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漢室的賴茅怎樣
賴茅酒是知名的實業家,貴州省在戰爭期間,金融家,銀行家,慈善家,容先生早期原始的,由釀酒廠釀制恒興生產。恒興酒廠即“衡昌燒坊”
2,且蘭在哪里那里有什么特色
哈哈 你問我或者問我表弟不就知道啦
據《辭海》載:“且(ju)蘭,古縣名。西晉改故且蘭縣置。治所在今貴州貴陽附近;一說在今凱里西北。”我國最早的地方志、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南中志》記:“漢且蘭國邑,在今貴州黃平縣西之老黃平,系貴州東部最大之一湖跡平原,農業發展在黔東地區為最早,故秦漢時已建成且蘭國。”《黃平縣地名志》曰:“元鼎六年,平且蘭,改建牂牁郡,黃平舊州為郡治所在。”又據中國青年出版社1983年3月出版的《中國古代史常識》稱:“元鼎六年,漢王朝又在貴州置牂牁郡,治所在故且蘭(今貴州凱里西北),轄境相當今貴州大部、廣西西北部和云南東部。”以上古籍、辭書、方志、著述,都幾乎認同古且蘭國治所就在貴州凱里西北部的黃平舊州古鎮。 當地苗語和革語的口述史至今仍在傳承和印證這一事實。舊州,苗語叫“王簡”,革語稱“旺陣”。漢譯都為“皇城”、“皇帝的家”或“皇帝居住的平壩、地方”之意。又,在苗語里,“且”(ju)是城的意思,“蘭”是“王”或“王者”的意思,“且(ju)蘭”,意為“王城”。而在革語中,“且(ju)蘭”為“藍家居住的國家”之意,而藍姓又是革家的大姓,長期為革家的首領。
3,白族為什么要叫白族它的來歷是什么
白族是我國西南邊疆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麗江、保山、南華、元江、昆明、安寧等地,貴州畢節、四川涼山、湖南桑植縣等地亦有分布.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白族人口數為1858063.白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商末期.據考古發掘,當時生活在大理一帶的古老居民就已經用磨制的石斧、石刀、骨角器從事原始的農業生產和捕漁、狩獵,能燒制粗陶器.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這里住著許多分散的氏族部落,統稱為"昆明",他們就是今天白族的先民之一.白族族名的稱謂很多,其先民,史稱"滇僰"、"叟"、"爨氐"、"白蠻"、"白人"、"民家"等.納西族稱之為"那馬",傈僳族稱之為"勒墨".本族自稱"僰子"、"僰兒子"、"白尼"、"白伙",意為僰人或白人.至解放初期,白族的稱謂都很混亂,
白族
Bai ethnic group
漢稱“滇僰”、“昆明蠻”,唐代稱“白蠻”,“西爨”,“白爨”或“洱河蠻”,“下方夷”,元代稱“白人”或“僰人”、“民家”等,納西族稱之為“那馬”。傈僳族稱之為“勒墨”。其他民族對白族的稱謂初步統計達六十多種。
白族共有人口159.4萬人(1990年),其中云南有134萬人,80%以上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白族人口數為1,858,063。
在歷史上曾廣泛分布于云南全省,四川南部和貴州西部.現大部份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內。麗江、蘭坪、保山、南華、元江、昆明、安寧等地以及湖南的桑植、貴州的畢節、四川的西昌、涼山等地都有分布。
白族歷史悠久,文化豐富多彩,古時候就對歷法(白族有古老的10月歷)和宗教信仰(本主和佛道儒)有著深刻的研究,在常年的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飲食和服裝文化,經濟也得到了發展。
本族自稱“僰子”、“僰兒子”、“白尼”、“白伙”,意為僰人或白人。
為什么會是白族,因為白族說的話是白話,什么是白話就是沒有文字.
4,侯氏家族的來歷有誰知道是誰所建立起來的為何有被分散了
起源 侯姓,是一個古老而又多源的姓氏。 出自姬姓。以爵位為氏。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春秋時晉國哀侯及其弟弟侯皆被晉武公所殺,子孫逃奔他國,以原封爵位"侯"為氏。魏國侯嬴即為其后裔。 出自姒姓。據《姓氏考略》云:夏后氏之裔,受封于侯國,子孫以為氏。 為鮮卑族復姓所改。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復姓侯奴氏、侯伏氏,進入中原后皆改為漢字單姓"侯"氏。 最早的一支是上古時期倉頡的后代,據《漢上谷長史侯相碑》所記載:“侯氏,出自倉頡之后。”倉頡,即蒼頡,史書中說他是黃帝的史官,是漢字的創始者。相傳他是今河南南樂縣人。《周地記》說:“倉頡姓侯岡氏,名頡”。他的后代有一支住在馮翊衙縣(今陜西白水縣),簡稱為侯氏。
歷史記載 據《史記·晉世家》記載,晉國是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分封的姬姓諸侯國,建都于唐(今山西翼城西)。至春秋初期,晉昭侯分封叔父成師于曲沃,造成分裂局面,歷孝侯、鄂侯、哀侯、小子侯,至晉侯緡,于公元前678年被曲沃武公(即晉武公)殺死,其子孫逃難到其他諸侯國,以祖上原來的爵號“侯”為姓氏,又形成一支侯氏。
侯姓還有一支也出自姬姓,據《金鄉長侯成碑》記載,春秋初期,鄭莊公的弟弟叔段因謀反,為鄭莊公所伐,先逃到鄢,又逃到共(今河南輝縣),故又稱共叔段。共叔段死后,鄭莊公賜他的兒子共仲姓侯,從而又形成一支侯氏。
侯氏中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姓氏所改。《通志·氏族略》所記,鮮卑族中有一支部落,原為復姓“侯莫陳氏”,北魏孝文帝于494年遷都洛陽后,由于其后裔逐漸被漢族同化,于是將姓氏省略為單姓,將其改為侯氏。由此可得知,侯姓也是一個多民族的姓氏。
始祖 侯姓的淵源可追溯到周文王。第一支侯姓,根據《元和姓纂》的記載,在春秋時期,晉國緡侯的后代逃亡去別的國家,就以侯為氏。當時,鄭國有侯宜多、侯多羽,魯國有侯叔下、侯妃,齊國有侯朝,魏國有侯嬴。而根據《唐書·宰相世系表》上的記載,晉緡侯被晉武公所殺,他的子孫后代逃往國外,以爵位“侯”為姓。據考證,這一支侯氏是3000多年前周文王的后裔,屬正宗源流。故氏后人奉緡侯為侯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侯氏雖源出多支,但早期主要是在今河南、山東省境內發展繁衍,如春秋戰國時鄭國有大夫侯宣多、侯羽,魯國有侯叔夏、侯犯,齊國有侯朝,魏國有侯嬴。秦、漢之際,中原一帶戰爭頻仍,侯氏部分人外遷至今河北、甘肅的一些地方,如西漢侯芭為巨鹿(今河北平鄉縣西南)人,東漢侯瑾為敦煌(今屬甘肅)人。漢末,侯宣多的后裔徙上谷(郡治今河北懷來東南),裔孫侯恕為北地郡(治今寧夏吳忠縣西南)太守,在
北地三水(今寧夏同心縣東)安家。侯恕4世孫侯植,隨北魏孝武帝西遷,被賜姓侯伏氏,又賜姓賀吐(吐一作屯)氏,其后復舊,仕北周,任驃騎大將軍,封肥城節公。西晉至南北朝時期,侯氏有遷至今貴州、四川、廣東、內蒙、遼寧等省者,如西晉侯馥為牂柯(今貴州凱里縣西北)人,南朝梁侯弘遠為西充(今屬四川)人,南朝陳侯安都為曲江(今廣東韶關)人,南朝梁景為內蒙人,北魏侯深為尖山(在今遼寧省境)人。唐代的《元和姓纂》列上谷、丹徒、三水、絳郡(治今山西新絳)、河南(今河南洛陽)為侯氏郡望。侯氏還分布于今陜西、福建的一些地方。宋、明時期,今湖南、湖北、江蘇、江西、浙江、廣西、北京、上海等省市均有侯氏的聚居點。從清初開始,福建、廣東侯氏陸續有人遷至臺灣,此后,有的人又移居海外。
5,常氏家族起源于哪里
常姓,是中國姓氏,常姓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約占常姓總人口的32.1%,山東、山西、安徽、陜西、遼寧五省集中了常姓總人口的33.4%。 [1] 常姓主要源于姬姓,相傳黃帝有臣:常先、常儀 [2] ,但常姓在夏商時代的活動沒有任何資料。周武王姬發封其弟姬封于康,周成王時轉封于衛,衛康叔支庶食采于常,子孫以邑名為氏。春秋吳王封支庶于常,子孫以邑名為氏 [3-4] 。楚大夫恒思公后有恒氏、常氏,為避北宋真宗名諱,改恒姓為常姓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七位,屬于大姓系列,人口約二百九十五萬三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18%左右。山東、江蘇為早期常姓發源地,此種發源格局,使得常姓很早就散居于大江南北,據載,戰國時代,北方河南、河北南部地區以及南方吳、楚等國,均有常姓。西漢有太原(今屬山西省)人常惠,曾隨蘇武出使匈奴,被拘十余年后返漢,官至右將軍,封長羅侯,其后又有數人封侯,太原常姓由此顯赫。與此同時,常姓在起源地山東亦形成一大望族,遂有平原郡望。漢末三國之際,“蜀之江原(今四川省崇慶縣東)常氏多顯者。”時有名人常播、常騫等。魏晉南北朝時期,河南、甘肅常姓繁衍茂盛,遂成望族。曹魏時,河內溫(今河南省溫縣)人常林,封高陽鄉侯,官拜光祿大夫,其后人多入朝為官,家族榮耀顯貴,在河內形成望族。常林四世孫常珍,攜家眷徙涼州(今屬甘肅省),后人亦多官宦,遂形成常姓的武威郡望。隋唐時期,常姓名人多出京城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和陜西新豐(今臨潼東北)兩地。新豐常姓職仕朝廷者多人,甚為顯赫。時有新豐人常袞徙居閩(今福建省)地,后人遂在閩、粵一帶繁衍,故閩、粵常姓多以新豐為宗,以常袞為開基祖。宋代因避真宗名諱,恒姓被迫改為常姓,這為常姓家族注入一股新泉。此期常姓遷徙足跡自江蘇、浙江、江西、湖北等地往福建、廣東一帶,后入云南、貴州等地。明代有山西常姓被迫遷周邊省份之人煙稀疏之地。清代常姓有入臺,定居新加坡等地者。常姓以河南、山西、黑龍江、吉林、河北等省居多,上述五省常姓約占全國漢族常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常姓發源于今山東西部,最初,常姓是以此地為主要的繁衍中心的。戰國末年,常姓主支便繁衍于今河南、河北南部等地,并已散居于大江南北。漢初有一支常姓遷入山西,形成以太原郡為中心的一大望族。同時,山東西部常姓起源地也形成了一大望族。漢末至三國時,常姓有一支遷入四川。魏晉南北朝時,有常姓遷入甘肅。隋唐時,新豐(今陜西臨潼)人常袞遷居福建。宋代,常姓已多分布于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并有常姓遷居福建、廣東,最后到達云南、貴州等地。至明清,常姓已廣布于我國大部分地區。清代以后,又有部分滿族人融入常姓。從歷代繁衍遷徙情況看,常姓在北方的山西、山東、河南、陜西、河北、甘肅分布最廣,江蘇、四川、浙江,遼寧(大連)次之。
常氏家族起源久遠。
上古時期,黃帝有大臣常先,做大司空的官職,子孫遂以名字中的“常”為姓。還有一位大臣,常羲,擔任太史令。他們的子孫后代也以“常”為姓。這是河南常氏
常氏還出自「姬」姓,以邑名為氏。據載,武王克商后,文王子於康國,世稱康叔,武庚叛亂被平定后,康叔又被轉封於衛國。后來,康叔又分封其子於常邑,其后遂為常氏。這是山東常氏,為常氏正宗。
春秋時楚國公族恒惠公之后有恒氏,后來一度改為常氏,來避宋真宗趙恒的名諱。“恒”和“ 常”意義相同。又據路史記載,戰國時吳國公族的后代亦有常氏。常姓后來在平原郡發展成望族,世稱平原望。這是江蘇常氏。
通志氏族略:衛康叔支孫食邑于常,因以為氏;或言黃帝臣,大司空常先之后;又有恒氏避宋諱改為常氏。
6,你們知道羅殿國嗎
貴州歷史上有過羅甸國或羅殿國和羅氏鬼國的地方王國名稱。有些早期外地歷史文獻,對此有所提及,但多半混淆不清,說羅甸國又叫羅殿國,也叫羅氏鬼國,也沒有指出具體地方。現代有貴州學者據以考證,認為羅甸國或作羅殿國,中心在今安順地區,羅氏鬼國中心在今大方,各是一個政權。考證還不準確,特據史實分辨如下:
(1)羅甸國的封號有兩次,第一次是三國時蜀漢封羅甸國,中心在今大方縣。《大定縣志》卷三《前事志·紀年一》引《三國志》載:“建興三年(公元225年)丞相亮南征,火濟積糧通道,佐丞相擒孟獲,命世為羅甸君長。”《明史》載:“蜀漢時,火濟從諸葛亮南征有功,封羅甸國王。”明郭子章《黔記》卷五十九載:“蜀漢時,有火濟者從丞相亮破孟獲有功,封羅甸國王,即今宣慰使安氏遠祖也。”《讀史·方輿紀要》載:“蜀漢建興三年,諸葛武侯南征時,帥火濟積糧通道,以迎武侯,表封羅甸國王,居普里。”《大定府志》載:“火深目長身,面黛色而白齒,習戰斗,尚信義,善撫其家眾,諸蠻戴之。武侯至,獻糧通道以迎,遂佐擒孟獲,因令世長其土。”云南《鎮雄州志》載:“七星營為武侯會見火濟處,火濟獻糧通道,助兵有功,封為羅甸王,世長其地。”這些記載有學者認為:“應持謹慎態度不可輕易肯定其有,也不可輕易肯定其無,把疑點提出來讓后人進一步去作研究。”現在有些彝族文物可以印證這個羅甸國的史實,這個疑點就可迎刃而解了。按:火濟彝名妥阿哲(者),漢稱火濟或濟火,在上述記載中,除《方輿記要》記為“帥”,“居普里”之說,不合史實外,其余都可與彝書或彝文古跡相印證。《西南彝志選》有“追憶我祖先,妥阿哲君長,后漢皇帝世,孔明先生來,南征破蠻王。祖先妥阿哲,領兵隨漢皇,又供給軍糧。漢皇帝說:妥阿哲為人,真是個忠臣,爵祿加頂子,應該賜給你。紅印加手本,賜給妥阿哲。彝帥羅甸王,皇帝給封爵”的記敘。大方柯家橋有塊彝文古碑,就是記濟火助孔明南征的事,有“愿協助皇帝去征討,長者興高采烈地毅然決策,在楚敖山,與孔明結盟宣誓說,“若與皇帝背道而弛,存有叛逆之心者當無善果”、“征遠兵糧絡繹不絕”、“將彝君長的功,記入漢文史冊”、“道興丙午年,封彝君國爵,以表酬謝”等記載。在彝漢文史料的對照中,已使蜀漢加封濟火為羅甸王,其中心在今大方的歷史明朗化,的確是毋需置疑的信史。
(2)第二次封的羅甸國王(有些史書記為羅殿王)是唐朝加封的,中心在今貞豐。《唐書》和《貴州通志》都記載:“文宗開成元年(公元836年),昆明盧鹿部暴蠻諸部鬼主阿佩內附。”《唐書》、《通典》載:“武宗會昌二年(公元842年),封阿佩為羅甸王,又封其別帥為滇王,后改普寧王。”《新唐書·南蠻傳》載:“開成元年鬼主阿佩內附。會昌中,封其別帥為羅甸玉,世襲爵,后封其別帥為滇王。”在上面封王的不同記載中,當以《唐書》和《通典》的記載為正確。《新唐書·南蠻傳》的記法,顯然是不合邏輯的。內附的主帥是阿佩為什么會不封主帥,而一再封其別帥呢?既一再封王,為什么各都不記,一再封王的別帥究責是誰?這樣的寫法是沒有歷史價值的。又因為宋代曾有誣稱“羅氏鬼國”之名,又被宋王朝所取用。到元代,一些不求甚解的御用學者們,又把羅甸國和羅氏鬼國混為一談,如《經世大典·招輔總錄·八番順元》說:“羅氏又名羅殿。”《方輿覽勝·普安路》說:“蠻名如是部,即羅氏鬼國,初附后立總管府,領蠻夷諸甸。近又分立鎮寧、永寧、習安三州。”同書《普定路》又說:“蠻名普栗部又謂之羅殿國,領鎮寧、永寧、習安三州。”對這些錯亂的記載,有學者以辨析論述,認為羅甸國也作羅殿國,可理解為“羅蘇建立的政權”或“羅蘇占有的地方。”因為貴州彝族多自稱“羅蘇”。很顯然“羅殿國”之名,是漢人根據彝語給予的他稱,彝族自己則稱“播勒大革。”“羅氏鬼國”之名,也是漢人對貴州另一個彝族政權的一種不確切的稱謂。“鬼國”之名,來源于烏蠻尚鬼之說。《新唐書·南蠻傳》說:“烏蠻與南詔世婚姻……俗尚鬼……大部落有大鬼主。百家則置小鬼主。”烏蠻乃是彝族先民,因其尚鬼,并有鬼主之說,所以古書中常稱烏蠻為“鬼蠻”,有時也稱之為“羅鬼”,稱其政權為“鬼國”。又按羅殿國和羅氏鬼國的史事和地理位置辨析,認定“羅殿國和羅氏鬼國是兩個政權”,“羅殿國在今安順地區,都邑在安順附近。羅氏鬼國在今畢節地區及安順地區的一部分,都邑在今大方。”“一個是阿者(哲)家所建立的羅氏鬼國,以慕俄格(今大方)為中心;另一個是播勒家所建立的羅殿國,以播勒大革(今安順)為中心。”這個論述,因是出于歷史家的筆下,影響很大,有些學者都贊同。但由于文獻不足,沒有不同資料的比較研究,除羅殿國和羅氏鬼國各是一個政權這一點基本正確以外,其余論述還是沒有中的。總的看來“羅甸”與“羅殿”之不同,當以前者為正確,后者是誤寫,其取義與彝語自稱無關。因為貴州彝族不是多自稱“羅蘇”,而是多自稱“呢署”。“羅甸”之名是用漢文字義定的。羅,意為羅致;甸,意為郊外之地,指邊遠地方。羅甸王即羅致邊遠地方的王,亦即收邊遠之地的地方王國。
7,李白是哪里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二十五歲起“辭親遠游”,仗劍出蜀。天寶初供奉翰林,因遭權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安史之亂中,曾為永王璘幕僚,因璘敗系潯陽獄,遠謫夜郎,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投奔其族叔當涂令李陽冰,后卒于當涂,葬龍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觀察使范傳正根據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遺愿,將其墓遷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隴西成紀人
四川人
游國恩等主編的高等學校文科教材《中國文學史》:“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在隋未因罪徙居中亞。他誕生于中亞的碎葉(今蘇聯托克馬克),五歲時隨父遷居四川彰明縣的青蓮鄉,因自號青蓮居士。”(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版,第71頁)。前蘇聯已解體,碎葉在今吉爾吉斯共和國境內的托克馬克。李白自己在一首詩中寫到“家本隴西人,先為漢邊將,功略蓋天地,名飛青云上。”詩中的隴西人指的是李白的祖籍,也就是今天甘肅省秦安東,其祖先在漢代時是防守邊疆的將領,有些學者以此句認為李白是“飛將軍”李廣的第25代孫,屬于西漢李陵、北周李賢、隋朝李穆一系的后代,李白生前也確實承認其遠祖是李廣。
李白在作品中提到過自己的妻子、女兒、兄弟、朋友,有的是多次提到,而卻從來沒有提到他的父親李客,那么李白的父親到底是一位什么樣的人物呢?許多學者推測李客最大可能是位俠客,經常扶危濟貧或替人伸冤,這樣也就觸犯了當權者,最終只得避隱于窮鄉僻境,隱姓埋名,我們也可以從李白身上看到其父的俠氣風范,還有可能就是李白的父親由逃避仇殺而“潛還”的。
李白大約5歲時,隨其父遷居于綿州彰明縣(今四川江油市)的青蓮鄉,李白就是在那里長大成人的,他對青蓮鄉有著依依的故鄉情節,還自號青蓮居士,難怪歷史上把李白的籍貫誤認為是蜀中。李白在江油度過了長達16年的寶貴時光。李白一生在外游歷時也常常思念故鄉,最有名的詩作《靜夜思》中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在這里要強調一下,“床前明月光”并不是明亮的月光照在李白睡的床上,在唐代“床”指的是座具,唐人睡覺的用具叫“榻”。唐代以前漢民族都是席地而坐,后來,在民族融合的過程中,漢民族受到北方游牧民族騎馬的馬鞍的啟發,在生活中,發明了凳子之類的坐具,而唐王朝的開創者李淵、李世民父子就是在草原上放馬的胡人,后來,漢化后就改姓漢民族的“李姓”。讀《靜夜思》時,多數人認為是月光照在李白的床上,這是錯誤的,李白并非那么懶惰。
生于安西都護府碎葉城,幼年遷居四川綿川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
李白 (701—762年),漢族,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風豪放飄逸,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于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并稱“大李杜”,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又稱為“詩仙”。
李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靜寧縣成紀鄉),隋朝末年,遷徙到中亞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李白即誕生于此。五歲時,其家遷入綿州彰明縣(今四川江油)。二十歲時只身出川,開始了廣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他到處游歷,希望結交朋友,干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可是,十年漫游,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東到齊、魯各地,并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濟寧)。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詩名滿天下。天寶初年,由道士吳人筠推薦,唐玄宗召他進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權貴的讒悔,于天寶三、四年間(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擠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帶盤桓,思想極度煩悶。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祿山叛亂,他這時正隱居廬山,適逢永王李遴的大軍東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來李遴反叛肅宗,被消滅,李白受牽連,被判處流放夜郎(今貴州省境內),中途遇赦放還,往來于潯陽(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當涂縣。
李白生活在唐代極盛時期,具有“濟蒼生”、“安黎元”的進步理想,畢生為實現這一理想而奮斗。他的大量詩篇,既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繁榮氣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統治集團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在藝術上,他的詩想象新奇,構思奇特,感情強烈,意境奇偉瑰麗,語言清新明快,氣勢雄渾瑰麗,風格豪邁瀟灑,形成豪放、超邁的藝術風格,達到了我國古代積極浪漫主義詩歌藝術的高峰。存詩900余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