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酒文化大國,白酒在我國歷史進程中起到一定的推進作用,白酒是一種特殊的消費品,具有豐富人民生活、繁榮市場的作用。早在明清時代,白酒就逐漸代替黃酒。1949年至1985年期間,白酒的產量一直居于我國酒類總產量之首,1985年后由于啤酒的發展,白酒居酒類產量第二位。白酒在人民生活中有特殊的地位,無論是喜慶豐收、歡度佳節、婚喪嫁娶、迎賓宴友還是醫藥保健等都離不開酒,那白酒降度是兌水是不是呢?相關的介紹如下!
白酒降度的方式
上世紀70年代,我國白酒度數大都在60度以上,外國人是很難接受如此高度數的,因為世界上蒸餾酒的度數都在40度左右。所以,我國白酒很少出口到世界各國。此外,飲用低度白酒更容易讓飲用者控制飲酒量,血液中的酒精含量不至于太高,對人體傷害也較小。所以,降度就成了擺在眼前的問題,但如何降度,是一個難題。
而事實上,白酒降度,遠不是兌水這么簡單,并且這項技術對于白酒的發展也具有重要的意義。當時,輕工部派專家到當時的幾大名酒廠試點,幾年下來,白酒的度數雖有降低,但酒樣的渾濁程度在逐漸加深,酒的香味、風格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而且白酒降到52度之后就再也降不下去了??梢姲拙平刀?,有多么的難。
白酒降度的危害
1、影響美觀
白酒中98%-99%是乙醇和水,剩下的是占1%-2%的微量成分,主要包括酯、醛、酸等等。而這些微量成分中的大部分,只溶于酒精而不溶于水。所以在白酒加水稀釋后,本來溶于酒精中的成分,因為酒精含量降低而析出來形成沉淀,使得本來通透的酒液,變得渾濁的乳白色酒液。
2、影響口感
任何的飲品,想要保持口感都不能單純的加水。不信你可以試試果粒橙兌水的感覺。特別是中國白酒以香氣豐富著稱,單純加入水后,白酒風味的被破壞殆盡,令人難以下咽。所以,在降低白酒度數的同時,要保持白酒晶瑩剔透的色澤、保證白酒迷人的風味,是一個很復雜難題。七十年代,各大酒廠的不斷試驗降度,卻均告失敗。導致當時很多人認為,我國白酒降到40度以下,是天方夜譚。
白酒的降度技術,歷經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在原有的基礎上,發展出更多更完善的技術。但歸結來說,都是針對于在降度后口感和視覺上的兩個問題對癥下藥。
白酒降度渾濁失光的問題的解決
失光是因為降度有析出物,而通過吸附、過濾、離子交換、膜分離等方式,就能夠將這些析出的沉淀類物質除掉。
以吸附方法為例,經常使用的是活性炭。它是多孔結構,而這些孔道能夠大量的吸附降度后產生的渾濁物質,而且還沒副作用。但過濾后的酒,風味就寡淡了,需要后期的勾調工藝進行恢復。然而這樣好處也是非常明顯的,那就是使得白酒中的甲醇、雜醇油等有害成分得以大幅度的降低。
白酒降度酒體風味缺失問題的解決
這就需要勾調技術來進行彌補,即用不同年份、批次、風味的調味酒,來去掉所謂的“水味”和寡淡的感覺,這一過程比上一個過程更有技術含量。因為既要滿足風味要求,又要防止復雜成分的析出,所以特別考驗一個調酒師的水平,可以說決定酒品質口感的關鍵,就是調酒師的經驗與技術。所以,白酒降度也并非一件易事。另一個更顯然的事實是:中國白酒,只要是用心釀造,不管度數高低,都有好的產品。
喝白酒的危害
千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酒一直是最為豪邁而充滿靈性的部分。在中國人含蓄的情感體系中,白酒是“白日放歌須縱酒”,是“與爾同銷萬古愁”,是“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即使不是“舉杯邀明月”的自斟自飲,也是家人團聚時的“春風送暖入屠蘇”。慶祝時固然舉觴豪飲,更多的則是花看半開,酒飲微醺的品賞。
除了酒文化的熏陶,品酒也有其科學依據。古代因為釀酒和蒸餾技術的落后,釀出的酒大多度數較低,喝酒多少動輒以升、斗來計量,而千杯不醉的神話在唐代之后就鮮少能夠看到實例。但是現代白酒的度數二三十度已經稀疏平常,酒局上更是時長出現四五十度等高度白酒。如果還像喝低度酒時一樣“干杯”,不僅容易醉,還會對身體,特別是過濾酒精的腎臟產生極大的負擔。白酒變“干”為“品”,已經是時代趨勢。
既然是“品”,自然需要進行細致的品鑒。目前我國白酒的品鑒要領都分為看、聞、品等幾個環節,欣賞酒液的流入、掛杯、聞香等等。
綜上所述,如今酒精兌水或者以純糧釀造的基酒添加酒精勾兌的白酒在市場上的占比在七到八成,70%以上屬于非純糧釀造的勾兌酒,這是業界的一個共識。然而,原料標簽上標注出使用了食用酒精和食用香料的白酒占比僅在10%左右,而其他白酒的原料詳情大多千篇一律的寫著大米,小麥,高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