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葡萄酒都在標簽上標明采收的年份,以便于區分年份的好壞,又能識別酒的年齡。
VDP是德國葡萄種植者協會的簡稱,全名是VerbandDeutscherPrdi-fatsundQualittsweingter。這個非官方的組織成立于1910年,宗旨是高標準的葡萄栽種和管理,釀制優異品質的葡萄酒。協會有自己的一系列標準和分級制度,比德國葡萄酒法內的標準要嚴格和復雜,目前有190多個成員,但僅占有德國葡萄種植面積的3.5%,葡萄酒產量小,品質有保障,并在酒標上印有自己專有的標記。
另外,德國葡萄種植者協會(VDP)制定了德國葡萄園分級里的高等級“GrossesGewchs”,相當于法國的一級葡萄園(GrandCru或Firstgrowth),該詞匯在德國一些高端酒的酒標上出現。但摩澤爾(Mosel)和萊茵高(Rheingau)兩地有自己的叫法,分別為ErsteLage和ErstesGewchs。
葡萄酒酒標包含的信息
1、葡萄酒的名稱或牌子。
2、原產國及產區。如果是進口葡萄酒,則可以通過原產國知道此酒來自新還是舊世界葡萄酒國家;通過產區,則可以大致清楚此酒的口感。
3、原料。此項告知我們此酒是何種葡萄品種釀造而成。
4、年份。指的是葡萄原料收獲的年份,而不是葡萄酒灌裝年份。
5、生產商。如果是進口葡萄酒,一般還會標注經銷商及其地址、電話、網址。
6、產品類型。即此酒為干紅、甜紅、干白或桃紅等。
7、酒精度。一般說來,葡萄酒的酒精度在8%-15%之間。
8、保質期。大多葡萄酒的保質期為10年左右。
9、凈含量。
10、貯存條件。很多背標還向消費者提供此瓶葡萄酒應該避光、陰涼環境臥放等儲藏提示。
選擇葡萄酒時不要受酒標“忽悠”
盡管酒標可以為我們在選酒、品酒前提供很多有用信息,但需要注意的是,這并不代表酒標就是選擇與品鑒葡萄酒的指南。事實上,消費者被酒標所“誤導”與“忽悠”的情況還是大有存在的。
例如,一瓶標示著“AOC”級別的法國陳釀葡萄酒,價格相比較新世界葡萄酒來說更為高昂,但口感卻未必適合你。再如,如果你喜好黑比諾等丹寧含量較低的干紅,那么酒標上標示“葡萄品種為赤霞珠”、“產區為波爾多”的陳釀干紅,也未必是你的“菜”。
所以,挑選葡萄酒時,除了“級別”、“年份”、“產區”、“酒莊”等重要因素外,更要了解自己的喜好、口感以及“葡萄原料”對應的酒體風格等項目。
產區會影響葡萄酒的價格
消費者在選購葡萄酒時,經常會聽到導購人員說,這是來自法國波爾多,來自西班牙里奧哈等等這樣的話語,面對琳瑯滿目的葡萄酒時,我們不可能先品嘗,然后再去作評價或購買。實際上,有一定經驗的愛好者,僅憑酒標上面的信息,就能夠大致地判斷出一瓶酒的風格特點以及價格等,而這里面起決定作用的,就是必須在酒標上注明的產區信息。
世界上有成千上萬的葡萄酒產區,各國在葡萄酒的法規方面又都遵循類似的規律。于是,在選酒時,我們只要記住關鍵的數十個產區,就可以做到游刃有余了。
正常來說,酒標上注明的產區越小,酒的質量就會越好,價格當然也就越貴了。
以美國葡萄酒為例,如果酒標上僅標明是加州出產,這就是大眾的餐酒;如果標明是納帕谷出品(napavalley),則價格會高一些;如果標明的是更具體的村落或者山谷,如橡樹谷(OAKVALLEY)或者羅斯福(RUTHERFORD),則價格更高,也就是說,酒標上注明的產區越小、越具體,一般來說,酒的價格就相對越高。
總而言之,“人配衣裳,馬配鞍”這句中國人的老話,如果不折不扣地用在葡萄酒上,難免會遇到“買櫝還珠”的尷尬。這里面有一些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問題,在舶來物葡萄酒上的體現之一便是包裝,但這并不是選擇的唯一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