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二次發酵或多次發酵,是指固態發酵來說的,米酒是一次發酵即結束了,不能二次發酵,其原因如下。提問者問米酒為什么要二次發酵,可能誤認為糖化階段也叫發酵,此階段只能稱糖化不能稱發酵,糙沙堆積發酵好后,下到窖池發酵30天后,我們再把酒糟取出來蒸煮第3次,這時才能取出第1次酒,取完第1次酒后仍然按加曲、堆積發酵、入窖發酵30天的工藝順序,蒸煮第4次時才取第2次酒,按照取1次酒時工藝的反復操作,在經過8次發酵后蒸煮第9次時才取第7次酒,因其中下沙和糙沙環節兩次沒有酒。
1、為什么茅臺醬香9次蒸煮,8次發酵,7次取酒,其中有兩次去哪里了,為什么?
很高興能為您解答這個問題,這個是關于我們傳統醬香型酒生產工藝的知識,下面我從以下幾方面為您解答一、首先我們要弄清楚醬香酒的12987傳統生產工藝,1指的是一年為一個生產周期,2是指兩次投糧,9是指九次蒸煮,8指的是八次發酵,7指的是七次取酒。生產醬香型酒是要每年的五月端午制曲,九月重陽下沙;端午制曲是指在五月把小麥磨碎制成曲塊,曲塊發酵達三個月以上磨成粉就可以才能用于生產;九月重陽下沙,是指在農歷九月糧生產,這里的沙指的是當地小高粱,因為高粱用量大,如沙子一樣多的難以計算,所以每年下糧生產時,我們就習慣的稱之為下沙,
二、醬香酒的生產為什么一定得用本地小高粱為原料呢?因為本地的小高粱皮層厚才能耐蒸煮,而大高粱皮層薄,在生產過程中6、7次蒸煮時皮層就會大面破掉,高粱淀粉就會長出現沾連,這樣就無法蒸煮透,出酒也就正常,而且會造成堆積發酵時不能正常發酵,大高粱用于生產醬香型酒,只能7次左右蒸煮,取5次左右的酒就結束了,根本產不出正宗的醬香型酒,所以只有本地小高粱才能符合醬香型酒9次蒸煮、8次發酵、7次取酒的傳統工藝要求。
三、您可能認為的是9次蒸煮應取對應的取9次酒才對,為什么說只取了7次酒,其中蒸的2次酒去哪里了?這里我就用一年生產計劃用100噸小高粱為例說明,農歷九月我們開下始第下沙,下沙用量是只用整年生產計劃的一半(50噸小高粱),用燒開的水將高粱潤透后,進行蒸煮熟透,這叫蒸糧,這次是光蒸糧沒有酒可取的,然后進行加曲收堆發酵,堆積發酵好后再下到窖池密封發酵30天;第二步就是糙沙,所謂糙沙就是將剩下的另一半小高粱(50噸)蒸至七分熟(這個技術就得完全靠酒師的經驗了),再把之前已在窖池發酵好的酒糟按1:1的比例參和在一起,然后加上曲藥收堆發本地就完了第二次蒸煮的糙沙工藝,這次也是沒有酒可取的,
糙沙堆積發酵好后,下到窖池發酵30天后,我們再把酒糟取出來蒸煮第3次,這時才能取出第1次酒,取完第1次酒后仍然按加曲、堆積發酵、入窖發酵30天的工藝順序,蒸煮第4次時才取第2次酒,按照取1次酒時工藝的反復操作,在經過8次發酵后蒸煮第9次時才取第7次酒,因其中下沙和糙沙環節兩次沒有酒。希望以上回答能幫助到您!,
2、米酒為什么要二次發酵?
此問題提錯了,望勿誤人子弟。所謂二次發酵或多次發酵,是指固態發酵來說的,米酒是一次發酵即結束了,不能二次發酵,其原因如下:大米煮熟后進行攤涼(風扇吹),降至28度左右即刻拌入0.5%~2%的小曲(酒餅),然后用平口大瓷盤裝入拌好酒曲的飯,飯厚度20厘米左右,中間挖一個見底的洞,以利透氣,盆口蓋上瓷蓋,放入冬曖夏涼的保溫室,此階段叫糖化階段,開始時室溫為28~32度,5個小時后酒飯自已會發熱升溫,此時密切注意保持飯的溫度在25~28度,過高酒易苦、辣、不好飲,過低酒不香,影響日后的發酵,出酒率低,夏天易酸敗,
糖化18~22小時,此時酒摸著軟綿綿,吃著清甜可口,聞著有泌人心扉的清甜香味,百步之外飄香,飯中間的洞流出糖液。此時便可入小瓦甕(口小,肚大,約裝飯、水共30斤),加入清水,按100斤糖化飯加清水120斤~150斤,用瓦蓋裹厚布蓋在小瓦甕口,以防盜汗水滴入發酵飯中,夏天易酸敗,之所以用小瓦甕發酵的原因,實際是便于發酵時的散溫,酒的發酵溫度最好保持20~25度,即相當于春天的溫度,這樣出的酒甘香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