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1,中國白酒的釀造技術有哪些
白酒釀造的關鍵技術:1.制曲。曲是酒之魂,好曲才能出好酒。高溫曲酒香但用曲量大,中低溫制曲用量少酒香清淡。2.蒸煮糊化。蒸糧適當,土話就是八分熟,酥而不爛。3.發酵。掌握發酵技術是釀造白酒的基礎工程,主要是實踐得來的結果。前期緩升溫,中期挺得住,后期緩降溫。4.蒸餾出酒。掐頭去尾,小火出酒,大火追尾。5.勾兌。如果自釀自飲,這一步就省了。自然的才是最好的。
呵呵,其實凡是正規渠道,比如正規商超,專賣店賣的酒都是糧食釀造的,哪怕幾塊錢的二鍋頭,二鍋頭在老百姓中也是相當有口碑的。勾兌是酒的生產工藝,任何酒都是基酒勾兌后裝瓶出廠的。完全用食用酒精調制的,那是假酒,不可能在正規的地方上架。
2,白酒勾兌用什么材料
白酒勾兌實驗方法 (一)白酒勾兌的步驟: 1.分別取100mL酒精、酒基于100mL量筒中,測其酒度。2.根據公式計算 (1)折算率= ×100% (2)將高度酒調整為低度酒 加水數=(原酒數量×各該原酒酒度的折算率)-原酒數量=(各該原酒的折算率-1)×原酒數量 例如:原酒為72.6度,數量為600斤,要求兌成60度需加水數。由于72.6度的原酒折算到60度標準度的折算率為125.1544%,加漿數量按上式計算: 加水數=(600×125.1544%)-600=150.93斤或加水數=(125.1544%-1)×600=150.93斤 所以,原酒72.6度600斤兌成60度時,其加水數應為150.93斤。
酒業界有句名言,叫做“生香靠發酵、提香靠蒸餾、成型靠勾兌”,由此可以看出,白酒的勾兌屬于技術,而這個技術的好壞決定了白酒的品質。因此,白酒勾兌屬于商業機密,是秘而不宣的。就如同所有人都知道怎么釀制白酒,但是沒有釀制技術和勾兌的技術,斷然不會釀出茅臺酒一樣的道理。
白酒勾兌一般都采用低度酒兌高度酒的方式,就比如我們的億洐樽純糧食的散白酒,喝著不上頭口感好,沒有刺鼻的味道。當然也有用酒精勾兌的··不過這樣的酒喝起來對身體的傷害你應該懂得·
四大酸 四大脂
3,茅臺用什么釀的
茅臺酒是世界三大名酒之一,產于貴州省仁懷縣茅臺鎮,已有800多年的歷史。 釀制茅臺酒的用水主要是赤水河的水,赤水河水質好,用這種入口微甜、無溶解雜質的水經過蒸餾釀出的酒特別甘美。故清代詩人曾有“集靈泉于一身,匯秀水東下”的詠句贊美赤水河。 茅臺鎮還具有極特殊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它位于貴州高原最低點的盆地,海拔僅440米,遠離高源氣流,終日云協和密集。夏日持續35-39℃的高溫期長這5個月,一年有大半時間籠罩在悶熱、潮濕的雨霧之中。這種特殊氣候、水質、土壤條件,對于酒料的發酵、熟化非常有利,同時也部分地對茅臺酒中香氣成分的微生物產出、精化、增減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可以說,如果離開這里的特殊氣候條件,酒中的有些香氣成分就根本無法產出,酒的味道也就欠缺了。這就是為什么長期以來,茅臺鎮周圍地區或全國部分醬香型酒的廠家極力仿制茅臺酒,而不得成功的道理。茅臺酒的傳統制作方法,只有在茅臺鎮在這塊方圓不大的地方去做,才能造出這精美絕侖的好酒。 茅臺酒的酒窖建設也頗有講究。從窖址選地、窖區走向、空間高度,到窖內溫濕度控制、透氣性能,以及酒甕的形式、容量、甕口泥封的技術等,都極為嚴格。這些都是關系到成品酒的再熟化、香氣純度再提高的關鍵。酒窖里每天要有人檢查,開關透氣孔,控制溫濕度。據說連看守酒窖的人也必須衣著潔凈,人品端正,影響酒的質量。當然,人的一般衣著言行與酒的質量無必須聯系,這只不過反映了們對茅臺酒的敬重、崇尚之情和鼓勵做好人、制好酒的良好愿望罷了。
一半高粱 一半小麥參考《茅臺酒廠志》
糧食
糧食,泉水
4,酒的釀造工藝技術
現代的酒,大致可以分為啤酒,黃酒,果酒,米酒,白酒,根據宋代的《酒譜》和考古發現,宋代沒有啤酒,其他四種酒則都已經出現。那么,武松豪飲的十八碗“三碗不過岡”,哪一種酒更有可能呢?其中,我首先排除掉了白酒。因為宋代白酒僅見于考古發現,尚未形成規模,按照《本草綱目》的記載,施耐庵時代,民間普遍認為白酒始自元朝。另外,武松也是人,除非他的排泄系統很特別,否則真的喝掉十八碗烈性白酒之后,不要說打老虎,只怕不急性酒精中毒都困難。所以,施耐庵寫武松喝酒,其飲用的,應該不會是白酒;宋代果酒釀造技術尚在起步,主要依靠自然發酵,口感較差,難以達到讓武松如此贊美的水平,果酒的可能性也不大;這樣,武松所喝的酒只能在黃酒,米酒之中選擇。那么,究竟是米酒還是黃酒呢?且看《水滸傳》店小二的一段話:“俺家的酒雖是村酒,卻比老酒的滋味”,老酒,便是長期存放的黃酒,經過長期的窖藏,黃酒會變成澄黃乃至微紅的顏色,是為上品,所謂“狀元紅”,“女兒紅”就是此物,酒雖好,制作工藝復雜,時間長,非富豪官府等處難有。從店小二的話來看,這店里的酒顯然與黃酒是有區別的,是“村酒”。那么,按照排除法,這種酒顯然只能是米酒了。假如認為這個證據不夠可靠,書中恰好還有對于“村酒”的描述。第75回“活閻羅倒船偷御酒,黑旋風扯詔罵欽差”里面,提到阮小七用村酒偷換御酒,用的手段是“水手道:「船梢頭有一桶白酒在那里。」阮小七道:「與我取舀水的瓢來,我都教你們到口。」將那六瓶御酒,都分與水手眾人吃了,卻裝上十瓶村醪水白酒,還把原封頭縛了,再放在龍鳳擔內”–宋代御酒當是長期窖藏的黃酒,梁山將領后來一看便分辨出阮小七的西貝貨不是御酒,顯然這種“村醪水白酒”與黃酒外觀區別很大。村酒稱為“村醪水白酒”,難道是白酒么?其中一個“醪”字暴露了它的身份。今天陜西著名的米酒黃桂稠酒,就又叫白醪酒。其色白濁,味道甘美,確是一種另類的“白酒”。由此觀之,個人看法武松打虎前豪飲的十八碗村酒,最大的可能是釀造較好的米酒。
5,茅臺酒怎么樣
1)獨特的地域環境 茅臺酒因產于黔北赤水河畔的茅臺鎮而得名。由于茅臺鎮地處河谷,風速小,十分有利于釀造茅臺酒微生物的棲息和繁殖。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全國有關專家曾用茅臺酒工藝及原料、窖泥,乃至工人、技術人員進行異地生產,所出產品均不能達到異曲同工之妙。也充分證明了茅臺酒是與產地密不可分的關系和茅臺酒不可克隆,為此茅臺酒2001年成為我國白酒首個被國家納入原產地域保護產品。 2)特有的紅纓子高粱 茅臺酒生產所用高粱為糯性高粱,當地俗稱紅纓子高粱。此高粱與東北及其他地區高粱不同的是,顆粒堅實、飽滿、均勻,粒小皮厚,支鏈淀粉含量達88%以上,其截面呈玻璃質地狀,十分有利于茅臺酒工藝的多輪次翻烤,使茅臺酒每一輪的營養消耗有一合理范圍。茅臺酒用高粱皮厚,并富含2%-2.5%的單寧,通過茅臺工藝發酵使其在發酵過程中形成兒茶酸、香草醛、阿魏酸等茅臺酒香味的前體物質,最后形成茅臺酒特殊的芳香化合物和多酚類物質等。這些有機物的形成與茅臺酒高粱及地域微生物群系密切相關,也是茅臺酒幽雅細膩、酒體豐滿醇厚、回味悠長的重要因素,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茅臺酒富含一定的多酚類物質,適量飲用,不傷肝,能治糖尿病、感冒等疾病。 3)復雜的釀造工藝 如果說茅臺酒具有獨特的地域和特殊的原料是自然天成之作,那么茅臺酒獨特的釀造工藝就是能工巧匠之妙。概括茅臺工藝的特點為三高三長。 茅臺酒工藝中的三高是指茅臺酒生產工藝的高溫制曲、高溫堆積發酵、高溫餾酒。茅臺酒大曲在發酵過程中溫度高達63℃,比其他任何名白酒的制曲發酵溫度都高10-15℃;在整個大曲發酵過程中可優選環境微生物種類,最后形成以耐高溫產香的微生物體系,在制曲過程中首先做到了趨利避害之功效。高溫堆積發酵是中國白酒生產敞開式發酵最為經典和獨創之作,也是其他名白酒工藝所不具有的。高溫餾酒:蒸餾工藝本身是固液分離的技術,但茅臺酒生產工藝的蒸餾與其他白酒完全不同。 茅臺酒工藝中的三長主要指茅臺酒基酒生產周期長;大曲貯存時間長;茅臺酒基酒酒齡長。茅臺酒基酒生產周期長達一年,須二次投料、九次蒸餾、八次發酵、七次取酒,歷經春、夏、秋、冬一年時間。而其他名白酒只需幾個月或十多天即可。茅臺酒大曲貯存時間長達6個月才能流入制曲生產使用,比其他白酒多存3-4個月,這對提高茅臺酒基酒質量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大曲用量大,是其他白酒的4-5倍。茅臺酒一般需要長達三年以上貯存才能勾兌,通過貯存可趨利避害,使酒體更醇香味美,加上茅臺酒高沸點物質豐富,更能體現茅臺酒的價值,這是其他香型白酒不具有的特點。 茅臺酒工藝的季節性生產指茅臺酒生產工藝季節性很強。茅臺酒生產投料要求按照農歷九月重陽節期進行,這完全不同于其他白酒隨時投料隨時生產的特點。采用九月重陽投料一是按照高粱的收割季節;二是順應茅臺當地氣候特點;三是避開高營養高溫生產時節,便于人工控制發酵過程,培養有利微生物體系,選擇性利用自然微生物;四是九月重陽是中國的老人節,象征天長地久,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滿意請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