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1,傅姓是什么時期出現的
關于傅姓的起源,史書說是出自殷高宗武丁的名相傅說。相傳殷商高宗武丁為使國家振興,希望找到一位能輔佐他的得力大臣。一天晚上,武丁在夢中見到一個圣人名叫說(音yue),認為就是理想中的人,醒后找遍群臣百吏也沒有,于是尋訪民間,終于在傅巖(今山西平陸東部)筑土墻的奴隸中找到了說。武丁與之交談后,認為果然是位圣人,于是任用他為相,遂天下大治,武丁也因此被譽為“中興明主”。因為說出自傅巖,于是便讓他以傅為姓,稱他為“傅說”。唐代《元和姓纂》也有記載:“傅,殷相說之后,筑于博巖,因以為姓。”《名賢氏族言行類稿》、《廣韻》、《姓解》及鄭樵《通志·氏族略》均主此說,由此可見,這位傅說,便是傅姓的始祖。
2,電機轉速的波動脈動是有哪些因素引起的
啟動的時候波動事是正常的,不可能事無極調速的
上面這些問題值得研究,可惜,我也不是很懂
電機在啟動時候,波動較大 啟動的時候 轉速是平穩的?電機啟動到電機穩定運行,轉速的波動是有轉矩引起的? 輸出電壓的波形不平滑,是不是由反電動勢引起的? 一切皆有可能
皆有可能?一般轉矩波動才會引起機械振動,他們之間有什么聯系呢
還有他們之間的聯系,如轉速、轉矩、電動勢,是不是其中的任何一個變化波動較大,其他的就跟著變化?對這些問題一直沒怎么弄懂,希望高手們能解答,謝謝
3,玻璃釉什么時候才有
玻璃,在中國最早出現和生產的時間目前還沒有一個準確的定論,但自從周代以來的詩文傳志中經常出現以下名詞復:“繆琳”、“火齊”、“琉璃”、“瑯玕”、“頗黎”、“明月珠”,晉六朝記載中也出現了“玻璃”、“瑟制瑟”,后人對此的注解多籠統地稱之為“不同種類的玉石”。但聯系近些年來考古發掘中2113大量實物的出土及專家的具體分析,現普遍認為這些東西多與人造珠玉有所聯系。而其名稱則沒有一個嚴格地區分,多將半透明的稱為“璃”,透明的才稱“玻璃”。中國發現5261最早的玻璃器始于春秋末、戰國初。這個時期的玻4102璃器數量少,品種單一,僅有套色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和嵌在劍格上的小塊玻璃。戰國早期的玻璃器數量有所增加,仍以蜻蜓眼等小型珠飾為主。戰國中晚期玻璃器的數量及品種增加,1653除了珠、管小型裝飾品外,增添了璧、劍飾、印章等典型中國式樣的玻璃器,這個時期一般的士和庶民也可以用玻璃器隨葬。
4,火腿是什么時候誕生的
火腿發明于宋朝,最早出現火腿二字的是北宋,蘇東坡在他寫的《格物粗談·飲食》明確記載火腿做法,“火腿用豬胰二個同煮,油盡去。藏火腿于谷內,數十年不油, 一云谷糠。” 另,據傳北宋代抗金名將宗澤回家鄉后,回京時帶回了幾塊老家浙江義烏的咸肉,給宋高宗趙構品嘗,趙構切開見到肉色鮮紅如火,嘗后味道鮮美,大喜便給它賜名為“火腿”。火腿的制作需要多個工藝流程,火腿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及蛋白質不僅是令人垂涎欲滴的美味而且還是強身的補品。至今中國浙江地區的金華火腿不僅暢銷國內,而切遠銷歐美。它依然散發著它千百年特有的巨大的誘人魅力 火腿是浙江金華的著名特產,抗金名將宗澤是現在的浙江金華義烏人,他一次帶著家鄉腌制的豬腿進獻給宋欽宗,咸豬腿肉色、香、味俱全,因為色澤鮮紅如火,宋欽宗就賜名“火腿”,從此火腿成了貢品。火腿都是豬后腿。金華火腿本來應該使用金華兩頭烏的后腿制作的,可是由于金華兩頭烏幾乎絕種,所以現在標準的火腿應該是一般咸腿作為原料(也就是在冷庫里用鹽腌制的腿)。盛產火腿的有金華、東陽、蘭溪、義烏、武義、浦江、永康,這些地方都屬于金華,統稱金華火腿。曾經有一段時間是蘭溪最多,但現在最多的是東陽。
5,慧星是由什么變成的呢
慧星一般由頭和尾組成。頭的中心是慧核,慧核的外面包著慧發,慧發的外面再包著慧云。慧尾有直的,彎的,或者兩種混合的。尾巴有1條,2條以致數條的。慧尾長短不一,最長的有幾億千米,有的慧星沒有慧尾。 慧核是慧星的主要部分。它是固體,球形,含大量的冰,還有干冰,塵埃,甲烷,氨和少量的金屬。因為冰最多,所以被人稱作“骯臟的雪球”。這雪球差不多是整個慧星的重量,直徑一般只有幾千米,或10多千米,最大的不過100千米,最小的只有幾百米。 慧尾一般要在慧星距離太陽3億多千米時,才產生出來,和慧發差不多同時產生。這是太陽風的作用。一般慧星的慧尾大多在1000萬千米至1.5億千米之間,特別長的慧星尾巴可超過3億千米。1843年出現的一顆慧星,其慧尾長達3.2億千米。大多數慧尾的寬度都在6000到8000千米之間,特別寬的,像1811年的大頭慧星,它的尾巴寬達2400萬千米。也有幾個特別窄的,只有2000千米,1858年出現的著名的多拿提慧星有3種尾巴,它長達8800萬千米,掃過半個天空,還出現幾條細長的射線,慢慢地在天空中移動,人們看見它長達3個多月。多拿提慧星的周期約為2000年。 慧星是一種自然現象,古人由于不了解它的成因,因此常常把它的出現與人間發生的某些事物對應起來加以解釋
慧星大多是由冰 水 巖石 甲烷和氫氣等氣體組成
1949年,美國天文學家惠普爾提出了“冰凍團塊模 型”,認為彗核是由凝結成冰的水,二氧化碳(干冰),氨和塵埃微粒混雜組成的,好 比一個臟乎乎的冰凍大雪球。科學家們形象地把這一模型比喻為“臟雪球”理論。1985 年底哈雷彗星回歸時,有5個探測器到達它附近,拍到了彗核的照片,分析結果表明“臟 雪球”理論基本正確。
6,梅雨時節指的是什么時候
梅雨--初夏時期從中國長江流域到日本南部雨期較長的連陰雨。因時值梅子黃熟,故名。 梅雨產生于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邊緣的鋒區(可稱梅雨鋒),是極地氣團和副熱帶氣團相互作用的產物。梅雨雨帶的位置和穩定性,與副熱帶高壓的位置(脊線一般穩定在北緯20°~25°之間)和強度密切相關,還與西風帶有無利于冷空氣南下到長江流域的環流形勢有關。每年6月初,當大氣環流的形勢產生比較大的調整后,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跳到北緯20°以北,就開始人梅。當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線進一步北跳,越過北緯25°時,梅雨期結束,這時長江流域進入伏旱期。 梅雨時節話梅雨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我國長江中下游指宜昌以東的28―34°N范圍內或稱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這狹長區域內出現的一段連陰雨天氣。這一時期,由于大氣環流的季風調整,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與北方南下的冷空氣在江淮流域持續交綏,形成一條東西向準靜止鋒,一般稱為梅雨鋒,使得陰雨連綿和暴雨集中。由于正值江南梅子黃熟時期,故稱“梅雨”或“黃梅天氣”。又因這時高溫高濕,衣物容易霉爛,又稱“霉雨”。 在梅雨時期,從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維持一條穩定持久的雨帶。雨帶中的暴雨分布不均勻,常有數個暴雨中心。梅雨鋒的暴雨強度一般比臺風暴雨要小得多,但由于梅雨鋒持續時間長,暴雨范圍廣,造成的洪澇災害的區域一般比臺風要大。如1991年和1999年江淮流域梅雨期持續均達2個月,長江下游、太湖、淮河等地區出現了暴雨天氣和嚴重的洪澇災害,受災害面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受災程度之重,均為歷史罕見。太湖、里下河、滁河、秦淮河地區均出現歷史最高水位。 形成梅雨鋒暴雨的大氣環流條件一般包括: (1)在亞洲的高緯度地區對流層中部有阻塞高壓或穩定的高壓脊,大氣環流相對穩定少變; (2)中緯度地區西風環流平直,頻繁的短波活動為江淮地區提供冷空氣條件; (3)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有一次明顯西伸北跳過程,500hPa副高脊線穩定在北緯20度至25度之間,暖濕氣流從副高邊緣輸送到江淮流域。 在這種環流條件下,使得梅雨鋒徘徊于江淮流域,并常常伴有西南渦和切變線,在梅雨鋒上則中尺度系統如鋒面氣旋非常活躍。這不僅維持了梅雨期連續性降水,而且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而梅雨鋒暴雨則是不同尺度環流系統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種特定地區的特殊天氣。 由于大氣環流的變異性,導致每年梅雨的“入梅”和“出梅”日期不同,早晚可相差40多天。有的年份,梅雨鋒特別活躍,暴雨頻繁,造成洪澇災害。有時梅雨鋒不明顯,則會出現“少梅”或“空梅”現象。如1954年、1991年和1999年,都是由于梅雨期特別長,降水特別多,從而造成江淮流域的洪澇災害。而1994年出現少梅,使江淮地區顯得異常干旱。還有的年份,會出現梅雨帶北移后又返回江淮流域再度維持相對穩定的現象,習慣上稱“倒黃梅”。如1980年8月的“倒黃梅”對浙江各地的農業生產造成了極大的影響。這種梅雨期的異常情況,往往與全球大氣環流的異常變化聯系在一起的。 在正常情況下,7月上旬后,江淮流域梅雨自南而北陸續結束,鋒面雨帶移至華北地區,江淮流域進入高溫少雨的伏旱天氣。
7,新加坡的雨季是什么時候
二月
看一個地兒的氣候不能只看大氣狀況和熱力狀況,別的一些因素也會影響到氣候以及降水的!比如地形和風向~~ 新加坡屬于熱帶雨林氣候,熱帶雨林氣候的特點是“全年高溫多雨”;但是,由于東亞、東南亞及南亞地區深受季風影響,使得新加坡的降水月分布發生了一些變化。 冬季新加坡風向是北偏東,是從海洋上吹來的,從海洋上吹來的風自然含水汽就多,降水量也就多;而夏季新加坡主要風向是偏南風,而新加坡西南部的蘇門答臘島南部的山脈阻擋了來自南印度洋的水汽,也就是說新加坡算是一個背風坡吧,來自南印度洋的降水主要降在了該山脈的迎風坡,也就是南坡;同時,從新加坡東南吹來的風是來自澳大利亞大陸的,從大陸吹來的風自然含水汽少。 綜上原因,使得新加坡冬季降水量多雨夏季(其實不應該說冬季或者夏季,因為那里全年高溫!我查了新加坡的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很明顯的12、1兩個月降水多,12月更是超過了300毫米)。
10月至次年3月雨較多,4月至9月雨量相對較少。我也是地理系大本畢業的,女友說她弟弟在新加坡的真實感受就是如此。而我看到百度百科說:新加坡屬于熱帶海洋性氣候。氣候以最暖熱濕潤為特征,全年溫度大約在24℃到32℃之間,晝夜溫溫差不大,降水量在2400毫米左右。10月至次年3月雨較多,4月至9月雨量相對較少。但周淑貞認為:新加坡屬于赤道及其南、北5°~10°以內,寬窄不一,主要分布在非洲扎伊爾河流域、南美亞馬孫河流域和亞洲與大洋洲間的從蘇門答臘島到伊里安島一帶。這里全年正午太陽高度都很大,因此長夏無冬,各月平均氣溫在25°28℃,年平均氣溫在26℃左右。氣溫年較差一般小于3℃,日較差可達6~12℃。由于全年皆在赤道氣團控制下,風力微弱,以輻合上升氣流為主,多雷陣雨,因此全年多雨,無干季,年降水量在2000mm以上,最少月在60mm以上。
我也是地理系大本畢業的,女友說她弟弟在新加坡的真實感受就是如此。而我看到百度百科說:新加坡屬于熱帶海洋性氣候。氣候以最暖熱濕潤為特征,全年溫度大約在24℃到32℃之間,晝夜溫溫差不大,降水量在2400毫米左右。10月至次年3月雨較多,4月至9月雨 量相對較少。但周淑貞認為:新加坡屬于赤道及其南、北5°~10°以內,寬窄不一,主要分布在非洲扎伊爾河流域、南美亞馬孫河流域和亞洲與大洋洲間的從蘇門答臘島到伊里安島一帶。這里全年正午太陽高度都很大,因此長夏無冬,各月平均氣溫在25°28℃,年平均氣溫在26℃左右。氣溫年較差一般小于3℃,日較差可達6~12℃。由于全年皆在赤道氣團控制下,風力微弱,以輻合上升氣流為主,多雷陣雨,因此全年多雨,無干季,年降水量在2000mm以上,最少月在60mm以上。 矛盾啊!
我告訴你,我在新加坡的裕廊東上學。新加坡的西部幾乎天天一場大雨,然后一會兒就天晴。東部的雨沒有西部那么頻繁,但是也是隔幾天一場雨。所以啊,新加坡可以說是有沒有雨季都無所謂。呵呵,我放假回國的時候,還一點都不適應呢。天天念叨著怎么沒雨啊。~~其實,在新加坡,雨不雨季完全不被任何一個人關注了~相信我吧~~我在東部和西部都住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