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品鑒方法,怎么喝好喝?

  在葡萄酒界,白藜蘆醇也是一種讓人稱嘆的物質。它廣泛存在于葡萄酒(尤其是紅葡萄酒)中,在預防各種疾病、抵抗衰老、保護人體健康上,白藜蘆醇能夠發揮積極的作用。最新的研究表明,適量飲用白葡萄酒或加強型葡萄酒可以降低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風險,葡萄酒酒渣也具有降低血壓和血糖的功效,那怎么喝好喝呢?具體品鑒方法在下文做了簡單介紹!

Content qqjie tu 20210223214427

  葡萄酒品鑒方法

  一、倒酒握杯

  接過一瓶好酒,有些朋友可能會按奈不住激動的心情,將酒杯倒滿。實際上,這并不利于品鑒。因為如果你將酒杯倒滿,酒液就無法充分接觸氧氣,內斂的香氣也就無法得以完全釋放,而且如果你品嘗得很慢的話,酒液溫度升高也會影響葡萄酒展現其完美的口感。同時,杯子太滿也不便于搖杯。當然,酒倒得太少也不好,因為這會導致酒液過多地與氧氣接觸,從而使得酒的口感和風味受到影響。一般來說,一杯酒的量少于杯子容量的二分之一最為合適。

  杯中倒好適量的葡萄酒,我們又該如何持杯呢?許多人都習慣握住酒杯的杯肚,其實這是不正確的持杯姿勢。首先,手掌的溫度高于葡萄酒的適飲溫度,直接手握杯肚會將過多的熱量傳遞給酒液,從而影響葡萄酒的口感。此外,酒杯大多是水晶或玻璃制品,觸碰杯肚很容易在酒杯上留下指印,這不僅影響美觀,還會影響我們對葡萄酒的觀察。因此,正確的握杯姿勢應該是用手指輕輕握住杯梗或者杯子的底座。

  二、察顏觀色

  掌握好如何倒酒握杯之后,我們就要開始正式的葡萄酒品鑒旅程啦。當你拿到一杯葡萄酒時,首先要進行的便是視覺上的細細觀察。這就和識人交友一樣,人們或多或少帶點外貌主義。對于葡萄酒亦是如此,第一印象非常重要,這會影響你后面的整個品酒體驗。那么,我們到底需要看什么呢?

  1、澄清度

  我們首先要觀察的是酒液的澄清度。通常,我們購買的絕大多數葡萄酒都是清澈的。如果葡萄酒中有過多的懸浮顆粒,顯得比較渾濁,則表明這款酒可能存在缺陷。不過,缺陷的具體性質一般只有通過嗅覺和味覺的評估才能確定。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略顯渾濁的葡萄酒可能是有意釀造而成的,比方說裝瓶前不經過濾或澄清處理的生物動力法(Biodynamics)葡萄酒或有機(Organic)葡萄酒。

  2、顏色

  接著我們要觀察葡萄酒的顏色。在光線充足的條件下,我們可以利用白色的桌布或餐巾紙作為背景,手握杯梗傾斜至30°至45°,從上方觀察酒液的顏色。葡萄酒的顏色主要是由果皮決定,但也會受到陳年時間和陳釀容器類型等因素的影響,所以透過顏色我們可以大致猜測酒款的葡萄品種、年齡狀態以及是否使用橡木桶陳年等。

  由于白葡萄酒的顏色較為淺淡,所以在判斷時需要觀察酒液中心的顏色。常見的白葡萄酒一般為檸檬色,隨著陳年時間的增加,酒液顏色也會越來越深。按照年輕至年老,白葡萄酒可以分別呈現出青檸色、檸檬色、金黃色和琥珀色。簡言之,如果一款白葡萄酒顏色淺淡,則為年輕的葡萄酒,且一般不經過橡木桶陳年,其風格也會較為清新、淡雅;反之,如果一款白葡萄酒顏色深濃,傾向于琥珀色,則為年老的葡萄酒,或者是經過橡木桶的陳年,其風格也會相對更加濃郁、復雜和飽滿。

  紅葡萄酒的顏色較為深濃,可通過觀察酒液邊緣的色澤來判斷葡萄酒的顏色。一款采用常見品種釀造而成的葡萄酒,若顏色淺淡明亮,在酒杯直立狀態下從上往下觀察能夠看到杯座,這款酒很可能是由黑皮諾(PinotNoir)或內比奧羅(Nebbiolo)等果皮較薄的品種釀成的;如果顏色深邃,則可能是由西拉(Syrah)或赤霞珠(CabernetSauvignon)等厚皮葡萄釀成。與白葡萄酒不同,紅葡萄酒的顏色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得越來越淺淡。一般而言,從年輕至年老,紅葡萄酒的酒液會分別呈現出紫紅色、寶石紅色、石榴紅色以及紅茶色。

  3、酒腿

  酒腿是指搖晃酒杯之后,在杯壁上形成的一層酒液膜和緩緩流下的一串串液體。這些像眼淚一樣掛在杯壁上的液體也被稱為“酒淚”或是“掛杯”。它的形成與酒精接觸空氣揮發有關,也與葡萄酒的殘糖含量有一定關系。一般來說,如果一杯葡萄酒越粘稠,酒腿越厚,流動的速度越慢,則大致可以推斷該酒的酒精度高或者甜度高。

  三、聞酒辨香

  察顏觀色完畢后,是該充分調動嗅覺的時候了,現在好好聞聞眼前的這杯酒,判斷一下香氣是否純凈、是否濃郁以及都有哪些典型的香氣吧。這時,你可能會發現葡萄酒的香氣似乎還在沉睡中,并不是那么濃郁。那么你需要做的便是輕輕搖晃酒杯,讓酒液與空氣充分接觸,從而釋放出更多迷人的香氣。當然,搖杯時切忌過分用力,讓酒液不受控制地從酒杯中飛濺出來。

  1、香氣是否純凈?

  聞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判斷葡萄酒是否有缺陷。比如說由于酒瓶密封漏氣,使得過多的氧氣進入瓶內而導致葡萄酒發生氧化,這會讓葡萄酒散發出過多的蔬菜、果干甚至是爛水果的氣息,缺乏新鮮度和水果香。此外,比較常見的缺陷還有橡木塞污染,一款受木塞污染的葡萄酒會帶有發霉的濕報紙或潮濕地下室的氣味。

  2、香氣是否濃郁?

  有些葡萄酒香氣馥郁,只需輕輕一嗅,立即就能聞到濃郁的芳香,而有的酒款香氣則十分微弱,甚至難以察覺。具體來說,你可以將酒杯依次放置在胸口處、下巴處和鼻子下方來判斷香氣的濃郁程度。若放在胸口處就能明顯辨別出香氣特征,那么葡萄酒的氣味濃度為濃郁;若在下巴位置才能聞到,說明香味濃度為中等;若在鼻子下方才能聞到,那么葡萄酒的香味濃度就比較淡。

  3、都有哪些典型香氣?

  通常,一款葡萄酒會因為葡萄品種、釀造工藝和陳年方式的差異而展現出不同的香氣,這些香氣大致可以分為三層。

  一層香氣:這類香氣是葡萄品種本身所帶來的香氣,通常表現為各類果香、花香和草本香氣。具體來說,紅葡萄酒往往表現出紅色和黑色莓果香氣以及玫瑰、紫羅蘭等花香。白葡萄酒則通常表現出柑橘類水果、核果以及白花、接骨木花等顏色淺淡的花朵的香氣。

  二層香氣:這類香氣產生于釀造過程,與所采用的釀造工藝有關。經過橡木桶陳釀的葡萄酒往往帶有香草、椰子、丁香和肉豆蔻等香氣;經過蘋果酸-乳酸發酵(MalolacticFermentation)的葡萄酒通常帶有堅果、奶油或黃油的香氣;而與酒泥接觸過的葡萄酒則會呈現出餅干和烤面包的香氣。

  三層香氣:這是葡萄酒經過一定時間的瓶中陳年而形成的香氣。此時,葡萄酒的一、二層香氣會逐漸融合并發展出一些復雜的氣息。陳年的紅葡萄酒通常會有煙草、森林地表、蘑菇和動物皮革的氣味,白葡萄酒則會有堅果、汽油和蜂蜜等香氣。

  如果一款葡萄酒的主導香氣是一層和二層香氣,那么這款酒可能處于年輕階段;如果一款葡萄酒三層香氣皆有,那么這款酒則已經陳年了較長時間。但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葡萄酒都能受益于瓶中陳年,有一些風格簡單、適合早飲的葡萄酒如果放置太久,反而會讓原來清新的果香消失,變得索然無味。

Content qqjie tu 20210223220356

  四、品酒鑒味

  聞香過后,我們終于可以得償所愿,喝上一口了。不過千萬別急著咽下去,用舌頭攪動酒液使它充分接觸口腔,從而感受其中的甜度、酸度、酒精度、單寧、酒體以及各種風味,這樣才能在聞香的基礎上對葡萄酒的個性特征有更全面的了解。此外,咽下美酒后,也別忘了細細體會它殘留在口腔中的余味,這也是一款酒的重要組成部分。

  甜度(Sweetness):甜度主要用舌尖去感受。根據葡萄酒的殘余糖分含量高低,可分為干型、半干型、半甜型和甜型。幾乎所有的紅葡萄酒和大部分白葡萄酒都是干型,即酒中的殘留糖分含量在4克/升以下。

  酸度(Acidity):酸度一般通過舌頭兩側感受。高酸的葡萄酒會令口腔分泌大量唾液,給人以清爽、刺激與活力之感。

  酒精度(AlcoholContent):酒精可以通過喉嚨去感受,高酒精度會令喉嚨產生明顯的灼熱感。酒精的存在也有助于增加一款葡萄酒的質感和飽滿感,同時也能賦予葡萄酒陳年潛力。

  單寧(Tannin):單寧是紅葡萄酒骨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主要是在發酵過程中從葡萄皮提取出來的。我們可以通過舌頭末端和牙齦去感受它的存在。通常單寧會給口腔帶來緊澀感或些許苦感,就如同喝濃茶一般。

  風味(Flavour):風味是指口腔所感受到的味道。一般來說,味覺上的香味和嗅覺上所感知到的香氣一致,但因感官不同,所感受到各風味特征的強弱程度也會有所區別。

  酒體(Body):它是指一款葡萄酒在口中留下的質感,或稱為口感。酒體是酒精、單寧、糖分和風味等成分共同作用而產生的總體感受。一般來說,酒精度高、含有成熟而充沛的單寧、糖分高以及風味濃郁的葡萄酒常具有十分飽滿的酒體。

  余味(Finish/Aftertaste):它指的是飲下葡萄酒后,仍停留在口腔的味道。余味是葡萄酒品質的一個重要象征,通常余味悠長且濃郁的葡萄酒令人印象深刻,而余味短促且清淡的葡萄酒則令人失望。

  五、綜合評價

  觀色、聞香、品味之后,我們就可以結合各要素來評判一款葡萄酒的品質了。這時,我們主要關注的是葡萄酒是否具有平衡性與復雜度。首先,平衡是一款酒是否好喝的前提,它指的是葡萄酒的甜度、酸度、酒精度、單寧和風味等各要素之間相得益彰,任何一個要素過于突出或不足都會破壞酒款整體的平衡。此外,一款平衡但簡單的酒也可以很好喝,但只有具有一定復雜度的酒才能成為頂級葡萄酒。一款具有復雜性的葡萄酒的香氣和口感豐富多樣,會不斷發展變化,給人帶來重重驚喜。

  葡萄酒的侍酒與配餐

  目前,品鑒紅葡萄酒最常用的酒杯是波爾多杯與勃艮第杯,從它們的命名可以看出它們適用的葡萄酒風格。波爾多杯適合酒體比較飽滿、強勁,香氣奔放,且酒精度高的葡萄酒,比如波爾多混釀(BordeauxBlend)、巴羅洛和基安帝等葡萄酒。而勃艮第杯則適合酒體比較輕盈且香氣緊致的紅葡萄酒,比如勃艮第的黑皮諾葡萄酒以及博若萊(Beaujolais)的佳美(Gamay)葡萄酒。

  紅葡萄酒的正確適飲溫度一般介于15℃-18℃之間,但一些酒體輕盈、香氣微妙的紅葡萄酒適合輕微冰鎮,使得溫度達到13℃左右,這樣飲用更佳。值得一提的是,一直以來大家都認為紅葡萄酒在正常室溫下飲用就可以了,實際上,室內溫度難以把控,要么過低,要么過高,所以這一做法不提倡。

  至于配餐,紅葡萄酒風格多樣,能夠輕松駕馭各種美食,其中最為經典的搭配莫過于赤霞珠搭配牛排。酒液果香濃郁,酸度較高,既能為牛排錦上添花,又能適當解膩。而牛排豐富的脂肪能軟化酒液中充沛的單寧,使得口感更好。除了赤霞珠,一些風格相似的葡萄酒亦能搭配牛排和羊排等口味豐富的菜肴,譬如羅訥河谷混釀(RhoneValleyBlend)。而酸度高和酒體輕盈的紅葡萄酒可以搭配烤雞和蔬菜等風味適中的菜肴。如果你實在不知道如何進行搭配,那么記得一條準則:當地所產的葡萄酒搭配當地的美食。譬如,基安帝的葡萄酒就很適合搭配意大利當地的意面以及火腿。

  葡萄酒的品飲順序

  1、起泡酒VS靜止酒

  一般情況下,在這兩種酒同時出現時,最好是先喝起泡酒。因為相比于靜止酒,起泡酒酒體更加輕盈,喝起來也更加清新爽口,在搭配食物時常常被用作開胃酒。除此以外,起泡酒還擁有精致、細膩的氣泡,能夠帶來一種愉悅的感受,因此十分適合作為開場酒來喚起你的活力。

  特殊情況:起泡酒有時也能被當作餐后酒。莫斯卡托阿斯蒂(Moscatod'Asti)可與甜點搭配,甜型起泡酒也可以與濃郁的點心搭配。

  2、白葡萄酒VS紅葡萄酒

  通常來說,兩者相比,白葡萄酒的酒體更為輕盈,且單寧含量微乎其微;而紅葡萄酒的風格則相對強勁一些,其香氣和風味也更為濃郁和復雜。如果你先喝了紅葡萄酒,那么白葡萄酒就顯得有些寡淡了。

  特殊情況:酒體輕盈的紅葡萄酒,如博若萊新酒(BeaujolaisNouveau)和瓦坡里切拉(Valpolicella),在遇到一款過桶的霞多麗(Chardonnay)時,孰先孰后還要看酒款的具體風格。

  3、干型VS甜型

  當干型葡萄酒遇到甜型葡萄酒時,一般會先品嘗干型葡萄酒。因為干型葡萄酒的糖分含量較低,按照先干型后甜型的順序,你就能夠感覺到甜度逐漸加強的變化。如果先喝甜型,那么后面干型葡萄酒的酸度就會被襯托得格外突出,進而影響品鑒感受。

  特殊情況:在法國,主菜呈上來之前,通常會先上鵝肝醬,而鵝肝醬與蘇玳(Sauternes)甜白和托卡伊(Tokaji)貴腐葡萄酒是最佳搭配,此時,你便不再需要遵從“先干型再甜型”的原則啦。

  4、輕盈VS飽滿

  這里所說的“輕盈”和“飽滿”指的是葡萄酒酒體的程度。一般來說,酒體輕盈的葡萄酒應優先于飽滿的葡萄酒。因為,先輕盈后飽滿的品鑒順序既能夠讓你充分感受第一款葡萄酒的精細,又能細細品味第二款葡萄酒的復雜。

  葡萄酒“酒淚”從何而來

  首先,葡萄酒當然不會真的“流淚”,其實酒淚只是描述在搖杯后、葡萄酒出現的一種物理現象。酒淚背后的原理被稱為“吉布斯-馬蘭戈尼效應(Gibbs-MarangoniEffect)”。輕搖酒杯后,葡萄酒會在酒杯內壁形成一層薄薄的液體膜。由于液體薄膜中的酒精極易揮發,所以在其揮發后,這一液體表面的張力就會失衡,在重力的作用下,酒液便又會沿著杯壁慢慢地流回到酒杯中,好似美人撲簌而下的眼淚。

  掛杯的厚薄和細致程度說明什么?

  當我們用合適的酒杯來品酒時,幾乎所有的葡萄酒都會有“酒淚”。酒精是酒淚形成、也就是導致掛杯現象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糖分和甘油等含量也起著不可忽略的作用。如果酒淚在杯壁停留的時間較長,則說明酒中的酒精、糖分和甘油等含量也相對較高,反之亦然。

  酒淚與葡萄酒的品質有關嗎

  相信當你看過上述原理之后,已經知道葡萄酒的品質其實跟酒淚并沒有什么關系。“酒淚”是葡萄酒酒體成熟的正常表現,而不同產區、不同酒莊甚至不同釀酒師對于所釀造葡萄酒的酒體是各有標準的,互相之間并沒有什么可比性。同時,酒質的高低不是只取決于這些因素,而是取決于酒精、殘糖、甘油、單寧和酸度和干浸出物的平衡性、香氣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口感的豐郁性和均衡性,以及余味的持續性等眾多因素。因此,我們不能只通過觀看酒淚來判斷一款酒的優劣。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在這逢年過節的好日子里,好酒自當細細品味,而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品鑒技巧,你才能真正領會葡萄酒里蘊藏的奧妙,讓好酒物有所值,不被辜負。今天這套系統的葡萄酒品鑒指南,你是否都學會了呢?

推薦閱讀

葡萄酒藝術品(葡萄酒酒品)
習酒董事長鐘方達:白酒更講究、更依賴產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