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每年葡萄酒消費量很高,而且美元貨幣匯率相對澳幣高,美國人可以買到同等價格可能質量更好的葡萄酒(畢竟他們習慣了納帕的高價格葡萄酒)。因為中澳貿易摩擦,中國提升澳洲葡萄酒關稅,這個對奔富等澳洲葡萄酒商是非常致命打擊,所以奔富需要尋找出路。
1、國產葡萄酒要扼殺在中國代理商手中?什么高掃碼價,只代理國外葡萄酒,平臺不允許國產?
和白酒龍頭企業相比,國產葡萄酒企業規模小,核心區域松散,銷售渠道多以傳統經銷商為主,最多做到市縣級代理,而且輻射面遠遠小于白酒市場,體量如此小,怎么能夠形成影響力?即使被稱為國產葡萄酒龍頭的張裕、長城、王朝盡管多年來的全國布局,傳統現代渠道統吃、電商平臺新零售終端頻頻介入,還是擺脫不了近年來國產葡萄酒凈利潤下降的形勢。
國產酒品牌老化、酒質良莠不齊、產品結構低端,然后靠精美包裝推入市場;同時缺少品牌建設,對國產葡萄酒產區園地品種等風土特征宣傳引導太少,除了能叫上名的那幾家老牌子,哪里還有核心品類?而且,酒企經營上早已出現分化情況,哪家沒有進口葡萄酒事業部?所以,并不是代理商一家的責任,商人逐利,無可厚非,企業求生,何罪之有?平臺只要有品牌和利潤,哪個不允許賣?高掃碼價現象是鉆市場監管的空子,隨著進口商品海關報單價日趨透明、消費者辨別能力提升,這些情況遲早退出的,難道以前沒有掃碼,國產葡萄酒就干得過進口葡萄酒么?這與愛國情懷、民族品牌既有關聯,也有不同,開放就是要引進競爭來提升我們自己的內功,無論是酒企,還是渠道,這都值得我們業內深思。
國慶前后,在一些國內大型知名KA、商超走訪,在國產酒堆垛、展臺、柜臺觀望,還是老傳統的買贈,問促銷人員產品介紹和產地情況,沒幾個人知道,只是一直說便宜,其實消費者已經與前些年不同了,不在對葡萄酒懵懵懂懂,果香如何、口感怎樣、是否柔順、能否回味,甚者提出的問題更專業,而我們如果只是老酒換新瓶,又靠什么來支撐消費?。
2、酒訊|加州釀出奔富葡萄酒,富邑集團“跨國界”玩法透露了什么?
個人觀點如下:第一點:因為中澳貿易摩擦,中國提升澳洲葡萄酒關稅,這個對奔富等澳洲葡萄酒商是非常致命打擊,所以奔富需要尋找出路,美國人每年葡萄酒消費量很高,而且美元貨幣匯率相對澳幣高,美國人可以買到同等價格可能質量更好的葡萄酒(畢竟他們習慣了納帕的高價格葡萄酒)。第二代:奔富的總公司為TWE,國際跨國公司,通過這個方式讓旗下美國和澳洲酒莊人員增加合作機會,又做了個廣告(畢竟更多人在看奔富的下一步怎么走),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