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長河中,很多事物都走在世界的前列,酒也是一樣,有著它自身的光輝篇章。關于酒的起源,歷來眾說紛紜。你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白酒的起源。
一、歷史上酒的記載
中國文化是一種慕古文化,世界上沒有一個民族像中華民族這樣看重歷史,把祖先的事跡有意識地保留下來。從先秦的編年史(春秋)起,漢代司馬遷有上溯至黃帝以迄漢武帝時代的(史記),此后每個朝代都有正史,記載著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的變化改革,也記載天文地理、禮樂制度、科學技術的重大事件。既然很早中國就有了酒,那么酒的發明應該記在(史記)的(五帝本紀)或(夏本紀)中,但(史記)的這些時代的史事中沒有發明酒的記錄。后來的史書和各種典籍中關于第一個造酒者的記載,都是根據并不可靠的古代文獻而來的。
中國現存的先秦古書中,不提到酒的書是很少的。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銘刻在銅器上)都有"酒"字。古文字簡單,"酒"字作"酉",寫法都像是一個陶罐的模樣。再推上去,西安半坡村遺址所發掘出來的距今七千年左右的陶器中,就有像甲骨文和金文中的"酉"字形狀的罐子;至于距今四千年前的山東大墳口遺址的發掘中,已有大量的搏、豆、杯等盛酒的陶器,證明那時飲酒已相當普遍和講究,酒文化的發展已有了相當水平。
春秋時代,從科技史和民俗學的角度而言,是一個釀酒與飲酒同趨大盛的時代。人們不僅運用"自然發酵"釀酒,而且發明了曲粟釀酒,相當普遍地掌握了"固態發酵法"與"復式發酵法"釀酒。《尚書·說命》記載殷王武丁與大臣的對話:"若作酒醴,爾為曲蘗。"曲是酒母,又叫酒曲;蘗是麥芽、谷芽之類的糖化發酵劑。曲釀法和蘗釀法都是"固態發酵法",但曲釀法克服了蘗釀法糖化高、酒化低的缺點,并使糖化、酒化兩種步驟同時進行,相互催化,提高了釀酒質量,縮短了釀酒過程,因而稱為"復式發酵法"。這是科技史上的一大進步.也可以說是四大發明之外,中國古代的一項偉大發明,比歐洲人領先了一千多年。
春秋時代,有一個"魯酒薄而邯鄲圍"的故事。此典本出《莊子·膚筐》,但對它的解釋有兩種說法。唐人陸德明《經典釋文莊子音義》稱:
楚宜王朝諸侯,每恭公后到而酒薄,宣王怒。恭公日:我,周公之后,勛在王室,送酒已失禮,方貴其薄,毋乃太甚。遂不辭而還,宣王乃發兵與齊攻每。梁惠王常欲擊趙而畏楚,楚以香為事,故梁得圍邯鄲。
故事說的是,楚宣王會見諸侯,魯恭公后到并且酒很淡薄,楚宜王甚怒。恭公說,我是周公之后,勛在王室,給你送酒已經是有失禮節和身份的事了,你還指責酒薄,不要太過分了。于是不辭而歸。宣王于是與齊國一起發兵攻魯國。梁惠王一直想進攻趙國,但卻畏懼楚國會幫助趙國,這次楚國有求,便不必再擔心楚國來找麻煩了,于是趙國的邯鄲因為食國的酒薄不明不白地做了犧牲品。"魯酒"也成為普通酒或劣質酒的代名詞。
另據東漢許慎所注西漢劉向《淮南子》,則是另外一種情況:
楚會諸侯,魯趙俱獻酒于楚王,魯酒薄而趙酒厚。楚之主酒吏求酒于趙,趙不與,吏怒,乃以趙厚酒易餐薄酒,奏之。楚王以趙酒薄,故圍邯鄲。
無論真相如何,這個典故不僅反映當時的酒已經深人到軍國政治生活之中,更重要的是.它曲折地透露出春秋時代各國釀酒講究質量,你追我趕的社會現實。
在西方,古代的酒主要是葡萄釀造的,這從那一帶的神話傳說就可以看出來。中國古代釀酒原料都是糧食,葡萄直到西漢武帝時代才從西域傳人。古書上說"少康始作秫酒",少康是夏朝的第五代君主;秫是一種黏性的黍,北方人稱為"黃糯"。到了商代又有"黍酒"、"稷酒",都是糧食酒。周朝末年戰國時期,屈原的《九歌》里才出現"椒酒"、"桂漿";漢朝以后才出現了花色繁多的"菊花酒"、"棗酒"和不勝枚舉的藥酒。這些酒仍然是將花和藥配制在糧食酒里釀成的。隨著葡萄的傳人,大概東漢時西部的涼州(今屬甘肅)一帶才出現了少量以葡萄釀造的酒。
釀酒用的曲也早已發明。《尚書·禹貢》提到大禹規定的荊州貢品中,有"著茅"一種,漢代經學家鄭玄注道:"替茅,茅有毛刺者,給宗廟縮酒。"縮酒,就是濾酒去糟粕的意思。有酒漿需要過濾,就決非自然發酵,而是用酒曲釀造的了。《禹貢》是戰國時人追記的書,未必完全可信,但以甲骨文中"酒"字出現之多,周武王鑒于商封王的因酒亡國而作(酒浩),貢思拐《齊民要術》可知至遲在殷商時已經大量釀酒,非有酒曲不可了。因為釀酒要用曲,所以酒又有"曲菜"的別名。關于古代制曲法,北魏賈思怒著的《齊民要術》中就有記載。
二、白酒的起源
中國蒸餾酒(白酒)的起源一直存疑,現今有東漢、唐、宋、元等若干起源說。但是,毫無疑問的是,黃酒的誕生遠遠早于白酒。約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時代,中國人獨創酒曲復式發酵法,開始大量釀制黃酒。在后面極長的歲月中,黃酒一直處于支配地位。白酒真正登上歷史舞臺是元代,山東社科院的王賽時認為這種說法比較可靠。在唐宋時期,已經有關于"燒酒"、"蒸酒"的零散史料,但宋以前時期的燒酒不屬于蒸餾酒范疇,而是指低溫加熱處理的谷物發酵酒。宋代的"蒸酒"也是指對酒加熱,以便于滅菌防腐,長期存放。元代之后所說的燒酒才是蒸餾酒,在元代的《飲膳正要》等文獻中,都有不少蒸餾酒及蒸餾器的記載。元朝的燒酒,采用的是與黃酒類似的發酵方法,只是在發酵后再增加一道蒸餾工藝。以此法獲得的酒液,最高濃度大約70度,而宋代用傳統發酵方法獲得的酒液濃度最高20度。
白酒
明代李時珍也對燒酒有過記錄與說明,《本草綱目》中所寫:"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甕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這段話,除說明中國燒酒創始于元代之外,還可以發現當時的釀酒工藝與現在有很多相似性。
明清時代的燒酒還只局限在平民階層的飲用范圍,上流社會的飲酒還是喝當地生產的黃酒。當時的人并不喜歡高度酒,《清詩鐸》中有"黃酒價貴買論升,白酒價賤買論斗"的詠句,正是當時這種現象的真實寫照。這種現象在清代被逐漸打破,白酒慢慢成為主流。對于出現這樣的現象的原因,王賽時認為是:"清中期以后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下降,白酒的飲用經濟價值更合算。"具體講,就是黃酒的酒度低,但價格高,且大量飲用不易醉,因此總的飲酒成本很高。燒酒酒度高,容易入醉,所以飲用成本較之黃酒大為降低。第二個原因是,人們傳統的飲酒習慣也發生了改變。最初,燒酒為人所抵觸的原因是酒度高,后來人們逐漸接納了高度酒。正如清代著名學者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中提道:"既吃燒酒,以狠為佳……"。
三、白酒的地位
白酒是我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種特殊飲品,千百年經久不衰,并不斷發展提高,國內消費量逐漸上升,出口量不斷增加,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我國古代的商品交換中,白酒僅次于鹽、鐵,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財源之一。
白酒是一種特殊的消費品,具有豐富人民生活、繁榮市場的作用。早在明清時代,白酒就逐漸代替黃酒。1949年至1985年期間,白酒的產量一直居于我國酒類總產量之首,1985年后由于啤酒的發展,白酒居酒類產量第二位。白酒在人民生活中有特殊的地位,無論是喜慶豐收、歡度佳節、婚喪嫁娶、迎賓宴友還是醫藥保健等都離不開酒。而消耗量最大,且經濟實惠的都要數白酒。我國的一些行業的作業工人、農民、高寒地區的牧民、居民對白酒具有某種職業需要和生活需求。適量的飲用可以振奮情緒、促進血液循環。白酒又有殺菌、去腥、防腐作用,用于醫藥源遠流長,就與歷代文人有不解之緣,"李白斗酒詩百篇",飲酒成為助長文思的一種方式,無論是王羲之的醉寫"蘭亭序"還是武松醉打猛虎,都可看到酒與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息息相關。酒類也是一種奢侈品,我國的一些高檔酒極具藝術性,有很高的藝術內涵和收藏價值,近年來酒類收藏已成為一種極具時尚的收藏。
白酒工業的發展也促進了配套工業的發展,近年來白酒行業機械化有了很大的發展,需要的包裝材料越來越多,配套的玻璃、陶瓷、造紙、印刷、瓶蓋等一系列的配套工業都有很大的發展。同時,釀酒后的酒糟的綜合利用,促進了農業、能源的發展。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