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素有“百藥之首”的美譽,酒本身就是一味湯藥,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藥品之一。中醫用酒治病歷史悠久,酒的藥用價值得到了很多古代醫學家的肯定。本文小編與大家聊一聊白酒在中醫方面有哪些功效?
酒在中醫治療中的使用歷史:
酒在我國每一個朝代,都在醫學上得到有效的發展。西漢名醫淳于意,曾用莨碭藥一撮,配酒飲服,治愈菑川王美人之難產。東漢醫學家張仲景,用紅蘭花酒治療婦女病;又用括蔞、薤白等藥與酒同煮,治療“胸庳”、“心痛”,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后者,至今仍是治療心絞痛的有效方劑。
戰國時期《黃帝內經》中,認為酒有預防傳染病的作用,所謂“邪氣時至,服之萬全”。唐代“藥王”孫思邈,也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在他的著作《千金方》中就明確提出“一人飲,一家無疫,一家飲,一里無疫”的觀點。至今民間尚有除夕之夜,老少均飲屠蘇酒以預防疫病的風俗。
酒在煎煮之后,醉人的成分會揮發出去,剩下能夠通經活血的物質。酒在煎藥的過程中,容易發生變性,因此,煎藥的時候,熬好藥往里兌酒是一回事,把酒加在藥里同熬又是另一回事。
中醫中白酒有哪些功效?
01酒行藥勢
酒素有“百藥之長”之稱,能幫助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純糧酒是一種很好的有機溶劑,古人用酒浸泡藥材,以制成藥酒。現代醫學中提取中藥的有效成分,常用的方法就是乙醇萃取法。
02酒通血脈
少量飲酒能降低因脂肪沉積引起血管硬化、阻塞的機會。在東漢時期,醫圣張仲景就用酒來治療心臟病,其著名的“瓜蔞薤白白酒湯”流傳至今,仍被醫家認為是治療心胸疼痛、血脈不通的經典藥方。
03酒散濕氣
酒性熱,藏醫認為“濕為陰邪,非溫不化”,因而酒有“散濕氣”的功效。很多藥酒都有抗風濕的作用,對于風濕痹痛、關節炎、肌肉勞損等都有一定的效果。
04祛風下氣
酒對消化系統有很好的作用。人們進食肉類比較多時,常會搭配一些開胃酒,因為酒能促進脂肪和蛋白質的分解,有助于人體消化吸收。酒有鼓動陽氣的作用,它可以改善六腑氣機,消除積滯。
05舒肝理氣
酒入肝經,有舒暢肝氣的作用。因此,對于肝氣郁結、郁郁寡歡的人來說,喝點酒不僅可以令肝氣調達、心情舒暢,還能幫他們強心提神,消除疲勞。
酒在中醫中有哪些應用?
一般而言,酒在炮制中藥的過程中,發揮的是通行藥性的作用。酒性是輕的,中藥經過酒的炒制之后,能帶動藥性往上走,比如黃芩;酒炒之后,藥性集中在人體的上半部分。相反,如果藥用鹽炒,藥性則集中在下邊,在腎經上起作用。要想入肝經,則用醋炒。這是中藥炮制過程中,借不同物質,讓藥性在人體的不同位置發揮作用。
因為酒具有通經絡的作用,它能更快地促進血液循環,帶著藥在身體里運行,所以國人還發明了藥酒。藥酒里可以兼納多種中草藥,將它們的藥性混溶一體,便于人體的吸收;在飲食中達到療養身體的目的,非常值得推廣。
藥酒的功效在清宮里得到過很大的發揮,乾隆皇帝特別注重養生,愛飲保健藥酒,也給后世留下很多珍貴的藥酒方子。
此外,藥酒也可以外用。有一些藥酒藥性非常猛烈,不適于口服,通過擦洗患處的方式,可以使藥物滲透,起到止痛和通經絡的效果。發展到后來,很多外用的藥水里,都含有酒精的成分,比如治療跌打損傷的藥酒、六神花露水等等,它們都是借用酒力來行藥性,使得起效更快。
概而言之,在中醫藥里面,酒從最早的中藥湯劑,演變為中藥的輔料,不管是在內用和外用上,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中醫作為我們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異常,其中的內涵博大精深,白酒在中醫治療中一直有很大的作用,上述方法希望能幫助大家認識到白酒的醫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