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人們普遍注重養生,而酒對健康的影響一直有爭議。一次我在醫院參加體檢,醫生問我是否喝酒,我說愛喝點小酒,他建議我把酒戒了,說喝酒危害健康,小酒也不能喝,那釀造白酒用什么原料呢?相關的介紹如下!
釀造白酒的原料
傳統固態發酵的白酒以糧谷為原料,包括高粱、小麥、大米、糯米、玉米、豌豆、青稞等。這些糧谷原料的利用有兩種方式:一是直接用作原料進入釀造環節,為發酵提供微生物可利用的糖、蛋白質等營養元素;二是制作酒曲,作為糖化發酵劑的原料,在以曲藥的形式參與釀造過程。但不論以何種方式,其風味都能夠在白酒中得到體現,糧谷及酒曲能賦予白酒特有的糧香、曲香。值得一提的是,酒曲參與發酵是中國白酒的典型特征,酒曲(谷物發酵的動力,提供菌系、酶系和物系)的應用是中華民族對人類釀造技術的偉大貢獻。
白酒傳統發酵容器
由于白酒產生基于農業生產中糧谷原料的結余,而中國傳統的農業社會慣常使用以自然環境中的原材料加工來的陶、瓷、缸,加之白酒的釀造開始于家釀小作坊,使得傳統固態法白酒以小壇、小罐、缸、泥窖、石窖等為主要發酵容器,現在仍然可以在眾多白酒企業見到,這是釀造技藝傳承的印記。相對于現代的不銹鋼發酵容器,白酒所用傳統發酵容器更利于釀酒微生物的生長,比如濃香型白酒所用的泥窖,其窖泥就是很好的微生物生長區域,也才有了濃香特有的風味和對老窖的保護重視。在傳統發酵容器的發展過程中,容量逐步由小的小壇、小罐,發展到大容量的泥窖和石窖,這是白酒工業發展的證明,也是白酒大規模生產的基礎,是我國白酒釀造藝人創新精神和聰明才智的體現。
白酒開放式生產技術
中國傳統白酒的釀造過程不嚴格對微生物進行管理和監控,而是以一種開放的方式進行生產。如何理解“開放式生產”呢?可以從這兩方面進行梳理:第一是自然接種,第二是多菌種發酵。自然接種意味著不同于純種發酵需要人工優選菌種并進行人工接種的方式,白酒以釀造環境中的微生物及所用糧谷、酒醅、器具等本身攜帶而來的微生物為釀酒微生物來源,通過對環境衛生條件、酒醅發酵條件加以控制,讓有害微生物得到抑制,使釀酒微生物得以增殖并代謝,這是一種自然優選。多菌種發酵則是釀酒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眾多,有霉菌、酵母、細菌等多種微生物,多菌種共存的體系能夠比純種發酵更具有穩定性,也能夠在產物上更加豐富。這就是開放式生產的特點和優勢。
白酒的固態發酵技術
中國很多傳統的發酵食品都是固態發酵,這就包括傳統純糧固態發酵生產而來的白酒。固態發酵是微生物在沒有或基本沒有游離水的固態基質上的發酵方式,固態基質中氣、液、固三相并存,即多孔性的固態基質中含有水和水不溶性物質。與液態發酵相比,固態發酵具有兩個典型特征:固態基質顆粒間以氣相為連續相;顆粒內缺乏自由水。這致使固態發酵過程存在兩方面的位阻效應:發酵基質顆粒間的空間位阻效應和發酵基質顆粒內的空間位阻效應。空間位阻效應使白酒發酵體系內的微生物多樣性得以有效保持,并引起發酵過程更為復雜的微生態環境變化,微生物多樣性和異常復雜的微生態環境的交互作用最終導致白酒發酵過程中產生豐富多樣的風味代謝產物。可以說,正是固態發酵才保證了白酒中數以千計的微量風味物質的生成,而固態發酵也高度符合白酒特有的開放式生產需要。
白酒的固態蒸餾方式
與固態發酵相類似,固態蒸餾也是在沒有或基本沒有游離水的固態基質上進行蒸餾的一種方式。白酒的固態蒸餾是將混合均勻的酒醅逐層填充于甑桶,利用酒醅間的支撐形成“精餾塔”,通過導入水蒸汽實現氣相、液相和固相間的反復交換,達到提高乙醇濃度、浸提微量成分的目的。由于酒醅間只有空氣為連續相,酒精和微量成分必須通過空氣連續相才能餾出,而要實現這一浸提過程,需要保證酒醅的疏松和均勻,這就是固態蒸餾的上甑操作要求“輕、松、薄、準、勻、平”的原因。固態發酵和固態蒸餾是中國白酒的精髓和靈魂,固態發酵帶來了生成物質的豐富和多樣性,而固態蒸餾則是提取多種微量成分的必用手段,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保障著中國白酒的典型風格。
保存白酒的器具有哪些
白酒生產通常使用傳統的貯存容器,包括酒壇、酒甕、酒海、酒(木)箱、酒簍等,目前釀酒業使用的貯存容器,可以分為傳統的陶瓷容器、血料容器、水泥池及現代的金屬容器四類。陶壇、陶罐、陶甕等陶瓷容器是我國最古老的人工制作的貯酒容器,使用的歷史最長、應用最廣泛,容器天然具有的多孔隙結構能夠利于空氣的進入和酒中雜味物質揮發,利于酒的老熟。用荊條或竹篾編制而成酒海、酒壇、酒簍等,用多層桑皮紙裱糊,涂血料制成的血料容器,以及木板制成的酒箱或水泥池內裱糊多層桑皮紙并涂以血料制成的血料容器是中國傳統的貯酒容器,能賦予特殊的風味,比如酒海貯存的西鳳酒就帶有特殊的酒海味。相對于現代金屬容器,傳統的貯存容器雖然容易損壞并且貯存容量有限,但對白酒風味的貢獻不可忽視。與此同時,傳統貯存容器也是從小的酒壇、酒甕,逐步發展到較大容量的酒海、酒(木)箱和水泥池,這也能在某種程度看到白酒產量的增加和釀制技藝的進步。
中國白酒與國外蒸餾酒的區別
中國白酒工藝上的六大共性,不僅讓白酒有了多種風味成分的物質基礎,更讓白酒形成了區隔于世界上其他蒸餾酒的典型特征,同時還可以從這六個工藝共性中看到中國白酒的進步和演化。面對當前各種機械化、智能化的趨勢及各種酒類產品,業界對白酒的傳承與創新的邊界存在一定爭議。從釀造工藝看來,只要沒有逾越中國白酒的六大工藝共性,那就屬于白酒的范疇,就應當大力推動創新。
中國白酒與國外的金酒、威士忌、白蘭地、朗姆酒和伏特加并稱世界六大蒸餾酒,其主要特征都是先對原料進行發酵,然后再對發酵酒醅或者發酵液進行蒸餾冷卻,得到酒精度較高的飲料酒,一般還需要經過后期的勾兌調味工序。站在世界蒸餾酒的角度,白酒與其他蒸餾酒主要工藝差異仍然體現在釀酒原料、發酵容器、發酵方式、發酵菌種、蒸餾方式、貯存容器這六大方面。
在釀酒原料選擇上,國外的蒸餾酒采用了糧谷、水果、蔗糖等,相對傳統的白酒原料顯得更為廣泛,這意味著其他蒸餾酒原料的選擇可以更多樣,按原料多樣性這個角度看,其他蒸餾酒其實具備生產出滋味豐富、微量成分多的產品。但為何國外的蒸餾酒走了一條追求“純凈”、口味簡單的道路,并且一般還需借助其他香料或者貯存容器獲取更多的風味呢?主要原因在于發酵方式和菌種來源。
既然國外蒸餾酒以液態發酵,蒸餾基本就只能沿用液態方式進行。這兩個組合在一起,極大地削弱了進入到酒體中的風味物質,使得國外蒸餾酒比白酒“純凈”。要豐富國外蒸餾酒的風味物質,則就只能以浸泡香料或者后期貯存滲入貯存容器的味道,比如金酒中的杜松子香味及多數國外蒸餾酒呈現的橡木桶味道。如此看來,中國白酒和其他國外蒸餾酒雖然同屬于蒸餾酒,不過二者是完全不同的體系,甚至可以說是兩個極端。中國白酒追求“至醇”,用多種豐富的自然發酵物質使酒體變得醇厚而甘美;國外蒸餾酒追求“至純”,利用良好的人工控制減少外源干擾讓酒體呈現純凈而簡單。但不論是走“至醇”還是選擇“至純”的道路,都在豐富著酒的世界,為消費者提供著眾多的美好享受。
相關介紹:
中國古代煉丹術所使用的蒸餾器、香水業使用的蒸餾器,以及外國醫藥業所使用的蒸餾器,都要早于中國釀酒使用的蒸餾器。從這個歷史印證出發,我們對中國古代屢屢出現蒸餾器,但蒸餾酒直到元朝才出現的事實就能夠做出科學的解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