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香是什么藥,這是啥藥知道的友友回答下

1,這是啥藥知道的友友回答下

你好:這東西看上去好像我們家鄉叫“香菜”也叫“鴨梨菜”可以在烹調的時候放香的。它的葉梗曬干后可以去風。去酒風、水風等。
是荊芥吧,解表除風的
哦哈哈........樓上說的,好像就是我們那叫"金龜罐"的.也是香料的一種,不過聽說對有一些病很有效,具體什么病,我倒忘記了.

這是啥藥知道的友友回答下

2,西鳳酒屬于什么香型的酒

復合香型。西鳳酒是中國“鳳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具有“鳳型”酒的獨特風格,清而不淡,濃而不艷,以“醇香典雅、甘潤挺爽、諸味協調、尾凈悠長”和“不上頭、不干喉、回味愉快”的獨特風格被世人稱頌。它把清香型和濃香型二者之優點融為一體,香與味、頭與尾和調一致,屬于復合香型的大曲白酒。西鳳酒是鳳香型白酒。香型是中國白酒特有的香氣,中國白酒分別分為醬香型、濃香型、清香型、米香型、兼香型的基礎上,又相繼出現了鳳香型、藥香型、豉香型、芝麻香型及馥郁香型,共有十大香型。

西鳳酒屬于什么香型的酒

3,古寒通火功舒通寧的功效咋樣

古寒通 (火功舒通寧)是種外用藥,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由20多種純中草藥精制而成的藥袋,另外一部分是藥酒,藥袋中由三類藥物組成: 第一類為祛風濕藥:如天山雪蓮、白花蛇等。祛風濕藥從根本上祛除風濕,為藥中的君藥。 第二類為溫里藥:如高良姜、吳茱萸、草烏等。熱能舒筋活絡,促進血液循環;藥物發熱祛除風寒,為藥中的臣藥。 第三類為活血藥:如紅花、三七、赤芍、川芎等,選用活血藥物做為佐使藥。解決氣血凝止,脈絡不通。因為“風、寒、濕邪”長期凝結,就必須要行血、散瘀、通經、活絡、利痹,定痛、消腫、散結。 外用藥酒是由純糧食釀造而成的鳳香型酒和藏紅花、當歸等靈味中藥浸泡而成的特制藥酒。 用時需將藥酒傾倒于藥袋之上,充分滲透藥袋中的藥粉,然后裝入備用的固定袋中,外敷于患病或疼痛部位固定好。藥和藥酒產生聚合熱效應(醫學上稱為內生熱效應)構成溫經散寒、追風透骨、活血舒筋、消腫止痛的特效外用方劑 。 適用范圍(1)骨質增長:腰椎增生、頸椎增生、各關節增生。 (2)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管狹窄、腰部急、慢性損傷、腰肌勞損、扭傷、股骨頭壞死。 (3)風濕、類風濕引起的各種關節炎、四肢麻木。 (4)組織炎癥性痛癥:坐骨神經痛、足跟痛、滑膜炎、腱鞘炎、肩周炎、強直性脊柱炎。

古寒通火功舒通寧的功效咋樣

4,鳳香型屬于什么香型

鳳香型屬于濃香型、清香型的結合體,既有濃香型的特點,又有清香型的風味。鳳香型的代表是陜西省寶雞市鳳翔縣的西鳳酒。鳳香型的白酒清澈透明,醇香甘潤,正所謂“清而不淡,濃而不釅”。 鳳香型屬于什么香型 鳳香型既不同于濃香型又不同于清香型,而是兼具兩種香型的特點與一體。 鳳香型的白酒一般以高粱味原料,一般用窖齡不超過一年的土窖發酵。 白酒的幾種主要香型是:馥郁香型、醬香型、濃香型、清香型、米香型、鳳香型、其他香型。

5,桔香是什么中藥

簡介  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干燥根部,味苦、辛,性微溫。入肺經。能祛  痰止咳,并有宣肺、排膿作用。其嫩莖葉和根均可供蔬食。盛產于我國東北部地區,是朝鮮族的特色菜。  出處:《神農本草經》  功效分類: 止咳藥、祛痰藥。  相關藥材: 洱源土桔梗、 桔梗蘆頭。歸經: 肺經。  功效: 宣肺、祛痰、利咽、排膿。  主治:咳嗽痰多、咽喉腫痛、肺癰吐膿、胸滿脅痛、痢疾腹痛、小便癃閉。
蘩拼音:fán : 白蒿:草本植物名。一名艾蒿,俗呼蓬蒿。 艾草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針灸。故又被稱為“醫草”,現在臺灣正流行的“藥草浴”,大多就是選用艾草。關于艾葉的性能,《本草》載:“艾葉能灸百病。”《本草從新》說:“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說明用艾葉作施灸材料,有通經活絡,祛除陰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等作用。現代藥理發現,艾葉揮發油含量多,1.8-桉葉素(占50%以上),其他有α-側柏酮、倍半萜烯醇及其酯。風干葉含礦物質10.13%,脂肪2.59%,蛋白質 25.85%,以及維生素a、b1、b2、c等。灸用艾葉,一般以越陳越好,故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的說法。 全草有調經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濕之效。治月經不調﹑經痛腹痛﹑流產﹑子宮出血, 根治風濕性關節炎﹑頭風﹑月內風等。因它可削冰令圓,又可炙百病,為醫家最常用之藥。現代實驗研究證明,艾葉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鎮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鎮靜及抗過敏作用;護肝利膽作用等。艾草可作“艾葉茶”、“艾葉湯”、“艾葉粥”等食譜,以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艾草具有一種特殊的香味,這特殊的香味具有驅蚊蟲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門前掛艾草,一來用于避邪,二來用于趕走蚊蟲。 長期使用艾草葉的副作用:如果揮發油(香味成分)使用過多,對神經會有抑制。

6,鳳香型屬于什么香型

屬于濃香型、清香型的結合體。鳳香型屬于濃香型、清香型的結合體,既有濃香型的特點,又有清香型的風味。鳳香型的代表是陜西省寶雞市鳳翔縣的西鳳酒。鳳香型的白酒清澈透明,醇香甘潤,正所謂“清而不淡,濃而不釅”。鳳香型屬于白酒香型之一,香味成分以乙酸乙酯、己酸乙酯和異戊醇為主,酒液特點是清澈透明,醇香秀雅,香味協調,融清香、濃香優點于一體,清而不淡,濃而不艷,甘潤挺爽。鳳香型白酒以陜西省寶雞市鳳翔縣的西鳳酒為典型代表:這種香型的白酒,以高粱為原料,是以大麥和豌豆制成的中溫大曲或麩曲和酵母為糖比發酵劑,采用續馇配料,土窖發酵(窖齡不超過一年),酒海容器貯存等釀造工藝釀制而成。其主體香味成份是乙酸乙酯、己酸乙酯和異戊醇為主,酒質特點為無色,清澈透明,醇香秀雅,甘潤挺爽,諸味諧調,尾凈悠長。鳳香型既不同于濃香型又不同于清香型,而是兼具兩種香型的特點與一體:清而不淡,濃而不艷。

7,麝香具有哪些醫用功效

[效用]  [性味] 辛、溫。  [功用] 開竅,通經絡,消腫止痛。  [主治] 驚癰昏迷、中風痰厥、寒邪腹瀉、癰疽腫毒、跌打損傷等癥。  [用量] 內服入丸散,隨配方。外用無定量。  [禁忌] 陰虛體弱及孕婦忌用。  【應用】  1.用于閉證神昏。麝香辛溫,氣極香,走竄之性甚烈,有極強的開竅通閉醒神作用,為醒神回蘇之要藥,最宜閉證神昏,無論寒閉、熱閉,用之皆效。治療溫病熱陷心包,痰熱蒙蔽心竅,小兒驚風及中風痰厥等熱閉神昏,常配伍牛黃、冰片、朱砂等藥,組成涼開之劑,如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牛黃抱龍丸等;用治中風卒昏,中惡胸腹滿痛等寒濁或痰濕阻閉氣機,蒙蔽神明之寒閉神昏,常配伍蘇合香、檀香、安息香等藥,組成溫開之劑,如蘇合香丸。  2.用于瘡瘍腫毒,咽喉腫痛,本品辛香行散,有良好的活血散結,消腫止痛作用,內服,外用均有良效。用治瘡瘍腫毒,常與雄黃、乳香、沒藥同用,即醒消丸,或與牛黃、乳香、沒藥同用;用治咽喉腫痛,可與牛黃、蟾酥、珍珠等配伍,如六神丸。  3.用于血瘀經閉,徵瘕,心腹暴痛,跌打損傷,風寒濕痹等證。本品辛香,開通走竄,可行血中之瘀滯,開經絡之壅遏,以通經散結止痛每周一次,2周一療程,療效滿意;用治痹證疼痛,頑固不愈者,可與獨活、威靈仙、桑寄生等祛風濕藥同用。 ?4.用于難產,死胎,胞衣不下。本品活血通經,有催生下胎之效。常與肉桂為散,如《張氏醫通》香桂散;亦有以麝香與豬牙皂、天花粉同用,蔥汁為丸.外用取效,如《河北醫藥集錦》墮胎丸。  此外,近代臨床報導用人工麝香片口服或用人工麝香氣霧劑治療心絞痛,均取得良好效果:由麝香、豬牙皂、白芷等制成麝香心絞痛膏,分別敷于心前區痛處及心俞穴,24小時更換一次,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用麝香注射液皮下注射,治療白癜風,均有顯效;用麝香埋藏或麝香注射液治療肝癌及食道、胃、直腸等消化道腫瘤,可改善癥狀、增進飲食;對小兒麻痹癥的癱瘓,亦有一定療效。  【用法用量】 入丸散,每次0.06~0.1g。外用適量。不宜入煎劑。  備述  1.《本經》“主辟惡氣……溫瘧,蠱毒、癇至,去三蟲。”  《別錄》:“中惡,心腹暴痛脹急,痞滿 13a9 風毒,婦人產難,墮胎,去面黽,目中膚衣。”  主治  熱病宰昏;中風痰厥;氣郁暴厥;中惡昏迷;血瘀經閉;癥瘕積聚;心腹急痛;跌打損傷;痹痛麻木;癰疽惡瘡;喉痹;口瘡;牙疳;膿耳
墮胎。

8,蘩香是什么中藥

白蒿   (《本經》)   【異名】蘩(《詩經》),皤蒿(《毛詩傳》),由胡、蘩母、旁勃(《夏小正傳》),白艾蒿(《僧深集方》),蓬蒿(《開寶本草》)。   【來源】為菊科植物大籽蒿的全草。   【植物形態】大籽蒿   二年生草本,高50~150厘米。莖被白毛,多分枝。單葉耳生;有柄;2~3回羽狀深裂或全裂,終裂片寬線形、線形或近披針形,先端常鈍,上面綠色,毛較少,下面灰綠色,密生白毛;莖上部的葉羽狀分裂或不分裂;近無柄。頭狀花序半球形,徑5~7毫米,有梗,下垂,排成圓錐狀花序;總苞片密被白毛,最外列者線形,灰黃綠色;小花皆為管狀,黃色,表面有腺點,全部結實,花托有毛,毛幾與小花等長。瘦果小,狹長倒卵形,具縱紋,黃褐色,長不及1毫米。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長河邊、草地、荒地。分布東北、華北及甘肅、陜西,豫西等地。   【化學成分】本植物的綠色部分含一種倍半萜烯類白蒿寧,地上部分又含白蒿素、洋艾內酯和洋艾素。   干植物含生物堿0.12~0.2%、焦性兒茶酚糅質0.499%、黃酮類0.831%、內酯類,及微量的呋喃香豆精,此外,又含蕓香甙、異槲皮甙。   【藥理作用】從其中分出的倍半萜r-內酯,對金黃色薄萄球菌、大腸桿菌等在體外有抑制作用。   【性味】甘,平。   ①《本經》:"味甘,平。"   ②《別錄》:"無毒。"   ③《千金·食治》:"味苦辛,平,無毒。"   ④孟詵:"寒。"   【功用主治】治風寒濕痹,黃疸,熱痢,疥癩惡瘡和病毒感染(俗稱上火)等。   ①《本經》:"主五藏邪氣,風寒濕痹,補中益氣,長毛發令黑。療心懸少食常饑。"   ②孟詵:"搗汁去熱黃及心痛。葉干為末,夏日暴水痢,以米飲和一匙,空腹服之。又燒灰淋煎治淋瀝疾。"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或搗汁。   【選方】治惡癩疾,遍體面目有瘡者:白艾蒿十束如升大,煮取汁,以麴及米,一如釀酒法,候熟稍稍飲之。(《僧深集方》)   【臨床應用】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   取白蒿鮮草2兩或干品1兩,水煎。分2~3次服,每日1劑,5~7日為一療程;或制成沖劑及片劑服用。共治100例,顯效(3天內達臨床治愈)70例,有效(4~7天內達臨床治愈)23例,治愈率為93%。據部分病例觀察,服藥后體溫恢復正常平均1.35天,便次恢復正常2.12天,腹痛消失1.55天,里急后重消失1.68天;大便鏡檢恢復正常及細菌轉陰平均時間分別為3.02天和5.65天。療效似較黃連、痢特靈、合霉素等為高。沖劑、片劑療效似較煎劑為差。   其莖葉可入藥《本草綱目》載:氣味苦,平、微寒,無毒。主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久服輕身益氣耐老。面白長年。白兔食之仙。治通身發黃,小便不利,降低頭熱,去伏瘕。通關節,去滯熱,傷寒用之。……附方:茵陳羹。除大熱黃疸,傷寒痛,風熱瘴瘧,利小便;以茵陳細切,煮羹食之。生食亦宜。   嫩莖葉可供食用。清明節之際,正是白蒿風華正茂之時,上墳祭祀的人們絡繹不絕,順便采集白蒿治病或是解饞。白蒿的吃法有許多,一是吃包子、團子做餡,二是摻進玉米面蒸窩頭,還可以清拌豆腐,也可以蒸熟了吃……都挺好吃。   白蒿窩頭:將白蒿嫩莖葉去雜洗凈,切碎,摻進玉米面,拌勻和好,蒸窩頭。既調劑了伙食,又能防病治病。
蘩拼音:fán : 白蒿:草本植物名。一名艾蒿,俗呼蓬蒿。 艾草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針灸。故又被稱為“醫草”,現在臺灣正流行的“藥草浴”,大多就是選用艾草。關于艾葉的性能,《本草》載:“艾葉能灸百病。”《本草從新》說:“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說明用艾葉作施灸材料,有通經活絡,祛除陰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等作用。現代藥理發現,艾葉揮發油含量多,1.8-桉葉素(占50%以上),其他有α-側柏酮、倍半萜烯醇及其酯。風干葉含礦物質10.13%,脂肪2.59%,蛋白質 25.85%,以及維生素A、B1、B2、C等。灸用艾葉,一般以越陳越好,故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的說法。 全草有調經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濕之效。治月經不調﹑經痛腹痛﹑流產﹑子宮出血, 根治風濕性關節炎﹑頭風﹑月內風等。因它可削冰令圓,又可炙百病,為醫家最常用之藥。現代實驗研究證明,艾葉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鎮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鎮靜及抗過敏作用;護肝利膽作用等。艾草可作“艾葉茶”、“艾葉湯”、“艾葉粥”等食譜,以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艾草具有一種特殊的香味,這特殊的香味具有驅蚊蟲的功效,所以,古人常在門前掛艾草,一來用于避邪,二來用于趕走蚊蟲。   長期使用艾草葉的副作用:如果揮發油(香味成分)使用過多,對神經會有抑制。
麝香;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