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中國名優白酒”?它的先決條件一定是“開放式純糧固態發酵”,一般適量飲用是不上頭的,但由于采用類似前文藏源茂描述的封閉式液態發酵工藝,雜醇油含量較難控制,如果大量飲用十八大名酒,也容易出線上頭的跡象,那如何鑒別白酒優劣呢?相關介紹如下!
如何鑒別白酒優劣
1、外觀
觀察一款酒的外觀,一般從酒的顏色,透明度,是否有沉淀物,酒花等幾個方面進行辨別。
外觀是產品的品相,從市面上的產品我們知道,覺得大多數白酒都是無色,少數會有微黃,這些都是白酒的正色。其中渾濁是評酒的重要指標,根據程度不同,可判斷為:無懸浮、有懸浮物、輕微渾濁、渾濁、渾等。
優良的白酒,無論白酒果酒,都應是無色透明、無懸浮物的液相。不過醬香型白酒因為三高工藝,發酵過程會產生美拉德反應,酒體色澤容許呈現微黃。
2、香味
描述酒體香氣的感覺,是復雜的,但根據呈現不同的香味,白酒可分為醬香型、濃香型、清香型,米香型,鳳香型等12種香型。不同的香型,香氣描述也各不相同:
形容濃香型的詞一般是:“窖香濃郁”。
清香型的描述多為清香純正,以沒有濃香或醬香及其它異香和邪雜氣味為優。
好的醬香型白酒一般描述為“醬香突出,優雅細膩,空杯留香,經久不散,幽雅持久。”其中醬香是“前香”和“后香”的復合香,“前香”以酯類為主,呈香作用較大;“后香”以酸性物質為主,是“空杯香”的特征成分,對醬香的呈味作用較大。
3、口感
口感是辨別白酒優劣的重要指標,描述多用詞匯為
烈度口感:性烈、較烈、溫和;綿柔口感:濃厚、圓潤、柔和、淡薄、清淡、平淡;清洌口感:爽適、純凈;粗糙口感:糙烈、硬口。或者燥辣、灼熱感等。
一些較好入口的酒多被描述為:入口柔順,無強烈的刺激,醇厚優雅、醇和而味長。落口咽下酒液時,在舌根、軟腭、喉頭等部位的感受,有落口干凈、落口淡薄、落口微苦、落口稍澀等用語。
味酒在口腔中持久的感受,有后味怡暢、后味短(沒有持久的味感)、后味干凈、后味苦、后味回甜等用語。口感還有甜,酸,苦,澀,辣。對不同程度的味覺描述也不盡相同。
4、風格
和人的性格一樣,酒體也有不同的風格,一般評論酒體特點會用“突出”、“顯著”、“不突出”、“不明顯”等評語,比如說醬香型白酒評價:醬香突出,具有本體典型風格。
白酒的五度品格
形容“人與物”的品格修煉,最合適的一個字是“度”。所以,才有“度日如年,圓融有度,度人度己,寬容大度,審時度勢”等等之說。“度”是東、西方哲學的精髓,是智慧之根,是品格修煉的方法、標準和境界。甚至衍生出一門新的學問——度學。
公元67年,東漢初,佛教傳入中國。佛教有“六度”之說:即布施、持戒、忍心、精進、禪定、般若(智慧)。佛教的意義是認知宇宙和人生的真相、苦樂的真諦,以及離苦得樂的方法,給人類以平和、幸福、智慧。
北京大學教授、國學大師樓宇烈在《中國的品格》一書中提到: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就是品格。品格在,國魂在,文明在。樓宇烈認為,中國品格主要歸納為“五維品格”,即“儒、釋、道、醫、藝”。前“三維”與精神品行有關,后“兩維”與物理技藝有關。整體聯動就是:中國人通過“儒家治世、佛家治心、道家治身、醫家治病、農家(商家)治藝”體現出一種具東方特色的品行格調。
中國的酒和造酒術,作為世界上能滿足人類“五感六覺”的“魔幻之水”和最早“農家治藝”的直接體現。6000年傳承至今,幾乎淋漓盡致的體現了中國“儒、釋、道、醫、藝”的“五維品格”。因此,才有了“一部中國釀酒史就是一部中國社會生活史”和“中國酒品就是中國人品”的說法。
白酒為什么要過濾
若蒸餾操作不當或蒸餾速度過快,會導致原酒中出現一些懸浮油狀物;操作時帶入的泥沙、酒糟、稻殼、纖維、冷凝器中殘留物等,都會進入酒中;貯酒罐溶出物、輸酒管、包裝瓶、加漿水等也是機械雜質的組成部分;白酒在勾調降度后,一些醇溶性物質,如高級脂肪酸等物質析出,會導致酒體渾濁。
中國人都是虛寒性體質的說法是無稽之談
文中在中國人適合喝白酒時,先拋出了“中國人體質偏寒”的論述。但事實上,迄今為止并未見古今哪位中醫在哪本書里有過這樣的論述。中國古人多是被動偏素食,動物蛋白攝入偏少,這是實情。但要“虛”,也是氣血陰陽俱虛,沒聽說光是陽氣虛者。況且人和人不同,很難一概而論。
現代人的營養狀態更多體現為整體不均衡,如2010-2012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調查顯示,全國18歲及以上成人超重率為31.1%,肥胖率為11.9%,比2002年分別上升了7.3和4.8個百分點。因此“據中醫分析,各種慢性病,包括腫瘤、心血管病、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正在于大多數中國人是虛寒性體質”這句更是無稽之談。腫瘤的病機中醫多責之于“氣滯血瘀”,典型的脾癉即糖尿病的病機更以“陰虛燥熱”為特點,現代心血管病的中醫辨證就更復雜,既有寒凝也有痰濁血瘀。這個“虛寒體質”是萬病之源說,恰似前幾年流行的“酸性體質是萬病之源”謬論的翻版,不值一駁。
酒在釋放其物質和精神雙重屬性之后,還會上升到文化的境界。
在我們中國的文化領域里,如果抹去了一個“酒”字,那不知要喪失多少史料和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