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己釀的白酒一般多少度
自釀白酒酒度在50度左右。\r\n這個酒度可以測量的,有非常準確的酒精計、溫度計配合測量的方法、步驟。\r\n白酒國家標準規定了度數,25度~68度之間都是合格的。\r\n自釀白酒根據實際情況自己決定,一般在45~60度之間占主導。\r\n甲醛不用擔心,白酒釀造過程不產生甲醛。\r\n更多關于自己釀的白酒一般多少度,進入:https://m.abcgonglue.com/ask/80b0f41615833164.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2,純糧食釀造酒能到多少度
不超過65度。釀酒利用微生物發酵生產含一定濃度酒精飲料的過程。釀酒原料與釀酒容器,是谷物釀酒的兩個先決條件。據考古出土距今五千多年的釀酒器具表明: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夏禹時代存在釀酒這一行業,而釀酒之起源還在此之前。遠古時人們可能先接觸到某些天然發酵的酒,然后加以仿制。國內學者普遍認為,龍山文化時期釀酒是較為發達的行業。釀酒原料不同,所用微生物及釀造過程也不一樣。酒曲釀酒是中國釀酒的精華所在。《齊民要術》記載的制曲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后世也有少量的改進。起源傳說綜述在古代,往往將釀酒的起源歸于杜康的發明,把他說成是釀酒的祖宗,由于影響非常大,以致成了正統的觀點。對于這些觀點,宋代《酒譜》曾提出過質疑,認為“皆不足以考據,而多其贅說也”。這雖然不足于考據,但作為一種文化認同現象,不妨羅列于下。主要有以下幾種傳說。儀狄創釀酒相傳夏禹時期的儀狄發明了釀酒。公元前二世紀史書《呂氏春秋》云:“儀狄作酒”。漢代劉向編輯的《戰國策》則進一步說明:“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曰:‘后世必有飲酒而之國者。’遂疏儀狄而絕旨酒(禹乃夏朝帝王)”。儀狄是什么時代的人呢?《世本》、《呂氏春秋》、《戰國策》中都認為他是夏禹時代的人。他到底是從事什么職務呢?是司酒造業的“工匠”,還是夏禹手下的臣屬?他生于何地、葬于何處?都沒有確鑿的史料可考。那么,他是怎樣發明釀酒的呢?《戰國策》中說:“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欽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以上內容參考 百度百科—釀酒
3,白酒的酒度一般為多少度
18度到78度。白酒度數從18度到78度,分4個檔次:低度、中度、高度、特高度。一般商品酒的標準度數為18、28、33、35、38、39、40、43、45、48、50、52、53、56、60、65、68、75、78。其中低度酒18-38度,中度酒39-48度,高度酒50-68度,特高度酒70度以上。我國絕大多數白酒是以農作物原料釀造,大約在公元前5~3000年,已經出現了谷物釀酒,只不過當時釀出來的是黃酒,大約才幾度;到了宋代,人們逐漸掌握了用酒曲釀酒,酒的度數進一步提高,可達到十多度;北宋時期,遼國、金國首創出了蒸餾酒;元朝則將蒸餾酒放在了所有酒類之上,以突出蒙古人自身文化;明朝又重新興起了發酵酒,使得華夏傳統釀酒工藝得到發揚;但滿清入關后,對高濃度和極度抗寒的蒸餾酒情有獨鐘。因此,蒸餾酒逐漸替代了發酵酒,成為主流,直至現在。酒度,是指酒中純乙醇(酒精)所占容量的百分比。比如某酒100毫升中純乙醇含量為10毫升,酒的酒度就是10度。但容量是隨溫度高低有所增減的。(我國規定在溫度20℃時檢測)也就是說20℃時,100毫升酒中純乙醇含量多少毫升,為該酒的酒度。白酒度數的高低取決于食用酒精(乙醇)含量的多少,乙醇的含量越高,酒度越高,酒性越烈。40度以上是高度白酒,40度以下是低度白酒。白酒的酒度因各地的飲用習慣和制造方法的不同而不同,有些地區消費者喜歡高度白酒,有的地區喜歡低度白酒。有些人認為酒度越高質量越好,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越優質的低度白酒釀造工藝越復雜各酒廠生產低度白酒過程基本是一致的。低度白酒生產一般要經過選擇酒基、加水降度、處理渾濁、調香調味、靜置貯存等一系列工藝才能生產出優質的低度白酒。低度白酒生產中的勾兌工作比高度白酒勾兌難度要更大一些,一些名優低度白酒需經過數次勾調,才能保持低度白酒低而不淡、綿柔、后味凈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