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是大曲在酒窖里,經過固態發酵釀出的酒,基本上主流的白酒都是這種做法。什么兼香、陶香、芝麻香也是上述三杰的衍生產品,大曲、小曲指的是糖化發酵用的酒曲種類,我國絕大部分名優白酒都是使用形狀跟磚頭差不多的大曲釀造,首先,二鍋頭是清香型白酒,與釀造濃香型白酒工藝流程完全不同。
1、大曲、小曲的區別是什么,分別指什么?
謝邀回答大曲和小曲同為釀酒的糖化發酵劑區別在于大與小,制曲方法原料之間。大曲分為低溫曲,中溫曲和高溫曲,低溫曲作為清香型糖化劑,中溫曲作為濃香型酒糖化劑,高溫區作為醬香型酒糖化劑。三種曲型同為磚狀只是大小薄厚不同所以制曲時的溫度也不同,低溫曲制曲溫度不超過45度,中溫區不越過55度,高溫曲最高可達70度左右,
原科同為小麥粉碎至不同目數,低溫可加少許豌豆。靠網羅自然界微生物而成,制曲時間都在一個月左右,高溫曲時間稍長,小曲原料為糠夫,麥夫。靠接種后制成的球狀糖化發酵劑,用來制作一些特殊香型的白酒,如米香,藥香等,還可用作米酒,黃酒等,具有糖化力強,菌種純的特點,謝謝,個人觀點,供參考。小曲原料為糠夫,麥夫,小麥,,
2、酒中的特曲,頭曲,大曲是什么意思,哪一種比較好?
簡單地說,題主所說的“特曲、頭曲”是酒質的好壞的標識,而“大曲、小曲”則是酒釀風味的標識。我們平時買酒,經常會被看到酒的商品名之后會帶有各種的“曲”,比如瀘州老窖的后面就有特曲、頭曲、二曲的區分,又有什么全興大曲、洋河大曲、貴州大曲等等琳瑯滿目的各種“曲”,讓人暈頭轉向。為了詳細地解答各位酒友對“曲”的困惑,
下面,土鱉君就從釀酒的工藝入手,為看官們盤一盤各種“曲”的區別。壹丨什么是“曲”其實說白了,釀酒就是一種派遣各種微生物將糧食中的糖轉化為酒精的化學反應,西方人釀酒的原料大都是自帶酵母菌的葡萄、蜂蜜等富含單糖的材料,他們可以通過時間的沉淀自身發酵,并不需要過多的人工干預。而我國古代并不出產葡萄等富含單糖的釀酒原料,
但我們的黃河流域富產粟、稻、豆、谷這些包含淀粉的谷物。經過長時間的觀察,我們的祖先發現了一種神奇的轉化,谷物被雨水淋濕之后,會散發出一種誘人的芳香,為了保留住這種迷人的氣息,祖先們嘗試人工釀造酒液,這是一個復雜的生化過程,谷物經過雨水的沖淋之后會滋生大量的霉菌,一部分谷物會發霉,霉菌會將淀粉轉化成酒精。
而另一部分沒有發霉的谷物則會發芽,發芽時產生的淀粉酶會把谷物的淀粉轉化為葡萄糖,天然酵母菌再把葡萄糖轉化為酒精,這就是天然的“粬和蘗”,粬即是發霉的谷物,而蘗則是發芽的谷物,粬和蘗代表著兩種不同的釀酒工藝。(《尚書·說命下》載“若作酒醴,爾惟曲蘗”)但經過長時間的觀察,祖先們發現粬和蘗的發酵能力相去甚遠,
粬的微生物含量更多,發酵能力更強,釀造出的酒濃度更高,口感更加醇厚;而蘗的微生物含量低,糖化程度高而酒化能力弱,釀出的酒濃度低,口感淡薄。于是祖先們就完全舍棄了“蘗制法”,但西方人將“蘗制法”保留了下來,用以釀造啤酒和威士忌。貳丨酒粬的分類酒液的風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酒粬的原料,各種酒的酒粬配方是企業的核心機密,
我們在選購酒時也要看清楚酒粬的類型,避免喝不習慣。我國的酒粬主要分為以下五類:麥粬,最早的酒粬,公元前2000年左右,小麥自兩河流域傳入我國,以其優良的抗旱、抗病和豐產性,迅速成為了黃河流域廣泛種植的糧食作物。由于材料的易得性,我們的祖先就選用搗碎的小麥發酵制粬,但麥曲的微生物只能附著于糧食的表面,微生物含量低,糖化和酒化率都不高,只能用以釀造度數偏低的黃酒。
紅粬,秈米制作的酒粬,在我國的釀酒工藝中紅粬是一種極為特殊的酒粬,它是一種利用紅曲霉制備的大米曲,紅粬的制作工藝起源于宋朝,目前主要流行于浙、閩、粵地區。由于利用紅曲釀造的酒液色澤鮮紅,形似鮮血,中醫們認為“青紅酒”可以補血,所以古人經常用它給婦女當保健品飲用,隨著醫學的發展,以紅曲補血逐漸成了無稽之談,紅曲酒逐漸在市場上消失了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