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啤酒、青島啤酒、燕京啤酒、哈爾濱啤酒、重慶啤酒、烏蘇啤酒、泰山啤酒、珠江啤酒、嶗山啤酒、銀麥啤酒、黃河啤酒、西夏啤酒、三水啤酒、漓泉啤酒、藍劍啤酒、金威啤酒等等,這些都是國內品牌,當然有些啤酒已經不是純國內資本了。那個時候,應該是中國啤酒行業黃金時代的開端。
1、國產品牌的啤酒都有什么?
雪花啤酒、青島啤酒、燕京啤酒、哈爾濱啤酒、重慶啤酒、烏蘇啤酒、泰山啤酒、珠江啤酒、嶗山啤酒、銀麥啤酒、黃河啤酒、西夏啤酒、三水啤酒、漓泉啤酒、藍劍啤酒、金威啤酒等等,這些都是國內品牌,當然有些啤酒已經不是純國內資本了。我個人比較喜歡:青島啤酒,算有匠心的一個品牌,在青啤工作過幾年,烏蘇啤酒,畢竟有情懷的啤酒,到新疆必須喝大綠棒子。
2、河南都出過哪些牌子的啤酒?
河南啤酒“地頭蛇”金星如何抵御雪花、青啤、燕京圍剿?斑馬消費楊偉雪花、百威、青啤、燕京、嘉士伯,這五大巨頭在全國攻城略地風卷殘云,唯獨在河南遭遇頑強阻擊,它們的對手就是金星啤酒,但是,號稱“全國第四、河南第一”的金星啤酒,并非不想通過委身巨頭進入第一梯隊,只是因為出身問題,賣身百威而不得。一場“蹊蹺”的轉讓,讓金星啤酒從一家村民所有制企業,變成張鐵山父子控制的家族企業,
出身問題倒是解決了,但市場已風云突變,內憂外患之下,留給金星啤酒的時間還有多少?河南第一啤酒曾賣身百威失敗1985年,貨車司機起家的張鐵山掌舵金星啤酒——這個剛剛創立3年、年產兩三千噸、瀕臨倒閉的小作坊。那個時候,中國啤酒行業正在經歷一輪粗放式的增長,到1988年底,全國有813家啤酒廠,總產能662.77萬千升,僅次于美國和德國排名世界第三。
張鐵山上任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金星啤酒多年來廣為流傳的“倒啤酒事件”:一批價值20萬元的啤酒“有瑕疵”,物資匱乏的年代,賣也無妨,但張鐵山下令全部倒掉,這被視為“有魄力”。外界看來,正是因為在張鐵山的帶領下,當野蠻生長的啤酒行業迎來必然的行業整合時,金星啤酒脫穎而出,那個時候,應該是中國啤酒行業黃金時代的開端。
1993年,青島啤酒(600600.SH)在港股上市,成為內地第一家海外上市的企業,并于同年在A股上市,1994年,百威和華潤創業(華潤啤酒,00291.HK)合資的華潤雪花啤酒(中國)有限公司成立,開啟全面擴張。1995年,金星啤酒集團成立,宣告“地方霸主”這一地位,同年,嘉士伯借道惠州啤酒,正式進入中國大陸市場。
對于金星啤酒來說,1998年同樣重要,除了在貴州設廠開啟全國性擴張,還率先推出小麥啤這一高質量產品,中國加入WTO后,中國啤酒市場進入“整合和擴張期”,雪花、青啤、燕京、百威、嘉士伯五大巨頭在全國攻城略地,但因為有金星,它們在河南的推進紛紛受阻。在四川,藍劍、金威歸降雪花,被擠垮的小廠不計其數;在安徽,雪花靠七小巨頭輻射整個華東;燕京啤酒(000729.SZ)一到湖南,啤酒湘軍全線潰敗在河南,本土品牌一個個轟然倒下,只有金星,在夾縫中壯大,
發展到現在,金星啤酒擁有16家啤酒廠,26條生產線,年產能200萬噸,連續多年位居“中國啤酒四強、河南啤酒第一”。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金星啤酒并非不想加入巨頭陣營,只因“出身原因”,想賣身百威而不得,早在2003年,金星啤酒就曾與百威接觸,但因為金星啤酒是鄭州市管城區隴海村村辦企業,股權分散在村民手中,所以無法達成交易。
2010年開始,經過一系列“蹊蹺”的股權掛牌、轉讓之后,金星啤酒完成改制,由一家村民所有制變為張鐵山家族掌控的家族企業,盡管金星啤酒掃清了體制障礙,但不料啤酒市場的行情急轉直下,產能過剩、產銷量下降、巨頭業績下滑,無論是引進外部投資者還是自行IPO,金星啤酒無疑錯過了資本運作的最佳時機。內控失效屢次“后院起火”加入啤酒第一陣營,不僅是金星啤酒的“渴望”,本來也應該是金星啤酒借助巨頭的優勢彌補自身短板的最有效舉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