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代詩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請你寫與酒有關的詩句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今朝有酒今朝醉《將(qiang)進酒》有不少。
將進酒 年代:【唐】 作者:【李白】 體裁:【樂府】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2,酒對唐朝文化的影響
沒有多大必然的關系。要說有也就是唐朝文化屬于融合了各民族的特點,思想比較活躍,唐朝的詩歌多是朋友聚會時吟唱而來,聚會多半有酒,無酒不成席嗎,而且人喝酒之后,大多就比較喜歡說話,當時的形式就是吟詩作對,所以唐朝詩歌較多。
看看李白的詩
http://html.hjsm.tom.com/html/new_book/78/201/index.htm再看看別人怎么說的。
應該說唐朝比較開放,飲酒,婚姻自由等等都是一部分;所以唐朝造就了許多思想自由之下的頂峰,詩歌,舞蹈,藝術,書法,雖然那時的物質享受遠沒有后來的宋奢侈。
3,唐代的科舉制度對唐詩的繁榮有何影響
思路:一、唐代科舉制的內容:文舉和武舉。文舉又分制舉和貢舉兩類。制舉根據皇帝詔令臨時舉行,科目繁多,無一定標準。能參加的多為有名之士或現任官員。但這是非正途出身,為人看不起。貢舉才是科舉中的主要內容。貢舉科目主要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算、明書、道舉和童子科等。秀才科最貴,后因太難被廢止。進士科影響最大,主要考察貼經、詩賦和策論。考試的方式主要有:貼經,類似于填空;墨義,類似于默寫;詩賦,按照規定的題目,按格律作詩填賦;策論,類似于現在的時事政治。 二、由于進士科的影響越來越大,其中的詩賦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很多詩人上經考試,都會聚集在一起談詩論賦,還有的人會把自己的詩呈送給高官權貴,以探捷徑。(此處可舉例,如那個“先遣小姑嘗”的典故)而詩賦的寫作要求又促進了格律詩的空前繁榮。出現了嚴格的格律規則,以及關于格律不齊的拗救之法等。此處可選幾首詩,排出格律。 三、結論隨便說幾句。
4,酒對中國古代詩文創作的影響800字作文
友們,你們喜歡旅行嗎?我可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旅行迷,所以爸爸媽媽一有空就會帶我出去旅行。我去過繁華的上海,古典的蘇州……但讓我記憶最深的還是那次游楊家溪和美麗的杭州之旅了!記得那一次,是爸爸單位去避暑勝地:福建的楊家溪。我也不例外,跟著去了。在楊家溪游泳的時候發生了許多有趣的事情:爸爸的一位同事在海里游泳的時候被海蟄咬了,疼的直叫爹媽;還有一位哥哥不想去游泳,自己挖了一個沙坑,躺在里面用沙子把自己蓋住,舒服地享受著日光浴。吃中飯時,可能是因為太餓了,大家都狼吞虎咽地把飯菜一掃而空,就像餓壞了的小貓咪。吃完飯后,我們又去游覽了美麗的竹林和激情漂流。記得還有一次,爸爸和媽媽帶著我去杭州西湖長長見識。我們來到西湖,站在白堤上眺望著湖面,只見湖面上波光粼粼,輕舟蕩漾,三潭印月倒映在湖面上,荷葉、荷花挨挨擠擠的,像是哪位著名畫家所作的美麗風景畫,湖面上一陣微風吹來,讓人神清氣爽。 接著,我們租了一條小船。船夫輕快地搖著雙槳,向著湖中最大島嶼——三潭印月劃去。不一會兒,我們就看見湖面上有三個高出水面二米多的石潭。船夫熱情地給我們講解說:“古時候,每逢中秋節,古人就在潭內點上一支大大的蠟燭,水里就能倒映出30個月亮。”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原來三個潭的每個潭上都有5個圓孔,到了晚上,5個孔就亮了起來,三潭中就有15個亮點,再加上水中的倒影,就有了30個月亮。這時,爸爸告訴我一首詩:“明月生蒼海,三潭處處明。夜船歌舞處,人在鏡中行。” 旅行不僅給我帶來快樂,還讓我增長了不少見識,我愛旅行!
5,歌妓在唐詩中有怎樣的表現他們對唐詩風貌形式的影響如何
表現前面已經有人說了,我來談談影響。眾所周知,唐詩中關于妓女的形象有很多,尤其是以杜牧為代表的一群詩人,更是在青樓中流連忘返。這使得唐詩的風貌變得更加香艷和飄逸。唐朝是詩的百花園,各種風格、各種詩派爭艷斗奇:富貴似牡丹,冷艷似寒梅,清新似夏蓮……青樓娼妓的詩,好比深谷中的幽蘭,同樣賞心悅目,沁人心脾。在唐代這個都非常重視詩和詩人的社會里,冶游北里的既然多數是風流才子,那么,娼妓如果不會吟詩和作詩,就不能應酬,更不能博得士人的賞愛。在這種社會環境中,娼妓當然就十分重視提高自身的詩歌修養。有些妓女初入坊曲,鴇母就“逼令學歌令,漸遣見賓客”。 這樣便產生了許多“妙解文意,善工詩賦”的聰穎娼妓。 這些名妓才女的加入,使得唐詩和當時的社會產生了共鳴。
詞,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極盛于宋代。據《舊唐書》上記載;“自開元(唐玄宗年號)以來,歌者雜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樂的廣泛流傳;當時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為生的優伶樂師,根據唱詞和音樂拍節配合的需要,創作或改編出一些長短句參差的曲詞,這便是最早的詞了。從敦煌曲子詞中也能夠看出,民間產生的詞比出自文人之筆的詞要早幾十年。 唐代,民間的詞大都是反映愛情相思之類的題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視為詩余小道。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藝術長處的人,如白居易、劉禹錫等人才寫一些詞,具有樸素自然的風格,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以脂粉氣濃烈的祟尚濃辭艷句而馳名的溫庭筠和五代“花間派”,在詞發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虜之后的詞作則開拓一個新的深沉的藝術境界,給后世詞客以強烈的感染。
6,酒文化對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產生了哪些影響
中國是酒的故鄉,可以說五千年的歷史就是一部飄散著酒香的歷史。從《詩經》到《楚辭》,從先秦諸子散文到唐詩宋詞,無不飄逸著酒的芬芳,翻開《二十五史》有關酒的記載更是無處不在。
據統計,《詩經》305篇中,涉及到酒及人們飲酒時的心情的篇章總計48篇,占總篇幅的15.7% ,《楚辭》也有寫酒的篇幅,但相對較少。由于受地域環境的影響,早期南、北方飲酒的種類也有區別。北方所飲用的酒為“春酒”。如《詩經· 七月》有“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的句子,所謂的“春酒”其實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黃酒,用稻、黍為原料,經過發酵后,再通過壓榨法提取,這樣的酒一般是冬釀春熟,所以人們稱之為“春酒”。而南方則飲用“桂酒”,《楚辭·九歌·東皇太一》“蕙肴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九歌·東君》“操余弧兮反淪降,授北吉兮酌桂漿”,所謂的“桂酒”其實就是用桂花釀制而成的桂花酒,古代也叫桂漿、桂醋等。古人認為桂為百藥之長,所以喝桂花酒能頤養千年。因此桂花酒被看作是瓊漿玉液,《漢書·禮樂志》載 “尊桂酒,賓八鄉”,歷代文人士大夫對桂花酒更是贊不絕口。白居易寫有“線惠不香饒桂酒,紅櫻無色浪花細”的詩句,蘇軾更是寫有《桂酒頌》。
如果沒有酒,三國魏晉時期的縱橫馳騁,金戈鐵馬就少了很多豪情,美酒英雄,膽氣相一,因而才有曹操劉備青梅煮酒共論天下英雄的瀟灑;如果沒有酒魏晉風度更是無從談起,瑰麗奇峻纏綿悱惻的唐詩宋詞更是以酒為媒介所促生出來的產物。因此可以說,酒是一種媒介,在酒的半醉中,使得作為個體的人回歸本真自我,達到對美與自由統一,這就是《世說新語》中衛將軍王薈所說的“勝地”(“酒,正引人著勝地”),所謂的“勝地”就是美妙的境界,究竟是怎樣美妙的一個境界,可意會而不可言傳。諸位回家后可親身體會一下,當然,這種“勝地”指的是在半醉的狀態中,如果喝的酩酊大醉,估計那種感覺不太好受。“勝地”的誘惑無法抵擋,因此魏晉名士有“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時一杯酒”之說,更極端的曹操,一面頒布禁酒令,一面卻在詩歌說“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可以說中國歷史因為有酒的催化而變得不再呆板,不再教條,而是充滿色彩斑斕,充滿了人性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