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糧液酒廠的窖酒池多少年了,五糧液窖池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

1,五糧液窖池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

五糧液的明清古窖池群連續650多年來不間斷釀造,為了保證酒的質量,五糧液酒廠對老窖保存得很好,釀造過程也完全按照傳統方式操作,所以在五糧液酒窖到處都能看到手工痕跡。五糧液窖池的窖泥吸取了幾百年的發酵物精華,窖泥里數以億計的微生物群落不斷與發酵谷物中的微生物發生交換和共生作用,幫助發酵谷物形成獨特的酯類、酸類、醇類,最后終于形成了五糧液獨特的芳香系統。可以說,窖池是五糧液酒香的一大功臣。有什么問題歡迎詢問,祝您工作順利、身體健康,
不明白啊 = =!

五糧液窖池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

2,五糧液保質期一般多久

十年左右五糧液是陳釀酒,保存得當才能使存放的時間更長,酒的味道越醇香。一般將五糧液放在20℃左右的環境下,保持陰暗沒有陽光直射,還要保證酒的包裝密封性,這樣可以保存10年左右。一旦打開瓶蓋讓空氣滲透進入,酒的保質期會大大縮短。都說酒是陳年香,放置時間越長的酒,喝起來味道更加醇香。在購買五糧液這種白酒時,往往看不到上面的保質期標注,是不是就意味著五糧液可以一直存放,時間越久越好呢? 其實五糧液是有保質期的,一般的白酒保質期都是十年。論起白酒能放多久就要搞清楚陳放的各種要求:避光、恒溫、恒濕、密封。濃香型白酒的出廠原酒基本都在60度或者65度,酒精度是非常高的。然后一般都采用陶壇貯存,密封良好;而且酒廠都有自己的窖池,窖池一定是符合避光、恒溫、恒濕的條件。因此,如果是這樣的原酒在酒廠陳放最多可以達到數十年,而且大部分情況下都不會出現酸化。但是,市場上買到的濃香型白酒基本都是瓶裝,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透明的玻璃瓶。而且用于飲用的濃香型白酒是經過加漿(加水)降度勾兌了的,從酒體來說就已經不理想了,再加上透光玻璃瓶,密封性能差的方便瓶蓋等條件,市場上的濃香型白酒的陳放時間會大打折扣,因此一般不宜超過十年。

五糧液保質期一般多久

3,五糧液出自哪個朝代

據五糧液的介紹是在明朝就開始釀造的,而且窖池一直沿用至今,但是現在的五糧液釀制配方是20世紀初創作出來的,在四川宜賓五糧液酒廠有他的塑像。
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589年),彝族人采用小麥、青稞或玉米等糧食混合釀制了一種咂酒,從此開啟了采用多種糧食釀酒的先河。咂酒因其飲酒的方式而得名,釀時先將糧食煮透、晾干,再加上酒曲拌勻,盛于陶壇中,用稀泥將壇口密封,并用草料覆蓋,讓其發酵,十余天即成。飲用時,揭開泥封,往罐內注水,飲酒者每人持一根竹管直接從罐內吸飲,一邊喝一邊加水,直到沒有酒味為止。 在唐代,戎州官坊用四種糧食釀制了一種“春酒”。唐代大詩人杜甫大約在公元743年到了宜賓,當時的戎州刺史楊使君在東樓設宴為他洗塵。杜甫嘗到了春酒和宜賓的特產荔枝,即興詠出“重碧拈春酒、輕紅擘荔枝”的佳句。春酒后來便改名為“重碧酒”了。 在五糧液的釀制工藝成形過程中,最為重要、最具影響的當數“姚子雪曲”。它是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宜賓紳士姚氏家族私坊釀制,采用玉米、大米、高粱、糯米、蕎子五種糧食。 “姚子雪曲”是五糧液最成熟的雛形。 到了公元1368年的明朝初年,宜賓人陳氏繼承了姚氏產業,總結出陳氏秘方,五糧液用的就是“陳氏秘方”。此酒兩名,文人雅士稱之為“姚子雪曲”,下層人民都叫“雜糧酒”,這就是而今五糧液的直接前身。保留至今的明朝老窖,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現仍在使用。 1909年,陳氏秘方傳人鄧子均將酒帶到一個家宴上。晚清舉人 楊惠泉品嘗了以后說:“如此佳釀,名為雜糧酒似嫌凡俗,而姚子雪曲雖雅,但不能體現此酒的韻味。此酒是集五糧之精華而成玉液,更名為‘五糧液’是一個雅俗共賞的名字,而且顧名可思其義。”自此五糧液美名問世,悠悠盛名,已將達一個世紀。
宜賓古為戎州、敘州,釀酒歷史悠久。據宜賓地區出土漢墓遺物中,有許多陶制和青銅制的酒器,說明早在漢代就已盛行釀酒和飲酒的風俗。宜賓盛產荔枝,據《華陽國志》和《太平御覽》中均有記載,其荔枝甜郁芬芳,多汗可釀酒,故當地自古以美酒和荔枝相聯系。唐代釀有“重碧”酒,永泰元年(765)詩人杜甫在戎州賦詩曰:“勝絕驚身老,情忘發興奇。重碧拈春酒,輕紅臂荔枝。”宋代釀有“荔枝綠”、“綠荔枝”名酒。元符年間,黃庭堅旅居戎州曾賦《廖致平送綠荔枝,為戎州第一;王公權荔枝綠酒亦為戎州第一》詩曰:“王公權家荔枝綠,廖致平家綠荔枝;試傾一杯重碧色,快剝千里面輕紅肌;潑醅葡萄未足數,堆盤馬乳不同時;誰能品此勝絕味,惟有老杜東樓詩。”又據《敘州府志》載:“荔枝綠酒,宋王公權造,黃庭堅稱為‘戎州第一’,有‘荔枝綠頌’,曰:王墻東之美酒,得妙用于三物,三危露以為味,荔枝綠以為色,哀白頭而投裔,每傾家以繼酌。”說明“荔枝綠”是用多種糧食釀制而成的。黃庭堅在《金魚井》詩中贊戎州酒曰:“姚子雪曲,杯色爭玉。得湯郁郁,白云生谷。清而不薄,厚而不濁。甘而不噦,辛而不螯。”熙寧年間其酒課為“五千貫以下”。元代的《酒小史》還載有“王公權荔枝綠,廖致平綠荔枝”酒名。明代釀有“咂嘛酒”,如《本草綱目》載:“秦、蜀有咂嘛酒,用稻、麥、黍、秫、藥曲,小罌封釀而成,以筒吸飲。”清代釀有“雜糧酒”,聞名于世,系由“荔枝綠”、“咂嘛酒”脫穎發展成的“燒酒”,是用高梁、粳稻、糯稻、玉米、蕎麥五種谷物釀成。1929年宜賓縣前清舉人楊惠泉愛其酒質優點,而鄙其名稱,更名為“五糧液”。

五糧液出自哪個朝代

推薦閱讀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