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1,大麥與小麥有什么不同如何區別
00:00 / 00:5270% 快捷鍵說明 空格: 播放 / 暫停Esc: 退出全屏 ↑: 音量提高10% ↓: 音量降低10% →: 單次快進5秒 ←: 單次快退5秒按住此處可拖拽 不再出現 可在播放器設置中重新打開小窗播放快捷鍵說明
2,大麥和小麥的區別是什么
大麥和小麥的區別是生長環境不同、外觀不同、營養價值不同。一、生長環境不同1、大麥:大麥的生命力頑強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強,它對環境的要求不高,大麥耐寒耐旱耐脊,無論是在寒冷的地區,亦或是在貧瘠缺水的土壤中,大麥都能夠生長。2、小麥:小麥長日照作物(每天8至12小時光照),如果日照條件不足。就不能通過光照階段,不能抽穗結實。小麥光照階段在春化階段之后。二、外觀不同1、大麥:大麥,一年生草本,稈粗壯,光滑無毛,直立,高50-100厘米。葉鞘松弛抱莖,多無毛或基部具柔毛;兩側有兩披針形葉耳;葉舌膜質,長1-2毫米;葉片長9-20厘米,寬7-20毫米,扁平。2、小麥:小麥,稈直立,叢生,具6~7節,高60~100厘米,徑5~7毫米。葉鞘松弛包莖,下部者長于上部者短于節間;葉舌膜質,長約1毫米;葉片長披針形。穗狀花序直立,長5~10厘米(芒除外),寬1~1.5厘米;小穗含3~9小花,上部者不發育。三、營養價值不同1、大麥:大麥性涼,味甘、咸,入脾、胃經,是低鈉、低脂的健康食物,含有蛋白質、脂肪、膳食纖維和碳水化合物、鈣、磷、鐵、銅、維生素、尼克酸、核黃素等。2、小麥:小麥富含淀粉、蛋白質、脂肪、礦物質、鈣、鐵、硫胺素、核黃素、煙酸及維生素A等。因品種和環境條件不同,營養成分的差別較大。從蛋白質的含量看,生長在大陸性干旱氣候區的麥粒質硬而透明,含蛋白質較高,達14%~20%,面筋強而有彈性,適宜烤面包;生于潮濕條件下的麥粒含蛋白質8%~10%,麥粒軟,面筋差,可見地理氣候對產物形成過程的影響是十分重要的。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大麥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小麥
3,小麥和大麥的區別
回答小麥:植株莖稈較為直立,葉鞘包裹莖稈,葉片呈長披針形,其花朵呈穗狀,小穗內含有3-9個花朵,穎果的顏色一般為黃棕色,形狀呈扁圓形。大麥:植株莖稈較為粗壯,且較為光滑,高1米左右,葉鞘松弛抱莖,多無毛或基部具柔毛,兩側有披針形葉耳,穎果熟時粘著于稃內,不脫出。一、小麥和大麥的區別1、外觀不同(1)大麥的兩頭較尖、較細長,芒很長,和麥穗的長度差不多,葉鞘松弛抱莖,多無毛或基部具柔毛,植株莖稈較為粗壯,且較為光滑、直立,高1米左右,兩側有兩披針形葉耳,穎果熟時粘著于稃內,不脫出。(2)小麥的兩頭較圓、較短、較園潤,芒相對來說要短,植株莖稈較為直立,葉鞘包裹莖稈,葉片呈長披針形,其花朵呈穗狀,花序直立,小穗內含有3-9個花朵,穎果的顏色一般為黃棕色,形狀呈扁圓形。2、生長環境不同大麥分布的地方適于溫帶、亞北極地區、亞熱帶,生長期至少90天,在谷類作物中是較短的;小麥分布的地方土層要深厚,結構良好耕層較深,有利于蓄水保肥,促進根系發育,每天需8-12小時的光照,如果日照條件不足,就不能通過光照階段,不能抽穗結實。3、價值不同(1)大麥的營養成分較為豐富,每100克含水分13.1克、脂肪1.4克、蛋白質10.2克、膳食纖維9.9克、碳水化合物63.4克、磷381毫克、鈣66毫克、鐵6.4毫克。(2)小麥富含蛋白質、脂肪、淀粉、鈣、鐵、硫胺素、礦物質、核黃素、煙酸及維生素A等,種子含淀粉53%-70%、糖類2%-7%、蛋白質約11%、脂肪約1.6%、糊精2%-10%、粗纖維約2%。二、小麥的種植技術1、耕作與整地(1)耕作整地可以使土碎地平,耕層松軟,干濕適宜,促進小麥苗全苗壯,保證地上部與地下部協調生長,所以是創造高產土壤條件的重要環節。具體方法,因旱地、水田以及不同前作而不同。(2)旱地小麥的整地要立足于逐年加深耕層,在提高保蓄水肥的基礎上,結合增施有機肥料,根據不同復種形式進行整地,如棉花、甘薯等,收獲時間緊迫,如果是用常規之法,勢必會貽誤播期,這是西南區小麥低產的重要原因之一,如高粱、春玉米、煙草等,收獲時應首先淺耕滅茬,然后深翻炕土,使殘茬腐爛并接納秋雨,雨后淺耙,減少蒸發。(3)稻麥復種的麥田整地由于稻田長期浸水,通透性較差,土壤板結,所以要通過干濕交替,水旱輪作,促進土壤熟化,前作為晚稻或雜交稻制種田,應在水稻散籽時即開溝排水,力爭薄片曬垡,短期炕田,前作收獲較早時,應利用初秋的高溫晴朗天氣,抓住宜耕期盡早翻耕,充分炕土曬垡播種前再行淺耕細耙,達到上虛下實,深軟細乎。2、少耕與免耕少耕與傳統的整地而言,可降低整地強度,減少整地次數,對于田濕土粘,耕作困難,又易破壞土壤結構的麥田,免去不必要的甚至有害的耕作,是對小麥整地技術的一個發展和完善,對稻茬麥免耕研的增產機理可以歸納為如下內容:(1)利于提高播種質量,在保證適時播種的前提下,由于田面平整,貫徹種植規范,利于挖窩或開溝點播,避免了粗耕爛種所造成的叢籽、深籽、露籽,達到苗勻、苗齊、苗壯。(2)保持良好土壤結構與水分,免耕未打亂土層,避免濕耕造成的粘閉現象,保持了水稻土原有孔隙,免耕與翻耕相比,耕層土壤容重分別為1.151.20及1.34-1.40,水、氣比較協調。(3)壯苗早發,增產顯著,免耕田有較好的土壤生態環境,在各個生育時期,免耕的葉面積指數均高,群體光合能力強,單位面積增產5-20%,幼苗出時快,分蘗早,生長優勢明顯。(4)根系發達,抗倒力強,免耕單株次生根數比翻耕平均多16.0%,土壤結構較好,有利于根系發展和吸水,灌漿期用32p示蹤測定,標記后第8天,脈沖數高出6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