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子呼來不上船出自那首詩
飲中八仙歌 杜甫 知章騎馬似乘船, 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陽三斗始朝天, 道逢麴車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興費萬錢, 飲如長鯨吸百川, 銜杯樂圣稱避賢。 宗之瀟灑美少年, 舉觴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樹臨風前。 蘇晉長齋繡佛前, 醉中往往愛逃禪。 李白一斗詩百篇, 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 自稱臣是酒中仙。 張旭三杯草圣傳, 脫帽露頂王公前, 揮毫落紙如云煙。 焦遂五斗方卓然, 高談雄辯驚四筵。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人稱詩仙。李白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富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李白一生嗜酒。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描繪李白:“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因此,古時的酒店時里,都掛著“太白遺風”、“太白世家”的招牌。 李白的酒癮是很大的。在給妻子的《寄內》詩中說:“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在《襄陽行》詩中說:“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在《將進酒》詩中說:“會須一飲三百杯。”這些數字雖不免有藝術的夸張,但李白的嗜酒成性卻也是事實。 關于李白喝酒的傳說很多。說李白賓居任城時,與孔巢父等五人相識,他們一起在徂徠山中每天飲酒沉醉,被世人稱為“竹溪六逸”。又說李白酒醉泛舟在采石磯附近的江面上,見水中月影而捉之,遂溺死。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飲中八仙歌》)
杜甫《飲中八仙歌》
2,天子呼來不上船正解
據我所知,至今對于“天子呼來不上船”有過四種不同的解釋,關鍵在于一個船字。 第一種:說這個船就是水上的船。唐玄宗在白蓮池泛舟,召見李白,李白已經喝醉了,上不了船,由高力士扶了上去。對于這種解釋我有兩點疑問,一、“不上船”同上不了船、難以上船并不是一個意思;二、和下一句“自稱臣是酒中仙”連接不起來,跳躍太大。 第二種:說船字指的是衣襟或扣子。根據是《康熙字典》,“衣領曰船”“或言衣襟為船”。于是解釋為李白由于酒醉,在天子召見他的時候不扣扣子、衣冠不整、邋邋遢遢。對于這種解釋我也有兩點疑問,一、此處為什么用一個“上”字,作何解釋?二、如果李白在清醒的時候這樣不修邊幅,那可能是一種詩人的瀟灑,但發生在醉后,則只能是酒鬼的丑態,是不符合杜甫贊美李白的原意的。 第三種:說“船”字其實是個“穿”字,由于兩個字同音,所以誤寫了。這種猜想是沒有根據的。它的意思無非還是李白聽到天子召喚時因酒醉而沒有穿好衣服。 第四種:說這個“船”是皇權的代稱。李白不聽皇帝的召喚,藐視皇權,不與皇室合作,不上他的“賊船”。我不同意這種解釋,因為這種美化李白的動機雖好,但是把李白的高傲贊揚得過頭了。不錯,相對于那種趨炎附勢的人,李白是有傲骨的,但他并沒有清高到如此程度,連皇帝也不理會。他曾經拜訪過賀知章,曾經自薦于韓荊州,曾經贊頌過楊貴妃,曾經受召于永王麟,他是結交過不少“權貴”的,他只是不愿意“事”那種需要“摧眉折腰”地去奉承的權貴罷了。 下面,我想做出另一種解釋,或者可以算是第五種吧。 船,在古代也是一種酒器(見《辭海》)。李浚《松窗雜錄》中有“上因連飲三銀船”之句。這樣,“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就好解釋了。說的是天子把李白召進宮來了,但李白看到沒有擺上酒器,就半開玩笑地說:“您沒聽說嗎?臣是酒仙啊,怎么不拿酒來給我喝呀?”這是符合他的性格,以及他和唐玄宗的朋友關系的,玄宗曾親手為他調粥嘛。事實上他與玄宗的個人關系是很不錯的,玄宗贈他紫袍,他一直引以為榮,珍存到終生。 不知專家和讀者能不能接受我的這種解釋。 多種解釋是可以并存的,人們可以各取所需。但我覺得對于古典詩詞的解釋,不可以因為“死無對證”就隨意亂說,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我試將這些原則歸納為四個“符合”:符合作者原意,符合作品邏輯,符合歷史環境,符合審美情趣。
同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