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要往細里說黃酒喝起來和白酒有什么區別,那就是黃酒的成分和白酒不可同日而語。黃酒和白酒喝法有所不同,一般的,黃酒都要溫熱喝,不喝涼的,黃酒是我國最古老的釀造酒,遠比白酒早,白酒是糧食精,黃酒更是營養豐富,俗名就叫“液體面包”,比啤酒、葡萄酒還高。
1、黃酒是怎么釀制的?喝起來和白酒有什么區別?
黃酒是我國最古老的釀造酒,遠比白酒早。文獻記載有4000多年,其實遠遠不止,只是無法考證,黃酒的釀造,最早源于家庭制作,現今家里做的甜酒醪糟,還有著古代釀黃酒的核心工藝技術。當然還有很多的地方仍然保留著古老的黃酒釀造傳統,普濟就在多地的朋友家喝過,這里不說工廠化生產,只說家庭怎么做,給喜歡的友友們提供個模板,自己看了在家就能做出好喝的黃酒。
工藝大致與醪糟做法相同,流程:糯米泡到飽滿雪白,手碾即粉時撈出瀝干水分,上蒸鍋大火半小時蒸熟,拿出攤涼到稍微燙手,大致三十幾度時,按10:1,十份米、一份紅酒曲拌均勻后,裝進可以加蓋密封的容器里,然后按10:15,十份米、十五份的比例加進涼開水,然后加蓋密封放置不要動了。然后每十天開蓋攪拌一次,第三十天就成了,
剛出的新酒是紅色,然后在不斷沉淀中變黃。新酒可以喝,存放幾年就更好喝,三年以上就叫“花雕”了,家里做黃酒根據自身條件,決定做多少米的,不論幾斤米,上面的兩個比例不能變,一年四季都可以做。要注意的是,做酒全過程不能接觸油膩和生水,否則必壞,再說黃酒的喝法。黃酒和白酒喝法有所不同,一般的,黃酒都要溫熱喝,不喝涼的,
講究的,熱酒時放進一些鮮姜絲,更講究的還要放些紅棗枸杞,好看,味道也豐富些。再者,喝黃酒主要為的養生,輕咂淺酌,講究的是個情調,所以沒有喝白酒那樣的劃拳猜枚的斗酒現象發生,再要往細里說黃酒喝起來和白酒有什么區別,那就是黃酒的成分和白酒不可同日而語。白酒是糧食精,黃酒更是營養豐富,俗名就叫“液體面包”,比啤酒、葡萄酒還高,
而且黃酒的釀造技術最長久最精湛,酒類里價值最高。在中華傳統文化的藥食同源,黃酒才是名副其實的滋補飲品,又因為酒精含量低,微甜不辣,入口綿軟,老人婦孺都可以喝些,也都愛喝一點。當然可以適當多喝,有地方甚至一天三喝,每頓一小碗,那叫一個愜意,有詩贊道:“黃酒不傷身,微醉如酒神。品自香中來,天地皆入樽,”這樣子就不是白酒多能達到的境界了。
2、古代喝的酒和現在的酒一樣嗎,酒精度是否低?
古代說起釀酒,最早的還是兩河流域,公元前6000年就有寫在黏土板上的啤酒制作配方---這塊土板現在應該還在芝加哥大學的OrientalInstitute,那里囤積了不少兩河流域的文物,而在中國,大致在公元前5000到3000年的仰韶文化可能已經出現了谷物釀酒,中國的釀酒技術和西方一直不同,仰韶、龍山時期的古人應該是用蘗釀的酒,蘗就是發芽的谷粒,釀出的是黃酒。
后來古人們逐漸掌握了用酒曲釀酒的方法,秦漢時雖然仍然用蘗造酒,但是大量的造酒開始用酒曲,前陣子還在《漢書·食貨志》上讀到:一釀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那位有興趣模仿一下古酒可以試一試,事實上,用蘗釀出的酒被稱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說“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釀造出來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酒的味道因為制作工藝的不同而所有不同。
但是醴和那時的酒都是黃酒,南北朝時,制酒曲的工藝日益完善,當時的一部奇書《齊民要術》上記載了很多種制曲的方式,這些方式現在有不少還用在造高粱酒里。唐宋時有了紅曲,釀造出來了“紅酒”,不知道古書里說的女兒紅是不是就是這種就,不過紹興的狀元紅應該不是,那酒俺喝過,其實不紅,顏色是橙黃色的,前面說到曲釀酒只能得到酒精度是10%到18%的酒,古人曾經想用酒代水再釀酒以希望得到更高的濃度,可是不成,因為酒精是酵母菌糖代謝的產物,對酵母菌的發酵有一定抑制作用,當酒精成分達到10%左右時,酵母菌就停止繁殖,發酵過程也就隨之放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