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白酒發源地是哪里,山東白酒市場調查20092012

1,山東白酒市場調查20092012

  山東有17個市地、139個縣、市、區,人口9079萬,是中國的一個經濟大省,也是中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的地區之一。改革開放以來,山東經濟發展躍居全國各省市前列,有著良好的發展基礎和巨大的開發潛力。就白酒市場而言,山東不但是全國有名的生產大省,更是消費大省之一。  山東省采用純糧工藝釀造白酒的生產企業有600多家,年產量達130萬千升左右,其中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大中型企業117家,2005年僅這些規模以上白酒生產企業,產量就達66.34萬千升,居全國首位。  從2005年3月份開始,中國有關部門開始在全國名酒企業試點“純糧標志”認證,劍南春五糧液茅臺瀘州老窖等部分高檔白酒先后貼上了“純糧標志”。因此,“純糧標志”在業內也被譽為“高檔白酒的身份證”。魯酒行業10家企業獲得“純糧標志”,將為推動魯酒布局全國起到重要的助力作用。  山東每一個行政縣都基本有自己的酒廠和自己的地域文化品牌,坐地為王、落地生根,中、低端白酒市場依然是本地酒的天下。濟南有趵突泉、聊城有東阿王、臨沂有浮來春、淄博有三焦葉,甚至在每一個縣級市場也有著自己的領導品牌,他們靠著自己的“地理”優勢與外來的強勢品牌在進行一場前所未有的持續市場戰。  經濟危機為山東白酒企業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隨著本地酒效益的下滑,外地酒惡性競爭的不斷演進,山東白酒市場也在發生著潛移默化的變動。山東白酒業不乏象孔府家、景陽春、蘭陵等這樣擁有較深厚文化內涵和釀造歷史的大型企業,可以進行商業挖掘的資源非常豐富,就山東白酒企業的市場運作態勢出發,自身品牌的建設和通路運作模式這兩個層面都沒有很好地進行挖掘,自身內功不過硬和市場運作模式的落后成為山東白酒品牌難抵外來品牌的主要原因。  未來山東白酒市場的競爭已不再是通過單一或某兩個競爭要素的簡單組合就能夠取勝,而是諸多競爭要素的系統整合,即通過主要競爭資源(要素)的優化組合達成績效的最大化;另外在競爭要素的優化組合上,也不是指一般意義上的戰術組合,而是提升到戰略層面的競爭組合。  中投顧問發布的《2009-2012年山東白酒市場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共十章。首先介紹了白酒的概念、分類、起源發展、釀造工藝等,接著分析了中國白酒和山東白酒產業的現狀,并對山東白酒制造業的工業統計數據進行了詳實全面的分析,然后具體介紹了濟南、青島、煙臺、濰坊、淄博、菏澤、濟寧、臨沂白酒市場的發展。隨后,報告對山東白酒市場做了行業競爭分析、營銷分析和主要企業運營狀況分析,最后分析了山東白酒產業的未來投資前景與發展趨勢。您若想對山東白酒市場有個系統的了解或者想投資山東白酒制造,本報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山東白酒市場調查20092012

2,白酒的起源喝酒的好處如何科學地飲酒有益身體健康真的無

  日前,在西安秋季糖酒會期間舉辦的“中國白酒發展趨勢論壇”上,山東白酒第一品牌泰山特曲成為關注焦點。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白酒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馬勇、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白酒專家組組長沈怡方等領導專家、泰山生力源集團董事長馬西元、總經理張銘新,以及業內外媒體記者100余人參加了論壇,與會人員對“南京特曲事件”所引發的白酒品質標準以及白酒的發展趨勢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今年8月份,泰山生力源集團在南京市場打出了“特曲,中國優質白酒”的廣告語,引起了媒體、白酒廠家和消費者的廣泛關注。南京各大平面媒體發表了新聞調查并隔日跟蹤報道,南京電視臺進行了長達8分鐘的新聞點評,6大門戶網站爭相新聞跟蹤,10多家行業網站爭相轉載,這就是業內關注的“南京特曲事件”。由于事件的爆發引起了行業觀察和企業深思,從而促使眾多的白酒專家、行業人士以及企業經營者在西安糖酒會期間,就這個事件所反映出的白酒標準爭議、命名規則的缺失、特曲價值的創新以及白酒的發展趨勢展開了討論。  以一句自己一貫堅持的標準作為廣告語,原本是泰山生力源的無心之作,但它所引起的軒然大波卻讓泰山生力源始料不及。業內分析人士認為,放在白酒發展大環境中看,“南京特曲事件”的發生又在情理之中。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很多白酒企業的品牌化運作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白酒從供不應求進入到一個供大于求的時期,相應的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的確立都沒有跟上,造成對白酒產品質量標準的界定不清晰。白酒命名規則缺失使消費者霧里看花,消費者不知道那些眼花繚亂的白酒名稱跟它的品質、價值有什么關聯,那些名稱能傳達什么信息?因此,“特曲事件”的發生就不足為奇了。這一信息也表明了白酒規則已到了不得不建的地步。  在論壇上,馬勇強調,統治未來白酒發展趨勢的是白酒的感官質量,只有白酒的感官質量才能夠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才能使企業贏得更多的發展機會。標準是指導企業生產的根本法則,企業只有細化標準,做到一種產品一個標準,一個環節一個標準,才能真正提高產品的感官質量。與會專家對泰山特曲堅持嚴格的質量標準的做法給予了肯定,并對儒雅香泰山特曲給予了高度評價。著名白酒專家沈怡方稱贊說,從白酒產品的品質上來講,泰山特曲不僅是山東省濃香型白酒的龍頭,而且位居蘇魯豫皖四省白酒前列,它的品質是得到專家和廣大消費者共同認可的。

白酒的起源喝酒的好處如何科學地飲酒有益身體健康真的無

3,請問酒的發明者是高粱嗎

 我國是酒的故鄉,也是酒文化的發源地,是世界上釀酒最早的國家之一。酒的釀造,在我國已有相當悠久的歷史。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酒與文化的發展基本上同步進行。   據有關資料記載,地球上最早的酒,應是落地野果自然發酵而成的。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認為,酒的出現,不是人類的發明,而是天工的造化。一般來說,有了酒,才能有酒器,因此,人工釀酒的先決條件,應該先從陶器的制造開始,否則,便無從釀起。考古學證明,在近現代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制品中,已有了專用的酒器。這說明在我們的祖先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和酒發生了關系,而且當時我國釀酒技術已經開始盛行。以后經過夏、商兩代,飲酒的器具也越來越多。在仰韶文化遺址中,既有陶罐,也有陶杯。在出土的商殷文物中,青銅酒器占相當大的比重,說明當時飲酒的風氣確實很盛。而且,我們可以從《史記·殷本紀》關于紂王“以酒為池,懸肉為林”,“為長夜之飲”的記載,以及《詩經》中“十月獲稻、為此春酒”和“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的詩句等中推知,約在六千年前,人工釀酒就開始了。   在我國,酒主要是以糧食為原料釀制而成的,其中由谷物糧食釀造的酒一直處于優勢地位,而果酒所占的份額很小,因此,探討釀酒的起源問題主要是探討谷物釀酒的起源。   下面我們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介紹酒的起源:   1.考古資料對釀酒起源的佐證   我國酒的歷史悠久,近幾年出土的文物和有關史料可資佐證。大家都知道,谷物釀酒的兩個先決條件是釀酒原料和釀酒容器。據考古學證實,在近現代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制品中已有了專用的酒器。這說明在原始社會我國已開始釀酒,我們可從以下幾個典型的新石器文化時期的情況對釀酒的起源進行研討。   (1)裴李崗、河姆渡和磁山文化時期   從考古資料中可顯示,在裴李崗文化時期(公元前6000~5000年)和河姆渡文化時期(公元前5000~4000年)均有陶器和農作物遺存,這表明當時已具備釀酒的物質條件。有人認為在距今7235~7355年前的磁山文化時期,人類以谷物糧食為原料釀酒的可能性很大。據有關資料證實,當時的農業經濟比較發達,在遺址中發現的“糧食堆積為100立方米,折合重量5萬公斤”,同時還發現一些形狀類似于后世酒器的陶器。   (2) 三星堆遺址   我國考古學家在四川省廣漢縣發現了一批遺址,即三星堆遺址。從所埋藏物可知,該遺址大概在公元前4800年至公元前2870年之間。而且還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青銅酒器,其器形有杯,觚,壺等。可見,當時已經存在酒器,釀酒技術已經開始。   (3)山東莒縣陵陰河大汶口墓葬   1979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山東莒縣陵陰河大汶口墓葬中發掘到很多酒器。據考古人員分析,此墓主生前可能是一個職業釀酒者。在發掘到的陶缸壁上發現刻有一幅圖,據分析是濾酒圖。在墓中發現了一組酒器,其中包括釀造發酵所用的大陶尊,濾酒所用的漏缸,貯酒所用的陶甕,用于煮熟物料所用的炊具陶鼎。還有各種類型的飲酒器具100多件。   (4)陜西眉縣墓葬   1983年10月,考古專家在位于陜西省中西部的眉縣楊家村出土了一組陶器。這組陶器計有5只小杯、4只高腳杯和1只陶葫蘆。專家們對實物進行鑒定后確認,這批古陶器為酒具,屬泥質紅陶,燒成溫度900攝氏度,有5800~6000年的歷史,是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早期偏晚的遺物。而且,眉縣是古人類生活繁衍和我國古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眉縣文史資料記載:“眉地最早叫邰,始于新石器時代中期,距今有 萬年歷史。”邰還是上古農業大師后稷教民稼穡的地方。因此,這批古陶器的出土對我國酒史的研究有著十分重證明。時隔半個世紀的80年代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人類學家索羅門·卡茨博士發表論文,又提出了類似的觀點,認為人們最初種糧食的目的是為了釀酒,人們先是發現采集而來的谷物可以釀造成酒,而后開始有意識地種植谷物,以便保證釀酒原料的供應。該觀點的依據是:遠古時代,人類的主食是肉類不是谷物。國外發現在一萬多年前,人類已經開始釀造谷物酒,而那時,人們仍然過著游牧生活。
傳說是夏禹時的一個商人叫杜康的發明的。
高粱?樓主,您的意思是最初的酒是高粱釀的還是啥?酒是杜康所造。
不是

請問酒的發明者是高粱嗎

4,最早有酒是哪里

酒的起源有幾種傳說:上天造酒說,猿猴造酒說,儀狄造酒說,杜康造酒說.(見頁尾:酒文化的鏈接)考古資料對釀酒起源的佐證:谷物釀酒的兩個先決條件是釀酒原料和釀酒容器。以下幾個典型的新石器文化時期的情況對釀酒的起源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1)裴李崗文化時期(公元前5000-6000年) (2)河姆渡文化時期(公元前4000-500年) 上述兩個文化時期,均有陶器和農作物遺存,均具備釀酒的物質條件。 (3)磁山文化時期 磁山文化時期距今7355-7235年,有發達的農業經濟。據有關專家統計:在遺址中發現的"糧食堆積為100m3,折合重量5萬公斤"還發現了一些形制類似于后世酒器的陶器。有人認為磁山文化時期,谷物釀酒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4)三星堆遺址 該遺址地處四川省廣漢,埋藏物為公元前4800年至公元前2870年之間的遺物。該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青銅酒器,其器形有杯,觚,壺等。其形狀之大也為史前文物所少見。 (5)山東莒縣陵陰河大汶口文化墓葬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山東莒縣陵陰河大汶口文化墓葬中發掘到大量的酒器。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其中有一組合酒器,包括釀造發酵所用的大陶尊,濾酒所用的漏缸,貯酒所用的陶甕,用于煮熟物料所用的炊具陶鼎。還有各種類型的飲酒器具100多件。據考古人員分析,墓主生前可能是一職業釀酒者(王樹明:"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釀酒",《中國烹飪》,1987.9)。在發掘到的陶缸壁上還發現刻有一幅圖,據分析是濾酒圖。 在龍山文化時期,酒器就更多了。國內學者普遍認為龍山文化時期釀酒是較為發達的行業。以上考古得到的資料都證實了古代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夏禹時代確實存在著釀酒這一行業。現代學者對釀酒起源的看法:1、酒是天然產物 最近科學家發現,在漫漫宇宙中,存在著一些天體,就是由酒精所組成的。所蘊藏著的酒精,如制成啤酒,可供人類飲幾億年。這說明什么問題?正好可用來說明酒是自然界的一種天然產物。人類不是發明了酒,僅僅是發現了酒。酒里的最主要的成分是酒精,(學名是乙醇,分子式為C2H5OH),許多物質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轉變成酒精。如葡萄糖可在微生物所分泌的酶的作用下,轉變成酒精;只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就可以將某些物質轉變成酒精。大自然完全具備產生這些條件的基礎。我國晉代的江統在《酒誥》中寫道:"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或云儀狄,又云杜康。有飯不盡,委馀空桑,郁積成味,久蓄氣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在這里,古人提出剩飯自然發酵成酒的觀點,是符合科學道理及實際情況的。江統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谷物自然發酵釀酒學說的人。總之,人類開始釀造谷物酒,并非發明創造,而是發現。方心芳先生則對此作了具體的描述:"在農業出現前后,貯藏谷物的方法粗放。天然谷物受潮后會發霉和發芽,吃剩的熟谷物也會發霉,這些發霉發芽的谷粒,就是上古時期的天然曲蘗,將之浸入水中,便發酵成酒,即天然酒。人們不斷接觸天然曲蘗和天然酒,并逐漸接受了天然酒這種飲料,于是就發明了人工曲蘗和人工酒,久而久之,就發明了人工曲蘗和人工酒"。現代科學對這一問題的解釋是:剩飯中的淀粉在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所分泌的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成糖分,酒精,自然轉變成了酒香濃郁的酒。在遠古時代人們的食物中,采集的野果含糖分高,無須經過液化和糖化,最易發酵成酒。 2、果酒和乳酒--第一代飲料酒 人類有意識地釀酒,是從模仿大自然的杰作開始的.我國古代書籍中就有不少關于水果自然發酵成酒的記載。如宋代周密在《癸辛雜識》中曾記載山梨被人們貯藏在陶缸中后竟變成了清香撲鼻的梨酒。元代的元好問在《蒲桃酒賦》的序言中也記載道某山民因避難山中,堆積在缸中的蒲桃也變成了芳香醇美的葡萄酒。古代史籍中還有所謂"猿酒"的記載,當然這種猿酒并不是猿猴有意識釀造的酒,而是猿猴采集的水果自然發酵所生成的果酒。 遠在舊石器時代,人們以采集和狩獵為生,水果自然是主食之一。水果中含有較多的糖分(如葡萄糖,果糖)及其它成分,在自然界中微生物的作用下,很容易自然發酵生成香氣撲鼻,美味可口的果酒,另外,動物的乳汁中含有蛋白質,乳糖,極易發酵成酒,以狩獵為生的先民們也有可能意外地從留存的乳汁中得到乳酒。在《黃帝內經》中,記載有一種"醴酪",即是我國乳酒的最早記載。根據古代的傳說及釀酒原理的推測,人類有意識釀造的最原始的酒類品種應是果酒和乳酒。因為果物和動物的乳汁極易發酵成酒,所需的釀造技術較為簡單。 3、谷物釀酒始于農耕時代還是先于農耕時代? 探討谷物釀酒的起源,有兩個問題值得考慮:谷物釀酒起源于何時?我國最古老的谷物酒是屬于哪類?對于后一個問題,在第五章啤酒部分介紹。 谷物釀酒始于何時,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傳統的釀酒起源觀認為:釀酒是在農耕之后才發展起來的,這種觀點早在漢代就有人提出了,漢代劉安在《淮南子》中說:"清盎之美,始于耒耜"。現代的許多學者也持有相同的看法,有人甚至認為是當農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有了剩余糧食后,才開始釀酒的。 另一種觀點認為谷物釀酒先于農耕時代,如在1937年,我國考古學家吳其昌先生曾提出一個很有趣的觀點:"我們祖先最早種稻種黍的目的,是為釀酒而非做飯……。吃飯實在是從飲酒中帶出來。"這種觀點在國外是較為流行的,但一直沒有證據。時隔半個世紀,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人類學家索羅門·卡茨博士發表論文,又提出了類似的觀點,認為人們最初種糧食的目的是為了釀制啤酒,人們先是發現采集而來的谷物可以釀造成酒,而后開始有意識地種植谷物,以便保證釀酒原料的供應。該觀點的依據是:遠古時代,人類的主食是肉類不是谷物,即然人類賴以生存的主食不是谷物,那么對人類種植谷物的解釋可能也可另辟溪徑。國外發現在一萬多年前,遠古時代的人們已經開始釀造谷物酒,而那時,人們仍然過著游牧生活。綜上所述,關于谷物釀酒的起源有二種主要觀點,即:先于農耕時代、后于農耕時代。新的觀點的提出,對傳統觀點進行再探討,對酒的起源和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都是極有意義的。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