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 1,為什么冬至要吃餃子呢
- 2,冬至為什么吃餃子
- 3,東至為什么要吃餃子
- 4,為什么冬至要吃餃子
- 5,北方冬至吃餃子是什么原因
- 6,冬至為什么要吃餃子啊
- 7,冬至為什么要吃餃子
- 8,冬至為什么要吃餃子啊
- 9,冬至為什么吃餃子50字以內
- 10,冬至為什么要吃餃子
1,為什么冬至要吃餃子呢
因為這是個民間習俗了 www.lmems.com
2,冬至為什么吃餃子
冬至吃餃子的原因是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具體事件如下:關于餃子的發明者,在民間的說法比較多,其中比較認可的一種則是由“醫圣”張忡景發明的。在古代的時候餃子并不叫餃子,而是叫“嬌耳”。在東漢的時候,有一年冬天的天氣特別的寒冷,像張忡景來求醫的人特別的多。其中多數人都是因為天氣過于寒冷,耳朵凍傷了。張忡景不忍心窮苦百姓受難,于是就在冬至那天搭起了大棚,架起了大鍋,向當地的老百姓施藥治傷。其中他所施藥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就是用羊肉、辣椒及一些驅寒的食材放在鍋里面熬煮,之后再把這些食材撈出來,用面皮把它們包起來,形似一個人耳朵。之后再把它放在鍋里煮熟了分給病人吃。而吃了這些“嬌耳”及“祛寒嬌耳湯”的人,耳朵處的凍瘡很快就好了。當地的老百姓為了感謝張忡景開棚舍藥的善舉,在大年初一的時候也學著制作了餃子,于是隨著這個故事的傳播來了,越來越多的人也為了預防冬天耳朵凍傷,于是在冬至節氣這天就會包餃子吃,因此這個習俗就流傳開來了。在民間流傳的農諺“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也是由此而來的!
3,東至為什么要吃餃子
餃子啊再當時可是好東西啊 只有過年才吃!!!
給那么多借口還不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欲?其實就是人想吃餃子啦!!就捏個明說說冬至不吃餃子會凍耳朵!
4,為什么冬至要吃餃子
冬至,又叫“冬節”、“長至節”、“亞歲”,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既然是節日,就要有個過節的樣兒,過節吃餃子,這是中國人的老傳統啊。且慢且慢,這樣說,是不是有點太敷衍了?其實啊,冬至吃餃子并沒有這么簡單,里面還大有故事呢。01 古人是把“冬至”當重要節日來過的究根溯源,把“冬至”當作節日來過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后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到了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02 “冬至”為什么要吃餃子在北方,冬至這天都要吃餃子,但好多人不知道為什么要餃子。其實,餃子最早的時候被叫做“嬌耳”,發明人是東漢時期的醫圣張仲景。傳說張仲景告老還鄉,回到自己的家鄉白河的時候,看到岸邊有很多百姓由于貧窮,饑寒交迫,很多人的耳朵都凍壞了,他就決定要救治這些窮苦的百姓。張仲景經過一番研究之后,煮出了“祛寒嬌耳湯”,他用辣椒以及一些驅寒的藥物煮制羊肉,煮好之后把里面的食材撈出切碎,再包上面皮,形狀像耳朵,起個名字叫“嬌耳”,煮熟之后分給那些病人吃,每個人分兩個嬌耳,再加一碗湯。這碗嬌耳湯吃完之后渾身暖和,血液通暢,一段時間之后,凍壞的耳朵也就好了。張仲景這個分嬌耳湯的過程,一直持續到了大年三十。后來,人們為了慶祝耳朵痊愈,就決定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都吃餃子。03 各種餃子餡的吉祥寓意 芹菜餡餃子:取了“勤財”之意。 勤,即勤奮、勤勞;經常,有源源不斷的意思。勤財,是對源源不斷的物質財富的一種祈福,更是對勤勞、務實的一種祝愿。韭菜餡餃子:取了“久財”之意。 久:即時間長、久遠。久財,是祈福長久的物質財富,更是對天長地久的祈福。白菜餡餃子:取了“百財”之意。百,量詞,即百種、百樣之意。百財,是對百樣之財的祈福;或是對新婚燕爾白頭偕老的美好祝愿。親愛的朋友,上一個冬至,你吃餃子了嗎?吃的是什么餡餃子呢?
5,北方冬至吃餃子是什么原因
冬至為什么吃餃子
在我國的北方,自古以來就流傳著冬至這天吃水餃的習慣,和“冬至吃水餃醫治凍耳朵”的傳說。相傳我國古代的一位名叫張仲景的名醫在奇寒的嚴冬用水餃(古時稱餛飩)醫治凍傷的故事。那年冬至(數九)這天,北風呼嘯大雪紛飛,張仲景看到許多人因饑寒交迫,手、足、耳朵被凍傷,他就把這些人邀至家中,親自動手包制水餃,餡料選用高熱量的辣椒和羊肉,煮熟后連餃子帶湯盛到碗里,讓大家趁熱吃下。此法果然奏效,凍傷得以緩解并逐漸痊愈,由此而來便留下“冬至”這天吃水餃的美談。這段佳話仍在被現代人傳頌。
6,冬至為什么要吃餃子啊
冬至吃水餃,是我國的傳統,自古以來,我國在古代冬至這個時候都去吃水餃,所以這個傳統就一直保留了下來,接下來,我會詳細介紹一下水餃。首先:餃子 [jiǎo zi]中國古代傳統食物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3個義項展開餃子(dumpling),由餛飩演變而來[10],源于中國古代的角子,原名“嬌耳”,漢族傳統面食,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1]。由東漢南陽涅陽(今河南南陽鄧州)人張仲景發明[2][3],最初作為藥用。餃子又稱水餃,深受中國人民喜愛,是中國北方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節食品。有一句民諺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餃子多用面皮包餡水煮而成。[4]中文名餃子外文名dumplingjiaoziravioli(法文名)分類小吃,點心,主食,滋補藥膳,早餐口味鮮美、細膩、可口主要食材面皮,精肉(豬,羊,牛,雞,鴨,鵝·),蔬菜,醬料,海鮮(蝦粉、蟹肉、蝦肉),佐料,醋,辣椒醬,蠔油、香油、鲅魚,蔬菜(玉米、韭菜、胡蘿卜、地菜)相關視頻3.1萬播放 | 06:22崔媽媽嘗試懶人餃子的做法,不用一個一個包了,推薦給大家5120播放 | 03:22每年端午節,我家都吃這餡餃子,比人參滋補比燕窩營養,越吃越有5571播放 | 18:35必品閣的餃子8個就是一盤子,個真夠大的,嘗嘗味道如何?6310播放 | 12:00【小鮮廚 在我家】第15期 蟲樂農莊 小朋友體驗自己包餃子5875播放 | 16:43挑戰餃子不可能!蘿卜當皮包餃子,需用鹽腌制!5016播放 | 02:08尋味津門老字號:天津包子享譽中外,百年餃子同樣久負盛名8677播放 | 13:17吃餃子回北京,婆婆和兒媳婦聊天差點杠上,快來看咋回事?5267播放 | 03:25這個做法包的餃子,越吃越香,我家經常這樣做5053播放 | 01:18動畫:美術課上,同學們學用指紋畫餃子,像元寶一樣5392播放 | 17:24高級韓餐傳統餃子查看更多相關星圖各地特色水餃共11個詞條4391閱讀水餃豆沙煎餅水餃豆沙煎餅是四川生的一種特色小吃,屬于川菜系。其外觀美觀,風味獨特,香脆爽口,有些酸甜,口感獨特,營養豐富。其特點是制清真大水餃中國人愛吃餃子,所以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一口香水餃一口香水餃是在一簍油水餃風味基礎上,經過改進而成的。查看更多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美食共15個詞條1.7萬閱讀餃子春節、除夕、冬至食物年糕春節食物月餅中秋節食物查看更多水餃的做法共8個詞條5706閱讀煎餃煎餃是中國北方地區特色傳統小吃之一,是以面粉和肉餡為主要食材制作成水餃,放涼后用油煎制而成。煎餃表面酥黃,口感香脆。酸湯水餃酸湯水餃,顧名思義,貴在酸湯。但餃子也是好的。豬肉餡、羊肉餡、海鮮餡都有,以羊肉餡最受歡迎。一般手工制作,現捏現賣。講究鍋貼餃鍋貼餃是一道以面粉、鮮肉餡等為主要食材制作的美食。查看更多精品薦讀一盤大餃子,溫暖了東北三省!【食用地區】:世界各地也均有食用。餃皮也可用燙面、油酥面、雞蛋或米粉制作;餡心可葷可素、可甜可咸;制熟方法也可用蒸、烙、煎、炸等。葷餡有三鮮、蝦仁、蟹黃、海參、魚肉、雞肉、豬肉、牛肉、羊肉等,素餡又分為什錦素餡、普通素餡之類。餃子的特點是皮薄餡嫩,味道鮮美,形狀獨特,餃子的制作原料營養素種類齊全,蒸煮法保證營養較少流失。餃子中國各地餃子的名品甚多,如廣東用澄粉做的蝦餃、西安的酸湯水餃、衡水的豬肉白菜餃,上海的鍋貼煎餃、揚州的蟹黃蒸餃、山東的高湯小餃、沈陽的老邊餃子、四川的鐘水餃等,都是受人歡迎的品種。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紅糖、花生、棗和栗子硬幣等包進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紅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吃到錢幣則是財源不斷。一家團圓,整口面唄地道風物贊14閱讀1890沒餃子不叫過節,北方人愛這口愛到走火入魔單向街書店贊100閱讀1.4萬如果我說“想吃餃子”,其實是有點想家地道風物贊11閱讀1491歷史起源起源餃子由餛飩演變而來。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名稱。三國時期稱作“月牙餛飩”,南北朝時期稱“餛飩”,唐代稱餃子為“偃月形餛飩”,宋代稱為“角子”,元代、明代稱為“扁食”;清代則稱為“餃子”。餃子起源于東漢時期,為東漢河南鄧州人張仲景首創。當時餃子是藥用,張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藥材用來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凍瘡。冬至吃水餃,是我國優良的傳統習俗,我個人來說非常喜歡吃水餃,希望對你有幫助,望采納。
7,冬至為什么要吃餃子
哈哈,傻冒呀你,吃餃子是為了怕凍壞你那不聽使喚的耳朵。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后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
8,冬至為什么要吃餃子啊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后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9,冬至為什么吃餃子50字以內
民俗嘛 原來的人都比較重視節日的 現在倒是不太重視了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有些地方冬至有吃餃子的習慣,據說就是為了紀念張仲景用羊肉餃子治凍耳一事。 東漢末年,各地災害十分嚴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后,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饑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里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 張仲景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后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后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只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后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這就是冬至吃餃子的由來,有些地方把餃子也稱為扁食
學習不要靠別人。以前生活不好,過節都吃餃子或者面條。
10,冬至為什么要吃餃子
冬至是一年節氣當中最冷的一天,白天最短,夜最長,作為一個北方的寶寶,老一輩傳下來的意思是,吃餃子不凍耳朵,至于南方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經約定俗成。在冬至這天,要“作粉圓”或“粉糯米為丸”。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記載,稱“冬至,粉糯米為丸,名‘湯圓’”。做好湯圓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 吃湯圓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便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也稱湯團,冬至吃湯團又叫“冬至團”;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 還有一種解釋是:冬至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冬至那天,天還未亮,婦女們就起來生火煮湯圓,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圍坐吃湯圓。所以冬至吃湯圓,除了表示太陽(陽光)逐漸回來,也代表團圓的意思,現代人更喜歡把它當成圓滿的象征。 我國各地的風俗民情雖各有差別,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圓時,經常應孩子們的要求捏一些小動物,小貓、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們每到此時都很高興。吃冬至圓以前,在門窗桌柜床燈的后面,都要分別粘一個冬至圓,稱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 如果這時家里有孕婦的話,冬至圓發了,就會生男,否則就會生女。吃冬至圓時入口必須成雙成對,以求吉利。吃到最后只剩兩粒,已婚的人將會萬事如意,剩下一顆,單身未婚者將會凡事順利。
冬至吃餃子和吃湯圓的原因如下:吃餃子的根源,就要說到一個關于"醫圣"張仲景的故事了。大概是東漢的時候,張仲景去湖南長沙任職一段時間后,決定返回家鄉河南南陽。返鄉時正好是冬季,氣候寒冷,他看到鄉親們的耳朵都被凍掉了,于是煮制一些羊肉辣椒等驅寒食物,切碎用面皮包起來,然后再將其煮成湯,分給鄉親們食用,鄉親們吃了以后身體暖和耳朵就不掉了。那時候人們將其稱為"嬌餌"。后來人為了紀念他,便在每年冬至到來之際,包制相同食物食用,這樣的行為一代代流傳了下來,變成了今天的冬至吃餃子。冬至吃餃子除了紀念張仲景之外,還有別的意義。一般節日之時,一家人團聚吃傳統美食都有著團團圓圓之意,是人們對幸福美滿生活的向往。另外,餃子具有驅寒保暖和冬補的功效,是人們對健康生活追求。吃湯圓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其實早在明清時期已經約定俗成,那時候湯圓的別名叫做粉糯米為丸。那時候湯圓是用來祭祀祖先神明的,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冬至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冬至那天,天還未亮,婦女們就起來生火煮湯圓,先敬天祭祖,再百口圍坐吃湯圓。所以冬至吃湯圓,除了示意太陽逐步返來,也代表團圓的意思,現代人更喜愛把它當成圓滿的象征。
吃餃子是為了紀念神醫張仲景,吃湯圓是為了祈求家人團圓。傳說,餃子是東漢名醫張仲景發明的。有一年冬天,他看到很多人耳朵凍爛了,心里很難受。回家后,張仲景讓他的弟子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放在鍋里煮。等煮好后,把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一只只耳朵形狀,再放在鍋里煮,冬至那天,專門送給凍傷的人吃。張仲景把這種治傷的藥叫“祛寒嬌耳湯”,吃過的人只覺得渾身發暖,兩耳生熱,耳朵上的凍傷都好了。吃湯圓是南方冬至的習俗。因為湯圓是圓形,人們吃湯圓借“團團圓圓”的寓意,希望全家團圓,能有一個完整幸福的生活。
冬至為何吃餃子!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 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祛寒嬌耳湯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 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后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 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醫治凍瘡。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 用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 治好了。后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