的過程。釀酒原料與釀酒容器,是谷物釀酒的兩個先決條件。釀酒原料不同,所用微生物及釀造過程也不一樣。據考古出土的釀酒器具表明,遠古時代便存在釀酒行業,普遍認為,龍山文化時期釀酒是較為發達的行業。酒曲釀酒是中國釀酒的精華所在。釀白酒多以含淀粉物質為原料,如高粱、玉米、大麥、小麥、大米、碗豆等,其釀造過程大體分為兩步:首先是用米曲霉、黑曲霉、黃曲霉等將淀粉分解成糖類,稱為糖化過程;第2步由酵母菌再將葡萄糖發酵產生酒精。白酒中的香味濃,主要是在發酵過程中還產生較多的酯類、高級酯類、揮發性游離酸、乙醛和糠醛等。白酒的酒精含量一般在60度以上。釀啤酒以大麥為原料,啤酒花為香料,經過麥芽糖化和啤酒酵母酒精發酵制成。含有豐富的CO2和少量酒精。由于發酵工藝與一般酒精生產不同,啤酒中保留了一部分未分解的營養物,從而增加了啤酒的香味。啤酒中酒精含量一般為15度,或更低。釀高粱酒,蒸餾酒:用水果、乳類、糖類(糖蜜、甘蔗、甜菜)、谷物等原料,經酵母菌發酵后,蒸餾得到無色透明的液體,再經熟成和調兌,制成的透明含酒精濃度高于20%的酒精性飲料高粱酒是蒸餾酒的一種。釀造過程依先后順序,分為制曲、釀酒。

釀酒方法是怎樣的

4,酒的釀造方法有哪幾種 中國傳統釀酒有哪些方法

酒的品種繁多,就生產方法而論,有釀造酒(發酵酒)和蒸餾酒兩類。釀造酒是在發酵終了稍加處理即可飲用的低度酒,如葡萄酒、啤酒、黃酒、青酒等,出現較早。蒸餾酒是在發酵終了再經蒸餾而得的高度飲料酒,主要有白酒、白蘭地、威士忌和伏特加等,出現較晚。 最初的酒是含糖物質在酵母菌的作用下自然形成的有機物。在自然界中存在著大量的含糖野果,在空氣里、塵埃中和果皮上都附著有酵母菌。在適當的水分和溫度等條件下,酵母菌就有可能使果汁變成酒漿,自然形成酒。 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人類釀酒的歷史約始于距今四萬~五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新人”階段。當時人類有了足以維持基本生活的食物,從而有條件去模仿大自然生物本能的釀酒過程。人類最早的釀酒活動,只是機械地簡單重復大自然的自釀過程。 真正稱得上有目的的人工釀酒生產活動,是在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出現了農業之后開始的。這時,人類有了比較充裕的糧食,爾后又有了制作精細的陶制器皿,這才使得釀酒生產成為可能。根據對出土文物的考證,約在公元前6000年,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就已出現雕刻著啤酒制作方法的粘土板。公元前4000年,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已用大麥、小麥、蜂蜜等制作了16種啤酒。公元前3000年,該地區已開始用苦味劑釀造啤酒。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中國仰韶文化時期已出現耕作農具,即出現了農業,這為谷物釀酒提供了可能。《中國史稿》認為,仰韶文化時期是谷物釀酒的“萌芽”期。當時是用蘗(發芽的谷粒)造酒。公元前2800年—前2300年的中國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中,有不少尊、斝、盉、高腳杯、小壺等酒器,反映出釀酒在當時已進入盛行期。中國早期釀造的酒多屬于黃酒。

5,釀酒的方法有哪些

首先泡米瀝干備用,再將米蒸九成熟放至快涼出鍋,將其打散攤盤晾至28度以下入缸,把水、培養曲和酒藥倒入缸與米攪拌均勻蓋好蓋,直到有酒滲出即停,然后將其裝入布袋中,壓上木板、重物榨出酒液,把酒液放鍋內蒸到85度停止,用布袋把酒液過濾,再把濾液裝進壇子里,壇口封嚴,壇子放到適宜的地方,兩個多月后開壇飲用。現在人民的生活越過越好,人們對自己的身體健康也越來越重視,不少人都喜歡每天喝上一口小酒,但是現在市場上買的酒不但價格昂貴而且還有不少是假酒。為了健康許多人都選擇了自己釀酒。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愛喝酒的人想自己釀酒卻不會釀。下面介紹一下方法。1、泡米,選擇較好的江米或大米,淘洗后用普通涼水浸泡8——10小時,瀝干后備用。2、蒸飯,將瀝干的米上鍋蒸至九成熟離火,要求米飯蒸到外硬內軟,無夾心,疏松不糊,熟透均勻熟后不要馬上掀鍋蓋, 在鍋內把飯放至快涼時再出鍋,出鍋后將其打散,再攤盤晾至28度以下入缸。3、前期發酵,把準備好的水、培養曲和酒藥倒入缸內與蒸好的米飯攪拌均勻,蓋好蓋,夏季置干室溫下,冬天放在暖氣上 或火爐前,經3天左右,米飯變軟變甜,用筷子攪動,即可見到有酒滲出,此時缸里的溫度達到23度左右,即可停止前期發酵。4、壓榨,將經過前期發酵的物料裝入干凈的布袋中,上面壓上木板、重物,榨出酒液。5、煎酒,把壓榨出的酒液放入鍋內蒸,當鍋內溫度升到85度 ,停止加熱。6、過濾,用豆包布做成一個布袋,把蒸過的酒液倒入袋中過濾,將濾液收存起來。7、封存,把濾液裝進一個干凈的壇子里,用于凈的牛皮紙把壇口包好,再用稻草或稻殼和成稀泥把壇口封嚴,然后把壇子 放到適宜的地方,兩個多月后即可開壇飲用。

6,中國傳統釀酒有那些方法

自然釀酒   遠古時代,農業尚未興起,先祖們過著女采野果男狩獵的生活。有時采摘的野果食用不完,便被貯存起來,因沒有保鮮方法,野果里含有的發酵性糖分與空氣中的霉菌、酵母菌相遇,就會發酵,生成含有酒香氣味的果子。這種自然發酵現象,使祖先有了發酵釀酒的模糊意識,時日長久,便積累了以野果釀酒的經驗,盡管這種野果酒尚稱不上黃酒,但為后人釀造黃酒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啟示。   糧食釀酒   時間又向前推進了幾千年,華夏民族開始了原始的農耕時代。大概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簡單的勞動工具足以使祖先們衣可暖身,食可果腹,而且還有了剩余。但粗陋的生存條件難以實現糧食的完備儲存,剩余的糧食只能堆積在潮濕的山洞里或地窖中,時日一久,糧食發霉發芽 。霉變的糧食浸在水里,經過天然發酵成酒,這便是天然糧食酒。飲之,芬芳甘冽。又經歷上千年的摸索,人們逐漸掌握了釀酒的一些技術。   晉代江統在《酒誥》中說:“有飯不盡,委于空桑,郁結成味,久蓄氣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說的就是糧食釀造黃酒的起源。   曲藥釀酒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用曲藥釀酒的國家。曲藥的發現、人工制作、運用大概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的夏王朝到公元前200年的秦王朝這1800年的時間。   根據考古發掘,我們的祖先早在殷商武丁時期就掌握了微生物“霉菌”生物繁殖的規律,已能使用谷物制成曲藥,發酵釀造黃酒。   到了西周,農業的發展為釀造黃酒提供了完備的原始資料,人們的釀造工藝,在總結前人“秫稻必齊,曲藥必時”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秦漢時期,曲藥釀造黃酒技術又有所提高,《漢書?食貨志》載:“一釀用粗米二斛,得成酒六斛六斗。”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用稻米曲藥釀造黃酒的配方。《水經注》又載:“酃縣有酃湖,湖中有洲,洲上居民,彼人資以給,釀酒甚美,謂之酃酒。” 那個時代,在人們心中已有了品牌意識——喝黃酒必首推酃酒,酃酒譽滿天下,是曲藥釀黃酒的代表。   中國人獨特的制曲方式、釀造技術被廣泛的流傳到日本、朝鮮、及東南亞一帶。曲藥的發明及應用,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的偉大成就,被譽為古代四大發明之外的“第五大發明”。經過漫長的歷史歲月,趟過悠久的歷史長河,華夏民族在不斷的生產實踐中,逐步積累糧食釀酒經驗,使黃酒釀造工藝技術爐火純清 。   傳統釀酒   公元前200年的漢王朝到公元1000年的北宋,歷時1200年,是我國傳統黃酒的成熟期。《齊民要術》、《酒誥》等科技著作相繼問世,酃酒、新豐酒、蘭陵酒等名優酒開始誕生。張載、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蘇東坡等酒文化名人輩出,中國傳統黃酒的發展進入了燦爛的黃金時期。   黃酒的傳統釀造工藝,是一門綜合性技術,根據現代學科分類,它涉及到食品學、營養學、化學、和微生物學等多種學科知識。我們的祖先在幾千年漫長的實踐中逐步積累經驗,不斷完善,不斷提高,使之形成極為純熟的工藝技術。   中國傳統釀造黃酒的主要工藝流程為:   浸米——蒸飯——晾飯——落缸發酵——開耙——壇發酵——煎酒——包裝   今天,我國大部分黃酒的生產工藝與傳統的黃酒釀造工藝一脈相承,有異曲同工之妙黃酒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背景的酒種,也是未來最有希望走向世界并占有一席之地的酒品。近年來,黃酒生產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新原料、新菌種、新技術和新設備的融入為傳統工藝的改革、新產品的開發創造了機遇,產品不斷創新,酒質不斷提高。   原料多樣化。除糯米黃酒外,開發了粳米黃酒、秈米黃酒、黑米黃酒、高粱黃酒、蕎麥黃酒、薯干黃酒、青稞黃酒等等。   酒曲純種化。運用高科技手段,從傳統酒藥中分離出優良純菌種,達到用曲少,出酒率高的效果。   工藝科學化。采用自流供水,蒸汽供熱、紅外線消毒,流水線作業等科學工藝生產,酒質好,效率高。   生產機械化。蒸飯、拌曲、壓榨、過液、煎酒、罐裝均采用機械完成,機械代替了傳統的手工作業,減少勞動強度,提高了產量和效益。黃酒是我國最古老的酒種,是酒中之祖,酒中之王。黃酒釀造技術堪稱天下一絕,是祖國寶貴的科學文化遺產。   這一古老的釀造工藝究竟始于何時?自古以來眾說不一。在近現代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制品中,有很多專門的酒器,這給了我們很大的想象空間和研究線索,但翻閱一下現有的典籍史冊,居然沒有關于酒的發明的詳盡記載,只是在字里行間偶爾有一句半句提及黃酒,而其余的就是遍及在民間鄉里的傳說。這些傳說雖不能以一而論,但總能從中窺得一斑。
樓主,你好! 酒的品種繁多,就生產方法而論,有釀造酒(發酵酒)和蒸餾酒兩類。釀造酒是在發酵終了稍加處理即可飲用的低度酒,如葡萄酒、啤酒、黃酒、青酒等,出現較早。蒸餾酒是在發酵終了再經蒸餾而得的高度飲料酒,主要有白酒、白蘭地、威士忌和伏特加等,出現較晚。 最初的酒是含糖物質在酵母菌的作用下自然形成的有機物。在自然界中存在著大量的含糖野果,在空氣里、塵埃中和果皮上都附著有酵母菌。在適當的水分和溫度等條件下,酵母菌就有可能使果汁變成酒漿,自然形成酒。 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人類釀酒的歷史約始于距今四萬~五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新人”階段。當時人類有了足以維持基本生活的食物,從而有條件去模仿大自然生物本能的釀酒過程。人類最早的釀酒活動,只是機械地簡單重復大自然的自釀過程。 真正稱得上有目的的人工釀酒生產活動,是在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出現了農業之后開始的。這時,人類有了比較充裕的糧食,爾后又有了制作精細的陶制器皿,這才使得釀酒生產成為可能。根據對出土文物的考證,約在公元前6000年,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就已出現雕刻著啤酒制作方法的粘土板。公元前4000年,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已用大麥、小麥、蜂蜜等制作了16種啤酒。公元前3000年,該地區已開始用苦味劑釀造啤酒。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中國仰韶文化時期已出現耕作農具,即出現了農業,這為谷物釀酒提供了可能。《中國史稿》認為,仰韶文化時期是谷物釀酒的“萌芽”期。當時是用蘗(發芽的谷粒)造酒。公元前2800年—前2300年的中國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中,有不少尊、斝、盉、高腳杯、小壺等酒器,反映出釀酒在當時已進入盛行期。中國早期釀造的酒多屬于黃酒。 中國是最早掌握釀酒技術的國家之一。中國古代在釀酒技術上的一項重要發明,就是用酒曲造酒。酒曲里含有使淀粉糖化的絲狀菌(霉菌)及促成酒化的酵母菌。利用酒曲造酒,使淀粉質原料的糖化和酒化兩個步驟結合起來,對造酒技術是一個很大的推進。中國先人從自發地利用微生物到人為地控制微生物,利用自然條件選優限劣而制造酒曲,經歷了漫長的歲月。至秦漢,制酒曲的技術已有了相當的發展。 南北朝時,制酒曲的技術已達到很高水平。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記述了12種制酒曲的方法。這些酒曲的基本制造方法,至今仍在釀造高粱酒中使用。 唐、宋時期,中國發明了紅曲,并以此釀成“赤如丹”的紅酒。宋代,制酒曲釀酒的技術又有進一步的發展。1115年前后,朱翼中撰成的《酒經》中,記載了13種酒曲的制法,其中的制酒曲方法與《齊民要術》上記述的相比,又有明顯的改進。 中國古代制曲釀酒技術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在發明蒸餾器以前,僅有釀造酒,在中國主要是黃酒。中國傳統的白酒(燒酒),是最有代表性的蒸餾酒。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說:“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所以一般人都以為中國在元代才開始有蒸餾酒。其實,在唐代詩人白居易(772—846)雍陶的詩句中,都曾出現過“燒酒”;另對山西汾酒史的考證,認為公元6世紀的南北朝時已有了白酒。因此,可能在6~8世紀就已有了蒸餾酒。而相應的簡單蒸餾器的創制,則是中國古代對釀酒技術的又一貢獻。酒的品種繁多,就生產方法而論,有釀造酒(發酵酒)和蒸餾酒兩類。釀造酒是在發酵終了稍加處理即可飲用的低度酒,如葡萄酒、啤酒、黃酒、青酒等,出現較早。蒸餾酒是在發酵終了再經蒸餾而得的高度飲料酒,主要有白酒、白蘭地、威士忌和伏特加等,出現較晚。 最初的酒是含糖物質在酵母菌的作用下自然形成的有機物。在自然界中存在著大量的含糖野果,在空氣里、塵埃中和果皮上都附著有酵母菌。在適當的水分和溫度等條件下,酵母菌就有可能使果汁變成酒漿,自然形成酒。 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人類釀酒的歷史約始于距今四萬~五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新人”階段。當時人類有了足以維持基本生活的食物,從而有條件去模仿大自然生物本能的釀酒過程。人類最早的釀酒活動,只是機械地簡單重復大自然的自釀過程。 真正稱得上有目的的人工釀酒生產活動,是在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出現了農業之后開始的。這時,人類有了比較充裕的糧食,爾后又有了制作精細的陶制器皿,這才使得釀酒生產成為可能。根據對出土文物的考證,約在公元前6000年,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就已出現雕刻著啤酒制作方法的粘土板。公元前4000年,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已用大麥、小麥、蜂蜜等制作了16種啤酒。公元前3000年,該地區已開始用苦味劑釀造啤酒。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中國仰韶文化時期已出現耕作農具,即出現了農業,這為谷物釀酒提供了可能。《中國史稿》認為,仰韶文化時期是谷物釀酒的“萌芽”期。當時是用蘗(發芽的谷粒)造酒。公元前2800年—前2300年的中國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中,有不少尊、斝、盉、高腳杯、小壺等酒器,反映出釀酒在當時已進入盛行期。中國早期釀造的酒多屬于黃酒。 中國是最早掌握釀酒技術的國家之一。中國古代在釀酒技術上的一項重要發明,就是用酒曲造酒。酒曲里含有使淀粉糖化的絲狀菌(霉菌)及促成酒化的酵母菌。利用酒曲造酒,使淀粉質原料的糖化和酒化兩個步驟結合起來,對造酒技術是一個很大的推進。中國先人從自發地利用微生物到人為地控制微生物,利用自然條件選優限劣而制造酒曲,經歷了漫長的歲月。至秦漢,制酒曲的技術已有了相當的發展。 南北朝時,制酒曲的技術已達到很高水平。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記述了12種制酒曲的方法。這些酒曲的基本制造方法,至今仍在釀造高粱酒中使用。 唐、宋時期,中國發明了紅曲,并以此釀成“赤如丹”的紅酒。宋代,制酒曲釀酒的技術又有進一步的發展。1115年前后,朱翼中撰成的《酒經》中,記載了13種酒曲的制法,其中的制酒曲方法與《齊民要術》上記述的相比,又有明顯的改進。 中國古代制曲釀酒技術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在發明蒸餾器以前,僅有釀造酒,在中國主要是黃酒。中國傳統的白酒(燒酒),是最有代表性的蒸餾酒。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說:“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所以一般人都以為中國在元代才開始有蒸餾酒。其實,在唐代詩人白居易(772—846)雍陶的詩句中,都曾出現過“燒酒”;另對山西汾酒史的考證,認為公元6世紀的南北朝時已有了白酒。因此,可能在6~8世紀就已有了蒸餾酒。而相應的簡單蒸餾器的創制,則是中國古代對釀酒技術的又一貢獻。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