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用白酒洗關羽的臉,為什么關羽的臉總是紅色的

統治階層對關羽的美化關羽生前的爵位只不過是前將軍,漢壽亭侯。白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乙醇,在《三國演義》中,關羽不僅僅是“面如重棗”,就連呂布的坐騎赤兔馬,后來也成為了關羽的坐騎,在民間流傳的故事中,關羽一直是“面如重棗”的紅臉形象。

1、為什么關羽的臉總是紅色的?

1、為什么關羽的臉總是紅色的?

《說唱臉譜》中有著名的一句:“紅臉的關公戰長沙”。在民間流傳的故事中,關羽一直是“面如重棗”的紅臉形象,三國演義第一回“宴桃園豪杰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就著重描寫了關羽的外貌: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涂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然而陳壽寫的《三國志》等史書中,除了美髯確有實記載之外,并沒有關羽的其他外貌描寫。

那么在《三國演義》,羅貫中為什么要給關羽塑造出紅臉形象呢?其實早在《三國演義》出現之前,在民間故事中,關羽已經是紅臉形象了,紅臉,有什么特殊的寓意呢?民間故事對關羽的美化古人認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元素構成的。五種元素相生相克,木干暖生火(燃燒木材產生火焰),火焚木生土(火焰把木材燃燒殆盡產生泥土),土藏礦生金(土地里藏著礦石),金銷熔生水(金融化成液態),水潤澤生木(水滋潤樹木使其生長)中國戰國時期的陰陽家鄒衍提出了“五德終始說”,以解釋王朝的更替。

后來東漢班固在《漢書》中,將五行與各王朝相匹配,古人認為,漢王朝對應火德。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自稱繼承漢統,自然也是火德了,而火,自然是紅色了。正因為紅色是漢室正統的標志顏色,當時人民把“赤心”,稱作對漢王朝的忠誠之心,民間才把忠義的關公塑造出了紅臉形象,羅貫中在尊劉貶曹的《三國演義》自然不會放過這樣一個推崇關羽的機會。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不僅僅是“面如重棗”,就連呂布的坐騎赤兔馬,后來也成為了關羽的坐騎,這和關公的紅臉形象,是一樣的道理。代表漢室正統的赤兔之馬,自然要屬于代表漢室正統的關羽咯,當然這只是羅貫中為了尊劉貶曹而虛構的情形。實際上陳壽的《三國志》只是記載了呂布坐騎是赤兔馬,而沒有記載曹操有贈送關羽赤兔馬,而且馬的壽命也沒那么長能夠活到關羽敗走麥城時期,

統治階層對關羽的美化關羽生前的爵位只不過是前將軍,漢壽亭侯。而前將軍之前,還有衛將軍、車騎將軍、驃騎將軍、大將軍,亭侯只是侯爵中的最低等,之上還有鄉侯、縣侯。但是八百多年后,為了塑造關公這個忠義的典型,歷朝歷代的君主都對關公進行了追封,北宋微宗封關羽為“忠惠公”直至”義勇武安王”,南宋高宗又追封關羽為“壯繆義勇武安王”,南宋孝宗又繼續加封關羽為“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

到了明朝,關羽直接當上了帝王了,明神宗追封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圣帝君”,到最后經過一步一步加封,關羽的封號變成了“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圣大帝”。為了配合統治者對關羽的帝王化,民間自然塑造出了關公的紅臉形象,我們可以總結出一個規律,越是在王朝末期,統治者內憂外患越嚴重時期,對于關羽的推崇越嚴重,因為這個時候急需出現一個忠臣良將來挽救江山,又必須給民眾洗腦讓他們不去造反。

2、最近孩子在讀《三國演義》,問我關羽的臉為什么是紅色的,我該怎么回答?

2、最近孩子在讀《三國演義》,問我關羽的臉為什么是紅色的,我該怎么回答?

因為在《三國演義》中作者羅貫中對關羽這一人物形象塑造是按正面人物去寫的,紅臉是忠義的象征,關羽的出場是從玄德看其人開始,言其身長九尺,髯二尺,面如重棗,唇若涂脂,丹風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一派英雄氣概!何為面如重棗,是說其色,像熟透了棗子,紅中稍黑,出場便是如此。以致后來人常說,紅臉忠義,白臉奸賊,黑臉正真,見之戲劇,迄古如今,各種面色,自稟特質,約定俗成,

試看:《大保國》中的徐延昭,《打金枝》中郭子儀,《鍘美案》中的包文公。白臉的必為奸人,如:曹操,蔡京,嚴嵩之流無不如此,關二爺為什么能配享廟宇,千秋不衰,皆因其能經得起曹操的財色物欲之誘惑,不戀富貴榮華,賜候封爵,守得結義初心,不忘兄弟之情,忠義當先,在現實社會中很少人能夠作到,天地間,被人看重的是天理人心,忠義操守,被人鄙視的是胡作非為,為己為私。

推薦閱讀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