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天駒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名煙名酒城韋曲店,中國平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陜西分公司西安市長安營銷服務部怎么樣

1,中國平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陜西分公司西安市長安營銷服務部怎么樣

中國平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陜西分公司西安市長安營銷服務部是2001-06-01在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注冊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分公司,注冊地址位于西安市長安區韋曲北街長盛家園1號樓商業裙樓二、三層。中國平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陜西分公司西安市長安營銷服務部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610116683864229U,企業法人張立,目前企業處于開業狀態。中國平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陜西分公司西安市長安營銷服務部的經營范圍是:對營銷員進行日常培訓和管理;收取營銷員代收的保險費、投保單等單證;分發公司簽發的保險單、保險費收據等相關單證;接受客戶的咨詢和投訴;證券投資基金銷售業務。(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準后方可開展經營活動)。在陜西省,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1217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10-100萬 規模的企業中,共36家。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于一般。通過百度企業信用查看中國平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陜西分公司西安市長安營銷服務部更多信息和資訊。

{0}

2,西安長安區有哪些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安外語大學、西北大學、陜西師范大學、西安郵電學院、西安三資學院、西安政法大學、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西京大學、西安培華學院、陜西電子科技學院、西安財經學院、西北工業大學明德學院(西工大灃河校區)、西工大、西安三資學院、解放軍通訊學院、西北大學現代學院、陜西職業技術學院、西安工程技術學院、陜西青年職業學院:、解放軍西安陸軍學院、西安工商管理學院、西安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陜西工商職業學院、西安翻譯學院、陜西通信技術學院、西安工程技術學院、西安高新技術學院。擴展資料: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地處關中平原腹地,南依秦嶺,從西和南兩個方向環擁西安市區,山、川、塬皆俱,總面積1580平方千米。長安區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區政府韋曲駐地距西安市核心地標鐘樓僅8.7千米。西安市長安區位于東經108°38′~109°14′,北緯33°47′~34°18′。東接藍田縣,南連柞水縣、寧陜縣,西毗鄠邑區 、咸陽市。南北長55公里,東西寬52公里,總面積1580平方公里。長安區還有豐富的旅游資源:(1)古遺址:西周豐鎬遺址、西周灃西車馬坑、西周文王靈臺遺址、秦代阿房宮、漢代昆明池、杜陵遺址、唐代興教寺、唐代華嚴寺、唐代香積寺、嘉午臺山、子午道。 (2)景點:翠華山國家級地質遺址公園、祥峪森林公園、高冠瀑布、嘉午臺風景區、太興山風景區、西安野生動物園、關中民俗院、秦嶺南麓農家旅游帶、廣新園民族村、九龍潭風景區、大壩溝度假山莊、南夢溪。參考資料:百度百科-長安區

{1}

3,西安有多少名煙名酒店

  西安市新城區一分利煙酒店 電話: 029-2541844  地址: 陜西省西安市新城區長樂西路半截巷付3號  春智煙酒店 電話: 029-87454300  地址: 和平路東六道巷口130號  簡介: 西安市碑林區春智煙酒店和平路東六道巷口130號 029-87454300煙、酒、飲料、小食品、茶葉零售  碑林區九州煙酒店 電話: 029-87629250  地址: 南廣濟街22號  雁塔區魚化煙酒店 電話: 029-85516027  地址: 西影路大雁塔集貿市場西門口  西安市新城區燕燕煙酒店 電話: 029-2541844  地址: 陜西省西安市新城區長樂西路半截巷3號樓  碑林區利民糖業煙酒副食商店利華糕點煙... 電話: 029-2485103  地址: 陜西省西安市碑林區東關正街42號  和平煙酒店 電話: 029-6743042  地址: 紗廠街28號  旭真煙酒店 地址: 西安市藥王洞  愛誼精品煙酒店 地址: 西安市案板街  林紅煙酒店 地址: 西安市文藝北路  先明煙酒店 地址: 西安市團結中路  光華百貨煙酒店 地址: 金花北路26號  桂芝煙酒店 地址: 尚德路52號  旭真煙酒店 地址: 藥王洞12號  函英煙酒店 地址: 青年路156號  德賽煙酒店 地址: 長纓東路187號  雅思煙酒店 地址: 紅廟坡社區服務南排2號  明鏡煙酒店 地址: 北廣濟街32號  笑笑煙酒店 地址: 自力路205號  何強煙酒店 地址: 長纓東路147號  東新日雜煙酒店 地址: 東新街198號  國營利華糕點煙酒店 地址: 東關正街35號  飛達煙酒店 地址: 豐鎬路3280號

{2}

4,工業革命經歷了幾個階段

最好列成表 三次不能都稱為工業革命,第三次應該為科學技術革命,前兩次可以為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時代。這場革命是以工作機的誕生開始的,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的。這一次技術革命和與之相關的社會關系的變革,被稱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或者產業革命。從生產技術方面來說,工業革命使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從社會關系來說,工業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產方式的自耕農階級消失了,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 英國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工業革命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到19世紀40年代基本完成。工業革命從英國開始不是偶然的,這是有深刻政治前提、社會經濟前提和科學技術前提的。17世紀中期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英國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和土地貴族聯盟為基礎的君主立憲制度,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確立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國家。資產階級利用國家政權加速推行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和措施,促進了工業革命各種前提條件的迅速形成。 資產階級通過大規模地對外掠奪以及在國內實行的國債制度和消費稅政策,積累了巨額財富,為工業革命提供了所必須的貨幣資金;大規模的圈地運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和廣闊的國內市場。 英國工場手工業的高度發展,培養了大批富有實踐經驗的熟練工人,為機器的發明和應用創造了條件;自然科學的發展及其成就,特別是牛頓的力學和數學,為機器的產生奠定了科學理論基礎。 歐洲其他國家雖然也有杰出能干的工人,也有具有發明精神的人,但這些國家缺乏發展機器工業所需要的資金、勞動力和市場,以及保證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政治、文化等條件。 在1789年,法國爆發了大革命,廢除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特權,為資本主義工業化掃除了障礙。拿破侖當政后,十分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為法國的工業革命創造了條件。此后,德國、美國、日本等國也紛紛加入工業革命的行列,到19 世紀末,這些國家先后都完成了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 1870年以后,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并被迅速應用于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這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當時,科學技術的突出發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出現了一系列電氣發明。德國人西門子制成發電機,比利時人格拉姆發明電動機,電力開始用于帶動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電力工業和電器制造業迅速發展起來。人類跨入了電氣時代。 19世紀早期,人們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根據這一現象,對電作了深入的研究。在進一步完善電學理論的同時,科學家們開始研制發電機。1866年,德國科學家西門子制成一部發電機,后來幾經改進,逐漸完善,到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電動機的發明,實現了電能和機械能的互換。隨后,電燈、電車、電鉆、電焊機等電氣產品如雨后春筍般地涌現出來。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又一重大成就是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相繼誕生,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誕生,90年代柴油機創制成功。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1885年,德國人卡爾.本茨成功地制造了第一輛由內燃機驅動的汽車。內燃機車、遠洋輪船、飛機等也得到迅速發展。內燃機的發明,還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工工業的產生。 早期汽車 20世紀初,以內燃機為動力的飛機飛上藍天,實現了人類翱翔天空的夢想。隨著內燃機的廣泛使用,石油的開采量和提煉技術也大大提高。1870年,全世界只生產了大約80萬噸石油,到1900年已猛增到2000萬噸。 早期飛機 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電訊事業的發展尤為迅速。繼有線電報出現之后,電話、無線電報相繼問世,為快速地傳遞信息提供了方便。從此,世界各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系進一步加強。 第二次工業革命同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首先,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許多技術發明都來源于工匠的實踐經驗,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而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自然科學的新發展,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地結合起來,科學地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發揮了更為重要的作用,它與技術的結合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其次,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重要的新機器和新生產方法主要是在英國發明的,其他國家工業革命發展相對緩慢;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新的技術和發明超出了一國的范圍,其規模更加廣泛,發展也比較迅速。 第三,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時,有些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如日本尚未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對它們來說,兩次工業革命是交叉進行的。它們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技術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技術,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也比較快。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可以從4個方面來說: 首先,新能源的大規模應用,如電力,煤炭等,這些新能源的直接促進了重工業的大踏步前進,使大型的工廠能夠方便廉價的獲得持續有效的動力供應,進而使大規模的工業生產成為可能,并為之后的經濟壟斷奠定了基礎。 其次,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長期困擾人類的動力不足的問題。內燃機的發明又促進了發動機的出現,發動機的發明又解決了交通工具的問題,推動了汽車,遠洋輪船,飛機的迅速發展,使人類的足跡遍布了全世界,也讓各個地區的文化,貿易交流更加便利。 第三,通訊工具的發明。自從19世紀70年代美國人貝爾發明了電話之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就不在局限與面對面的談話。 最后,化工業的迅猛發展。炸藥的發明,大大促進了軍工業的進步,并最終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從煤炭中提取各種化合物,塑料,人造纖維先后被投入實際生活。 上述的四種發明,對第二次工業革命產生了決定性的作用,人類開始通過科學研究來獲得純粹的知識,然后又反過來促進理論的應用 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史研究概述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繼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后科技領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飛躍。它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和空間技術的廣泛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這次科技革命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使人類社會生活和人的現代化向更高境界發展。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不容忽視的一個重大事件。80年代以來,國內史學工作者對第三次科技革命史的研究日益深入,相關研究成果不斷問世。本文擬對這些研究成果作一概述,以使讀者更全面地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緣何發端于美國 關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緣何發端于美國這一問題,學者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彭獻成認為,第三次科技革命之所以首先在美國興起,絕非偶然現象,而有其客觀必然性。這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由于戰后初期美國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眾多優秀的科技人才、蓬勃向上的民族創新精神、優越的地理環境和巨大的市場容量等方面的優勢,為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國興起創造了前提條件和可能性;二是戰后以來,美國政府高度重視科技,積極采取措施推動科技事業的發展,直接促成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國興起。〔1〕 劉仲認為,第三次科技革命首發于美國原因在于美國具備如下條件:技術條件——在思維技術方面,美國的實用主義哲學開始形成;實驗技術以軍民結合、理工結合為特色;生產方面以電力技術和航空技術領先。物質條件——美國有優越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國內市場廣大,有利于規模生產。制度條件——美國是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憲政國家。文化條件——美國人來自世界各地,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傳統;二次大戰前后涌入一批優秀歐洲的科學家,如愛因斯坦、馮·諾伊曼等;建立了各種學會組織,科研體制多元化?!?〕 彭樹智認為,從戰爭形式的歷史交往角度看,第三次科技革命發端于美國并非偶然。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在世界交往普遍發展和充分展開的條件下進行的,爭奪科技人才的結果便同第三次科技革命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了。美國在二戰中,利用戰爭的交往形式,爭奪到最多的科技人才,帶動本國人才的培養,因而受益最豐。〔3〕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起訖時間和特點 1.起訖時間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起訖時間問題上,學者們大體持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第三次科技革命始于戰后初期,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達到高潮,70年代以后進入一個新階段?!?〕另一種觀點認為第三次科技革命發生于20世紀40至60年代,70年代以后的科技革命是第四次科技革命(或稱“新科技革命”),兩者不可混為一談?!?〕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 對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學者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胡才珍認為,與第二次科技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呈現出許多鮮明特點:一是科學技術本身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科技產品的結構越來越復雜、精密;二是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周期越來越短,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越來越快;三是這次科技革命的內容極為豐富,而且聯系密切,形成了一個群體形式;四是科學技術的社會化趨勢大為增強;五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形成的新的技術能力,對人類社會產生了空前巨大而深刻的影響。〔6〕 張象認為,第三次科技革命具有技術群體化、科技社會化和發展進程高速化這三大突出特點?!?〕 卞春元認為,與以往的技術革命相比,第三次技術革命具有如下特征:即技術科學化、技術群體化、技術智能化、高技術化和技術產業化?!?〕 劉大椿、馬書春認為,現代科技革命具有兩大突出特點:一是科學進步與技術開發緊密地結合;二是科學與技術的結合在生產中得以產業化,從而對生產力進行改造,使生產力發生根本變革?!?〕 于德惠、趙一明認為,“軍帶民”,即軍事技術率先突破,而后帶動民用技術,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特征?!?0〕 三、二戰與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關系 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二戰與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關系問題。 于德惠、趙一明認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許多學科基礎和技術雛形雖然孕育于戰前的和平時期,但如果沒有戰爭和軍事需求的推動,它決不會急匆匆地降臨人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催生了這次科技革命?!?1〕陳本紅也持此觀點,認為二戰極大地推動和促進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2〕 鐘倫榮從科技與二戰的雙向邏輯關系出發,指出科技是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觀動因之一,是決定戰爭演變的制衡力量;而二戰使許多科學技術應用于軍事形態,成為戰爭的工具,同時又催生了一系列最具深遠意義并揭開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科學技術,成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助產婆?!?3〕 彭樹智用“歷史交往”這一歷史哲學概念來說明二戰與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關系。他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突出的意義之一在于它促進了始于40年代末,一直持續到20世紀下半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這個革命之所以發展勢頭持續不懈、發展速度有增無減,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交往無疑起著關鍵的作用?!?4〕 四、澄清幾個概念 對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工業革命和產業革命這幾個既相區別、又有聯系的概念,學者們論述較多,且存在較大的分歧。 張象認為,科學技術革命包括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三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過程。它們在近代以來,特別是20世紀以來,逐漸聯系在一起,依次而出現,又在交錯中進行。科學革命是技術革命的理論基礎,人類在對自然界及其發展規律的認識過程中產生的飛躍被稱為科學革命;技術革命是在人類改造自然過程中關于制造和操作的系統知識的社會性和根本性的變革;產業革命是由技術革命引起的,是指國民經濟的實際產業結構發生了根本變革,致使經濟、社會等方面出現了嶄新的面貌?!?5〕 孫銜、劉迅等人認為,科學革命一般是指人類對客觀世界認識上的重大飛躍,它常以科學理論突破的形式表現出來;技術革命是人類改造客觀世界的手段的重大變革,它往往以科學革命作為基礎,又常常作為工業革命或產業革命的先導;工業革命僅指人類在工業化社會中生產領域里所產生的飛躍;產業革命是指由于科學技術的飛躍而在整個經濟領域和社會領域中引起的重大變革。工業革命與產業革命的根本區別在于,前者所反映的是工業社會中生產領域內的進步,而后者反映的則是任何社會中主導產業形式的變化?!?6〕 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不可混為一談??茖W革命通常是指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飛躍和科學研究的社會組織形式的重大變革;技術革命是指生產工具和工藝過程的重大變革,而產業革命不僅具有科學技術的性質和內容,而且具有經濟和社會的性質和內容。所以,科學和技術的革命只是在具備了一定的經濟和社會條件時才會促進產業革命發生,并非任何技術革命都能導致產業革命。〔17〕 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學者們從多方面對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進行了探討,由于論述角度不同,因而結論各異,現將其歸納如下: 1.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它引起生產力各要素的變革,使勞動生產率有了顯著提高;二是使整個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加強了產業結構非物質化和生產過程智能化的趨勢,而且引起了各國經濟布局和世界經濟結構的變化;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豐富的內容使管理發展為一門真正的科學,并實現了現代化。〔18〕 2.對社會生活和人的現代化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帶來了物的現代化,引起勞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而且也造就了一代新人與之相適應,使人的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現代化。〔19〕 3.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中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廣泛使用,以及各種“人—機控制系統”的形成,使生產的自動化、辦公的自動化和家庭生活的自動化(即所謂的“三A”革命)有了實現的可能。預示著人類社會將從機械化、電氣化的時代進入到另一個更高級的自動化時代;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的發展標志著人類社會已從被束縛于地球表面的“地球居民”時代進入一個遠為遼闊的陸海空立體新時期;基因重組技術、結構化學和分子工程學的進展使人類獲得了主動創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創造力,標志著人類正在由“必然王國”一步步走向“自由王國”?!?0〕 4.對資本主義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資本主義由一般壟斷向國家壟斷過渡。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生產的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這就使得原有的私人壟斷不能適應生產力高速發展的需求,因而迫切要求國家壟斷的充分發展和國家對經濟的全面干預。 5.對世界經濟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世界生產力水平,加速了戰后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世界貨幣金融關系的變化和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推動了跨國公司和國際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井引起了世界經濟結構和經濟戰略的變化?!?2〕 6.對國際關系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對國際關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一方面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另一方面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斗爭中具有強大的動力。同時,第三次科技革命擴大了世界范圍的貧富差距,促進了世界范圍內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3〕 7.對全球問題的影響:科技革命的發展一方面擴大了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領域,提高了人類向自然作斗爭的能力,從而把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推進到一個前人所無法想象的新高度;另一方面也帶來一系列棘手的社會問題,如:生態環境的惡化、自然資源和能源的過度消耗以及核災難的威脅,這些問題難以控制的惡性發展使人類的處境受到越來越嚴重的困擾,成為舉世關注的全球問題。〔24〕 此外,有的學者認為,功勛卓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把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階段,而且使西方一批發達國家在20世紀50至60年代先后實現了高度工業化,走完了工業社會的最后歷程。

推薦閱讀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