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兄弟而外御其辱
這根本不是一句話,而是三個典故生捏在一起。
1、兄弟鬩于墻而外御其辱
意思是兄弟們雖然在家里爭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內部雖有分歧,但能團結起來對付外來的侵略。
出處:《詩經·小雅·常棣》:“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
2、三人成虎
意思是三個人謊報城市里有老虎,聽的人就信以為真。比喻說的人多了,就能使人們把謠言當作事實。
出處:《戰國策·魏策二》:龐蔥與太子質于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3、流言止于智者意思是沒有根據的話,作為有頭腦智慧的人,聽到后,就會一笑了之,不會繼續流傳。
出處:《荀子·大略》:“流丸止于甌臾,流言止于智者。”
2. 兄弟鬩于墻而外御其辱是什么意思
抗御外侮,這個詞不是一個成語。按照字面的意思理解就可以。“抗”是反抗的意思,“御”是抵御的意思;“外”是專指外族,特指中華民族之外的國家或族群;“侮”是指欺侮,廣義解釋為侵略。四個字合起來解釋,就是保家衛國,抵抗外族的侵略的意思。我們國家在歷史上曾多次遭受的外族的侵略,我們也有很多民族英雄,保衛國家,抗御外侮,譜寫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本人印象,抵御外侮這個句子,大多用于抵御從海上來的侵略事件,以及那些英雄
3. 外御其侮莫如兄弟
成語“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用來比喻內部雖有分歧,但能團結起來對付外來的侵略。
語出《詩.小雅.常棣》:“兄弟鬩于墻,外御其務。”(《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引此詩“務”作“侮”。)
原文詩經·小雅——《棠棣》棠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喪之威,兄弟孔懷。原隰裒矣,兄弟求矣。脊令在原,兄弟急難。每有良朋,況有永嘆。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每有良朋,烝也無戎。喪亂既平,既安且寧。雖有兄弟,不如肥生。儐爾籩豆,飲酒之飫。兄弟既具,和樂且孺。妻子好合,如鼓瑟瑟。兄弟既翕,和樂且湛。宜爾室家,樂爾妻帑。是究是圖,亶其然乎!”
4. 兄弟外御其侮典故
禍起蕭墻。
禍起蕭墻(拼音:huò qǐ xiāo qiáng)是一則來源于歷史故事的成語,原義是禍亂產生于家中,比喻災禍、變亂皆由內部原因所致;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近義詞:同室操戈、蕭墻之禍、尺布斗粟。反義詞:敵國外患、兵臨城下、大軍壓境。成語出處:冉有曰:“……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于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后人據此典故概括出成語“禍起蕭墻”。
5. 兄弟,外御其侮
成語“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出處《詩經·小雅·棠棣》用來比喻內部雖有分歧,但能團結起來對付外來
兩岸同胞是一家人,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維護釣魚島以及附屬島嶼的主權,維護中華民族整體的利益,是兩岸同胞義不容辭的共同責任,兩岸各自采取的維護中華民族共同利益的舉措,都會得到全體中華兒女的堅決支持。
6. 兄弟逾于墻而共御外辱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便是一個多民族統一的大家庭,雖然說在歷史演進的過程當中,漢族人口與其他少數民族人口曾經爆發過激烈的戰爭,但是從文化起源角度上來講,我們同屬于華夏文明。可以說,一部厚重的中國歷史就是一部中國各民族誕生、發展、交融,并且共同締造統一國家的歷史,也是中華民族從自在走向自覺,并且凝聚力、向心力日益增強的歷史。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指出,正是我國歷史演進的這個特點,造就了我國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錯雜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才形成的。在這漫長的發展過程當中,有很多民族消散在了歷史的長河里,除此之外,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還與地理單元的先天條件以及政治理念和政治格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早在秦漢時期,生活在華夏大地上的各民族就已經共同奠定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雛形。在民族與民族之間的交戰過程當中,文化也實現了深入的交流和發展。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在完成王權交替之后,都將少數民族區域納入到了自身管轄的范圍當中,例如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元世祖忽必烈設立總制院來統轄西藏,乾隆皇帝在承德興建廟宇迎接班禪,這些舉措都為民族的統一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時間來到近代,中華民族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西方侵略者的鐵蹄遍布華夏大地,在如此重要的時刻,各民族兒女同仇敵愾,共御外辱,我們深刻的認識到了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我們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華夏文明的延續,我們拋棄了彼此的成見,手牽手、心連心,將自己的命運與中華民族的命運緊密連接在一起,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斗爭,我們最終締造了由人民群眾當家做主的新中國。
在新中國成立后,為了能夠推動少數民族地區實現健康和穩定的發展,黨和國家制定了完善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給予少數民族人口最大程度上的自由,不僅如此,黨和國家還充分考慮到了少數民族地區在經濟發展方面存在的劣勢,通過政策扶持和財政支持不斷提升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活力,有效的改善了少數民族人口的生活條件。少數地區人民對黨和國家的認同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對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
時至今日,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已經無比牢固,這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努力,更離不開全體華夏兒女對自己身份的認同。
7. 兄弟于內而外御于敵
意思示范嫡妻作典型,示范兄弟也相同。
妻,讀作qī或者qì,最早見于甲骨文,其本義指古代婚配習俗之一,搶劫女子,成親生育,后引申為男子配偶,老婆,又引申為娶親,討老婆。
“于”,讀音為yú,最早見于商代甲骨文。六書中屬象形字。
“于”字基本含義為超過;引申含義為介詞,如:生于北京。
在日常使用中,“于”還可作后綴,在形容詞后,如:疏于防范;在動詞后,如:屬于未來。
8. 兄弟于墻,外御其辱
鬩于墻而外御其侮,出自詩經 小雅 常棣~~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也就是說雖然一家人,比如兄弟之間有矛盾,有爭執,然遇到外敵尚能團結一致。久相離以望穿其左 ,望穿秋水聽說過,忘穿其左恕鄙人孤陋寡聞。另外這似乎是一副對聯,但是不合乎標準,似乎是硬湊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