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樣早期識別精神病人
在臨床工作中,經常可以發現,由于人們對某些精神病人早期的病態思維和行為改變缺乏識別,以致延誤治療,導致患者行兇、放火和自殺等惡性事件的發生,給社會、家庭及患者本人造成嚴重影響。其實精神疾病發病的早期多有思維和行為方面的異常改變,只是它們往往不典型,而為人們所忽視。如果發現一個人的精神活動與周圍環境不相協調一致;精神活動過程的完整性或行為的協調性被破壞;情緒和性格特征的不穩定,就應該警惕其是否患有精神病。在家庭生活中,遇到以下情況可能提示精神病的早期癥狀: 睡眠障礙:常表現為入睡困難或不能入睡,日夜顛倒。精神病人的失眠與正常人的失眠不同,精神病人失眠無明顯原因,無痛苦體驗,也從不主動求醫,常連續數日出現,雖徹夜不眠,次日仍毫無倦意,有的病人甚至表現為精力旺盛。 記憶障礙:表現為記憶減退,尤其以近記憶減退為主,經常丟三落四,剛做過的事轉身即忘。 過分敏感多疑:對周圍人的一言一行都特別敏感,如聽到別人講話,就懷疑是在議論自己,別人做事是針對自己;有的甚至捕風捉影,無中生有。這種多穎與正常人的多疑不同的是,雖經事實證實而否定,但患者仍堅信不移,無法說服,內容荒誕無稽。這種病態的思維稱之為妄想。 性格改變:精神病人早期可出現性格改變,原來熱情、樂觀、合群、善于交際的外向型性格的人,漸變得獨處、少話、淡漠、退縮,社會功能逐漸降低,若沒有特殊原因,應考慮系病態所致,而決非一般人認為的思想問題,應引起重視。
我不會~~~但還是要微笑~~~:)
2,如何早期識別精神病
精神病的早期癥狀如同其他疾病一樣,癥狀輕、不典型,往往不為人注意,或認識不到是精神病,以至延誤治療時機,給病人帶來不良后果。如能早期識別精神病,對治療是十分有利的,精神病人的早期癥狀可表現為:(1)性格改變:如原來熱情合群的人變得對人冷淡,與人疏遠、孤僻不合群,寡言少語,好獨處,躲避親友并懷敵意,生活懶散,不守紀律。或原來很有教養的人變得出言不遜,好發脾氣,對人無禮貌。 (2)神經癥癥狀:如頭痛、失眠、易疲勞、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工作學習能力下降以及癔癥樣表現等。(3)情感改變:早期的情緒變化常表現為情緒高漲,洋洋自得,趾高氣揚,管閑事,說大話,夸夸其談,做事有始無終,發脾氣;或情緒低落,抑郁寡歡,愁眉不展,唉聲嘆氣,自責自罪,悲觀厭世,甚至出現自殺行為;或情緒波動,焦慮緊張,缺乏適應的情感交流等;或對鏡自我欣賞,自言自語,無故哭笑等。(4)行為改變:有的人表現奇怪動作和行為,動作增多、呆板重復,無目的性;有的舉止遲緩、生活懶散、不能工作和料理家務;有的人收集一些無意義的物品,甚至隨身攜帶一些果皮、廢紙等不必要的東西;有的人反復洗滌或表現刻板儀式樣動作等。(5)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注意力分散或遲鈍,好遺忘,丟三拉四,工作效率下降。(6)敏感多疑:如有人懷疑別人講自己的壞話,別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含沙射影的針對他,甚至認為電視上、廣播里、報紙上的內容也是與他有關;有人感覺自己的同事、鄰居、甚至父母兄弟害她,恐懼不安;有人覺得周圍一切事變得對他不利,有某種特殊的含義等。這種人對自己的觀念常堅信不疑,別人的勸說、解釋都不能改變他的觀點。精神病的早期癥狀是精神病明朗化之前的異常精神狀態,如要確定是否屬于精神病,或屬于那一種精神病,需請精神專科醫生做進一步的檢查。
3,4如何早期發現精神病人
有病早治是疾病治療的一條重要原則。要想做到早期發現病人,就必須善于識別病人的早期癥狀。那么,精神病人有哪些早期癥狀呢?常見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1)性格改變 一反過去文質彬彬的常態,而變得脾氣古怪,易躁易怒,惡語傷人,敵視親友;或由性格開朗的人逐漸變為沉默寡言,孤獨離群,與父母妻女不談家事,不關心家人的生活及工作;或從一個勤奮盡職的人變得懶散,工作拖拉,勞動紀律松懈,經常遲到、曠工,工作效率明顯下降,對批評滿不在乎,甚至出言不遜,對人無禮貌;或原來很注意清潔的人變得不修邊幅,不知更換衣褲,不愿洗澡理發甚至滿面污垢,物品隨手亂放,雜亂無章;或從一個精明能干的人變得對周圍事物不感興趣,萎靡不振,反應遲鈍,或原先生活節儉的人變得揮霍無度等,則應考慮患精神病的可能。 (2)情緒反常 早期的情緒變化是各種各樣的,有的表現終日喜氣洋洋,談笑風生,好管閑事,自命不凡,沉浸在歡樂之中;有的則終日憂心忡忡、愁眉不展、長吁短嘆、自責自罪、度日如年、悲觀厭世、抑郁寡歡,情緒異常低落,生不如死的感覺等;有的喜怒無常,變幻莫測,對人耿耿于懷,怨恨不止,甚至打人毀物,不考慮后果;有的對人熱情過分,不顧人際交往應該保持的起碼距離;有的則對周圍發生的事物漠不關心、面部表情呆板,說話聲調平淡、與人疏遠;有的則表現焦慮、緊張、惶恐不安、若有大禍降臨;有的則常照鏡自窺,自言自語,自鳴得意。上述表現如與本人一貫表現不同又沒有特殊原因可解釋,或者雖事出有因,但事過境遷后情緒改變依然存在,就要考慮是否患有精神病。 (3)敏感多疑 如果發現一個人近期內疑慮重重,所猜疑的內容毫無根據,且涉及面越來越廣,不合情理,但卻堅信不移,經再三解釋又無效,則已是一種精神病態了,這稱為妄想。有關系妄想的病人,覺得周圍許多事情十分費解,都與自己有關,如堅信別人的咳嗽是針對他,吐痰是鄙視他,別人聊天是在議論或諷刺他,甚至覺得報刊文章、電影、電視內容與己有關。有被害妄想的病人,總是堅信周圍有人在蓄意整他,企圖謀害他,所以病人暗中跟蹤監視,私下收集“證據”經常向領導或家屬反映他所懷疑的內容,甚至不斷寫信向有關方面揭發和控告。有嫉妒妄想的病人堅信自己的配偶對自己不忠實,而另有外遇,可表現為對配偶的跟蹤、盯梢、暗中檢查配偶的衣服、床單、窺查配偶的提包及信件以尋覓私通情人的證據……凡此種種,均屬精神病態表現。 (4)行為怪異 表現行為奇特、動作增多、動作刻板重復,呆站呆坐,與其交談時象沒聽見似的;有時數問方獲一答,說話吞吞吐吐;或自由散漫,放蕩不羈、四處閑逛、不務正業;或喃喃自語,對空說話,擠眉弄眼、扮鬼臉、揮霍無度、飲食不節;或隨身帶著許多不必要的物品,收集一些廢品如獲至寶,則應考慮患有精神病的可能。 (5)類神經衰弱表現 如失眠、頭痛、易激動、做事丟三忘四,工作效率減低,剛發生的事就忘卻或張冠李戴,或今天講得了一種病,明天又患了另一種病,但又不去醫院治療等,這種情況如果發生在中年以后應特別予以注意。 這些早期癥狀,有時表現輕微,或不經常出現,較難發現。有些人錯誤地把一個人能否上班、上學或說話是否清楚,作為判斷有無精神病的標志,其實,在精神病的早期,只要不涉及病態范圍的人或事,病人的談吐、舉止可以是有條理的,所以不能只從表現看是否有精神病。當然,也不能僅從上述某些表現就認為某人有精神病,而必須全面觀察其整個精神活動,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總之,一旦發現其表現有明顯差異者,就應當請精神科醫師檢查,這樣,就能防止貽誤病情從而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且療效也好。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