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用高粱、玉米、甘薯等糧食或某些果品發酵、蒸餾制成的酒,沒有顏色,含酒精量較高。也叫燒酒、白干兒。白酒在生活中很常見,是我國特有的酒水,有著幾千年的底蘊與傳承。如今市場上,白酒品牌很多,給了我們眾多的選擇,那白酒是怎么釀造的呢?相關的介紹如下!
白酒釀造的全過程
1、選料
糧為酒之肉,一般是將高梁、玉米、小麥、大米、糯米、大麥、蕎麥、青稞等糧食和豆類等(不包括薯類與果蔬類)作為原料,要求作物的顆粒均勻飽滿、新鮮、無蟲蛀、無霉變、干燥適宜、無泥沙、無異雜味、無其它雜物。當然,原料中還包括一些輔料,除此之外水也是重要的原料之一,所謂“水為酒之血”“好水釀好酒”,說的就是水源對釀酒的重要意義。
2、制曲
曲為酒之骨,制曲是釀酒過程中重要的環節,縱觀世界各國用谷物原料釀酒的歷史,可發現有兩大類,一類是以谷物發芽的方式,利用谷物發芽時產生的酶將原料本身糖化成糖份,再用酵母菌將糖份轉變成酒精(比如啤酒);另一類是用發霉的谷物,制成酒曲,用酒曲中所含的酶制劑將谷物原料糖化發酵成酒。白酒釀造采用的就是第二種方式,這個過程主要是將淀粉糖化(轉化成葡萄糖)。
3、發酵
從配料、蒸糧、糖化、發酵、蒸酒等生產過程中都采用固體狀態流轉而釀制的白酒,才能稱為固態發酵白酒。發酵的過程其實就是將上一個階段生成的糖發酵轉化成酒精的過程。
4、蒸餾
靠發酵產生的酒精度數其實是很低的,為了提高酒精含量(度數),一般還要進行蒸餾提純,主要采用甑桶作容器(半固態法出外)進行緩慢蒸餾,還可采取將黃水、酒尾倒入鍋底進行蒸餾等措施。經過蒸餾操作后,得到的原酒度數一般比較高,不同批次的原酒其質量、風格都不相同,需要分批存放。
5、陳釀
陳釀也叫老熟,我們說的“酒是陳的香”,就是指經過“陳釀”過程的酒。經過蒸餾的高度原酒只能算半成品,辛辣,不醇和,只有在特定環境中貯存一段時間使其自然老熟,才能使酒體綿軟適口,醇厚香濃。貯酒容器好是在放在陶壇中,更大的貯存容器可用不銹鋼等作材質,盡量不采用金屬鋁質容器。貯酒應采用自然老熟,禁止用催化劑等化學方法催陳。
6、勾兌
勾兌和通常意義上大家理解的“三精一水”的勾兌完全是兩碼事。這里的勾兌是指,允許用不同輪次和不同等級的酒及各種調味酒進行勾調,絕不允許配加混合香酯和非白酒發酵的香味物質。
從酒甑(俗稱蒸鍋)中蒸餾出的是原酒(也叫基酒),酒精含量一般在70度至85度之間。這種原酒或基酒,由于生產批次和蒸餾批次不同,酒的味道、風格并不統一,是無法直接飲用的,為了統一口味,去除雜質,協調香味,降低度數,便于消費者飲用,的做法就是“勾兌”,白酒廠家也叫勾調。
7、灌裝
經過勾兌后的成品酒經過檢驗合格后,方可灌瓶貼標。然后就可以進入市場和消費者見面了。
什么是原漿酒
原漿酒其實就是原酒,也就是在蒸餾過程結束后得到的酒,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市面上出售的原漿酒都是高度酒。從上述釀酒過程我們可以看到,原漿酒和成品酒相比其實是省略了“勾兌”過程,由于原漿酒沒有經過勾兌、組合、調味,其風格口感上比較單一,缺乏成品酒豐富的口感和持久的香氣,而且由于不同批次的原酒其口感、質量也不盡相同,這導致了產品缺乏穩定性和一致性。
什么是勾兌酒
所謂“勾兌酒”有兩層含義,一種是我們所說“酒勾酒”,是白酒釀造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工藝環節,另外一層含義是“三精一水”,是酒精勾兌的酒。“酒勾酒”和“酒精勾兌”是兩種概念,“酒勾酒”實質上還是屬于糧食酒,而“酒精勾兌”只能說是新工藝酒。
人類釀酒的起源
中國是世界上早釀酒的國家之一,對世界釀酒技術的發展作出過巨大的貢獻。酒作為一種獨特的物質,其產生和發展與生產力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原始社會里,我們的祖先巢棲穴居,主要以野果裹腹。野果中含有能夠發酵的糖類,在酵母菌的作用下,可以產生一種具有香甜味的液體,這就是早出現的天然果酒。
“猿猴造酒”的古代傳說正是建立在這種天然果酒的基礎之上。江蘇淮陰洪澤湖畔下草灣曾經發現了醉猿化石,證明天然果酒是在“人員相揖別”之前就已產生。“猿猴造酒”聽來近乎荒唐,其實倒很有科學逍理,它們不僅嗜酒,而且還會“造酒”。《清稗類鈔·粵西偶記》中記載:“粵西平樂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釀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數石。飲之,香美異常,名曰猿酒。”《紫桃軒雜綴·蓬櫳夜話》中也曾記載:“黃山多猿猱,春夏采雜花果于石洼中,醞釀成酒,香氣溢發,聞數百步。”當然,這里的“醞釀”是指自然變化養成,猿猴居深山老林中,完全有可能遇到成熟后墜落發酵而帶有酒味的果子,從而使猿猴采“花果”,“醞釀成酒”。不過,猿猴造的這種酒,與人類釀的酒是有質的區別的,充其量也只能是帶有酒味的野果。
人類社會進入舊石器時代的后期,雖說當時人類基本上還過著采集和漁獵的生活,但已能打制許多獲取自然物的石頭工具,在此時,人類就具有野果自然發酵釀酒的知識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社會進入新石器時代,畜牧業逐漸產生并發展起來,當獵獲到哺乳幼獸的母獸時,人們可能嘗到獸乳,含糖的獸奶也可能受到自然界酵母菌等微生物作用發酵成酒。自然發酵而成的果酒和用乳釀制的酒,可以說是原原始、古老的酒了。
隨著農業文明的出現,谷物釀酒取代了天然果酒。這標志著酒已經開始作為一種人類創造的物質出現在社會生活中,人類已經有了自覺的飲酒需求。農業的發展,生產出來的谷物由于保管等原因而發霉發芽成酒的事必定會多起來。人們嘗到了谷物變成的酒后,模仿著干起來,谷物釀酒就問世了。從考古發掘的許多釀酒和飲酒器具中可以推知,大約在5000年前的龍山文化的早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了谷物釀酒的劃時代創造。到商代,釀酒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曲蘗開始出現。“蘗”是用發芽的谷物制成的釀酒發酵劑,用這種糖化劑所釀成的酒叫“醴”,醴是一種甜酒。曲主要是以含淀粉的谷物為原料的培養微生物的載體,在其中培養著豐富的菌靈—曲霉菌、根霉菌、毛霉菌以及酵母菌等。以曲釀酒能同時起到糖化和酒化的作用,從而把谷物釀酒的兩個步驟—糖化和發酵結合到一起,為我國后來獨特的釀酒方法—曲酒法和固態發酵法奠定了基礎。
釀酒始作人的傳說
中國現存的先秦古書中,不涉及酒的書是很少的。中國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都有“酒”字。我國作為世界三大酒的王國之一,從古至今人們愛飲酒,對酒的發明人也有著種種傳說。從先秦編年史《春秋》起,每個朝代都有正史,記載著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的變化沿革,也記載天文地理、禮樂制度、科學技術的重大事件。在這些史籍中,記載著數不清的關于酒的故事,但都沒有記載酒是怎么發明的。對于酒的發明人傳說甚多,一說酒是夏禹時代一個叫儀狄的人開始造作的;一說發明釀酒的人是杜康;一說神農時代以有酒;還有所謂“天有酒星,酒之作也”,認為酒是天上酒行釀造的。
儀狄造酒說始載于《世本》。《世本》是秦漢間人輯錄古代帝王公卿譜系的書,書中講:“儀狄始作酒醪,變五味;少康作秫酒。”認為儀狄是酒的始作人,后來又衍生出西漢人劉向編訂的《戰國策》記:“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而絕旨酒。”
總之,釀酒的原理其實很簡單,是利用微生物發酵生產含一定濃度酒料的過程,當然,實際操作的時候遠遠不是這么簡單。大致來講,一瓶白酒的誕生,一般要經過這樣幾個步驟:選料、制曲、發酵、蒸餾、陳釀、勾兌、灌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