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一種品質很高的酒,從自己的愛好來選擇葡萄酒的酒型。就價格來說,一般價錢越高的酒,品質越高。但品質高的酒不一定是好的酒。除了從酒的質量上來講,重要的是它是不是適合你,那怎樣快速識別真假葡萄酒呢?相關的介紹如下!
怎樣快速識別真假葡萄酒
1、徹頭徹尾的假酒
完全人工勾兌,而非葡萄或葡萄汁釀造,也就是前文電視節目中描述的鑒別對象。但是,如果造假者稍微加大點成本——使用葡萄皮色素來勾兌,上述的鑒別方法就不靈光了。這類假酒,如果單單采用“檢測”的方法甄別,經常會失靈的——造假者總是可以根據檢測項目和檢測方法有針對性造假,曾經發生過的真實故事,某質檢機構經過檢測后給假酒核發合格證明(即使檢驗員嚴格按照國家標準檢測方法進行也是有可能的)。
2、“以次充好”
假葡萄酒的第二種情況,以低檔充當高端,或者以同類非暢銷的冒充暢銷的品牌。這種假葡萄酒,恐怕只能由具有相當經驗的人士或者被仿冒品牌的技術人員,通過感官評價的方法進行鑒定。這種假葡萄酒具有很大的欺騙性,尤其是當面對一批產品真假混雜時,鑒別的難度更大。
3、年份、產地、品種等特殊屬性信息造假
葡萄酒的年份、產地以及品種是有嚴格的法定內涵的——不同的國家所限定的具體比例略有差別。這種情況在假葡萄酒中所占比例大,也難進行檢測分析鑒別的——盡管有研究人員嘗試通過特征風味物質分析檢測的方法,進行檢測認證,這種檢測的基本前提是要建立的標準數據庫,以便將來進行比對。但是,眾所周知,葡萄酒是有生命的,葡萄酒在存儲的過程中,其內部物質處在不斷地變化之中,這也就意味著“葡萄酒的風味物質標準數據庫”是無法建立的,更不用說,只要提出具體的風味物質指標,造假者也可以針對這些指標進行造假。這種類型的假葡萄酒,往往也很難通過感官評價進行鑒別。
如何防止各種假葡萄酒生產
有效地方法是進行“過程監管與控制”——廣為消費者熟悉的法國葡萄酒管理中的AOC體系,正是應對假酒,保護正品而產生的一種葡萄酒生產過程監管的法律體系。防止假酒的生產,與如何提高食品安全一樣的問題——不能依賴對終產品的檢測,有效的方法是進行生產、銷售全過程控制與監管。當然,對于消費者完全沒有必要如此大動干戈,只要選準品牌,找到自己信賴的經銷商即可。
紅葡萄酒為何遇到堿會變色
因為紅葡萄酒中呈現顏色的天然花色苷,在酸性條件下(天然葡萄酒通常為酸性)呈現紫紅色,而在堿性條件下呈現藍綠色,這也是很多天然色素都具有的一種呈色特性;所以,如果遇堿酒色不變的肯定不是真葡萄酒,但是,如果一種假紅葡萄酒,使用的是葡萄皮色素或者其他可以因酸堿度不同而變色的色素,按照電視中介紹的方法也會被當成“真葡萄酒”。
葡萄酒在每個年份之間的差異大小因產區而有所不同
有些地方天氣常年規律穩定,如阿根廷的門多薩(Mendoza),年份間的差別不是特別明顯。但在比較不穩定的地方,如法國的布根地(Bourgogne),一年之間的冷熱晴雨,常會刻劃出相當不同的風味。除了好與壞之分,較迷人的,是各年產的酒,都有著一份獨有的面貌與個性,這些,在葡萄采收與釀造的時刻,常常就如命定一般,已經被烙印進葡萄酒里,成了永遠抹不掉的痕跡。
在風調雨順,或者說陰晴云雨全合葡萄生長所需的平順年份,在無生存壓力的環境中,葡萄安然無憂地順利成熟,釀成的紅葡萄酒(白葡萄酒釀法不同自有不同的年份表現)像是乖巧而且有教養的小孩,常常顯得特別柔和勻稱。布根地2009年份的黑品樂(PinotNoir)紅葡萄酒正是這樣一個溫柔歲月所刻成的年份,即使酒體深厚,結構嚴謹,但在還未完成橡木桶培養前,就已經出乎意料地可口易飲了。類似的天氣表現,在波爾多也釀出頗接近的風格,即使是被稱為世紀年份,卻是新釀成即可口易飲,完全無偉大年份的堅硬與霸氣。而原即以美味著稱的博若萊(Beaujolas)更是加倍地可口。
總之,“鑒別優劣紅葡萄酒”——方法很簡單,先用紙巾吸附葡萄酒中的色素,然后將堿液滴在紙巾吸有色素的部位,色由紅變藍;如果紙巾上的色不變色,說明是劣質葡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