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圖譜怎么畫
書字,橫折,橫
折鉤,豎,點。
2. 電泳圖譜怎么畫
一、指Southern印跡雜交。于1975年由英國人southern創建,是研究DNA圖譜的基本技術,在遺傳病診斷、DNA圖譜分析及PCR產物分析等方面有重要價值。
二、Southern印跡雜交的基本方法是將DNA標本用 限制性內切酶消化后,經 瓊脂糖凝膠電泳分離各酶解片段,然后經堿變性,Tris緩沖液中和和高鹽下通過毛吸作用將DNA從凝膠中轉印至 硝酸纖維素膜上、烘干固定后即可用于雜交。
3. 節奏圖譜怎么畫
活動目標:
1、 通過圖譜提示理解歌詞內容,唱準“嘀嘀嘀嘀嘀嘀——答”樂句。
2、感受三拍子歌曲優美、抒情的旋律。
活動準備:
1、課前熟悉歌曲的旋律節奏。
2、《小籬笆》歌曲 磁帶。
3、圖譜。
活動流程:
1、游戲導入
師:“春天來了,開出你們的小汽車跟老師一起去郊游好嗎”。(老師帶領幼兒用《小籬笆》中的旋律唱“滴滴滴滴滴滴——答”模仿汽車開動的聲音)
2、引導幼兒傾聽,感受歌曲
(1)、播放一遍歌曲錄音
提問:“歌曲中提到了什么?”“唱出了春天的哪些變化?”
(2)、幼兒交流自己的想法
(3)、再次播放歌曲錄音,讓幼兒驗證自己的想法。
3、圖譜學歌詞
?。?)、出示圖譜
提問“誰能用好聽的句子說出這幅畫中有什么?”
(2)、老師邊指圖譜邊有節奏的朗誦歌詞
4、引導幼兒分析歌曲的節奏特點
?。?)、“這首歌聽上去有什么感覺?”
?。?)、老師彈奏樂曲,讓幼兒隨音樂做拍肩、拍腿等動作。感受三拍子強弱弱的節奏特點,體驗樂曲舒緩的感覺。
5、老師帶領幼兒通過游戲學唱歌曲
(1)、老師帶小朋友們手拉手圍成圓圈,通過跳圓舞曲的形式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啟發幼兒想象;微風吹進小籬笆給人的感覺很連貫,很優美。幼兒自由創編三拍子的舞蹈動作,老師帶幼兒把動作加到歌曲當中集體或分組演唱歌曲。
小結及反思
1、在看圖譜環節沒有讓幼兒之間以不同的形式互動交流。
2、在幼兒基本會唱歌曲后,讓幼兒表演了幾個單一的動作后就集體展示了,個別小朋友的興奮狀態還未被完全激發,應該再給孩子更多的時間讓孩子自由唱唱,表演表演。
4. 人物圖譜怎么畫
覺醒年代里的陳獨秀是于和偉演的。李大釗是張楠飾演。
5. 家族圖譜怎么畫
是一個家族的圖譜或歷史,它用特殊的符號來描述家族成員之間的關系、發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家族中幾代人的動態,可以讓觀看者迅速了解家庭成員與互動關系。
6. 奧爾夫圖譜怎么畫
音樂是人類社會精神生活的基本組成部分,對幼兒實施音樂教育是促使幼兒和諧發展、健康成長的一種重要手段。德國當代著名兒童音樂教育家奧爾夫認為:“音樂構成的第一要素是節奏。節奏是音樂的生命,是音樂生命力的源泉?!币虼?,要想提高幼兒的音樂素質,培養他們的節奏感就顯得尤為重要。培養幼兒的節奏感,是使幼兒能體驗感受節奏在音樂藝術中的情緒,感受節奏美,并能準確地再現節奏的能力。但培養和訓練幼兒的節奏感,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幼兒因其年齡特點,大腦及身體動作的節律對音樂節奏的感受不能相互協調,所以節奏感差。因此,老師要循序漸進地通過一些簡便而又富有趣味的方法對幼兒進行培養。 一、激發幼兒對節奏活動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幼兒對某一項活動毫無興趣可言,那么我們很難讓幼兒掌握這方面的能力,所以,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激發幼兒在節奏方面的興趣,有這樣幾種具體的方法: 1、尋找日常生活中的節奏,以此激發幼兒對節奏的興趣。節奏廣泛地存在于我們周圍的生活中,因此,從現實生活出發來尋找節奏是讓幼兒感知、理解節奏,對節奏感興趣的有效途徑。例如:幼兒喜歡的動物的叫聲,小雞叫“嘰嘰嘰、嘰嘰嘰”、公雞叫“喔喔喔――”、小貓叫“喵――喵――”等;自然界的聲音:下雨聲“淅瀝瀝、淅瀝瀝”、吹風聲“呼――呼――”,流水聲“嘩啦嘩啦”等;交通工具的聲音:火車聲“嗚――嗚――”,汽車聲“嘀嘀―嘀嘀”等。這些聲音都是非常形象的節奏,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能輕松地找到這些聲音,在有趣的前提下,幼兒產生了模仿這些節奏的興趣,并用口說、拍手、借助樂器等形式表現出來。雖然幼兒本身對“節奏”并不理解,但是他們已能在模仿中感受并理解節奏,對節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進一步培養節奏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游戲化的手段和方法培養幼兒的節奏感。事實證明孩子在幼兒期最感興趣的活動就是游戲,所以把培養幼兒的節奏感融入到游戲當中來勢必會激發幼兒的興趣,效果自然要更好一些。就是普通的節奏譜也可以加上有趣的情節和動作來表示以更好的吸引孩子們的興趣。例如:前十六后八的節奏型(××× ×××)如果用枯燥的視譜演奏的方法來練習效果肯定不會太好,如果我們以母雞下蛋的聲音(咯咯噠、咯咯噠)來形象的比喻,相信孩子們掌握起來就會很容易。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很多,如果留心的話,那么我們就會把節奏課變成有趣的游戲課,孩子們的興趣一定會很大。 3、進行節奏感培養時要具有音樂性,絕不能只讓幼兒機械的打拍子,要引導幼兒感受節奏的美,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三拍子的強弱弱規律,能讓幼兒充分的感受三拍子起伏的特點,讓幼兒獲得審美的體驗。 二、幼兒對節奏有了較濃厚的興趣后,教師可以結合以下幾種方法來培養幼兒的節奏感: 1、節奏練習和詩歌朗誦的結合,用游戲的方法讓幼兒掌握一定的節奏型,探索語言節奏的規律。例如:附點節奏我們可以利用兒歌來掌握,如歌曲《幸福拍手歌》: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 ×?× × ×)。 2、通過身體動作來感受音樂,學習節奏。 身體動作是感受音樂節奏的生理基礎,它對幼兒節奏感的培養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拍手、拍腿、叉腰、踏腳、搖動、敲打、走、跑、跳等動作都是幼兒喜歡的并較容易掌握的動作。因而,在學習節奏的過程中,可以讓幼兒運用身體動作來表示節奏,這種表現自如、靈活、不用老師教,老師只不過加以引導。比如小馬跑、烏龜爬、刮風、下雨、開火車、飛機飛、騎自行車、劃船等都可以讓幼兒用手拍,用腳跺,用身體來表現。例如:學習《拔根蘆柴花》中的節奏×× O|×××O,在讓幼兒用拍手動作學習節奏的同時,還可以讓幼兒開動腦筋,想出各種不同的拍肩、拍腿、踏腳、擺動手臂等動作。經常進行有節奏的身體動作能大大促進幼兒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 3、利用生動形象的節奏圖譜學習節奏。 對幼兒來說,簡單的節奏圖譜(××××)缺乏形象性和生動性,因而空洞乏味,幼兒不易理解也沒有興趣學習。而用生動形象的圖形來表示節奏,不但能吸引幼兒的興趣,集中幼兒的注意力,而且幼兒易于理解,能更好地學習節奏。如用一個蘋果表示一拍,半個蘋果表示半拍,幼兒一次就能記住,而且不會忘。例如:在節奏樂《大雨小雨》中,用大的雨點表示強的部分,用小的雨點表示弱的部分,這一形象的圖譜能幫助幼兒很快掌握強弱不同的節奏并通過身體動作或樂器表示出來。又如:在節奏樂《小鞋匠》中,用鋸子和錘子表示不同的音樂性質,同時用一個鋸子或一個錘子表示一拍,用半個鋸子或半個錘子表示半拍,幼兒不但能清晰地理解音樂的性質,而且能根據圖譜的提示選擇合適的樂器來演奏??梢姡瑘D譜可以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4、做各種不同節奏的小游戲活動。 游戲是幼兒最感興趣的活動,針對幼兒的這一特點,教師可運用一些形象、生動、帶有游戲性質的活動來讓幼兒學習節奏,如:同樣在節奏樂《小鐵匠》中,教師除了用圖譜的形式來幫助幼兒理解和掌握節奏,還可以用游戲的形式來幫助幼兒學習節奏,用嘰咕嘰咕O嘰咕嘰咕O表示鋸木頭,用丁丁O丁丁O表示釘釘子,通過這樣的游戲,幼兒不僅學得有趣,而且不知不覺地學會了節奏。借助這些游戲活動,使幼兒興趣濃厚的、注意力集中的投入到活動中,在玩的過程中幼兒還會主動開動腦筋,從而在老師有意識的引導下捕捉到節奏型,掌握好節奏。 5、分辨旋律、樂句的節奏型。比如聽音樂找節奏型,可以訓練思維的敏捷性,增強記憶,發展幼兒的有意注意。在分辨節奏型時應注意從明顯的節奏型對比開始。 6、打擊樂器的運用 利用樂器等對幼兒進行節奏訓練,樂器直觀性能激起幼兒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幼兒好動,手腳總閑不住,結合這一特點,經常讓他們進行樂器演奏,既能加深幼兒對節奏的掌握,又能激發他們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可謂一舉兩得。因 此,我們在音樂角為幼兒提供了各種打擊樂器,讓幼兒練習使用。開始先讓幼兒敲打著玩,目的在于使幼兒了解各種不同樂器能發出不同的音響,然后,引導幼兒通過親身操作,知道用不同的方法敲擊樂器,可產生不同的音響效果,如:用鼓銑錘敲打的正中、側面和邊緣,其聲音各不相同。待幼兒對樂器產生興趣之后,我們就鼓勵、引導幼兒用樂器為他們熟悉的歌曲打節奏,也可自由創編節奏。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三拍子的強弱弱規律,能讓幼兒充分的感受三拍子起伏的特點,從而獲得審美的體驗。并通過對小樂器的操作應用,了解各樂器不同敲法所產生的音響效果。既培養了節奏感也提高幼兒的音樂素質和能力。 7、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音樂節奏的培養 各科教學是緊密聯系、互相滲透的。節奏與其它學科的結合能幫助幼兒更好的理解、表現、記憶節奏,如節奏與美術結合,用畫蘋果的形式幫助幼兒理解節奏,一個四分音就是一個蘋果,一個八分音就是半個蘋果。幼兒更好地理解了每一拍的時值。節奏教學與語言也能有效結合,有節奏的朗誦不但能鞏固節奏還能幫助記憶內容。如:在語言活動中,教歌時我們不僅自己示范有節奏地朗誦歌詞讓幼兒感興趣,并且讓幼兒有節奏地學習朗誦歌,有了節奏的加入,幼兒念時會朗朗上口,加強了內容記憶,使學習得心應手。所以把枯燥乏味的節奏練習輻射到其它學科中,才能獲得廣泛的節奏感。 在晨間鍛煉或午間鍛煉時,教師都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幼兒的節奏感。如:在做操之前會有一段準備時間,主要以踏步為主,教師則會以“12 1 12 1”的口令來指揮,看似一個熟悉而簡單的口令,也是一種節奏,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就學會了這個節奏;當教師需要集中正在自由活動的幼兒時,教師常常用鈴鼓或拍手聲來引起幼兒的注意,常常使用××O ×××O的拍打節奏來引起幼兒的響應,先結束活動的幼兒則會跟著教師一起拍打該節奏,從而也學會了這個節奏。 這樣有目的、有計劃、有科學依據的進行訓練,堅持不懈的進行練習,時間長了音樂素質和能力自然而然的就提高了,那么教師的培養目標也就達到了,從而音樂藝術也得到了升華。
7. 音樂圖譜怎么畫
無論是手書還是印刷,五線譜通常是“白紙黑字”。其圖文符號一般用黑色書寫或印刷在白紙上。
五線譜是一種記錄音樂信息的圖譜,自身有著完善的符號系統,這些符號主要線條依靠形狀、位置以及借用的文字標識來傳達相關的信息。
色彩對于這些需要傳達的信息并無聯系。所以五線譜記譜并不規定什么地方要使用什么顏色??煽梢愿鶕约旱南埠没蛘呔庉嫷囊曈X需要,任意地賦予其不同的色彩。
8. 遺傳圖譜怎么畫
遺傳圖譜有系譜圖和遺傳圖解,系譜圖可反映親子代關系及家系患病情況,而遺傳圖解可反映親之代基因傳遞情況。
9. 神話人物圖譜怎么畫
她們夜間從這里出來,身披濃霧,用動聽的歌聲吟唱,贊美宙斯——神盾持有者 ,贊美威嚴的赫拉——亞哥斯的腳穿金鞋女神,以及神盾持有者宙斯的女兒明眸的雅典娜,還有福玻斯。阿波羅、喜愛射箭的阿爾忒密斯、大地的浮載者和搖撼者波塞冬、可敬的忒彌斯、眼波撩人的阿佛洛狄特、金冠的赫柏、漂亮的狄俄涅、勒托、伊阿佩托斯和狡猾的克洛諾斯、厄俄斯、偉大的赫利俄斯和明亮的塞勒涅,她們也歌頌該亞、偉大的俄刻阿諾斯、黑暗的紐克斯,以及其它永生不朽的神靈…… ——《神譜》正文節選
奧林匹斯眾神
在眾多影視劇中,我們都能看到古希臘神話中的人物;在歐洲旅行時,我們經常會在不經意間發現希臘神話的蹤跡。這些蹤跡已經超越了希臘本土,遠播世界各地——奧地利國會大廈門前的雕像是雅典娜女神;圣彼得堡的海上交易所是模仿古希臘神廟的樣式建造;即便回到遠隔萬里的中國,很多人也大多能說出諸如宙斯、雅典娜、維納斯、阿波羅這樣的神話人物。不過,希臘神話是個太龐雜的體系。人們對希臘神話,最直接的印象就是一個“亂”字。這種亂不僅包括人物關系的混亂,也包括神話故事里道德倫理的混亂。
10. 太陽系圖譜怎么畫
2020年,人類面臨了眾多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在超難模式下,中國航天不斷創造奇跡,又迎來了厚積薄發的一年,在新型火箭首飛、衛星導航系統、月球與深空探測與商業航天等領域取得了重大成就。
2020年11月24日嫦娥五號發射成功,挑戰月球采樣返回,時隔44年(1976年蘇聯月球24號),它將為人類再次帶回月球樣品。
嫦娥五號的任務流程高度復雜,是無人探月的極致
嫦娥五號探測器組合體總重達8.2噸,采用軌道器/返回器/著陸器/上升器聯合的方式探測月球,是人類無人探月史上最復雜最重的探測器。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號成功返回,最終收獲了1731克樣本,超過了蘇聯三次無人采樣任務采樣總重量(301克)。在經歷了11個重大階段和關鍵步驟后,中國終于告別了僅有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贈送的1克月球樣本的歷史,并全面掌握了無人地月往返系列技術。
不僅如此,嫦娥五號實現了中國航天五大首次技術突破:
1.地外天體自動采樣封裝;
2.地外天體起飛并精準入軌;
3.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
4.攜帶月球樣本高速(近11.2千米/秒的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5.建立中國月球樣品的存儲、分析和研究系統。
北斗系統全面建成,精準時空盡在手中
2020年6月23日,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第55顆衛星搭乘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空。北斗系統,歷時26年研發,經歷了三代系統、共計發射了59顆衛星,終于完成全部組網星座發射任務,正式建成!
在理論上,衛星導航系統能無限量為用戶提供全球覆蓋、全天候、全天時的高精度定位與授時服務,事關國家安全、經濟建設和科學研究等重要領域,是任何一個大國必須掌握的核心競爭力。
北斗系統采用三種軌道,重點服務亞太地區
整個北斗建設過程分成了三步走策略,對應北斗一號、二號和三號系統。其中,一號主要為試驗系統;二號為區域服務系統;三號為最終定型的全球服務并帶有區域增強的系統。
北斗三號系統的30顆衛星包括3顆為GEO(靜止地球同步軌道)衛星,3顆為IGSO(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24顆為MEO(中遠地球軌道)衛星,是人類現有導航衛星系統中最獨特創新的設計,能通過高軌衛星導航和短報文功能重點為亞太地區提供更高質量的服務。
天問一號,下一站火星!
屈原曾在長詩《天問》中發出了"九天之際,安放安屬?"和"日月安屬,列星安陳?"的曠世之問,其中"熒惑"(火星)始終是中國古人們最關心的行星之一。歷時走入現代,火星不僅是人類研究行星科學和太陽系演化史的核心參照,也是人類未來走向深空的突破目標。
為此,中國航天正式啟動了行星探測計劃——"天問"。執行第一站任務的就是去往火星的天問一號。2020年7月23日,天問一號搭乘長征五號遙四火箭,從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升空,開啟前往火星數億千米的旅程。
天問一號在深空中發回的中國最遠自拍
它將在這次任務中挑戰在火星"繞"(環繞)、"著"(降落軟著陸)、"巡"(移動巡視)三大工程目標。組合體攜帶13項科學儀器,計劃對火星進行全方位研究,是近幾十年來人類火星探測技術復雜度之最,將打破人類探測火星新紀錄。
目前,天問一號已經完成了多次軌道修正、深空機動、星上載荷和儀器測試、太空自拍等復雜操作,預計在2月10日抵達火星附近開始制動,將在2021年農歷新年為14億中國人獻上超級新年禮物。
高分專項建設收官,觀天測地明察秋毫
地球原本僅有一顆天然衛星,進入航天時代后,人類發射了上萬顆人造衛星,并通過這些衛星來了解地球的方方面面。
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是我國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重大專項之一,主要依靠衛星系統實現全天候、全天時、全球覆蓋的對地觀測能力。
高分一號衛星
2020年12月6日,中國發射高分十四號衛星,從2013年4月26日發射高分一號至今,中國在7年內發射了十四個系列、二十余顆衛星組成高分衛星網絡,它們分別分布在地球靜止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
歷時七年,高分衛星專項系統建設成功收官,它們幾乎覆蓋了航天領域所有對地觀測方式,如可見光、紅外、雷達等,為我國長期穩定地獲得高分辨率全球遙感信息提供重要保障,戰略意義明顯。
長征五號B火箭,重載力士托起天上宮闕
運載火箭是航天事業的基石,決定了一國航天發展的能力上限,長征五號是我國目前最強大的重型任務運載火箭。它將長征火箭家族近地軌道運力上限從8噸級提到25噸以上,能將東方紅五號平臺這類大型載荷發射到高軌,能執行大型月球探測和火星探測任務等,是一個通用化、系列化、組合化的大型運載火箭平臺。
長征五號基本型和B型運載火箭對比圖
中國最重要的航天工程之一,載人航天,起步于1992年,2021年將迎來最為關鍵的時刻——全面建造天宮空間站。為此,長征五號要專門定制一個型號,負責實施近地軌道20-25噸級重載任務,這就是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相較于長征五號,它采取一級半的"矮胖緊實"布局,采用更大的整流罩,重點服務于天宮空間站核心艙和實驗艙。
2020年5月5日,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首飛,為2021年全面開啟天宮空間站建設創造了條件。
新載人飛船,突破天宮走入深空
神舟飛船是載人航天工程的功勛飛船,采用三艙式(推進艙、軌道艙和返回艙)構型。中國航天人通過11次任務成功掌握了載人航天的各項核心技術。然而,面對未來"星辰大海"的載人探測夢想,它的不足也愈發明顯,例如僅能運送3名航天員、貨運能力有限、一次性使用、壽命較短、功能和拓展性有限,極有必要研究下一代載人飛船。
世界三款現役載人飛船和四款在研載人飛船對比
2020年5月5日,新載人飛船試驗船隨著長征五號B火箭成功首飛。它采用最新的兩艙式(推進艙、返回艙)布局,效率更高,技術更先進,容量更大、最多能搭載7名航天員、擁有較強載貨能力,在太空中使用壽命更長。
通過模塊化和通用化設計,它可以通過更換隔熱模塊實現多次低成本重復使用。群傘氣囊緩沖設計,也使得回收過程舒適性和安全性大幅提升。為適應不同任務需求,新載人飛船試驗船設計了大、小兩個版本。
飛船整體隔熱能力大幅提升,足以適應包括載人登月在內的載人深空探測計劃。這些優勢遠遠超過了神舟飛船的核心指標,也使得新載人飛船成為目前世界最先進的新一代載人飛船之一。
長征八號火箭,彌補空白期待回收
我國長征火箭家族目前處在從傳統的二/三/四系列火箭逐漸更新為五/六/七/八/十一等的過程中,尚存在一些不足,其中之一是在太陽同步軌道和極地軌道的運輸能力和性價比較低:一方面,主要負責的長征二/四很難實現中型以上(3噸)載荷發射,長征三號甲系列需要大幅改進(2020年首次通過改型突破了這種軌道)且未來空間有限;另一方面,用重載的長征五/七等發射成本過高,亦需要改型。
而國際同行已經開始布局使用火箭回收等技術進一步降低成本,并且計劃占領商業發射市場份額。這兩種軌道事關核心的遙感、資源、氣象、科研、低軌通信等衛星類型,任務眾多業務量大,我國亟需對應火箭彌補這些空白。
首飛前的長征八號
2020年12 月 22 日,長征八號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首飛。它主要依托長征七號和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技術,取長補短,采用模塊化設計理念,使用更加環保高效的液氧液氫和液氧煤油推進劑組合,定位于中型載荷發射。在運力方面,重點針對這兩種軌道實現不低于4.5噸的發射能力。
與此同時,長征八號將在未來逐漸驗證火箭可回收技術,并通過高可靠性、通用化、準備周期短、發射頻率高等設計,集中于高性價比的商業載荷發射任務,是長征火箭家族圖譜的重要支撐力量。
長征十一號火箭,海上發射再創輝煌
長征系列火箭主要依托于各類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液氧液氫、液氧煤油等純液體推進劑,固體推進劑的應用還有待開發。由于儲存時間長、準備周期極短,固體推進劑火箭主要在特殊情況時做應急使用。
從發射場的角度,海上發射無火箭殘骸落區問題、可移動、可靠近赤道,能最大限度利用地球自轉慣性,是各大國都會儲備的重要火箭發射技術。
長征十一號會采取先冷發射彈出再點火的方式,從海上平臺發射
純固體推進劑的長征十一號火箭填補了上述空白。乍一看它是個"小不點",火箭長21米、直徑2米、重58噸,運力在0.5-0.7噸級別(太陽同步/低軌軌道),但它的戰略意義非常重要。
它的絕活在于能以很低成本執行小型載荷的一箭多星任務,并能夠適用于各種陸地固定發射場、移動發射場和海上發射場等環境。2020年,長征十一號在酒泉、西昌、黃海(移動平臺)均進行了發射,其中依托海上平臺為第二次發射,實現了一箭九星的壯舉。目前,長征十一號火箭共計發射十一次,成功了十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