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下道源老子故鄉
1、湖北武當山
武當山位于湖北省十堰市境內,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太極拳的發祥地、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古建筑群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武當山風光旖旎、山川秀美、眾峰嵯岈,而且常年紫氣氤氳、云霞迷溕,還有規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博大精深的武術、源遠流長的道教文化。
2、龍虎山
龍虎山,位于江西省鷹潭市西南20公里處,東漢中葉,正一道創始人張道陵曾在此煉丹,傳說“丹成而龍虎現,龍虎山因此得名。
龍虎山有“丹霞仙境”之稱,主要風景區有上清宮景區、天師府景區、龍虎山景區、仙巖水巖景區、巖墓群景區、象鼻山排衙石景區、獨峰馬祖巖景區。
3、四川青城山
青城山,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全球道教全真道圣地,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中國道教發祥地之一。景區面積200平方千米,最高峰老君閣海拔1260米,青城山分為前山和后山,群峰環繞起伏、林木蔥蘢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
4、齊云山
齊云山風景名勝區,位于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城西約15公里處,面積110公里,自然保護區面積150公里。
由齊云、白岳、歧山、萬壽等9座山峰組成,共分月華街、云巖湖、樓上樓三個景區,有奇峰36座,怪巖44處,幽洞18個,飛泉洞27條,池潭14方,亭臺16座,碑銘石刻537處,石坊3個,石橋5座,庵堂祠廟33處。
1994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江西三清山
三清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5A級旅游景區、國家綠色旅游示范基地。總面積229.5平方公里,景區內千峰競秀、萬壑奔流、古樹茂盛、珍禽棲息,終年云纏霧繞,充滿仙風神韻,被譽“世界最美的山”。同時它又是有著1600余年歷史的道教文化發祥地。
6、洛陽老君山
老君山又名景室山位于洛陽市欒川城郊,是秦嶺余脈八百里伏牛山的主峰,海拔2200米。因道教始祖老子歸隱修煉于此而得名,自古被尊為天下名山,道教圣地,有“中州地區天然動植物種質基因庫”之美譽,號稱洛陽的“避暑山莊”,為欒川八大景觀之首,被譽為“君山奇景”。
洛陽老君山風景名勝區是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核心園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7、崆峒山
崆峒山風景區位于甘肅省平涼市城西12公里處,東瞰西安,西接蘭州,南鄰寶雞,北抵銀川,主峰海拔2123米,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關中的要塞 。崆峒山景區自古就有“西來第一山”、“西鎮奇觀”、“崆峒山色天下秀”、“雄秀甲于關塞”、“道源所在”等美譽。
8、惠州市羅浮山
羅浮山素有“嶺南第一山”之稱,是中國道教十大名山之一。傳說,蓬萊仙島中的浮山從東海到南海,附于這里的羅山。并體而成羅浮山,成為百粵群山之祖和嶺南道教文化的發祥地。
羅浮山自然景觀眾多,融自然與人文景觀于一體,擁有山、水、泉、瀑、池、洞、觀、寺、塔、林等景觀,具有獨特的“天際一軸線,仙凡兩重天”、“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溫”的自然特征,中草藥資源極其豐富。
9、南充市高坪區鶴鳴山
鶴鳴山為中國道教發源地,屬道教名山,位于四川成都西部大邑縣,山屬岷山山脈,海拔1000余米,因山形似鶴、山藏石鶴、山棲仙鶴而得名,為古代劍南四大名山之一。此外,鶴鳴山作為游戲里門派的名稱出現。
鶴鳴山,為中國道教發源地,屬道教名山。北依青城山,南鄰峨眉山,西接霧中山,足抵川西平原,距成都約70公里。景區內松柏成林,蒼翠欲滴,山澗溪流,泠然有聲,是著名風景旅游區和避暑勝地。
10、鎮江市句容茅山
茅山位于江蘇省句容市,是中國的一座道教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被道家稱為“上清宗壇”。
山上景點多,有九峰、十九泉、二十六洞、二十八池之勝景,峰巒疊嶂,云霧繚繞,氣候宜人,山上奇巖怪石林立密集,大小溶洞深幽迂回,靈泉圣池星羅棋布,曲澗溪流縱橫交織,綠樹蔽山,青竹繁茂,物華天寶。
0
2. 老子 故鄉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音讀:dān),一字或曰謚伯陽。華夏族,出生于周朝春秋時期陳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約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逝世于公元前471年。
3. 老子故里道教祖地
我國有14億人口,很多都分布在縣份中,不少縣都擁有上百萬的人口。那你知道我國人口最多的十個縣都是哪些嗎?根據2019年人口統計數據來看,安徽成為人口大縣的聚集地,排名前五位的縣中,有3個來自安徽,在前十位中安徽也占據了6個。讓我們來看看都是誰吧:
1、臨泉縣:安徽,230萬人。臨泉是中國雜技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2、沭陽縣:江蘇,198萬人。沭陽縣有淮海戲、工鼓鑼等國家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3、博白縣:廣西,186萬。博白縣是廣西客家最大的聚集地、世界第一大客家人聚居縣。
4、渦陽縣:安徽,179萬。渦陽縣是道家創始人老子的故鄉。
5、潁上縣:安徽,178萬。八里河風景區是潁上縣的5A風景名勝區。
6、固始縣:河南,174萬。固始有“唐人故里,閩臺祖地”和“中原第一僑鄉”之稱。
7、太和縣:安徽,173萬。太和縣是中國書畫藝術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8、霍邱縣:安徽,171萬。霍邱的東湖銀魚是四大名魚之一。
9、阜南縣:安徽,170萬。阜南縣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
10、曹縣:山東,167萬。曹縣歷史上先后涌現了商朝宰相伊尹、戰國時期軍事家吳起、漢朝農學家氾勝之等一批杰出人物。
4. 老子的故鄉是哪里?
老子的故鄉在春秋時期的楚國苦縣,也就是現今的河南鹿邑。
老子大約于公元前571年出生于楚國苦縣,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所說,老子即李耳,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
5. 老子天下第一 清源山
福建省泉州市老君巖,老君巖位于泉州豐澤區清源山西峰的羅山、武山之麓,老子像就在這山麓之上。現在成為一個公園,稱為清源山風景名勝區。
6. 老子的故鄉在哪里
函谷關是老子作《道德經》的地方不是老子故里。老子是春秋時著名的思想家。他看到周王朝越來越衰敗,就離開故土,準備出函谷關去四處云游。
把守函谷關的長官尹喜很敬佩老子,聽說他來到函谷關,非常高興。可是當他知道老子要出關去云游,又覺得很可惜,就想設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對老子說:“先生想出關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
老子聽后,就在函谷關住了幾天。幾天后,他交給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然后就騎著大青牛走了。據說,這篇著作就是后來傳世的《道德經》。
傳說,當年函谷關總兵尹喜遠眺日出望東方,紫氣浩蕩八千里“日出東方,紫氣東來”;老子騎青牛而至,于是便拜老子為師,辭官隨老子沿秦嶺終南山神仙路西行,晝行夜宿,不幾日來到將軍山下,只見此處祥云繚繞,四季如春,溪流縱橫,魚翔淺底,百鳥爭鳴,龍飛鳳舞,牡丹競放,泉水叮咚,真乃世外桃源,老子抬頭望時,只見一巨石十分奇異,如有人形,豹頭環眼,鐵面虬鬢,一手執劍,一手執扇,五蝠飛舞,正氣浩然,不盡嘆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洋洋灑灑五千言。
7. 老子發源地
紅色旅游指的是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戰爭時期取得偉大的勝利所形成的紀念地、標記物為載體,以革命精神、革命歷史、革命事跡為內涵,進行緬懷先烈、參觀游覽的活動,其目的是加強對公民的歷史教育,增強人們愛黨愛國的情懷!
老子故里位于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是道家文化的發源地,2001年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自然景觀加歷史文化為一體的綜合旅游區,不能算作紅色旅游地!
8. 老子故里道德之鄉
老子創建的是道教
據傳被道教奉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老子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一天,理氏在村頭的河邊洗衣服,忽見上游飄下一個黃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樹枝將這個拳頭大小的黃李子撈了上來。到了中午,理氏又熱又渴,便將這個李子吃了下去。從此,理氏懷了身孕。 理氏懷了81年的胎,生下一個男孩。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發,白白的大絡腮胡子,給他取的名子叫“老子”。
老子生下來就會說話,他指著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樹,說:“李就是我的姓。” 老子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是一個顯赫的人物。在《封神演義》中,洪均老祖親傳的三大弟子——原始天尊、老子、通天教主分別創立闡、道、截三教。
9. 老子的故鄉在哪
是的,老子故里確實在河南省鹿邑縣! 本人就是從小生活在老子故里的,從小就聽到從老一輩流下的關于老子的故事。
在本世紀初就曾成功舉辦鹿邑縣老子郵票首發市。記得當時我還在讀書,學校還特意放假了呢。很隆重的! 而且在鹿邑縣太清宮鎮也挖掘和發現了一批又一批的古代文物和老子母親的墳墓!有日月井,觀星臺,太清宮,前故和后故相連,娃娃殿等……如果您有機會可以去我的家鄉——老子故里 去看下的。現在的鹿邑縣跟以往的可是變化大著呢。10. 老子的故鄉在哪里子
座標河南省鹿邑縣,傳說春秋時期老子李耳便是在這個地方出生的,所以稱為“老子故里”(有的時候跟不知道情況的人這樣形容自己的家鄉,是會有被打的幾幾率的),在縣內有一座明道宮,宮里有一座景觀,稱為老君臺,傳說為老子修道成仙飛升之地,又名“升仙臺”“拜仙臺”。山門從下到上的青石臺共32層,加上正殿前一層,恰為33層,正好符合太上老君仙居33層青天之說。
比較傳奇一點事是1938年6月1日,侵華日軍攻打鹿邑縣城,對老君臺連續發射十三發炮彈卻無一發爆炸,驚恐之后紛紛跪拜,祈求寬恕。1997年9月19日,當年的日軍炮兵梅川太郎等人在老君臺下立了和平碑柱表示懺悔,四面分別用日文、簡體中文、繁體中文、英文寫著:“我們祝愿世界人類的和平”。
此外還有傳說,以前在鹿邑有個村兒,村的一旁有一巨洞,洞里有一妖怪,每天晚上都要出來抓個人當晚餐。老子就煉了七七四十九鼎生鐵水,封了洞口,后來這個村兒改名——生鐵冢。
又一說,老子在本家地盤煉丹不成,順著風水,往南尋著一塊好地兒,筑臺煉丹,終于大成。此地遂稱“丹成”。后來又改字“鄲城”。這個地方現在就在鹿邑的南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