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很多人喜歡喝,在品嘗一款的時候,經常會聞到濃郁的果香,有人覺得清新濃郁的果香表明這款酒的質量非常好,但也有認為,果味突出的葡萄酒比較簡單,沒有深度,所以不能稱為一款優質的葡萄酒。但小編在此想要表達的是,葡萄酒之所以口感這么好,獨特釀造很不要,具體釀造方法如下!
釀造葡萄酒的方法
一、葡萄采摘
從葡萄到葡萄酒:釀酒師捕捉陽光的過程
在大多數情況下,白葡萄總是先于紅葡萄達到成熟狀態,因此白葡萄的采摘期一般都要早于紅葡萄。采摘下來的葡萄會用箱子或籮筐裝著運往破皮壓榨車間,并在這里被壓成葡萄汁。
1、手工采摘VS機械采摘
手工采摘即采用全人工的方式去采摘葡萄。手工采摘是勞動密集型工種,而且勞動強度大,適用于那些不便于機械作業的產區,如陡峭的坡地等。機械采摘則適用于大型酒莊,是商業性葡萄酒的常用采摘方式。
2、夜晚采摘VS白天采摘
選擇合適的采摘時間也是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盡可能地獲得理想成熟度的葡萄,并避免高溫天氣對葡萄采摘的影響。在氣候溫暖或炎熱的地區,夜晚采摘的方式很常見。
不管是采用人工采摘還是機械采摘,采摘下來的葡萄都是帶梗的,還常常會有葡萄葉或葡萄枝混入其中,因此酒莊的下一步就是要把葡萄和葡萄梗等分離。
二、破皮壓榨
鮮摘的葡萄會被及時地送往釀造車間進行篩選、除梗、破皮及壓榨,這時就是除梗機發揮作用的時候了。經過除梗機的葡萄會被剔除葡萄梗,同時葡萄經過輕度的擠壓而得到破皮。
對于白葡萄來說,破皮完成后,葡萄就會被送入壓榨機榨成葡萄汁,然后會被泵入大池子中,并在這里進行澄清與分離。在大池中,葡萄皮和葡萄籽等會自然沉入池底,在進行發酵前須將這些沉淀與葡萄汁分離。
對于紅葡萄而言,在經過去梗破皮之后,葡萄連同葡萄皮一起被送入發酵罐中進行冷浸和發酵,這也是紅葡萄酒獲取色素的過程。不然,紅葡萄也就釀造出白葡萄酒了。
三、發酵
發酵的過程就是將葡萄中的糖轉化酒精的過程。葡萄品種不同,釀酒師們采取的發酵法也可能不同。不過,一般來講,發酵過程都包括以下幾種狀況:
1、不管是紅葡萄酒的釀造還是白葡萄酒的釀造,加入酵母啟動發酵都是常見的做法。
2、在紅葡萄酒的釀造中,由于發酵過程會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葡萄皮等會被推到葡萄液的上層,所以為了萃取到葡萄皮中的色素和單寧,釀酒師們需要采用淋皮或壓帽的手段將浮上來的葡萄皮浸入葡萄液中,而且這個工序需要一天進行數次。
3、在紅葡萄酒釀造中,當發酵結束后,葡萄醪(即發酵完成的葡萄汁)需要進行壓榨、過濾和澄清,然后再進行數月不等的陳釀。
四、陳釀
通過陳釀,釀酒師們能獲得風味更加濃郁的葡萄酒,但陳釀方式卻不盡相同,包括:
1、陳釀數年VS陳年數月
2、不銹鋼桶陳年VS橡木桶陳年
3、新橡木桶陳年VS舊橡木桶陳年
4、美國橡木桶陳年VS法國橡木桶陳年
5、輕度烘烤的橡木桶VS中度烘烤的橡木桶VS重度烘烤的橡木桶
五、裝瓶
當釀酒師判斷其葡萄酒陳釀到了適合飲用的時候,葡萄酒就可以裝瓶發售了,但要注意:
1、白葡萄酒的生產周期往往更短,從葡萄采摘到新品上市往往只需數月時間。
2、紅葡萄酒的生產周期一般較長。大多數干紅葡萄酒都需要陳年18-24個月才裝瓶發售。
常見的葡萄種植土壤
一、砂質土壤(SandySoils)
砂質土壤出產的葡萄酒顏色較淺、香氣馥郁、單寧低、結構優雅。
砂質土壤的排水性和保溫性都俱佳。在氣候溫暖的產區,砂質土壤能出產出顏色更淺、酸度和單寧更低、風格更為優雅的葡萄酒,比如南非黑地產區(Swartland);在氣候涼爽的產區,砂質土壤能因其良好的保溫性和排水性能令葡萄酒擁有更豐富的果香。此外,砂質土壤也是蟲害的天敵,如葡萄根瘤蚜蟲病等就不容易在這類土壤中生存。
高品質葡萄酒代表:
1、意大利巴羅洛頂級葡萄園卡努比(Cannubi)就是因其砂質-粘土土壤而賦予其葡萄酒果香馥郁、單寧低、顏色淺的特點;
2、法國格拉夫產區(Graves)以及梅多克北面靠近大西洋的地區也以砂質土壤為主,因此這里的赤霞珠(CabernetSauvignon)酒體更輕盈,果香更濃郁;
3、美國加州洛迪產區(Lodi)之所以仍幸存著19世紀90年代種植的仙粉黛葡萄園,也正是因為這里的砂質土壤令葡萄根瘤蚜蟲的無法侵襲而成。
二、粘質土壤(ClayBasedSoils)
粘質土壤出產的葡萄酒顏色深、單寧和酸度高、酒體強勁。
粘質土壤能保證葡萄園不會被太陽烤焦,也能保證一定的土壤濕度。粘質土壤的種類眾多,富含石灰質的粘質土壤被稱為石灰質粘土(CalcareousClay),其對葡萄園的調溫效果更為明顯。這類土壤出產的紅白葡萄酒也以其強勁的酒體聞名于世。
高品質葡萄酒代表:
1、西班牙里奧哈(Rioja)和杜羅河岸(RiberadelDuero)的高品質丹魄(Tempranillo)就出產在富含石灰巖-粘土土壤中;
2、勃艮第沃恩-羅曼尼(Vosne-Romanne)出產著世界聞名的黑皮諾(PinotNoir),其土壤類型就是粘土-石灰質,在這里被稱為泥灰土壤(Marl);
3、意大利基安帝(Chianti)的Albarese土壤也是粘土-石灰質土壤,其桑嬌維賽葡萄酒(Sangiovese)酒體強勁;
4、美國納帕谷(Napa)一些山坡上的葡萄園以及澳大利亞巴羅薩(Barossa)的西拉(Shiraz)葡萄園也大多是粘土-肥土土壤。
三、粉砂土壤(SiltSoils)
粉砂土壤出產的葡萄酒口感圓潤順滑、酸度稍低。
粉砂土壤的保溫性和含水性都不錯。在氣候涼爽但陽光充足的產區,粉砂土壤中多含有部分石灰巖。由于粉砂土壤結構緊實,因此葡萄樹難以扎根到很深。
高品質葡萄酒代表:
1、在美國華盛頓州東部地區,這里的土壤上層為風化的粉砂土壤,而下層為遠古洪水造就的砂質-肥土土壤,而這也造就了華盛頓州葡萄酒顏色偏淡、果香四溢、單寧順滑的特點。
2、在美國俄勒岡,這里的粉砂-粘土土壤非常適合黑皮諾(PinotNoir)的生長。這類土壤在這里被稱為Willakenzie。
四、肥土土壤(LoamSoils)
肥土土壤一般與其他類型土壤摻雜在一起,否則會因其肥力太強而不太適合出產高品質葡萄酒。
肥土一般由粉砂、粘土和砂質土壤以及有機質等組成,其肥力強,葡萄樹能在這類土壤長勢茂盛,因此這類土壤出產的葡萄酒往往風味淡、顏色輕。不過,恰當的葡萄園管理如修剪嚴格等也能出產不錯的葡萄酒。
高品質葡萄酒代表:
美國納帕和索諾瑪產區的大多數山谷都是砂質-肥土土壤。砂質土壤貧瘠是出產高品質葡萄酒的保證。
事實上,很多偉大的葡萄酒都產自石灰質含量豐富的土壤,這是因為這種土壤能為葡萄提供各種養分,讓葡萄長勢更好,甜度更高,而且這類土壤還能在干燥氣候里保證土壤的濕潤,而在涼爽氣候保證土壤的干燥。不過,這類土壤的缺點就是會令葡萄樹出現缺鐵性病癥,因此需要施肥。香檳區、夏布利(Chablis)以及盧瓦爾河谷普伊-富美(Pouilly-Fume)和桑塞爾(Sancerre)的白堊土壤就屬于這類土壤,出產的白葡萄酒風味飽滿,口感激爽。而南羅訥河谷的石灰質土壤則為經典羅訥河谷丘紅葡萄酒——GSM(歌海娜、西拉和慕懷合特)提供優質保證。此外,美國加州帕索羅布爾斯(PasoRobles)也是歌海娜、西拉和慕懷合特的優質產區,尤其是位于山坡上的葡萄園更為優秀,其土壤類型為LinneCalodo,也是一種石灰質土壤。
香檳葡萄酒不同的產區
1、白丘(CotesdesBlancs)
白丘是白中白香檳(blancdeblancs)最著名的產區,位于伊佩娜市(Epernay)以南15公里處。在這里,霞多麗(Chardonnay)是最主要釀酒品種,占據種植總量的95%,是名副其實的“白丘”。這里的霞多麗風味精致微妙,早熟,但很容易受到春天霜凍和霧水的影響。在該產區,最好的葡萄園都以石灰質土壤為主,面朝東面以形成避風港。
2、蘭斯山產區(MontagnedeReims)
蘭斯山產區是黑皮諾的理想產地,其種植面積占60%。黑皮諾比霞多麗更加適應這里的風土,其酒風格強勁,風味飽滿,而坐向朝東的葡萄園出產的黑皮諾更為優異。
3、馬恩河谷(ValleedelaMarne)
香檳區以白堊土壤為主,而白堊土主要分布在馬恩河谷東面。馬恩河谷西面主要以泥土-大理石土壤為主,因此這也保證了其葡萄品種的多樣性。黑皮諾在這里占據重要地位,但越往西,莫尼耶皮諾的地位越重要。
4.西棧丘產區(CotedesSezanne)
此處的土壤多為白堊土和泥灰土。用霞多麗葡萄釀制的香檳通常芳香四溢,但其酸度比白丘產區的要低。
5、奧布產區(TheAube)
該產區多數土壤為泥灰土,栽培的品種主要是黑皮諾。用黑皮諾釀制出的葡萄酒芳香四溢,酸度略低。
香檳區的分級制度
就如勃艮第一樣,香檳區的分級制度也是建立在葡萄園風土之上的。按照不同的風土條件,香檳區的葡萄園可分為三級:無級別園、一級園(PremierCru)和特級園(GrandCru)。香檳區擁有321個產酒村莊(Cru),其中一級園43個,特級園17個,由香檳行業委員會(CIVC)嚴格管理控制。這樣的分級也決定了各個葡萄園出產的葡萄價格。香檳行業委員會會劃定一個葡萄參考收購價,而根據葡萄園等級的不同,葡萄的價格也會有一定的浮動。特級園葡萄價格通常與參考收購價相當,而一級園葡萄的收購價是參考價的90-99%,無等級葡萄園葡萄的收購價則是參考價的80-89%。
香檳區葡萄園的等級是由多層因素決定的,包括土壤、葡萄園坡度、坐向等等。17個特級園總面積達4,000公頃,而一級園面積約5,000公頃,這些葡萄園既可能在一個村,也可能在多個村。而無等級葡萄園占據21,000公頃,相關的產區法律法規也沒那么嚴格。
葡萄酒酒體的特征
酒體可以分成三類:輕盈酒體、中度酒體和厚重酒體。三者的區別,我們可以通過對比脫脂牛奶、全脂牛奶和奶油的口感來加以聯想。
葡萄酒的酒體是由多個因素決定的,包括酒精度、殘留糖分、可溶性風味物質(如果膠、酚類、蛋白質等)以及酸度,但最重要的指標是酒精度。那么,為什么酒精對酒體的影響最大呢?原因是,酒精使葡萄酒具有粘度,喝起來有輕重之分。
通常,葡萄酒中的酒精含量越高,粘度就越大,酒體也更重,口感也更為豐滿。這就是為什么粘度高的葡萄酒酒體更為厚重,而粘度低的葡萄酒酒體更為輕盈。
獲知一款酒的酒精含量十分容易,我們從酒標上就能知道。一般說來,酒精度低于12.5%的葡萄酒,其酒體大多較為輕盈。很多我們描述為口感新鮮、酸脆爽口的白葡萄酒就是這個類別的。例如,雷司令(Riesling)、意大利的普羅賽克(Prosecco)和葡萄牙的綠酒(VinhoVerde)。
大部分酒精度為12.5%-13.5%的葡萄酒,其酒體趨于中等。例如桃紅葡萄酒、勃艮第(Burgundy)、灰皮諾(PinotGrigio)和長相思(SauvignonBlanc)。
酒精度高于13.5%的葡萄酒,酒體一般較為厚重。例如仙粉黛(Zinfandel)、西拉(Syrah)、赤霞珠(CabernetSauvignon)、梅洛(Merlot)和馬爾貝克(Malbec)等葡萄酒。通常,酒精度高于13.5%的葡萄酒多為紅葡萄酒,但也有例外,如酒體豐滿的霞多麗(Chardonnay)有時酒精度也能達到如此之高。
總之,根據葡萄品種、產地以及所想釀造的風格的不同,葡萄的采摘在采摘時間、采摘工具以及采摘技術上的要求都有所不同。而對于大多數葡萄酒來說,不管它們是何時采摘或者如何采摘的,其從葡萄轉變成葡萄酒大致都需要經歷5個過程:葡萄采摘(GrapeHarvesting)、破皮壓榨(Crushing)、發酵(Fermentation)、陳釀(Aging)以及裝瓶(Bottling)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