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漢酒多少錢,做一次英雄好漢

正因為這樣,許多梁山好漢近乎禁欲的表現倒顯得合情合理了。也許作者就是想用吃牛肉來表現好漢們的反抗精神吧。水滸里好漢們最常吃的肉就是牛肉,經常一進店就要兩斤牛肉。在好漢的世界里,殺人吃肉幾乎是司空見慣的,有吃肉的詳細特寫,比如李逵活剮黃文炳,有把吃肉當做生意來干的,比如孫二娘包子鋪,更不要說好漢們經常集體聚餐,將敵人燉肉喝湯的場面了。

水滸中的好漢多是光棍,難道他們只好吃肉喝酒嗎?真實嗎?

《水滸傳》是一部優秀的小說,也可以說是武俠小說的鼻祖,因為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的世俗小說,自然不算接地氣。作者施耐庵似乎對女性有偏見,所以在他的水滸世界里,重點刻畫的還有位高權重的好漢全都是不近女色的,這點其實是比較理想主義了,甚至說跟真實世界正好相反。水滸里重點刻畫的好漢有四個,魯智深、林沖、宋江、武松,魯智深、武松直接就演化成了出家人,而林沖、宋江則直接是喪偶。

這樣的設定可以說有點奇怪,但還比較能夠接受,畢竟這是一部寫好漢的小說,夾雜太多兒女情長不合適。但是呢,水滸里面另一點就很違背現實了,講起來梁山上位高權重位于核心管理層的人前后有五個,晁蓋、宋江、盧俊義、吳用、公孫勝。晁蓋、盧俊義按照設定是習武之人,終日喜歡打熬力氣不近女色,公孫勝是道士要守清規戒律,而宋江吳用呢,既不用練武也不是出家人,他倆也是不近女色。

宋江曾經養過閻婆惜當外室,那也是人家半推半送的,兩人好上以后基本沒接觸幾次。吳用算是個讀書人,應該知道書中自有顏如玉的道理,但他也不曾置辦家眷,最后宋江被毒殺,他了無牽掛跟著一起走了。梁山上五個最有權力的人通通不近女色,這簡直是不可理喻的。現實社會里,往往權力越大欲望越大,別的不說,就說那些歷史上所謂的明君,有過大成就的皇帝們,又有哪個不好色,漢高祖、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康熙帝,哪個不是嬪妃成群呢。

梁山頭領雖然遠不能跟皇帝比,但也算是一個很大的集團了,五個大頭領集體不好色,這樣的描述顯然是脫離現實的。有話說逼上梁山,但實際上真正逼上梁山的好漢少之又少,而宋朝生產力還算發達,真正因為吃不上飯而上梁山的一個也沒有。那放著好好日子不過,干嘛去做強盜呢,一來是犯了案子不得不落草,二來被宋江吳用等人陷害逼迫,剩下相當一部分人品不佳,都是想著不勞而獲就可以好吃好喝好樂子的。

而最貼合現實情況的好漢應當是清風山王英和桃花山周通,為啥落草,殺人放火強搶民女不受約束,這才是他們想要的。而實際上呢,梁山上的主要好漢不但沒有強烈的欲望,甚至連一般人該有的正常情欲都沒有,這其實不算正常。不過,如果放到整個水滸里看這事,會發現水滸里不正常的地方很多,絕不局限于男女之間,所有的不正常融為一體,反而造就了一個精彩的水滸世界。

正因為這樣,許多梁山好漢近乎禁欲的表現倒顯得合情合理了。先說一個跟好漢禁欲相對立的,水滸里的出家人好色表現的格外突出。要知道,所謂花和尚魯智深,行者武松他們出家人打扮一開始只是為了避貨,實際算不上真正的出家人。而很多一露面就是和尚道士的人反而都是色膽包天的狂徒,最出名的就是跟楊雄老婆潘巧云廝混的裴如海。

除了他還有誰呢,熟悉水滸的朋友肯定還知道道士丘小乙和尚崔道成這一對,他倆霸占瓦罐寺,欺負僧人,還掠奪婦女過來糟蹋,后來被魯智深史進打死。另外還有個道士飛天蜈蚣,當他正要對一個婦女施暴時,被武松打死。一般說起出家人都是慈眉善目的好人,但是在水滸的世界里,他們就跟作者筆下的女人一樣,大多都不是好人,一個個色欲熏心,無惡不作。

好漢們不好色,但都喜歡吃肉喝酒,關于吃肉,水滸里也有兩處不正常的地方。水滸里好漢們最常吃的肉就是牛肉,經常一進店就要兩斤牛肉。宋朝雖然生產力發達,但是耕牛作為最重要的生產工具,也不是那么容易隨便宰殺的。但是在水滸里,不但好漢們吃牛肉比吃飯還簡單,而且不管什么地方的蒼蠅小店,似乎都可以隨時隨刻的供應牛肉,這點簡直太神奇了。

就算今天去很多小餐館吃飯,很多店都是不備牛肉的,畢竟太貴了。也許作者就是想用吃牛肉來表現好漢們的反抗精神吧。水滸里面頻繁的吃牛肉,跟當時的社會雖然不符,但今天看起來倒是可以接受,而里面有一點卻讓今天的人很難接受,那就是經常出現的吃人肉的場面。古時候關于人肉的記載并不罕見,但基本都是大的天災或者戰亂之時才會出現的情景。

前面就說過了,梁山好漢里面沒有一個是因為吃不飽飯才上梁山的,那個時期武大郎那樣的殘疾人都可以靠賣炊餅住上小樓養活媳婦,看得出來人們的基本生活絕對沒有問題。然而在好漢的世界里,殺人吃肉幾乎是司空見慣的,有吃肉的詳細特寫,比如李逵活剮黃文炳,有把吃肉當做生意來干的,比如孫二娘包子鋪,更不要說好漢們經常集體聚餐,將敵人燉肉喝湯的場面了。

年底還賬:《水滸傳》水滸好漢借過錢,都還了嗎?魯智深欠史進10兩銀子呢?

黑誰也黑不了魯達,魯智深雖然“明天”沒還錢,但后來史進不但回了本,還大賺一筆。如果你借給李逵,那么這錢就姓李了,想要回來等下輩子吧。最終宋江用10兩銀子換了李逵一條命。魯達“明天”沒還錢魯達真是個痛快人,剛和史進認識,就要請人家喝酒,路上還又捎帶了個師傅李忠,魯達根本不把錢放眼里。喝酒時,得知金氏父女的遭遇,魯達不但掏出自己身上全部5兩多銀,還和史進、李忠不見外,伸手向人家借錢。

史進也是個講義氣的人,拿出10兩紋銀,李忠就有小心眼了,老大不自在,心里想,頭一回見面就借銀子,說是明天還,是今年的明天,還是明年的明天?看他這塊頭,他賴賬,還真打不過他,花點小錢息事寧人吧。于是扣扣索索摸出2兩銀子。魯達不但心直,而且口快,直接懟李忠:“也是個不爽利的人!”把他的二兩銀子扔了回去,把15兩銀子送給了素不相識的金氏父女。

不過李忠雖然不爽利,但這次還真猜對了,魯達第二天沒還銀子,他去打鎮關西鄭屠去了,結果沒想到鄭屠不禁打,三拳被打死了,惹出了官司,沒顧上還錢就跑路了。史進借10兩銀子賺大了不過魯達是個必信必果的人,在瓦官寺,魯達和史進二次相見,聯手殺了崔道成和丘小乙后,把寺中兩個惡人的銀子全搶了,分手時魯達沒有忘記還史進錢,他把從桃花山上搶來的銀制酒器拿了出來,秉著見面分一半的江湖原則,分給了史進。

酒器個大,估計哪件也有幾兩,加上瓦官司寺搶的銀子,史進這次和魯達相遇賺大了。李逵借錢有借無還李逵和宋江第一次見面也張口借了銀子,不過李逵滿口謊話,先吹噓自己有錢,說因為要借10兩銀子去贖他的大銀子。宋江鬼得狠,他看出李逵就是個花錢如流水,愛貪個小便宜的家伙,假裝信以為真,借給他10兩銀子。李逵拿著銀子屁一溜煙跑到賭場,一轉眼輸了個精光,輸紅上眼,搶對賭人的錢,和賭場的人干起架來,多虧宋江及時趕到,晚點來說不定要出人命。

不過宋江借出去的這10兩銀子也就打水漂了。10兩銀子買了李逵的命李逵得了宋江10兩銀子后,叫覺得拿人家的手軟,但又忍不住時不是伸手拿點,另外跟著宋江還能胡吃海塞,沾不少便宜,于是成了宋江的忠實馬仔,只要宋江發話,不管是殺人,還是放火,無原則執行。李逵這個人毫無道德底線,為了逼朱仝上梁山,用大斧子將朱仝帶出來玩的小衙內的小腦瓜劈成兩半,真是造孽!李逵惡有惡報,宋江喝了御酒后,感覺肚疼,知道酒中下了慢性毒藥。

他沒有想自救,也沒想著反抗,而是想到了他的馬仔李逵,這幾年全憑我時不時給幾兩銀子,大碗酒大塊肉喂著,李逵才聽話。如果我死后,他一造反,壞我的名聲,前期投資全瞎了。反正活不了了,不如讓他陪我一起死,帶到陰間繼續調教這個傻叉。于是宋江叫來李逵一起喝毒酒,還告訴他真相。李逵一聽后悔不已,貪圖便宜沒有好結果,但毒酒已經下肚,后悔藥沒地方買啊!只能厥屁股拉硬屎,死也不能丟了好漢的面子,頭一回哭著說:“罷,罷,罷!生時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個小鬼。

古裝影視劇中,俠客好漢進飯店就要兩斤牛肉和一壇好酒,難道古代的牛很便宜嗎?

因為那都是影視劇的虛構,其實大俠或者英雄好漢大多數情況下只能吃羊肉或者豬肉。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人經濟水平的逐年提高,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已經開始從解決溫飽問題變成綠色健康養生問題,這不禁讓我們想起了中國古代人的飲食習慣是一個什么樣子的呢?難道和現在一樣?而且這個古代也不能追溯的太遠,要是追溯得太遠,大部分現代的菜品和飲食習慣都不相同,只能追溯比較接近現代飲食的近古時代,比如明清時期,畢竟追溯民國或是幾十年前的飲食習慣那就沒多大意義了。

所以我們研究古人的飲食習慣一般都是研究宋明清時期的。而被研究得最多的是明清時期民間的飲食,比如四大名著里面《西游記》《水滸傳》雖然講的是唐朝故事和宋朝故事,但是由于作者是明朝人,里面大部分飲食習慣都是明朝飲食習慣,《紅樓夢》講的雖然說架空歷史,里面大部分都是講的是明清時期的飲食習慣。那古典小說里面,有人吃飯的時候經常叫店小二來壺酒,切二斤肉,那這個肉到底是什么動物的肉呢,牛肉還是其他什么肉?我們經常看電視劇里面,那些古代大俠都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從不為錢財和吃喝發愁,其實這都是影視劇中夸張的描寫,真實的古人的生活其實并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美好,要知道在古代只要一個時期大多數普通人都能吃得飽那就是太平盛世,因為古代的生產力水平實在是太低了,整個社會中能生產出來的物質十分有限,只能為極少數人提供比較富足的生活,絕大多數人都徘徊在溫飽線上。

而在明朝中后期,國家已經越來越富裕,平民百姓也有一些過上了比較富裕的生活,特別是晚明時期,這個時期的城市街頭市場之中各種各樣的美食頻出,日常生活也變得多姿多彩。晚明的男女思想都比較開放,雖然皇帝和朝廷很窮,但是民間比較富足,士大夫階層的家庭更是衣食無憂,十分懂得享受生活。不管是官僚士紳階層,還是普通百姓階層都也很懂得品嘗各種美食,其中就包括昂貴的肉食。

到了晚明時期,百姓對各類肉食都有著足夠的研究,雖然明朝初期的法律比較嚴苛(比如牛豬肉都有限制),幾百年過去了,各種嚴苛的法律都開始松弛起來,也包括對肉食的限制。從現代科學和營養學角度出發,我們知道喜歡吃肉食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欲,更多的為了攝取到足夠多的卡路里,肉食不僅有足夠的卡路里,還能夠提供日常普通素菜中不能提供,人體中必不可少的一些微量元素。

在春秋戰國時期,那時候的普通人一輩子都很難吃到肉,當時吃肉的人一般都是家里十分有錢優勢或者在朝廷之中做官的人,所以古代從那時候起,古代典籍中就把貴族和官僚叫做肉食者。《左氏春秋》中有一篇很出名的文章《曹劌論戰》,里面有一句著名的話:“肉食者鄙”,作為寒門子弟的曹劌對于國家的這些食肉貴族階層的鄙視,足以看出春秋時期等級森嚴的階層社會結構開始發生劇烈的變化,很多中低層民眾開始意識到高高在上的貴族不一定能力出眾,品德崇高,也從側面看到了那個時期中國的飲食習慣跟社會地位有著很大的關聯。

中國人什么地位該吃什么東西,什么時節該吃什么東西,吃東西按照什么禮儀,這些在古代典籍三禮(《儀禮》《周禮》《禮記》)中都已經全部規定好了。比如《禮記》中最為典型的就是記載了天子,諸侯祭祀天地宗祖的時候要使用最高規格的祭祀物品和祭祀儀禮的“太牢”,所謂“太牢”就是指的就是同時使用牛,羊,豬這三種肉食來進行祭祀,在幾千多年之前的中國,由于生產力水平的極端低下,天子、諸侯這種社會頂端的存在都只能在為數不多的祭祀時間之中使用牛、羊,豬這些動物的肉來祭祀天地宗祖,也正是因為這樣,所以才能顯示肉食的稀缺性和肉食者的高貴。

《禮記?王制》云“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古代封建社會就是如此嚴格的規定,如果在生活在不同階層的人違反了這些禮法規定,那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比如秦國曾立法:“盜馬者死,盜牛者加(枷)。”比如兩漢時期,無論是哪個階層的人,如果隨意殺牛就要“抵命”。漢朝的耕牛的命要比人命金貴的多。

比如隋唐時期私自殺一頭耕牛至少要被判徒刑一年,如果殺兩頭以上的耕牛,直接拉到菜市場砍了。到了宋朝時期,“無故殺牛者罰做三年苦役”。殺耕牛的人要干三年重體力活,還受到其他方面的責罰;到了明清時期,雖然生產力水平有所增加,殺耕牛的成本也有所降低,但是也會被“杖責一百”。那為什么連吃個肉都會納入到國家的法律之中,古代這樣規定又是有什么原因呢?其實出現牛羊馬禁止隨意宰殺吃掉的原因就是因為中國古代是一個典型的古典農業自然經濟社會,像牛馬羊這些動物都是重要的勞動力,都是農業耕作或者日常生活中無法離開的動物。

比如戰馬,這是戰略物資,除非一個國家,一個普通老百姓別說買了,就是養都養不起。比如耕牛,古代社會耕牛也是很精貴的動物,并不是每家每戶都能買得起一頭耕牛,或者說普通老百姓根本買不起耕牛,基本上都是士紳地主家才有耕牛,然后農戶們去借,去租,一到農忙期,耕牛就供不應求。如果沒有律法進行規定,那些士紳地主們可以隨意殺害耕牛吃肉,那國家還如何進行耕種?那么稅收如何征收?影視劇中經常看到一些大俠或者英雄好漢在酒店或者客棧中動不動就吼一句:小二,來兩斤好肉,一壺酒。

連貴族富豪,士紳地主都不敢輕易吃牛肉馬肉,那么那些大俠或英雄好漢他們每次和朋友大吃大喝的時候,吃的到底是什么動物的肉呢??這個答案其實大家早就知道,雖然歷朝歷代都對牛肉馬肉有著嚴格的管控,但任何律法都是可以鉆漏洞的,比如讓一些牛馬病死或者摔死,這樣一來,這些牛馬做成的牛肉馬肉還是可以隨便去吃的,甚至會放到市場之中就行售賣來換取一筆可觀的錢財,所以大俠或者英雄好漢如果在朝廷里面有關系,還是可以吃到的。

但是古代很多大俠或者英雄好漢是出身草莽的,特別是落草梁山的那些,哪有什么關系天天能吃到牛馬肉?根據文獻史料和社會風俗研究發現:那些大俠或者英雄好漢其實吃的最多的還是豬肉和羊肉。有錢的吃羊肉,沒錢的只能吃豬肉。很多大俠或英雄好漢只有在重要的節日宴請自己朋友的時候才會舍得下一頓羊肉宴,而更廣泛的中低層的所謂英雄好漢吃的最多的其實是豬肉。

豬肉自秦朝以降,到宋朝,一直都是一種口味不好的肉,故而只有中低層百姓才會去吃。后來經過宋朝、元朝、明朝幾百年的改良,特別是閹割技術的發展,使得豬肉的味道越來越好,不僅老百姓,就連貴族甚至皇族都喜歡上了豬肉。清朝大才子袁枚《隨園食單》里面就有豬肉的各種吃法,明朝人寫的眾多古典小說包括《水滸傳》在內的許多大俠或英雄好漢生活的時代就是以明朝社會為背景的,所以他們吃的最多的其實就是明朝人最喜歡吃的豬肉。

《水滸傳》中好漢們喝酒都是豪飲,那個時候的酒是多少度的,好漢們的酒量真的這么好嗎?

相傳(沒考證),酒來源于兩種說法:一是受儲存條件限制,古人將霉爛米粒谷類蒸煮來吃,結果發現其散發味道不錯,又嘗試口感尚可,后經歷代演變成現代更有成熟釀造工藝白酒了;二是中醫先生將調配好的藥引子放在瓦器內(當然少不了五谷雜糧)忘了,后打開有股味道(也就是現代酒味)宜人,后逐漸衍變成現代白酒。當然這些多是推測,諸君無需計較。

《水滸傳》故事多發生在山林水泊,山民大多會自釀白酒,直到今天。前些日子去過云貴川,那里人大多純樸實在,家中小坐異常熱情,會拿來自釀白酒招待,一般三十度左右。 再說區域飲食餐具有不同,黑底白邊小碗至今尚在沿用,裝不了多少,一般有酒量來上幾碗不為稀奇。 因此,《水滸傳》中所描述的人物酒量過人,也是真的。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