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很多人不清楚酒的后勁是怎么回事:?
一.后勁是身體排斥酒中有害物質引起的不良反應?
何為后勁?通俗地說,就是酒中所含的有害物質,人體拒絕接收,又無法短時間排出體外,由此引起的以“上頭”為主的一系列身體不適癥狀??茖W解釋,酒中高級醇類(比如雜醇油)、醛類、甲醇等有害成分含量超標,人體代謝能力跟不上,導致這些有害物質停留體內時間過長所引起的危害身體的后遺癥!?
二.后勁大的酒是“問題”酒?
對于吃喝的事物來說,判斷其健康,主要看其對人體的作用與感受。對人體造成不良反應的,都是“非健康”產品。一種酒好與不好,廣告說了不算,名人說了也不算,身體感受說了算!后勁是人體承受有害物質侵襲所造成的結果,民間認為“沒有后勁的酒不是好酒”根本就是胡扯!真正的好酒,能通過窯養之道去除這些雜質,使酒變得醇厚無害,而不是有損身體的后勁大。?
三.為什么洋酒、米酒后勁大??
這主要是由釀酒原料與工藝決定的。?
1.洋酒工藝即食用酒精釀造工藝,使用的液態發酵法,此法為速成法,能減少發酵出酒的時間,后果是直接導致發酵不充分,容易產生大量雜質,比如高級醇類、甲醇等。這些物質是“上頭”等癥的始作俑者。?
其次,洋酒大多為果類與非糧類酒,其原料含果膠質豐富,果膠質是產生甲醇的來源物質。甲醇為酒中第一毒物,輕者上頭,重者致人眼瞎死亡。為什么喝洋酒比喝白酒更容易上頭的原因即在此。其實近些年,不斷有洋酒被檢測出甲醇超標事件,有興趣大家可以去查一查!?
以上兩點,從國外對酒類高級醇、甲醇的限定值即可看出,比如日本對甲醇的限定是l/g≤1.0,德國對甲醇的限定是l/g≤1.2,這兩個標準都大于國內糧谷類白酒的甲醇限定標準l/g≤0.6,符合國內其他類酒甲醇限定標準l/g≤2.0,這說明什么?說明洋酒甲醇含量真是高。 ?
另外,洋酒雜醇油含量高也是不爭的事實,中國本來以前是有雜醇油限定值指標的,這個指標g/100ml≤0.20,結果洋酒通通過不了此關,但因為要加入WTO,洋酒商紛紛指責,說我們搞貿易保護,沒有辦法之下,便取消了雜醇油指標,因此在2012版的“國家蒸餾酒衛生標準”中,我們再也不見雜醇油的身影。?
洋酒甲醇與雜醇油高,更容易上頭,想必大家已經沒有疑問了吧。?
2.糯米酒后勁大,主要原因也是其內各種雜質含量過高所致。糯米酒釀造工藝獨特,其發酵過程時間極短,導致發酵非常不充分(啤酒發酵時間也極短,它的高級醇在所有酒中含量名列前茅,這也是啤酒度數低,但能干翻很多人的原因),又沒有蒸餾環節,雜質含量高也是自然的(米酒加熱后吃起來稍好一些,原因就在于加熱蒸氣能揮發一部分有害雜質),再加上現代釀酒人只在乎利益,不在乎健康,一些古人傳下來的好的釀酒方法已被摒棄,導致現在的糯米酒與過去沒法相比,總是一喝就容易出現不良反應。?
綜上,后勁大的酒于身體有害,要少喝!其實真正的好酒只有一種——用高梁作主料,經中國傳統純糧固態發酵工藝,以自然窯養之法,釀造出來的白酒。喝這種酒,你才能領會那些詩人對酒的美好描述,可惜的是,現代人連它的背影都不曾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