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股或者說成長股,從來不存在多少市盈率是否合理的問題,只存在未來的行業空間和增長預期對應的行業競爭格局是否確定帶來的對應合理或者有價值的估值體系。白酒行業普遍市盈率偏高,股息率偏低,股市中有很多不同的板塊,因為不同板塊的股票特性不同,所以市場給予的估值也不同,比如說銀行的估值只有4~9倍,而科技的估值有幾十倍,所以呢,不同行業之間估值是不同的,首先要確定股票所在的行業,然后再根據行業的平均市盈率給予這只股股票合理的估值,根據行業的平均估值。
1、醫藥股繼續下跌,多少的市盈率合理?
醫藥股或者說成長股,從來不存在多少市盈率是否合理的問題,只存在未來的行業空間和增長預期對應的行業競爭格局是否確定帶來的對應合理或者有價值的估值體系。近期的醫藥股,應該說顛覆了多數人的傳統觀念和估值體系,其根源和我國醫保的現狀以及改變有很大的關系,主要邏輯有以下幾點改變:第一,醫藥股以往的高毛利,主要來自于出廠價和最終銷售價格之間的價差,而價差,除了醫藥的品牌因素以外,更多比拼的是銷售代表的能力和廣告投入的能力也就是銷售費用占比。
第二,18年以來的醫藥大趨勢行情,和指數進入持續熊市,醫藥的高毛利和穩定增長在創新藥和仿制藥的政策引發轉向積極有關,而仿制藥從日本印度等國家來看,年初的仿制藥政策環境是按照新的一致性評價標準重塑行業的占比的競爭格局,這就引發了仿制藥一致性評價領先和創新藥儲備研發管線領先的藥企在18年以來獲得了巨大的趨勢性漲幅和估值優勢。
自18年底以來,醫藥持續暴跌和最終跌穿了18年多數醫藥的啟動點則和以下幾點變化有關:第一,長生欺詐事件,引發了醫藥衛生安全領域的危機和市場對銷售費用占比高的藥企的高毛利產生了質疑和動搖,這引發了醫藥的第一輪暴跌,主要是疫苗生產企業的生產控制檢測等環節的衛生安全標準受到質疑。而第二輪的醫藥暴跌,則和上海市的4 7帶量采購政策有關,
因為以往的市場份額占比在這個4 7政策下改變成只要能夠獲取市場份額暫時犧牲利潤也要進入,為最終替代退出部分的市場份額作為競爭手段,這就導致了進入醫藥的藥品降價幅度甚至達到了90%以上,這完全顛覆了市場對醫藥穩定增長和高毛利傳統的預期,從而引發了在第一輪長生欺詐引發的醫藥破位以后第二輪暴跌,其中以樂普最為典型。
而第三輪暴跌則是因為進入熊市末期,疊加了上述醫藥行業邏輯出現動搖和改變,引發了因為基金的過度擁擠交易持倉導致的基金倉位策略持續調整,在資金的不斷退出中,導致醫藥行業在邏輯變化之后長線資金進入謹慎觀望階段而缺乏足夠的對手買盤,這就導致了醫藥板塊尤其是醫藥權重龍頭個股持續破位大跌和破位后繼續下跌,而從我國醫保現狀和未來的趨勢來看,控費和控制藥品價格乃至于控制一個疾病的總體醫療費用,會是一個長期的趨勢,而對于創新研發管線豐富的醫藥公司來說,短期的藥品價格因素并不會顛覆新藥行業的邏輯,這在之前我發過的問答里已經有闡述。
再次總結就是,未來,創新藥研發和獨家大牌依舊是醫藥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只不過此次顛覆的是多數藥企因為長期醫療體制問題導致的因為銷售費用占比遠遠超過研發費用,典型的就是廣告費用和醫藥代表群體的支出費用,而研發費用占比高的藥企和研發管線豐富的藥企,無論從國內視角還是國際視野來看,都是未來增長和競爭格局的最終贏家,
2、哪位大神講解一下白酒行業?我覺得最近會啟動消費白酒行情?
茅臺業績爆表,股價飛漲,背后有沒有危機?終端價格會不會崩盤?白酒股中還有沒有第二支茅臺?本人曾多次買入茅臺,對白酒行業稍有理解,為您解讀。我的觀點:白酒行業有泡沫,目前不宜介入,主要從幾個方面來看:1、以茅臺為代表的龍頭企業,這幾年持續釋放業績,股價暴增。茅臺近三年,無論是營業額還是凈利潤的增長平均在30%左右(如下表所示),正是這種高增長的業績支撐了目前的高股價,
如果期望股價繼續漲,意味著要求業績繼續增長,然而業績能不能繼續增長呢?2、茅臺業績的增長不具備持續性茅臺業績的高增長,很大程度上來自茅臺的提價,而良性的提價行為,是建立在消費需求拉動的基礎上的。而茅臺出廠的酒又有多少最終流向了餐桌呢?如果產品沒有流向消費終端,積壓在渠道的話,茅臺后續還有沒有提價基礎呢?3、高端酒被分銷環節爆炒這幾年,市場的投資渠道越來越窄,熱錢看上了既能長期保存、又能逐步漲價,而且廠家還搞饑餓營銷的高端酒,尤其是銷售渠道環節,大量的高端酒很可能并沒有流向消費端,經常看到屯酒炒酒的新聞,這個量應該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