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指出的一點是,人們的飲食偏好和味覺記憶是可以被改變的,尤其是在特殊的情況下。茅臺價格一直上漲,我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個,茅臺本身的市值在不斷的增加就給人了一個印象可能茅臺酒上漲是必然的;第二一個,茅臺酒的產量確實是較少,相對需求的旺盛,供不應求,價格上也是符合市場規律;第三,我認為核心的原因,當年出茅臺酒不是被喝了,而是現在儲存茅臺酒的人太多,在我看到的身邊朋友動輒一噸兩噸,甚至三噸五噸,大量囤積茅臺酒;所以市場茅臺更加缺乏價格不長才怪。
1、最近一段時間飛天茅臺的價格“飆升”,推動其上漲的原因是什么?
茅臺價格一直上漲,我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個,茅臺本身的市值在不斷的增加就給人了一個印象可能茅臺酒上漲是必然的;第二一個,茅臺酒的產量確實是較少,相對需求的旺盛,供不應求,價格上也是符合市場規律;第三,我認為核心的原因,當年出茅臺酒不是被喝了,而是現在儲存茅臺酒的人太多,在我看到的身邊朋友動輒一噸兩噸,甚至三噸五噸,大量囤積茅臺酒;所以市場茅臺更加缺乏價格不長才怪。
2、什么時候開始流行喝白酒?
(以下內容酒評網原創,歡迎酒友交流觀點)中國最早出現的酒是米酒和在米酒基礎上進化而來的黃酒,數千年的釀造和飲用歷史,使黃酒深入中國人的血液,成文中國文化中最醇香的一部分。而我們知道的歷史上幾乎所有關于酒的人、事、傳統、風俗、儀式、禮節,以及詩詞歌賦基本上說的都是黃酒,而白酒的流行,則是相當晚近的事,明清時期白酒才興盛起來,但其規模和影響仍不足以超越黃酒。
大約元朝的時候,隨著蒸餾器的引進,蒸餾酒才逐漸出現,我們現在所說的白酒才初具雛形,但這時候黃酒依然有很大的市場。明朝時黃酒達到了鼎盛時期,并逐漸出現了南酒北酒之分,隨著南酒逐漸向北方推廣,南酒逐漸成為主流,而北酒逐漸走向了沒落。直到今天,黃酒的主要產地仍然主要分布的江、浙、滬、閩等地區,而北方,也只有山東即墨老酒、河北北宗黃酒、陜西稠酒和大連黃酒比較出名,
黃酒的興衰離不開技術、經濟、政治乃至文化的推動和左右。清末民初,戰爭頻繁,當時的北方盛行燒酒,而南方以黃酒為盛——南方的黃酒,家家可釀,而購買燒酒則需到燒房酒肆方可,整個民國時期有關白酒的主流觀念是釀酒耗費糧食,因此在釀酒原料的選擇上,通常選擇高粱、谷子等雜糧。彼時,高粱被普遍認為是釀酒的上佳選擇,由于釀酒糧食與食用糧食沒有過大沖突,政府也便逐漸放寬限制,開始鼓勵和支持釀酒業的發展,
此時中國白酒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南北方分支:白酒產量北多南少、東多西少。北方流行高粱釀制的燒酒,南方流行稻谷釀的黃酒,民國時期,中國白酒的釀造技藝已然成熟,全國各地涌現出各大名酒的產地,當時白酒著名產區主要有汾陽地區、鳳翔地區、洋河地區、瀘州地區以及茅臺地區。此外,還有牛莊地區、天津地區以及山東地區,至此,白酒的規模和影響開始逐漸超越黃酒。
白酒全面超越黃酒,應該是新中國成立以后的事兒,建國初期,國家一窮二白,百廢待興,面臨的首要問題仍然是溫飽問題。而更加節省糧食的白酒,以及后來被酒友們廣為詬病的液態法白酒(酒精酒)便成為那個特殊歷史時期解決人們對酒精飲料需求的權宜之計,白酒的度數高,易于保存和運輸,非常適合原理商業節點的人群,兵卒、曠工、腳夫、拓殖者等;白酒口感烈,一小口就能滿足人們在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里對感官刺激的需求;而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從南向北的遷移,在某種程度上也促進了白酒的發展。
需要指出的一點是,人們的飲食偏好和味覺記憶是可以被改變的,尤其是在特殊的情況下,隨著白酒大面積的普及,之前喜歡低度黃酒的人們開始逐漸適應并喜歡了這種口感更重、味道更濃、刺激更強的高度烈酒。隨著白酒釀造技術的不斷提升和銷售規模的不斷放大,白酒的口感和利潤也有了質的飛越,在需求和利潤的雙重刺激下,反過來又更加鞏固了白酒在當今的社會地位,
3、疫情結束后,茅臺酒的價格是漲還是跌?
“疫情結束后,茅臺酒的價格是漲還是跌?”回答這個問題,可能所有做酒的朋友心里面潛意識地都希望它漲,而且漲得越離譜越好,因為只有茅臺酒的價格持續上漲才會給大家帶來紅利。如果一旦茅臺酒的價格出現斷崖式地下跌,就預示著行業面臨新一輪的壓縮調整風險,大家又要捂緊錢包過上一段苦日子了,時至,可以說茅臺酒已經成為中國酒業的風向標,如果它的價格出現劇烈波動就會給行業帶來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