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白酒,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無酒不成席,家庭親戚朋友歡聚都少不了酒,如果喝到劣質的酒那么會對人體傷害很大,這樣以來,能夠辨識酒品的優劣就成為了很多人需要掌握的一種技能,因為健康的酒產品可以防止人們的身體受到傷害,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鑒別糧食白酒吧!
如何鑒別糧食白酒
糧食白酒是將糧食蒸熟后加入酒曲,發酵后經高溫蒸餾后產生白酒,即純糧固態發酵白酒,被稱為傳統工藝白酒。
勾兌酒行話講叫“三精一水”,酒精+香精+糖精+水。其中酒精部分有兩種,糧食釀造酒精和高純度的化工產食用酒精,化工產酒精成本自然就低了。
二、真正的傳統固態法釀造的糧食酒應該香而不嗆、微苦而不澀。糧香、酒香、糟香明顯、與酒精勾兌的酒有明顯的區別。
空杯法:將酒倒入酒杯中然后把酒倒出,聞空杯香而嗆的是酒精勾兌酒,十分鐘左右再聞酒杯無酒香味是酒精勾兌酒。有糧香味、酒香味、糟香味的是釀造酒,香氣保留時間越久越濃純糧食酒越好。
手搓法:將酒少許滴于掌心,合掌搓后再聞兩掌,辨別方法同上。
另外,酒精勾兌的酒加入自來水不混濁,純稻谷釀造的酒則出現失光、渾濁的現象。
三、用純糧釀造的白酒都是健康酒!無奈科學技術的進步與人的道德品質背道而馳,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營利潤,很多奸商無視產品對消費者的傷害,直接用酒精勾兌成白酒上市銷售,讓無數人的健康止于飲酒。更有甚者還用工業酒精來勾兌白酒,結果害死了無數無辜生命的同時,自己也賠上了小命。
白酒的酒精度數分類
低度酒和高度酒的分界點是40度,多喝傷身,少喝有益我國白酒的成分,除水以外乙醇是白酒中含量最多的成分。白酒中乙醇含量決定酒度的高低。低度白酒泛指白酒中酒度較低的酒類,一般指40度以下的白酒,40度以上則稱高度白酒。
無論是高度白酒或低度白酒,在生產過程中釀制出來的原酒,質量與酒度是參差不齊的,要在淌清真按其質量分段分等入庫貯存一段時間后,再加水(在釀酒工藝中稱“加漿”)降度至標準要求的酒度。然后再經過一系列的工藝處理,最后才能生產出醇香味美的成品酒。
無論是高度白酒或低度白酒,只要是正式廠家生產的正統產品,其質量標準的要求都是相同的。理化指標要求達到國家衛生標準,包括甲醇、雜醇油、鉛等含量都有嚴格要求,必須達到“國際”。
我國白酒的特點就是甘洌芳香,酒度較高。一旦降度,就會出現以下問題:和原酒的風味、風格有明顯變化,二是降度后出現渾濁(白濁)乃至沉淀,三是口味不協調、易出現水味。因此,低度白酒的生產要求保持原酒風格,又不能出現渾濁現象,要保證低度白酒“低而不淡”、“低而不雜”、“低而不濁”的質量,并具有典型性。在各酒廠生產低度白酒中采取的措施雖不盡相同,但其過程基本是一致的。
低度白酒一般要經過選擇酒基、加水降度、處理渾濁、調香調味、靜置貯存等一系列工藝才能生產出優質的低度白酒。低度白酒生產中的勾兌工作比高度酒勾兌難度要大一些,一些名優低度白酒要經過數次勾調,要保持低度白酒低而不淡、綿柔、后味凈甜。而處理降度后的渾濁,其手段多種多樣,但要把出現渾濁的物質適當除去,又不至于使其它香味物質也被同時除去,難度也很大。目前國內處理方式很多,總的概括起來有吸附法、冷凍法和蒸餾法等。
當然,低度白酒“酒度”要合適,有些人士主張最好在32度-38度-40度范圍之內,也有些人主張搞一些“中度”酒,酒度在42度-48度之間。如此所述,酒中微量芳香成分含量不足1%,人的嗅覺和味覺有一定的感覺程度,若酒度過低,酒中微量芳香成分太少,嗅覺和味覺難以辨別其味道,也就說不上什么風格和酒型了,所以為了保持白酒特有香氣和口味,酒度降低要恰到好處,不宜無限降度。
白酒的酒精度一般都比較高,但是也分低度和高度。高度白酒的官方定義是在41度以上,多在50多度有的高達65度。按這個標準,40度以下的白酒就算低度白酒了。低度白酒常見的度數有40度,38度,36度,35度,34度,32度這幾個。
低度白酒有哪些
33度郎酒珍品如意(流金版)500ml、33度茅臺禮盒裝500ml、35度五糧醇第三代500ml、35度農墾大糧倉500ml、35度玉泉紅色經典500ml、35度神魔小白酒125、35度五糧春500ml、36度牛欄山百年二鍋頭500ml、36度泰山特曲小窖佳釀150ml、38度瀘州老窖頭曲蘭花瓷(柔和版)500ml、38度劍南春天益老號珍藏級貴賓品鑒酒500ml、38度一品景芝藍淡雅500ml、38度孔府家青花瓷500ml、38度精品窖藏天下福福源500ml、38度洋河優質大曲500ml、38度太白珍品藍盒醉八仙500ml、38度古井貢酒經典窖藏精制五星500ml、40度種子酒祥和種子酒500ml、40度酒久酒500ml。
白酒的歷史起源
關于白酒起源的說法有以下幾種:白酒起源于漢朝之說,是因現存于上海博物館與白酒相關的漢朝青銅蒸餾器而認為白酒起源于漢朝;白酒起源于唐朝之說,是由唐詩“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聞琥珀香”“自到成都燒酒熟,不思身更入長安”而來;而據《宋史食貨志》有關內容記載,表明北宋初期已有燒酒;支持白酒起源于南宋之說的,是1975年河北省青龍縣出土的、經專家考證確認為用于白酒蒸餾的南宋銅制燒酒鍋;
白酒起源于元朝一說,是根據明朝名醫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所說“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創始,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甕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但經考證,李時珍的記載與事實有較大出入。以上諸多白酒起源的說法,即使按南宋開始計算,距今也有約1000年的歷史。
白酒的歷史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白酒行業發展迅速,特別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白酒行業出現了數以千計的新成果、新技術。以生產技術為例,20世紀50年代,生產出的原度酒不進行后期的加工處理,僅加漿調度后就裝瓶上市銷售。到20世紀50年代后期,人們提出了對香和味的要求。1956年,國家為提高白酒出酒率,在山東省煙臺市組織了以提高出酒率為重點、以改進工藝操作為突破口的試點,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出版了中國白酒業第一部白酒工藝用書——《煙臺操作法》。
20世紀60年代初,以四川省食品發酵工業研究設計院為主,在四川省永川地區組織了試點,并正式出版了《四川糯高粱小曲酒操作法》;1957年又在四川省瀘州市進行了試點,在瀘州老窖曲酒廠總結了瀘州老窖傳統工藝;1964年該所又接受國家輕工業部的任務,進行了人工改窖、新窖老熟的研究工作。通過實踐,人們認識到,濃香型大曲酒質量的優勢主要取決于發酵池的新老(即窖齡)。一般來說,發酵池中的窖泥使用時間越長,其富集的窖酒功能微生物越多,所產酒的質量就越好。近30年來,酒類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和酒廠科技人員都開展了強化老窖泥、培養老窖泥、培養酒類微生物等一系列的研究與實踐工作,工藝操作上也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革新。1998年山東輕工業學院(現齊魯工業大學)研發的脫水活性窖泥功能菌等產品,為白酒廠的窖泥改造提供了方便,使濃香型大曲酒的品質得以提高,也為提高經濟效益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國白酒行業發展的迅速,也可以說是一種觀念上的革命。就傳統經驗強調的幾個因素(即水、糧、曲、窖)來看:水,是酒的“血”,即沒有好的水源,就釀不出好酒、名酒;糧,是酒的“肉”,在傳統釀酒技術中,糧食的質量與酒的質量和產率密切相關,但是對于新工藝制酒而言,糧食對酒質的影響相對來說已經很小了,大量的基(礎)酒是用食用酒精和少量的優質固態白酒配制而成;
曲,是酒之“骨”,曲是釀酒中的糖化發酵劑,酒的產香前體物和微生物酶系也多由曲中而來,因此,曲的質量也直接影響到酒的產率和質量,曲的質量與制曲原料及其品種、培養條件、當地自然條件、地理環境等有密切關系,所以也形成名優酒主產區的酒廠生產銷售商品酒;濃香型大曲的生產技術中,窖的質量是很重要的,好窖才能產好酒,傳統觀念認為,老窖里才可能有好窖,隨著科研單位對窖池(窖泥)的微生物區系的研究,于20世紀80年代開始了人工培養老窖泥,打破了一定要老窖才能產好酒的說法。特別是80年代以來,因釀酒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人們的消費觀念等也逐漸發生變化,國家名酒從50年代的8個發展到至今的17個;中高檔白酒的產量也上升到60%左右。白酒科技的發展為我國酒業的振興和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總之,純糧食白酒是將糧食蒸熟后加入酒曲,發酵后經高溫蒸餾后產生白酒,即純糧固態發酵白酒,被稱為傳統工藝白酒。勾兌酒行話講叫“三精一水”,酒精+香精+糖精+水。其中酒精部分有兩種,糧食釀造酒精和高純度的化工產食用酒精,化工產酒精成本自然就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