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1,怎樣在家自制白酒
將糯米浸泡數小時后,上鍋蒸熟,涼至30來度時,放入酒曲與一點涼開水,攪拌均勻后,蓋蓋密封,保溫二\三天,即可制成甜白酒.
自制白酒需要先準備好各種原料,具體為:釀酒用的糧食,酒曲。釀酒工具,具體為:發酵設備,蒸餾設備,冷卻設備。首先,按發酵工藝的不同,把糧食處理好,熟料發酵需要把糧食煮熟,攤涼,冷卻到30度以下后加入酒曲。生料發酵可以直接把糧食和酒曲按比例混合。例如使用傳成酒械的傳成牌高產酒曲,熟料發酵每百斤糧食加入五兩酒曲,生料發酵用七兩酒曲即可。視溫度和發酵方式的不同,發酵期需要八天至兩個月不等。發酵完成后,就可以使用蒸餾設備進行蒸餾,現在通常采用蒸汽蒸餾設備,這樣不會把發酵好的酒培燒糊,避免了出現糊味。蒸餾出來的酒蒸汽用冷卻設備冷卻下來,就可以得到我們要的白酒了。以上只是制白酒的簡單方法流程介紹,具體的方法比較復雜,工藝也有多種,建議還是找專業的老師給你做培訓,親自動手操作才能學會。
是自己喝還是為了銷售?自己喝在網上搜索就可以了,有很多。為了銷售還是請個師傅吧。做酒不是那么容易的。分很多種工藝。
酒曲加糧食加水封口放數天就有酒了
2,傳統熟料固態玉米酒怎么做
釀制的工藝流程:選糧-糧食浸泡-糧食蒸煮-糧食攤涼-加曲攪拌-密封發酵-設備蒸餾1、選擇糧食:挑選顆粒飽滿,色澤度好的玉米,不允許有長蟲、發芽、霉變、污染等現象,最好去除玉米當中的胚芽,胚芽里面富含脂肪,是產生雜醇油的主要成分,白酒當中雜醇油偏多,飲用后容易口干、上頭;2、糧食浸泡 將玉米加水浸泡1-2天,浸泡吸水膨脹,利于?后面蒸煮。期間要換水1到2次,以便去除玉米中的細小灰塵,不然會影響發酵甚至蒸餾效果,影響白酒的品質;3、糧食蒸煮將浸泡透的玉米裝入蒸煮設備中進行蒸煮,開始大火,待糧食開始裂殼,再換小火蒸煮。需要指出的是最好是采用蒸汽蒸熟糧食,這樣才不會讓玉米的營養成分流失。蒸煮標準為糧食內部全部熟透;4、糧食攤涼將蒸熟的玉米出鍋/甑攤開,春夏攤涼至常溫,秋冬攤涼至30攝氏度左右。有溫度計測量溫度最好,沒有測量儀器就用手背感覺,不燙手即可;5、加曲攪拌玉米攤涼后按比例(100斤玉米:0.6斤高產曲)加入酒曲,進行攪拌,攪拌過程中應注意衛生,攪拌時切忌用手,手上的細菌容易感染發酵物料。攪拌需要均勻,不然影響發酵效果;6、密封發酵將糧食和酒曲攪拌均勻后裝入發酵容器內進行發酵,期間注意衛生和溫度,發酵期的溫度盡量控制在20-30攝氏度。待發酵徹底后無需控溫,只需密封好即可;7、設備蒸餾將發酵好的物料(酒醅)倒入設備內安裝好設備即可進行蒸餾,蒸餾的火候應遵循大火燒開,中火出酒,大火收尾的火候規律。另外留意蒸餾設備的密封性和冷卻性能,這樣才能最大限度的保留白酒的產量。結果:玉米固態發酵5斤糧食,直接蒸餾至50度酒度,產量有1100ml,后面度數低的酒沒有再蒸餾出來。所以出酒率為44%以上,出酒率可以。酒的香味怡人,口味細膩,回味甘甜。稍微有點沖,因為是新酒,儲存一段時間之后酒質會更好。大家可以根據自己喝當地情況選擇度數和儲存時間。
3,怎樣做玉米熟料釀酒
玉米熟料釀酒流程與操作方法1、工藝流程根據調研的情況及資料分析,生料釀酒的流程確定為雙發酵工藝。原料玉米粉——調漿——糖化與發酵——蒸餾——基礎酒此工藝操作方便,參數易于控制,適于作坊式生產。2、操作方法(1)器具的清洗發酵操作前后所用器具均應用自來水清洗干凈,以減少雜菌的污染。(2)調漿所用水應符合飲用水標準,加入水量按料水比為1:3確定。然后用檸檬酸或磷酸調節PH值至4—5,加入實驗要求量的糖化酶和其他酶類,再接入活化后的安琪酒精酵母。(3)糖化與發酵發酵過程料溫最好控制在25—30℃,發酵應做到前緩、中挺、后緩落,夏季加強通風降溫;冬季做好保溫工作。發酵時容器要密閉,每隔24小時攪拌一次,3天后每隔24小時測一次酒精度,至5—6天,每隔2—3小時用酒精比重計測一次酒精度,并記錄結果。發酵周期隨發酵溫度的不同一般在6—12天。發酵溫度恒定控制在26℃,發酵周期約7天。當發酵醪表面無氣泡產生,上部為淡黃色清亮液體,酒香突出,底部沉淀用手捏有疏松感,但酒度不再增加,甚至下降時,此時發酵醪已完全成熟,即進行蒸餾。(4)蒸餾火勢兩頭急、中間緩,即大火升溫,緩火蒸酒,大火追尾。蒸餾時控制冷凝水進水量,使流出酒溫度在30℃以下,先流出的4—5ml酒樣為酒頭,中餾酒的酒度控制在20%(v/v)以上。酒度20%以下的酒尾加入下一蒸餾鍋中再次蒸餾。蒸餾過程要防止暴沸、糊鍋等現象的發生,主要是控制發酵成熟度、裝醪量,掌握火候,不宜大火蒸酒。目前,由各大公司推出的液態生料釀酒,由于很難把握技術的精確度,雖然出酒率提高了。但是所出酒容易造成怪異味,消費者很難接受。經多次實驗得出實行液態熟料釀酒,不僅出酒率高,而且酒味特別好,深受消費者的喜愛,故在此特將此技術推薦給大家。其具體工藝如下:一、洇糧:料水比例100斤大米用35斤水洇浸30—50分鐘,翻動兩次,使其潮濕度均勻。二、蒸熟(不可煮熟、增大粘度、增加膠質化)松散為好,可分幾次蒸熟。方法:鍋里按糧食的60—70%加水、加支撐物和蒸料用簾子,縫制一個紗布袋裝洇濕的物料,(紗布袋不宜太粗,與鍋壁間有5厘米縫隙為好,熱氣熱水易對流),水燒開時,加入物料蒸20分鐘即可取出(視料量而定)。三、攤晾:蒸熟的物料出鍋后,立即攤平晾涼,30度左右為宜,進行液態發酵攤晾物料時可用風扇吹涼,時間不宜過長,防止細菌侵入,攤晾期可經多次翻動。四、發酵:熟料發酵:物料晾到30度左右即可發酵。糧、水、曲比例:100:250:0.7。用涼水最好,墊缸,攪動物料與生料發酵方法相同,發酵15天左右為好,料水分層即可烤酒。五、烤酒:可以不加壓鍋水,鍋里加簾子,簾子墊起來離開鍋底,防止糊鍋。烤酒時干稀混合料裝入紗布中放到簾子上蒸煮。待60度時加過氣筒,可以不攪動鍋,其他操作程序與生料液態烤酒方法相同。
4,白米為主的釀白酒法
這種傳統的釀酒方法概括起來就是:將大米蒸熟 后拌曲發酵,然后蒸餾得成品酒。具體操作起來就更復雜一些,其工藝如下:浸米—蒸煮—揚冷、拌曲—入缸固態培菌糖化—半固態發酵—蒸餾—成品酒。 其中僅是蒸煮工序就很麻煩,操作要求較為嚴格。例如:將浸好的大米倒入甑內,待園氣后初蒸15~20分鐘,然后潑入熱水,還要上下翻倒幾次,又上蓋, 待園氣后再蒸幾十分鐘,再進行第二次潑水、翻倒、再蒸。同時還要求所蒸煮的大米外硬內軟、無生心、疏松不糊,、透而不爛,均勻一致等等。如那一環節掌握不 好,達不到要求都可能影響到出酒率。v采用生大米釀酒就簡單得多了。生大米不需要淘洗,不需要浸泡,當然更不需要蒸煮。將市售的大米買來后,每公斤大米加入6克生料曲種,加入三公斤冷水攪拌、密封發酵,經蒸餾就得成品酒。所以,有人戲稱生料釀酒技術為“傻瓜釀酒技術”。v生料釀酒,可以說就談不上什么“工藝流程”,如果硬要編個工藝流程的話,那么這個工藝流程就是:配料(大米+曲+水)—發酵—蒸餾—成品酒。v采用生料酒曲釀制大米白酒,每斤米得一斤酒,45~50度,口感與傳統釀制的一樣,甚至超過。 由此可見,采用生料釀酒,簡化了工藝、節約了燃料和人工、減輕了勞動強度和操作技能、提高了出酒率,從而大大地降低了生產成本。而且,還由于生料釀酒操作簡單,管理粗放,完全可采用規模化、機械化大生產。 由于生料釀酒具有上述諸多優點,僅管這個新技術推廣時間不長,宣傳力度不大,但仍然受到許多酒廠的歡迎,尤其是受到那些文化不高、缺乏釀酒技術的小酒 廠和家庭釀酒作坊的普遍歡迎。例如:目前廣西省內即有上千家小酒廠和家庭作坊在采用生料釀酒技術生產大米白酒。江西、湖南、浙江、上海等也有許多廠家在采 用生料釀酒技術生產。 然而,生料釀酒再簡單也是一門科學技術。既是一門科學技術,就有一定的工藝規范和操作規則。遵循這些規則,出酒率就高;違背或不按這些規則操作,就達 不到出酒要求。原因是,由淀粉轉變為酒是生物化學反應的結果,也是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假如改變了規定的作用條件,其代謝產物就不是酒,而是另一種代謝產物 ——如醋酸。 一些人不明白這個道理,把科學看成魔術,把生料曲種當成是“仙丹妙藥”,以為在生大米中加點水,丟進去一點生料曲種,它就自然而然地“變”出酒來。一但沒有變出酒來或變出的酒不多,就否定了生料釀酒技術的意義和作用。 現將筆者采訪數十家成功地采用生料釀酒廠家的經驗和個人的心得,總結幾條出來供已采用的廠家和對生料釀酒有興趣的廠家參考。 我們知道,釀酒的希望和目的無非是兩個: 一是能得到較高的出酒率;二是釀出的酒能有一個較完美的口感。但是,是否能達到這兩個目的的關鍵環節,是在發酵這道工序。盡管曲種如何好,糖化力和發 酵力如何高;盡管大米的質量好,含淀粉多;盡管蒸餾設備如何先進、接酒技術如何高明。如果在發酵這一環節掌握不好,成品酒的得酒率也就不高。如何發酵,如何管理,一般酒廠和釀酒作坊都有一定的經驗。但生料釀酒與傳統的燃料釀酒方法還有不同之處。生料釀酒在發酵期中要特別注意和掌握溫度、厭氧和發酵期這三個環節。 一、 溫度(指室溫℃)。生料釀酒的發酵溫度應控制在20℃以上和40℃以下。高于40℃者易產酸,甚至酵母死亡;低于20℃者,生料難以發酵。最佳發酵溫度是25℃~30℃。 溫度與發酵期的關系是:溫度高,發酵期短;溫度低,發酵期長。具體說來,溫度在20~25℃時,發酵期一般是15~20天,溫度在25~30℃時,發酵期一般是10~12天左右。溫度在30~40℃時,發酵期一般為8天左右。 生料曲種耐高溫,在35~40℃時酵母仍能繼續生長、繁殖,而且不會產酸。因此,采用生料釀酒。不存在“安全渡夏”問題。 但是,生料釀酒也存在如何安全過冬的問題。實踐證明,在溫度20℃以下時,生料很難發酵,如溫度在10℃以下則停止發酵,這時的酵母處于冬眠狀態,不繁育生長。因此,室溫在20℃以下時,要采取保溫和升溫措施,使室溫升到20℃以上,生料發酵才能正常進行。 室 溫在20℃以下時,除了采取保溫、升溫措施以外,還可以采取熟料發酵。這里所說的熟料發酵與傳統的蒸煮有很大的區別。這里所說的熟料發酵是指將大料隨便蒸 煮而已。具體操作就是將生大米加入三倍冷水,然后用火煮,待煮到大米基本過心即離鍋冷卻到36℃以下時,加生料曲種攪拌、密封發酵。采用這種熟料發酵方 法,五天左右即全部發酵完畢,然后蒸餾即得成品酒。另外,也可將大米蒸煮成米飯,無夾心即可。 二、 厭氧。所謂厭氧,就是將生大米或煮熟的大米加曲加水裝入發酵容器后要密封,使之在沒有或缺乏空氣的條件下進行發酵。尤其是在發酵的中期和后期,更要特別注 意厭氧發酵。因為在酒精發酵過程中,不需要游離氧參加。如果在發酵中有氧氣參加,酵母菌則通過有氧呼吸獲得能量,將糖徹底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同時產生大 量菌體使酒精的產量大為減少。 其原理是:在有氧條件下發酵,其產品是醋酸,在無氧條件下發酵,其產品是酒精。所以,如果你不想要醋酸的話,就一定要在無氧條件下發酵。 怎樣進行厭氧發酵呢?許多酒廠的實踐經驗是:在發酵初期,采用半密封。所謂發酵初期,是指自生料投入發酵容器,至發酵液面冒出小米花泡沫這段時期。進入發酵中期和后期,就絕對采用全密封式發酵。所謂中期和后期,是指自發酵液面冒出小米花泡沫起至整個發酵完全結束止。 有 的廠家則與此相反,重視發酵初期的密封,但在發酵中期和后期就不重視了。當原料投入發酵容器以后,他們很重視密封,但從此就無人過。二氧化碳將塑料薄膜沖 破了,捆綁的繩索松脫了,無人檢查、更換,使空氣中的雜菌大量進入發酵容器,醋酸菌大量生長、繁殖、甚至把酒精作為它的養料,這就是有些廠家反映出酒率不 高的原因。 三、 發酵期。發酵期是指,從投料到蒸餾前的這段時間。 上面已講過,發酵期的長短決定于溫度的高低。溫度高,發酵期短;溫度低,發酵期長。我們不能說發酵期越短越好,當然也不能說發酵期越長越好,如何適當地掌握這個發酵期的長短,是提高出酒率和增加成品酒的口感和重要環節。 適當的發酵期,首先是看原料是否完全、徹底發酵,其次是原料已經完全徹底發酵后,還要延長發酵期一二天,以利于酯化、增香。 原料已經完全,徹底發酵的標志是:生淀粉已完全轉化為糖,糖已完全轉化為酒精。用檢測殘余淀粉的含量和總殘糖的含量方法就能確定原料是否完全徹底發酵了。當殘余淀粉和殘余總糖的含量在百分之一以下時,即說明原料已得到完全、徹底發酵。 一些小型酒廠和釀酒作坊沒有檢測設備,怎能掌握了解原料是否完全、徹底發酵呢?筆者于1996年編著的《生料釀酒工藝及其操作方法》一書中,曾介紹了用眼睛看、耳朵聽、口嘗、手摸等方法。由于篇幅關系就不再詳述。這里只介紹一種眼看、手摸的簡單方法供參考。 手摸,是用母指和食指擠壓正在發酵中的米粒,如無硬心、無粗糙感,一擠就化,就說明原料已基本上完全、徹底發酵了。 用眼看,一是看原料,二是看顏色。 當漂浮于發酵液面上的大米,全部或大部分沉入池底,發酵液由渾濁變青,而且整個發酵液處于靜止狀態,不再冒泡,米粒不再上下竄動時,就說明整個發酵過程已完畢,原料已經完全、徹底發酵了。 看顏色,就是看發酵液的顏色變化。從投料起至發酵開始冒小泡時的這段時期發酵液是清亮、透明的。從發酵開始至發酵結束這段時期,發酵液由清亮、透明變為米湯色。從發酵結束至酯化時期,發酵液由米湯色變清,最后變成暗淡的淡茶色。 實踐證明,適當延長一點發酵時間,是提高出酒率和增加成品酒香味的重要措施。 要延長多少時間才能算適當呢?筆者主張,當發酵液由渾濁變清,整個發酵液處于靜止狀態時,再延長一二天即為適當。從顏色上看當發酵液由渾濁變清,由清變為暗淡的淡茶色即可進行蒸餾。 為什么要延長一二天發酵時間呢?因為酒的芳香物質,是原料中的蛋白質分解成氨基酸再經生化反應而成為芳香物質。這個生化反應過程需要時間,這個時間就是酯化時間。
5,熟料釀酒方法
熟料釀酒方法1準備稻殼:稻殼主要功能是使大米等粉碎的糧食在蒸餾過程中透氣和防止其黏結。新鮮的稻殼是稻谷加工廠的廢料,所以稻殼很容易獲得。稻殼使用前在水里浸泡10分鐘(將稻殼放在編織袋內直接壓入水里浸泡即可),浸泡后的稻殼倒入蒸酒鍋內蒸至冒氣待30分鐘后鏟除,夏天蒸過的稻殼要在當天用掉,因為溫度偏高,時間長了容易發霉。2發酵料準備:熟料釀酒的原料可以是整粒和粉末兩種。原料在蒸熟前要用水浸泡,方法如下:如果用涼水,大米或碎米浸泡6-12個小時,高粱和玉米浸泡24小時,小麥和稻谷12小時。如果用50-70度熱水浸泡,浸泡時間相對較短(可以用從冷卻器里放出的熱水,不必要另燒水):大米2小時,高粱和玉米6小時。小麥和稻谷4小時。浸泡后撈出倒入酒鍋內蒸熟即可。粉碎的小麥,大米,高粱,玉米等也可不浸泡,但是需要粉碎,不需要粉太碎,粉成顆粒即可.3發酵原料浸泡好后撈出放入20%的稻殼(原料的20%)。或者按上述方法粉碎的原料潤料后拌20%稻殼再蒸熟。4潤料方法:把已經粉碎的糧食放一堆,中間挖一個凹處,放入50%-70&的涼水,慢慢浸泡1-2小時后,再拌入20%的稻殼,再把糧食蒸熟.起鍋后,在攤上冷到38度以下,再拌酒曲.(也可將酒曲活化下再使用方法如下:用10斤水放2兩白糖或紅糖,然后放酒曲活化30分鐘,在將其撒到糧食上面。)攪拌均勻后可直接放入發酵池內發酵。我公司的酒曲可以不作箱發酵,當然釀酒戶愿意作箱也行。作箱方法如下:室內要恒溫20度以上。將酒曲拌入已蒸熟的糧食上后,將糧食按15-30厘米的厚度攤在地面上進行糖化24小時后再放入發酵池,(冬天可鋪厚點,夏天鋪薄點)糖化時要用溫度表測量溫度不能超過38度,如果超過38度要翻動一下。放入發酵缸或發酵池里,用塑料薄膜密封。發酵的第2至3天要檢查溫度,超過38度要翻缸或者倒缸(從一缸倒入另一缸)。室內溫度20-38度7天就可以釀酒。5, 檢查是否發酵成功:在釀酒之前要檢查糧食是否發酵好?(1)。用眼觀淀粉是否轉化成酒,糧食就剩空殼,淀粉很少。(2)用手揉不粘手,都是水感即成功。(3)用口嘗:甜,沒發酵好。酸辣即成功。6,配糟燒法:目前熟料釀酒最好的方法是采用配糟燒法。配糟燒就是將已經蒸過酒的糟兌到已經蒸熟的糧食里面繼續發酵(要用新鮮的酒糟,不能用過夜的)冬天每100斤新原料配200斤老糟,夏天每100斤新原料配300斤老糟,酒曲用量不變。但最好按100斤新原料多加2兩酒曲,即0.8%的用量,配糟燒法即大大提高白酒的口感,提高出酒率。不容易燒缸,利用老糟稀釋了新原料的淀粉及后期含糖量及乙醇濃度,使發酵更充分。,想釀出好酒,采取配糟燒法是必要的。7,凈化與勾兌:釀出的新酒經過催陳凈化過濾后進行勾調。目前白酒市場向低度發展,但是50度以下的釀造酒容易渾濁,必須經過凈化過濾后進行勾兌,這樣才能滿足消費者的口感要求,其配方之一如下:濃香調酒液0.3% 除苦劑0.1% 酒質醇和劑0.15% 乙酸0.1% 根據各地人們口感要求的不同,用不同的香料,可以調出不同口感,不同檔次的白酒。
生料和熟料,各有各優點生料釀酒:糧食不用煮、省燃料、產量高一點、人工少一點等熟料釀酒:香氣較好。
1準備稻殼:稻殼主要功能是使大米等粉碎的糧食在蒸餾過程中透氣和防止其黏結。新鮮的稻殼是稻谷加工廠的廢料,所以稻殼很容易獲得。稻殼使用前在水里浸泡10分鐘(將稻殼放在編織袋內直接壓入水里浸泡即可),浸泡后的稻殼倒入蒸酒鍋內蒸至冒氣待30分鐘后鏟除,夏天蒸過的稻殼要在當天用掉,因為溫度偏高,時間長了容易發霉。2發酵料準備:熟料釀酒的原料可以是整粒和粉末兩種。原料在蒸熟前要用水浸泡,方法如下:如果用涼水,大米或碎米浸泡6-12個小時,高粱和玉米浸泡24小時,小麥和稻谷12小時。如果用50-70度熱水浸泡,浸泡時間相對較短(可以用從冷卻器里放出的熱水,不必要另燒水):大米2小時,高粱和玉米6小時。小麥和稻谷4小時。浸泡后撈出倒入酒鍋內蒸熟即可。粉碎的小麥,大米,高粱,玉米等也可不浸泡,但是需要粉碎,不需要粉太碎,粉成顆粒即可.3發酵原料浸泡好后撈出放入20%的稻殼(原料的20%)。或者按上述方法粉碎的原料潤料后拌20%稻殼再蒸熟。4潤料方法:把已經粉碎的糧食放一堆,中間挖一個凹處,放入50%-70&的涼水,慢慢浸泡1-2小時后,再拌入20%的稻殼,再把糧食蒸熟.起鍋后,在攤上冷到38度以下,再拌酒曲.(也可將酒曲活化下再使用方法如下:用10斤水放2兩白糖或紅糖,然后放酒曲活化30分鐘,在將其撒到糧食上面。)攪拌均勻后可直接放入發酵池內發酵。我公司的酒曲可以不作箱發酵,當然釀酒戶愿意作箱也行。作箱方法如下:室內要恒溫20度以上。將酒曲拌入已蒸熟的糧食上后,將糧食按15-30厘米的厚度攤在地面上進行糖化24小時后再放入發酵池,(冬天可鋪厚點,夏天鋪薄點)糖化時要用溫度表測量溫度不能超過38度,如果超過38度要翻動一下。放入發酵缸或發酵池里,用塑料薄膜密封。發酵的第2至3天要檢查溫度,超過38度要翻缸或者倒缸(從一缸倒入另一缸)。室內溫度20-38度7天就可以釀酒。5, 檢查是否發酵成功:在釀酒之前要檢查糧食是否發酵好?(1)。用眼觀淀粉是否轉化成酒,糧食就剩空殼,淀粉很少。(2)用手揉不粘手,都是水感即成功。(3)用口嘗:甜,沒發酵好。酸辣即成功。
1準備稻殼:稻殼主要功能是使大米等粉碎的糧食在蒸餾過程中透氣和防止其黏結。新鮮的稻殼是稻谷加工廠的廢料,所以稻殼很容易獲得。稻殼使用前在水里浸泡10分鐘(將稻殼放在編織袋內直接壓入水里浸泡即可),浸泡后的稻殼倒入蒸酒鍋內蒸至冒氣待30分鐘后鏟除,夏天蒸過的稻殼要在當天用掉,因為溫度偏高,時間長了容易發霉。2發酵料準備:熟料釀酒的原料可以是整粒和粉末兩種。原料在蒸熟前要用水浸泡,方法如下:如果用涼水,大米或碎米浸泡6-12個小時,高粱和玉米浸泡24小時,小麥和稻谷12小時。如果用50-70度熱水浸泡,浸泡時間相對較短(可以用從冷卻器里放出的熱水,不必要另燒水):大米2小時,高粱和玉米6小時。小麥和稻谷4小時。浸泡后撈出倒入酒鍋內蒸熟即可。粉碎的小麥,大米,高粱,玉米等也可不浸泡,但是需要粉碎,不需要粉太碎,粉成顆粒即可.3發酵原料浸泡好后撈出放入20%的稻殼(原料的20%)。或者按上述方法粉碎的原料潤料后拌20%稻殼再蒸熟。4潤料方法:把已經粉碎的糧食放一堆,中間挖一個凹處,放入50%-70&的涼水,慢慢浸泡1-2小時后,再拌入20%的稻殼,再把糧食蒸熟.起鍋后,在攤上冷到38度以下,再拌酒曲.(也可將酒曲活化下再使用方法如下:用10斤水放2兩白糖或紅糖,然后放酒曲活化30分鐘,在將其撒到糧食上面。)攪拌均勻后可直接放入發酵池內發酵。我公司的酒曲可以不作箱發酵,當然釀酒戶愿意作箱也行。作箱方法如下:室內要恒溫20度以上。將酒曲拌入已蒸熟的糧食上后,將糧食按15-30厘米的厚度攤在地面上進行糖化24小時后再放入發酵池,(冬天可鋪厚點,夏天鋪薄點)糖化時要用溫度表測量溫度不能超過38度,如果超過38度要翻動一下。放入發酵缸或發酵池里,用塑料薄膜密封。發酵的第2至3天要檢查溫度,超過38度要翻缸或者倒缸(從一缸倒入另一缸)。室內溫度20-38度7天就可以釀酒。5, 檢查是否發酵成功:在釀酒之前要檢查糧食是否發酵好?(1)。用眼觀淀粉是否轉化成酒,糧食就剩空殼,淀粉很少。(2)用手揉不粘手,都是水感即成功。(3)用口嘗:甜,沒發酵好。酸辣即成功。6,配糟燒法:目前熟料釀酒最好的方法是采用配糟燒法。配糟燒就是將已經蒸過酒的糟兌到已經蒸熟的糧食里面繼續發酵(要用新鮮的酒糟,不能用過夜的)冬天每100斤新原料配200斤老糟,夏天每100斤新原料配300斤老糟,酒曲用量不變。但最好按100斤新原料多加2兩酒曲,即0.8%的用量,配糟燒法即大大提高白酒的口感,提高出酒率。不容易燒缸,利用老糟稀釋了新原料的淀粉及后期含糖量及乙醇濃度,使發酵更充分。,想釀出好酒,采取配糟燒法是必要的。7,凈化與勾兌:釀出的新酒經過催陳凈化過濾后進行勾調。目前白酒市場向低度發展,但是50度以下的釀造酒容易渾濁,必須經過凈化過濾后進行勾兌,這樣才能滿足消費者的口感要求,其配方之一如下:濃香調酒液0.3% 除苦劑0.1% 酒質醇和劑0.15% 乙酸0.1% 根據各地人們口感要求的不同,用不同的香料,可以調出不同口感,不同檔次的白酒。請大家根據當地人的口感要求,選擇合適的香料及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