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嗜酒,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于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饒地。及天馬多,外國使來眾,則離宮別館旁盡種蒲陶,苜蓿極望”(《史記·大宛列傳》第六十三)。大宛是古西域的一個國家,在中亞費爾干納盆地。這一例史料充分說明我國在西漢時期,已從鄰國學習并掌握了葡萄種植和葡萄釀酒技術,相關的介紹如下!
如何自制葡萄酒
1、買葡萄。俗話說好吃的葡萄釀不出好酒,要選皮紅酸澀為優。如果能買到釀酒用的葡萄當然理想,但真正釀酒用的葡萄無市售。購買葡萄要選擇那些成熟、飽滿、沒有病害的,葡萄皮的顏色越深越好。
2、洗葡萄。由于葡萄表皮很可能殘留農藥,清洗葡萄的環節就相當重要,一般來說買來的葡萄不要洗,因為自制葡萄酒發酵是靠葡萄表面附著的野生酵母微生物發酵,如果要洗的話,整串沖洗,不要用手搓洗,更不可以用刷子刷,也不要給葡萄,要確保野生酵母的成活。工業上葡萄是不洗的,很多大型葡萄酒廠都有自己的種植園,是嚴禁使用農藥和化肥的,市面上的葡萄如果有農藥的話表皮面會有斑點。
3、晾干葡萄。葡萄洗干凈后,要放在筐子里把水充分晾干,或者整串掛起來晾干。
4、選擇容器。酒壇子可以是陶瓷罐子、玻璃瓶,也可以是塑料瓶。塑料瓶是不會和酒精發生化學反應的,不會危害什么人體健康。也可選擇大容量的醫用廣口瓶,以能裝15-20斤葡萄的為宜,因是玻璃瓶,可看清里面的發酵狀況。
5、裝瓶。發酵:破碎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把葡萄捏碎,只要把皮肉分離即可,連皮、籽一起裝入,裝到容器的三分之二處就可以了(剩余的空間是留給發酵時葡萄皮上升的空間)
6、發酵。發酵是將葡萄皮汁中的糖分經酵母的作用產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紅葡萄酒的前發酵過程是皮汁混在一起的,酵母在葡萄破碎時已接入汁中,因為葡萄皮上的白霜存在有酵母,所以自制葡萄酒在發酵時可以不另外加入酵母。發酵的溫度在15~25℃,不應超出35℃,但用小型容器發酵,散熱較容易,一般可以達到不超過32℃.當皮汁裝入容器后,一般經過一天即可開始發酵。液面開始是平靜,這時已有微弱的二氧化碳氣泡產生,表示酵母已開始繁殖,經過2~3天有大量二氧化碳放出,皮渣上浮結成一層帽蓋,口嘗果汁,甜味漸減,酒味漸增。
發酵時每天應將上浮的葡萄皮用筷子壓到汁內兩次,這樣做一方面防止葡萄皮生霉,變酸,同時可將皮上的色素浸入汁中。酵母菌兼性厭氧,氧氣不足時產生酒精,所以要保持密封,使發酵更旺盛。高潮后,發酵勢頭開始減弱,此時可以進行加糖,加糖是用葡萄原酒來溶解,而不要用水化糖后再加入,等白糖完全溶解后,繼續在容器中進行發酵,二氧化碳放出至微弱而接近平靜,酒精味很濃、糖分減少至1%以下,汁液開始清晰,即為發酵結束,進行壓榨,將皮汁分離。
7、加糖。發酵是微生物消耗葡萄汁液里的糖分泌出酒精的過程,釀酒用葡萄一般每百克內含糖13-15克,據經驗每克糖經發酵后能產生0.6度左右的酒精,因此單靠葡萄本身的糖只能釀出8-9度的酒,要想釀出12-15度的酒,顯然需要外加糖。可按照10公斤葡萄、一公斤白糖的比例加糖的,出來的葡萄酒大約在10度,類似市場出售的干紅。加糖一般分幾次加入。次在裝入葡萄后24小時,加入一半,3-4天后視發酵情況再加剩余的部分。
一般每升葡萄汁加17克糖可提高一度。另外用冰糖也不理想,因為這種結晶糖溶解速度慢,會造成葡萄汁里一段時間內果液各處糖濃度不均勻,不利于均衡發酵。葡萄裝瓶后把瓶子蓋好(不要蓋的很嚴,留有出氣口,只要不進灰塵就可以了),放在溫暖的地方等待葡萄自然發酵。葡萄皮上有天然酵母菌,我們不必考慮發酵菌種問題。東北的家庭都有暖氣,室溫在18℃左右,這樣的室溫很適宜做葡萄酒。一般說來,裝瓶后24小時即可觀察到瓶內有氣泡出現,以后便發現葡萄里的汁液析出,葡萄皮浮起,泡沫逐漸增多。這時每天用勺子攪動兩次,把露出來的葡萄皮壓進,讓葡萄皮得到葡萄汁液的充分浸泡我們土法是連皮、籽一起發酵。利用皮的色紅素增加紅色,利用皮、籽里含的丹寧增加澀味。所以葡萄皮顏色越紅紫,釀出的葡萄酒顏色越深越漂亮。
經過一周左右發酵,把糖消耗完畢后自然停止發酵,果皮不再浮上來,即達到止發酵點。但如果加糖過多,7天后沒達到止發酵點,酵母還在大量繁殖發酵,酒液還在大量冒二氧化碳氣泡,此時如果馬上密封,就會造成后發酵時瓶內壓力增大,可能會頂開軟木塞而噴出酒液。所以要等酒液不再冒大量氣泡后再密封。
8、渣液分離。達到止發酵點后,葡萄皮浮在上面,顏色由深變淺,葡萄籽和大部分葡萄肉的殘渣沉在瓶底,此時就應該把殘渣和酒液分離。具體辦法是先用虹吸管將中間的酒液吸出,然后把殘渣裝進紗布,用手由輕到重的擠壓,再像擰衣服一樣擰,使殘渣中的酒液基本流凈。把所有的酒液混合在一起,裝進廣口瓶繼續發酵。此時酒液很混濁,你大可不必介意,此時的酒稱為元酒。
9、二次發酵。二次發酵會有少量細膩的泡沫產生,2到3周后基本完成此事酒液特別清澈(不如買的好,只是沒有加入澄清劑),二次發酵不是靠酵母發酵,而是進行蘋果酸乳酸發酵,因此不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瓶內壓力不會繼續增大,沒有爆瓶危險。所以容器盡量裝滿,擰緊瓶蓋。建議不要加入雞蛋清澄清(長時間保存的話,味道不夠新鮮)20天后啟封,可以發現酒液變澄清,底部有一層沉淀,這是酵母完成歷史使命后的“尸體”及雜質,工業上用這層東西做成酵母膏。上層的清純酒液再用虹吸或過濾的方法提純灌裝。
把它裝進小瓶儲藏,用1.5升的舊葡萄酒瓶最為理想,裝“可樂”的2.25升塑料瓶也不錯,裝瓶要裝的滿一些,瓶蓋也要蓋緊,然后放到家中溫度比較低的地方(據說儲存溫度最理想的是13℃)。什么時候想喝,就拿出一瓶,也可以在酒液里加一點高度無雜味的白酒(比如二鍋頭)。
自釀葡萄酒注意事項
在民間流傳的自釀葡萄酒“秘籍”里,大多都讓人們選擇用巨峰葡萄來釀酒……
只是,巨峰葡萄是食用葡萄!它對人類**的貢獻,是吃起來皮薄肉多籽小,相當爽口——然而這和釀酒并沒有什么關系。
釀酒葡萄和食用葡萄還是區別很大的:比如,釀酒葡萄皮較厚,含有更多的花青素與酚類物質;
在同一成熟度下,釀酒葡萄比食用葡萄果糖含量更高,所以在釀制葡萄酒時,不需要使用“三斤葡萄一斤糖”的民間“秘籍”;同時,釀酒葡萄表皮的葡萄霜(由自然酵母和糖醇類物質)含量高于食用葡萄,糖醇類物質不溶于水,可以更好避免葡萄發霉或者病菌滋擾。
表現在外觀來上,食用葡萄個大皮薄,果肉多籽小,果穗較疏松;而釀酒葡萄果穗緊湊,果粒小,果皮厚顏色深,果肉少,籽多——葡萄皮和葡萄籽是葡萄酒單寧的主要來源,而單寧也許是葡萄酒讓人品味的魅力之一。從這一點看,食用葡萄也很明顯不適合釀酒了。
葡萄品種不同,釀造方式不同,必然會造成口感的極大差異。
更何況,自釀葡萄酒很可能對我們的身體健康,也帶來不那么好的影響。自釀葡萄酒難以做到農藥檢測和有害微生物是否超標等檢測上,人們在家里釀酒,更沒法控制發酵的溫度。這就導致葡萄發酵中會產生過量的甲醇、雜醇油、揮發酸。
如果僅僅是發酵出有害微生物,那喝了酒難免要在衛生間里鬧一番肚子,痛苦掙扎好久。
但這還是屬于輕量級的“傷害”,如果發酵出大量甲醇,嚴重的情況下還會導致人雙目失明,這就相當可怕了!
還有一點,難以控制的密封發酵,相當于在家里“自制”,如果一不小心炸了,也是一出悲劇!所以說,自釀葡萄酒其實并沒有看起來那么“美好”,畢竟酒廠里面的生產環境、工業設備、對發酵過程的控制、產品檢驗制度等等這些,都是在家里難以具備的。
葡萄酒的生產成本
1、原料成本
要釀出一瓶750ml的葡萄酒,計算下來平均大概要2-3斤的葡萄,有的還遠不止這個量。就是買2、3斤葡萄,恐怕都要幾十塊錢,更別說還有葡萄的采摘成本了。
機器采摘的話還好,比如美國的葡萄酒,機械化采摘比較多,機器采摘雖然相對便宜,但這也是有成本的,如果是人工采摘、篩選的酒莊,我想是不存在三五十塊錢的葡萄酒的……
2、土地成本
不同的產區不同的葡萄園土地成本也不一樣。比如2011年年底,趙薇同其丈夫據說耗資400多萬歐元,收購了法國波爾多右岸圣埃美隆產區占地8.5公頃面積的夢洛酒莊。
盡管在圣埃美隆產區莊園劃分里,夢洛酒莊所在的莊等級上面,還有酒莊A、B和列級酒莊三個等級劃分,但絲毫不妨礙該酒莊的高價出售,光是波爾多三個字,就值得不少票價……
其他國家的知名產區,土地成本也不容小覷,比如美國的納帕谷、德國的摩澤爾和萊茵高等、智利的卡薩布蘭卡、新西蘭的馬爾堡等,都是很出名的產區,土地價格自然也不低。
3、釀造成本
不少酒莊都以有出名的釀酒師為榮,比如法國勃艮第地區的亨利?賈伊酒莊,亨利?賈伊就是該酒莊一張閃亮的名片!
他是有“勃艮第教皇”之稱的傳奇釀酒師!他釀出的依瑟索(Echezeaux)、巴朗圖園(CrosParantoux)等酒款,不僅是拍賣會的常客,價格也能與康帝不相上下!當然,也有勃艮第土地等級的加持~
還有酒莊采用的釀造工藝,那些昂貴的釀酒設施壓榨機發酵罐等,還有橡木桶(過桶的葡萄酒),都在增加葡萄酒的釀酒成本。如果是需要先經幾年陳釀后再投入市場的葡萄酒,比如意大利、西班牙的reserve級的酒,價格會更高,還有酒窖的管理、控制都是需要成本投入的……
4、包裝成本
葡萄酒的包裝成本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酒瓶、瓶塞、酒標等等,不同的酒瓶成本也是不一樣的,比如波爾多瓶、勃艮第瓶;瓶塞的話自然是螺旋蓋的比較經濟,但是我們中國人偏偏比較喜歡有木塞的葡萄酒,軟木塞的價格尤其高,本身產量也有限制……
酒標的話,如果是酒莊統一的酒標還好,如果像波爾多五大名莊之一的木桐,會專門邀請設計師(還是比較的)設計酒標圖案的,價格更是高昂!再加上酒標瓶身防偽標識什么的,成本更高了。
5、運輸和分銷成本
進口葡萄酒從國外運到國內,運輸成本可是一筆不小的費用,這不光是選擇運輸方式(船運、空運)的成本,本身運輸過程中需要使用的恒溫恒濕設備、防震措施等……
一瓶原價10歐元的葡萄酒,換算成都需要70多,原價10澳元的,換算成也需要50多,除非是親朋好友給帶回來,不然哪怕是當地的代購,一瓶進口葡萄酒三五十塊錢的價格,也不太合理……
如果真正對葡萄酒愛得深沉,方法也許還是選擇靠譜的購買渠道,品味真正的葡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