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1,茅臺成分哪五種糧食
粟、豆、麻、麥、稻。茅臺酒原始、古老、傳統的釀造技術是世界上蒸餾酒中絕無盡有的獨特工藝,其精華主要體現于季節性生產、高溫制曲、高溫堆積、高溫蒸餾接酒、長期陳釀、精心勾兌這六個極其重要的生產環節。茅臺酒一律使用傳統的陶瓷壇裝酒入庫,長期陳釀,經過物理和化學變化,在有效保存許多有益香味物質的同時,進一步排除酒體中有害健康的低沸點物質,減少辛辣味,酒體變得更加柔和、綿軟,芳香更加突出。
{0}
2,茅臺原料是什么
茅臺原料是糯性高粱。茅臺酒生產所用的原料高粱為糯性高粱,當地俗稱紅纓子高粱。此高粱與東北及其它地區高粱不同的是,顆粒堅實、飽滿、均勻,粒小皮厚,支鏈淀粉含量達88%以上,其截面呈玻璃質地狀,十分有利于茅臺酒工藝的多輪次翻烤,使茅臺酒每一輪的營養消耗有一合理范圍。茅臺酒用高粱皮厚,并富含2%-2.5%的單寧,通過茅臺工藝發酵使其在發酵過程中形成兒茶酸、香草醛、阿魏酸等茅臺酒香味的前體物質,最后形成茅臺酒特殊的芳香化合物和多酚類物質等。茅臺的水質:釀制茅臺酒的用水主要是赤水河的水,赤水河水質好,用這種入口微甜、無溶解雜質的水經過蒸餾釀出的酒特別甘美。故清代詩人曾有“集靈泉于一身,匯秀水東下”的詠句贊美赤水河。茅臺鎮還具有極特殊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它位于貴州高原最低點的盆地,海拔僅440米,遠離高原氣流,終日云霧密集。夏日持續35—39℃的高溫期長達5個月,一年有大半時間籠罩在悶熱、潮濕的雨霧之中。這種特殊氣候、水質、土壤條件,對于酒料的發酵、熟化非常有利,同時也部分地對茅臺酒中香氣成分的微生物產生、精化、增減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1}
3,茅臺酒釀造所用的大曲指的是什么
釀酒所需要的三大微生物:細菌、霉菌、酵母菌。其中霉菌喜歡生活在30°左右的低溫環境,酵母菌在37-38°左右環境里生存,負責產香的細菌喜歡生存在60°以上環境生存,大環境不同,微生物種類和數量就不同,用曲和制曲工藝不同,從而形成風味質量也不同。白酒酒曲之大曲 這三種曲的出現和白酒工藝的發展密切相關,最早是山西人發明了低溫大曲,是由霉菌、酵母菌和少部分的細菌構成,對應的低溫大曲酒是清香型的
汾酒,因為低溫大曲產香的細菌比較少,其口感清香醇甜,但風味也比較單一。 在當時釀酒工藝可以教,但制曲的技術是秘而不傳,所以晉商長時間通過制曲技術壟斷了整個白酒行業,當時的國家也通過賣曲來對酒行業間接征稅,后來釀酒工藝傳到了四川,由于南下溫度高,在溫暖濕潤的環境下,升級變成了中溫大曲。相對于低溫大曲,中溫大曲所蘊含的微生物種類更多,使得釀出酒的風味更佳的豐富,常見的濃香型酒,應用中溫大曲或者中偏高溫大曲比較多,比如說
五糧液、
瀘州老窖等,因為產香的細菌多了,口感就更加的綿甜醇厚,風味層次也更加的豐富。 再往后發展就到了更熱的貴州,釀酒師們又發明了高溫大曲,比如大家熟知的茅臺酒廠,它制曲工藝的前段和四川是一樣的,不一樣的是茅臺在后段工藝增加了曲的高溫堆積工藝,把曲擠壓成變了形的枕頭曲,因為茅臺鎮自然溫度較高的地理條件,那些耐熱的、嗜熱的產香細菌,更容易存活和繁殖。細菌吃得越多,它的代謝產物就越多,產香也就越多,酒體的風味就更加豐富。 茅臺制曲的時間也很長,曲房培養的時間最短是40天,儲曲期在3個月以上,由此可見,正是其獨特的環境給予了微生物更適宜的生存條件,加上高溫制曲的工藝形成了獨特的醬香風味,而我們常見茅臺酒獨特的花果香,其實就是由曲帶來的。
{2}
4,茅臺酒曲的制作配方
人與酒最美好的關系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爾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小時候,不明白端午節的意義,不懂得屈原的家國情懷,更劃不動沉重的槳,只記得這個時節爺爺的酒曲香爺爺說,我家釀的酒好,關鍵是曲藥好。爺爺還說,我家的酒好,曲藥是有秘方的。在茅臺這一支的族中,爺爺是同輩的老大。因為輩分高、歲數大,很受同輩和后輩們尊敬。但是,卻又時常聽人說爺爺是個“懶人”。父親并不避諱,說爺爺“一輩子沒有當過家”,但卻連“1958年”也沒有餓過肚子。小村莊里,家家戶戶釀小酌酒。小酌酒以玉米為主要原料。山坡上種的都是玉米,農家自給自足有余。奶子山麓溪流潺潺,井水清澈,天然為釀酒而生。釀小酌酒最操心的是曲藥。費時費力不說,還容易出紕漏。母親帶領姐姐們忙著浸米、濾干,然后用石臼搗碎,再磨成米粉。藥材早已干燥、粉碎,篩成了粉末。這時,爺爺背著雙手,踱著方步來到跟前,親自加入藥末。對外人來說,配藥、加藥是秘密的。對自己人,這卻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年幼的我,也聽大人說,要買甘草、小茴等中藥制曲。米粉加入藥末后,還要添加曲母,加水拌勻。爺爺粗糙的大手,捏起米粉團來卻十分輕盈。曲餅在架子上壓平,用刀切成鴿子蛋大小,再用竹篩篩圓。之后,將曲丸倒入竹篩中,裹上由米粉和曲母混合而成的裹粉。上下勻速晃動竹篩,讓曲丸成型,裹滿裹粉。再灑水,再裹,直到裹完裹粉為止。裹粉完畢,就成了圓形的酒藥坯了。將酒藥坯分裝在小竹篩里扒平,放進曲房。過后一段時間,爺爺一會兒進去一趟,有時還將蓋在曲丸上的空簸箕掀開來。這時,酒藥坯表面冒起了白泡。曲子成熟即出房,然后曬干。秋冬制曲的話,還得烘干。制好的曲貯存起來備用。這樣,制曲工作就基本結束了。曲藥從進曲房到成品,前后得五六天時間。這些天里,全家人都動員起來了,緊急上陣。爺爺喜歡穿長衫,山羊胡子其白如雪,平時提根齊胸高的大旱煙管,既抽煙,又當拐杖。“餓飯”那年,爺爺藏起來的酒糟救了城里親戚一家五口的性命。后來形勢好轉,別人還有饑寒之虞,爺爺仍經常有酒喝——制曲、釀酒,既可解決吃飯的問題,又可滿足喝酒的需求,這自然是爺爺得意的事情。“一曲、二火、三功夫。”他說,“這曲藥,不怕你偷了我的秘方,關鍵的是劑量和火候。這火候,沒有三二十年的功夫,就別想學到真經。”從原料到出酒,全靠曲藥讓糧食變成酒,人工是無能為力的。家里的曲藥除了自用,也賣給地鄰鄉黨。釀酒每回用糧多則200斤,少則百把斤。母親將掛在房梁上的玉米棒子取下來,忙著安排大家現剝玉米粒。父親生火、挑水、蒸糧、上甑。待到鍋頭出酒了,爺爺也抽足了煙,把旱煙管遞給我,走到甑前,用專制的小瓷碗舀一點,站在酒壇邊,將小瓷碗送到唇邊,緩緩呷上一口,咽下,發出“咂”的一聲。那滋味,敢情很美。改革開放后,父親有了些余錢,又貸了幾千塊錢的款,與人合伙,在村里辦起了酒廠。爺爺的“秘方”派上了“大用場”。每年農歷四月,父親張羅著收購小麥,端午前夕,開始制曲。小麥粉碎到一定標準后,加水,加藥末(茅臺酒制曲現在已不添加中草藥)、老曲母,拌和后裝入曲箱。加入藥末是個被眾人忽略的細節,大家都沒在意。也許,這正是爺爺需要的效果。姐姐赤腳站在曲箱上,輕盈地變換著腳步,舞蹈一般。拌勻的小麥裝入曲曲箱,赤腳站上去,先用足掌從中心踩一遍,再沿四邊踩兩遍。爺爺巡視檢查,反復叮囑:“要踩緊、踩平、踩光,特別是四角更要踩緊。中間的可以松些,隆起。”踩曲之初,我約了伙伴們,好奇地跑到他們旁邊嬉戲、打鬧。后來,就不能再在旁邊參觀、玩耍了,參與踩曲成了我很重要的任務之一。我的童年,似乎就在這時候結束了。站在曲箱上,腳底軟軟的,滑滑的,挺舒服,很好玩。我調皮搗蛋,不認真踩曲。爺爺很是惱火,山羊胡子被我氣得一翹一翹。他站到我身邊,大聲粗氣地道:“曉得不?這曲,得踩成龜背形!”踩就踩嘛,干嘛非得踩成龜背形呢?我心里埋怨爺爺,行動卻老實了許多。踩好后的曲胚排列在踩曲場上,剛一收汗即送入曲房。曲房已經打掃干凈,鋪上了稻草。曲塊橫三、豎三交錯堆放,還得講究間距,并用稻草隔開。每層曲塊上放一層稻草,以利通氣。放好曲塊后,將亂草蓋在曲堆頂上。曲塊入倉后,在密閉的空間里,溫度的升高加速了水分的蒸發,使整個曲房內的溫度和濕度都上升很快。酒廠里新建的曲房,墻面竟然因此炸裂開來。入倉后,緊接著便是翻倉。曲層上下位置調換,曲塊上下面也要調換,并更新稻草。曲房里異常燥熱,室溫比六月的酷暑還要霸道,讓人心煩意亂。男孩赤裸上身翻倉,也不免汗流浹背。第二次翻曲后,40天就過去了。這時要去除稻草,謂之“拆曲”。之后曲塊送到貯曲倉庫貯存半年左右,就可以使用了。曲倉里的曲塊黃、白相間。爺爺說,黃色曲最好了,氣味好,產出的酒才會香味濃郁。這種曲藥,釀酒時用量極大。曲藥與高粱的比例,一般為1:1。酒廠投產后,常年都在忙活制曲的事。平時廠里人來人往,熱鬧非凡。后來我外出求學,家里制曲、釀酒的事,我就不再關心了。再后來,酒廠倒閉了,爺爺不再制曲。時常牽著大哥家的小侄子,在酒廠前的田埂上轉悠。從此,他金盆洗手,退出了江湖。大哥重操舊業,又釀過幾年小酌酒,沒什么賺頭,也不搞了。再后來,爺爺去世了。家里再沒有人從事與酒有關的行業。但是無論怎樣,曾經的那些記錄著他的一生“僅你消逝的一面,足以讓我榮耀一生”看到這里,淘小最特想和你聊聊,生活在大江南北的你們,生活中消逝的哪一面,足以讓你榮耀一生?943閱讀搜索
竹葉青酒純糧釀酒絕密技術傳統酒曲藥方108味五谷釀酒最佳配方仁懷市醬香酒匠名單200斤蒸酒設備價格表
5,茅臺酒高粱與小麥的比例是多少
一比一 茅臺鎮,高粱、小麥的世界里,一望無垠,空氣中彌漫著清新的香氣,掀起陣陣的麥浪,一時間,這寂靜的古老酒鄉仿佛被染遍了金黃,與陽光糅合成了完美的畫面。數十萬畝的綠色種植基地,成就了
茅臺醇厚幽雅的醬香美酒的基礎,為玉液之釀造提供了完美的原料。金黃的小麥、燦紅的高粱,跳動著希望的活力。在這里,它們的生命將融入那醇香的茅臺玉液中,精華在這里延續、升華…… 在中國的釀酒史上,真正完全用糧食經制曲釀造的白酒肇始于唐宋。而在唐宋的時候,赤水河畔茅臺一帶所產的一種“大曲酒”,就已經成為了朝廷貢品。1884年成書的《遵義府志》中記載有:“茅臺酒,仁懷城西茅臺村制酒,黔省稱第一。其料用純高粱者上,用雜糧者次……其曲用小麥,謂之白水曲,黔人稱大曲酒,一曰茅臺燒。”對于敘述茅臺酒的原料,這些可以說是最早的、且比較準確和完整的記錄了。 不難而知,傳統的釀制茅臺酒的主要原料就是高粱和小麥,高粱下沙、小麥做曲,千百年的醇美品質依舊。 早在一千多年前,仁懷地區就已經有了種植高粱的活動。在公元1108年的時候,茅臺便以高粱為原料釀制“風曲法酒”而聞名了——“風曲法酒”的問世,便為“大曲酒”的產生奠定了基礎。《遵義府志》援引《田居蠶食錄》的記載,就描述了當時“燒房不下二十家,所費山糧不下二萬石”這么一個場景。按照清代的度量衡中的100斤=1石估算,這“二萬石”著實讓我們對當時高粱的種植盛況以及由此衍發的大規模釀酒活動大為驚嘆! 高粱種植的如此盛況自然得益于仁懷地區“得天獨厚”的天然環境。仁懷市沿赤水河谷的五個區和二十四個鄉鎮(包括茅臺鎮),終年氣候炎熱,年平均溫度高達18℃,而且降雨量少、夏旱頻繁。高粱正好是耐高溫、耐瘠薄的農作物,這樣種種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仿佛成為了上蒼賜予勤勞的仁懷人民的寶貴禮物,赤水河谷的地理條件充分給予了優質高粱的完美成長條件與環境,同時也賦予了茅臺酒的千年醇厚渾香。 千百年過去了,名酒之所以得以延續下來,當然,有它遵守的一套規程,譬如茅臺酒傳統、獨特的工藝對原料高粱的品質要求就極為嚴格,在糖分、單寧、角質等方面,都要求有非常合理的比例,甚至近似于嚴酷,僅僅是因為它們之間的比例偏高、偏低都會對茅臺酒的產量和質量產生影響。 茅臺酒用的高粱原料,選用的都是本地產的原始品種。說出來也許有人不相信,就是這樣的“土高粱”,其收購價卻比外地高粱高出一倍以上!為什么?由于高粱種植地處于生態良好的赤水河流域,享用著未受污染的清澈的河水、清新的空氣和肥沃的紫紅土壤,從選種到種植、收獲的全過程中,絕不使用任何化學農藥、化肥,也絕不使用任何基因技術,完全按照有機農業的標準。在選種上,只用當地的糯高粱,不種一粒雜交品種;在施肥上,高粱種植戶使用的是無化學污染的“有機農家肥”;在植物病蟲害的防治上,也從不使用農藥。據說,這里的6、7月份是高粱易染蟲害的時期,高粱種植戶便用浸泡過的當地野生苦稔子、苦蒿的汁水摻和碾碎的苦蒿粉噴撒在高粱地里進行防治。這種用野生植物防治蟲害的傳統方法在十萬畝高粱產區十分普及,也頗有成效。農戶們還笑著說:“沒想到苦蒿子倒是讓我們趕上了生物防治病蟲害的‘時髦’”。 在茅臺人如此“挑剔”的選料上,仁懷出產的這種本地“土高粱”就這樣“幸運”地過了關。這種糯高粱具有顆粒小、皮厚、扁圓、結實、干燥、耐蒸、耐煮、耐翻造、適合茅臺酒高溫堆積發酵、八次蒸餾、八次攤涼翻造的優良特點,水分含量為11.5%,單寧含量在2%以下,淀粉含量為63%,其中對釀酒有利的支鏈淀粉占99%以上,在酒的釀造過程中的多次混拌下也不糊爛,釀出的酒質好,產量也穩定,這些優點都是其它地區的高粱所無法比擬的,“土高粱”自然成為了茅臺酒首選的釀酒原料。 正因如此,仁懷市本地所產的高粱才最適合茅臺酒傳統、獨特工藝的特殊要求。這高粱清香已經飄淌了千年的古老酒鄉,因為茅臺酒那種血脈相承的關系,至今仍然萌發著一種生命的魅力,那是一種“天地人”合而為一的相融。 除了高粱外,小麥也是釀造茅臺酒的主要糧食原料之一。 茅臺酒“開瓶奇香滿屋噴,異芳羞花舉座驚”的奇香在很大程度上賴于小麥的功力。用小麥做大曲,不加任何藥物和香料,俗稱“白水曲”。一切均來自天然,沒有任何異質的介入、浸染和裝飾,自然的糖化、發酵,自然的多種微生物混合酶的生成,內在素樸真純,有如美學中“白賁”的境界,正所謂“得自然之曲者,乃稱第一品”。 有人對這種不加藥物和香料制成的白水曲很是不理解,懷疑里面是否真能產生有利于茅臺酒的香型物質? 伴隨科學技術的更新,以及人們對茅臺這塊“寶地”的重視,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時曾有人乘直升飛機到了茅臺上空測繪勘查,有的還來拍攝電影電視,當他們飛到茅臺酒廠上空時,便聞到了茅臺酒那股奇異的香味,在飛機上打瞌睡的人也被這香味熏醒了,因此有人寫了一首詩:酒香沖上九霄云,熏醒天上太白星。手搭涼棚往下看,原是茅酒剛開瓶。心想下凡過過癮,仙家任務催得緊。對著凡間吸幾口,手腳飄飄昏沉沉。 這當然是借題發揮,不免夸張,但茅臺鎮的氣候特殊、環境獨特,卻是公認的事實。 1980年11月,中國林科院專家祝肇華到茅臺考察的時候說:“茅臺鎮的地質地貌真是得天獨厚。因為茅臺鎮有特殊的小溫室氣候,加之茅臺酒廠在大山之間,一河中通,有大山做屏障,空氣中聚集著大量有利于茅臺酒生產的微生物,不易消散,就好像一個天然的溫箱。” 仁懷的小麥腹溝深而多粉,當新麥粉碎被制成磚形,繼而堆積、封蓋,在62℃的高溫中發酵,那些茅臺小鎮才有的得天獨厚而衍存的諸多微生物,在麥磚中繁殖,并由此生成了大量的香氣物質和香氣前驅物質。據驗證,其香氣化學成分達110多種以上,其中大多數還是不易揮發的高沸點物質,所以茅臺酒方能芳香馥郁又持久不散,飲之不上頭,暖胃御寒,活血通絡。 2001年11月29日,國家環保總局有機食品發展中心執行主任肖興基在中國貴州茅臺酒廠有限責任公司,向茅臺酒頒發了有機食品認證書。而這個新證書給茅臺的國際營銷帶來的最直接變化之 一,就是茅臺酒2002年出口量比上年增長了86%。 2004年國酒茅臺年產量躍過萬噸大關。產量的提高意味著茅臺對本地產高粱、小麥的用量猛增。茅臺一向“挑剔”的選料標準會因此而發生變化嗎?在2004年9月23日的貴州日報刊登了這樣一條消息:“在離仁懷市一個多小時車程的合馬鎮,記者看到當地糧食企業與農業戶簽訂的訂單,上面明確規定農業戶在種植高粱時,不得使用化肥,農藥。在高粱的運輸、包裝、儲存過程中,要嚴格按照有機食品規范進行。不允許使用塑料袋、編織袋等包裝用具和一切有可能使高粱受到污染的操作和方法。據介紹,仁懷市有13個鄉鎮正在進行高粱種植有機食品基地建設,每年都要接受南京有機食品發展中心的嚴格檢驗……”不消多說,其實人們明白,茅臺酒一直都是心目中那優雅醇厚的醬香,細膩連綿、余味彌漫。 2005年5月,國家開始實施《純糧固態發酵白酒審定規則》,這個規則對于純糧固態發酵白酒的原料、生產條件、生產工藝、檢驗方法等等方面提出的要求具體而又嚴格,其中在原料方面,就規定了生產純糧發酵白酒的原料要求必須是高粱、玉米、小麥、大米、糯米、大麥、蕎麥和豆類(不包含薯類),顆粒均勻飽滿、新鮮、無蟲蛀、無霉變、干燥適宜、無泥沙、無異雜味、無其他雜物等。茅臺酒以其一貫的嚴謹、科學的釀酒精神和品質成為四家最早通過該審定的白酒品牌之一,而無論原料、釀造工藝、生產條件、生產工藝等等,茅臺都遠超過了規定的標準。 離開了仁懷的茅臺不成為真正的茅臺酒,離開了仁懷優質高粱、小麥為基礎的茅臺酒也難以揮灑出醉人的芬芳。在今天,在今后,茅臺酒的醇美醬香將繼續演繹傳奇的感動,繼續讓國酒飄香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