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少莊主今天醒酒女孩多大
個人感覺應該在30歲左右真名好像叫做朱莉莉,是宜小酌酒業創始人中國新疆天塞酒莊少莊主。英國葡萄酒與烈酒教育基金會高級品酒師。法國波爾多高等商學院研究生。致力挖掘好中國葡萄酒。在新疆2000多畝的有機葡萄園里長大,自信自洽自在。
2,為什么中國人還是喝白酒和紅酒的比較多而喝葡萄酒就少呢
支持,愛國主義教育!中國酒文化源遠流長,但何時掌握釀酒技術一度是個謎。科學家最新考古發現,中國人早在9000年前就開始飲用發酵飲料,而這種發酵飲料很可能就是白酒。在此之前,啤酒和白酒被認為發源于古老的中東,新的發現撼動了舊有結論———中國人或許在更早以前便掌握了釀酒技術。這項研究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的麥戈文領導,研究結果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在中國,相傳酒的起源甚早,在遠古時期就已出現。遠古人在勞動中發現了發酵的果類和谷物帶有一種酒味的漿液,取而飲之,其味甘美。從此,我們的祖先們通過不斷的實踐,認識了果類和谷物的“發酵”、“糖化”的原理,進而創造了釀酒技術。但是,在相當長的歷史進程中,科學證據并不足以說明,酒的故鄉在中國,直到最近一個跨國研究小組的發現,改變了這一局面。 在河南省一個新石器早期的村莊發現了16件陶器 在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亨利·盧斯基金會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共同資助下,麥戈文研究小組最近在中國河南省一個新石器早期的村莊嘉湖(音譯)搜集到16件陶器,同時還發現了包括一支古笛在內的樂器。研究表明,這些陶器的歷史可追溯到大約公元前7000年,也就是距今9000年前。 科學家對陶器里面的殘留物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殘留物的化學成分與現代稻米、米酒、葡萄酒、葡萄丹寧酸,以及草藥殘留物的化學成分相同。另外,還包含山楂果的化學成分。 陶器殘留物讓人想起具有植物芳香氣味的紹興米酒 “對這些數據最直接的解釋是,嘉湖陶器中含有以稻米、蜂蜜和水果為原料調和加工而成的飲料。”麥戈文研究小組向外界解釋說。 另外,研究小組還公布了他們對在河南安陽發現的密封銅器中具有3000年歷史的液體的分析結果。他們認為,這些容器可能盛過草藥和花的米酒和稷酒。麥戈文在費城接受當地記者電話采訪時說:“這與上海西南部地區今天制造的米酒相似。我從來沒有品嘗過古代米酒,也只是聞過,但這確實能讓你想起這些具有植物芳香氣味的紹興米酒。” 考古學家們至此找到了中國最早的釀酒證據。帕特里克·麥戈文說:“發酵飲料在世界各國的宗教、社會關系、醫學和文化等方面居于中心地位。”他表示,這些飲料“在人類文化和科技發展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對人類農業、園藝和食品加工技術的發展和強化做出重要貢獻”。 酒的起源歷史因此被改寫 1990年,一個研究小組在伊朗西部扎格羅斯山勾丁帖琵的一個房屋中發現了當時世界已知最早的白酒的化學證據,這種白酒的歷史可追溯到大約公元前3500年。兩年后,還是在勾丁帖琵那間房屋,研究小組在另一個容器中,發現了一種殘留物,經過化學成分測定,被認為是歷史上最早的大麥酒。而麥戈文當時就是那個研究小組的成員。1994年,研究人員對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隊在伊朗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挖掘出的兩個罐子內的白酒進行了化學檢測,發現白酒的歷史可追溯至大約公元前5400年。 丹佛大學人類學系教授莎拉·米勒格·納爾遜說,雖然此前沒有人在中國發現這種發酵飲料的早期證據,“但這也符合邏輯”。納爾遜教授沒有參加麥戈文研究小組的此次考古研究。她說:“世界各地的人們都發現了早期制酒的方法。”盡管麥戈文研究小組最新發現的陶器里可能含有葡萄酒,但納爾遜教授認為,米酒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只是米酒里面可能加入了葡萄或山楂。 波士頓大學考古學系教授朱莉·漢森說,麥戈文研究小組的報告“對來自中國的發酵飲料是個令人激動的消息。這是我所知道的科學家從該地區獲得的首批證據。我認為人們可能將采摘的水果放進容器中儲存,有可能是他們故意讓水果發酵,也可能是偶爾為之,結果制成了這種飲料”。 在人類發展史上,在世界許多地方,人們都掌握了釀造技術,也就是用含有糖分的糧食和水果制作發酵飲料。可是,直到今天,科學家也沒有搞清楚,釀造技術為什么在世界許多地方都出現了,這顯然不是技術交流的結果,因為在那個時代,居住在不同地區的人們很少或根本互不來往。 科學家知道的是,釀制可以幫助保存并提高糧食與果類的營養價值,由于酒類飲料特有的芳香、營養,并能讓人產生一種奇特的感覺,所以它逐漸在人類歷史進程和技術發展上扮演起重要角色,促進了農業和糧食處理技術的發展。幾乎在各個社會里,在生、死、勝利、收獲等各個重大的人生事件中,都能找到酒的影子。擁有財富的統治者和上層社會更是與酒結下不解之緣,他們不僅飲酒,有些酒還成為他們的專用品。 中國釀酒、飲酒的歷史悠久,從考古發掘看,大約在五千年前的龍山文化早期,已開始用谷物釀酒。到商周,釀酒業已具有相當的規模,國家已有專門職掌酒業的官員酒正、酒人、郁人、漿水等。后人從商周古墓中發掘出了大量的貯酒器、盛酒器、取酒器和飲酒器等。漢代已出現了多種制酒用的酒曲,僅揚雄《方言》一書中就記載了地方名曲八種。西晉制出了可以治病的藥酒。這些酒都非烈性酒,有用谷物釀制成的米酒,有用果物制作的果酒。烈性白酒從考古發掘看,大概出現在宋金時代,酒精含量一般在40度以上,南方制作的多在40—60度之間,北方制作的多在50—60度之間,個別高達67度。 釀酒歷史長,酒的種類多,要問中國歷史上共有多少種酒,恐怕誰也說不清。有人統計,歷代詩歌、小說、縣志、傳奇、傳記、正史等文獻里提到過的酒的名字就有三百余種,其中多數今天只知其名,用什么釀制已不得而知,少數酒的制作方法流傳至今。在近代,白酒的產量逐年上升,成為全國第一大酒,黃酒位居第二。近四五十年,釀酒業發展迅猛,特別是啤酒的產量,近十幾年突飛猛進,一躍成為第一大酒,白酒只好屈居第二,第三才是黃酒,然后才是葡萄酒、果酒、藥酒等等。 古人用“甘露”、“玉液”、“瓊漿”稱呼酒,用“酒龍”、“酒神”、“酒仙”等稱呼會喝酒的人,足見人們對酒的喜愛程度。平日就餐飲酒,可以調節心理平衡;佳節良辰,親朋相聚,歡宴共飲,可以交流思想,密切關系;親朋遠去,以酒餞行,可表依依深情;客自遠方來,備酒接風洗塵,略表款款厚意;適逢知己,千杯恨少;將士出征,以酒壯行;凱旋歸來,以酒慶功;喜事臨門,以酒慶賀……總之,事事處處離不開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