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酒古六法出自哪里,古籍中關于釀酒方法的記載

于是從陜西帶回了酵母、曲藥、泥樣等釀酒材料,并聘請了一位陜西釀酒師,在瀘州城南中云溝一帶設燒鍋釀酒,這就是瀘州的第一個釀酒作坊──舒聚源,即瀘州曲酒廠的前身,所釀之酒被命名為“瀘州老窖”。天益老號名酒“瀘州老窖”也是出自陜西釀酒師之手。來自陜西的釀酒技師,把釀造茅臺燒鍋的技術一代代地傳承下去。

古代的酒到底多少度,為何古人動不動喝好幾壇都不會醉呢?

古人動不動喝幾壇酒還不醉,這樣的情況多見于史書記載和文學作品,說明可信度還是比較高得。實際上,這點不值得奇怪,且不說元代之前,酒的酒精含量普遍較低,就在今天,好酒量的人也不算稀奇。比如之前我喝酒的時候,多的時候喝過大概有七八斤啤酒加半斤二鍋頭,當然中間少不了幾次廁所。而我見過能喝的反而是一個女孩,可以說天賦異稟,有次喝酒喝了那種青啤十多瓶,這個量算不了什么,奇的是人家喝的氣定神閑,廁所都不用上,只能說個人代謝功能異于常人。

而能喝的人有次在一個節目上介紹一個酒神,是魯豫主持的一個節目,那人可以一頓喝七斤白酒,這可是貨真價實的白酒,平均度數怎么也要四十度以上,古人喝酒小壇子也就兩三斤的量,加起來也可以算是幾壇子了。像名人里面,能喝酒的也屢見不鮮,比如最喜歡寫酒的古龍大俠,他的作品里幾乎每個大俠都愛酒,更有諸多酒量驚人的奇人異士。

古龍大俠自身那個酒量也是駭人聽聞,當年古龍大俠多數作品都拍成電影,他自己也是個編劇,他的酒量武行的壯漢見了都怕,據洪金寶回憶說古龍喝威士忌都是一杯一杯的灌,就算他們有功夫在身也不是古龍的對手。也許正因為古龍喝酒太甚,所以英年早逝,讓人可惜。再一個能喝酒的比如俄羅斯人,他們的酒量是普遍較高,高度難喝的伏特加,他們可以面不改色的喝下一大瓶,而且是空口喝,什么下酒菜什么的是不需要的。

說了現代喝酒的眾生相,其實是想說明一個道理,就算在今天這個人的體質,加上現在普遍較高的白酒度數,一次喝個幾壇子酒都不算回事,何況是在一貫喜歡夸張的歷史記載和文學作品里呢,這事不值得稱奇。在元明清時代已經有了蒸餾酒,但是民間普遍流行的還是一般家庭式作坊釀造的釀造酒,比如大名鼎鼎的二鍋頭成形于清中期,已經接近于近現代了。

了解一下古代白酒的普遍度數,就會明白喝幾壇子酒根本不是事兒。我們古人善于發展技術,不注重理論研究,所以沒有確切記錄酒精含量的記載,對于酒的描述多是老陳醇香等不牽涉量化的詞,根據古人釀酒方式的記載和相關遺址的挖掘,可以推演出古代人相當一部分釀酒跟今天家庭釀米酒的基本方式和理論是完全一致的。我們今天釀酒度數最低的可以算是酒釀了,算是一種米水混合物,超市里冷藏區經常有賣,有些小孩子也喜歡買來吃,過濾掉大米,可以算是一種酒了。

有些地方再深度發酵過濾一下,可以做成度數更高的酒,我某次在一個人家吃過一次家庭釀的米酒,已經進行了深度過濾,清亮剔透,甘甜中隱隱有絲絲辣口,論度數比不上黃酒,甚是甘醇,我懷疑《水滸傳》里武松景陽岡喝的透瓶香就與此類似。度數再高一些的就是花雕女兒紅這樣黃酒了,按照今天觀點來看,一般十四度左右。再高一點的就是類似清酒這樣的酒了,今天的度量來看也不會超過二十度。

這幾種酒涵蓋了大部分都古代釀酒,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低度,酒的酒精度數一旦下降,其猛烈程度也會成倍下降。就好像今天有人可以喝十多瓶啤酒若無其事,但是二兩高度白酒就會歇菜。史書里記載的事情,肯定是要有代表性的,喝酒的人多了去了,不可能喝次酒就給記錄下來,只有那些天賦異稟有海量的人,才有記載他喝酒的必要。至于文學作品里,一個人如果嗜酒如命又一喝就醉,這樣的人設簡直就是個廢物啊,根本沒必要浪費筆墨。

假如掌握了茅臺酒的配方、工藝,能不能釀出一模一樣的茅臺酒?

在現實中,就有一款酒和茅臺酒是同宗同源的,那就是陜西的西鳳酒。清代,陜西商幫壟斷西南井鹽,按照當時清政府的規定的“川鹽入黔”的經營體制,陜西商人通過赤水河水運把鹽巴運到貴州省懷仁縣茅臺村,上岸后用騾馬馱運至貴州。因此茅臺村商賈云集,成為了貨運繁忙的水陸碼頭。當時有語云:“鹽走赤水河,秦商聚茅臺”。由于大量的陜西鹽商聚集在茅臺鎮,這里曾一度改名為“鹽商鎮”、“鹽鎮”,陜西商人來自酒的故鄉,大多好酒。

中國的糧食酒,自從有了蒸餾酒后,就分為南酒和北酒兩大類,也可以說是南黃北白。南酒,主要指的是浙江的花雕、太雕、竹葉青、女兒紅等紹興黃酒。它們是中國傳統的發酵酒;而北酒是白酒,白酒是現代人對蒸餾酒的稱呼。唐代時北酒也被稱為燒春。蒸餾酒問世后,先是在北方流行,后傳到南方,元代以后北酒就專指蒸餾酒。蒸餾酒南酒最大的缺點是最怕搖晃,如動蕩厲害,酒就混濁變酸。

貴州的地貌特征是地無三尺平,要把當時產于江浙的南酒原汁原味運輸到貴州,難度非常高。蒸餾酒沒有黃酒怕搖晃的毛病,貴州當時的上流社會,要喝到外省的特優燒春,尤其是近鄰四川的名酒,并不是件太難的事。但是當時的貴州并沒有什么好酒,茅臺鎮本地人也有釀酒的習慣,這其中既有蒸餾酒,也有發酵酒,俗稱茅臺春,口味寡淡,非常不合這群北方商人的口味。

陜西鳳翔柳林鎮的西鳳酒有些年頭。西岐有鳳,鳴于岐山。西周時期,周公創造了鳳酒,秦漢時期已經非常流行,視為國酒;唐代時鳳翔西街昌順號所釀的鳳酒已經是“開壇十里香,隔壁醉三家”,被列為皇家御酒;到了明代,西北成為軍事重鎮,邊塞的軍人出征,酒壯行色,更使鳳翔的燒鍋遍地,滿城飄香,因此陜西人對西鳳酒的喜愛是滲透到骨子里的。

陜西商人高紹棠、田荊榮與自貢富商李三畏合辦的販鹽商號“協興隆”,總號就設在這茅臺村。70余家分號設立在井鹽產區的自貢到貴陽沿線。茅臺鎮酒作坊高紹棠為酒所困,時常懷念家鄉的西鳳酒。為了能長期地喝到家鄉的好酒,高紹棠回到家鄉,從西鳳酒的故鄉陜西鳳翔府柳林鎮請來了釀酒技師田某,攜帶西鳳酒的配方來到茅臺鎮,開了家燒鍋作坊。

西鳳酒作坊田某到茅臺鎮后,發現赤水河的水是天下少有的好水,水乃酒之神,有好水的地方不怕釀不出好酒。于是他把西鳳酒的方子和赤水河的水結合起來,利用當地的優質高粱,經過九次的勾兌,創造出了一種全新的酒,稱為茅臺燒鍋。所以,今天的茅臺酒的源流有兩種,一是茅臺村本土鄉民長期以來自釀的茅臺村酒,即茅臺春;另一種是陜西鹽商到茅臺后,所開發的新型酒,亦即茅臺燒鍋,它就是當今茅臺酒的直接起源。

來自陜西的釀酒技師,把釀造茅臺燒鍋的技術一代代地傳承下去。據1949年后的貴州省茅臺酒廠的老酒師鄭義興說,他家祖傳的釀造茅臺酒的技術,是由他的先輩,在清代陜西人經營的鹽號里,通過陜西酒師學到的。清末茅臺酒作坊的釀酒師汾酒在清朝時期,代表了最先進的釀造技術。當時掌握了汾酒先進釀造技藝的陜西釀酒師,憑借所掌握的釀造技術,可以釀造出不同香型的白酒。

他們來到茅臺鎮后,將汾酒的釀造工藝和原理,與當地的自然條件相結合,因地制宜,不斷實踐,創造性地開發出了新的名酒。醬香型茅臺酒的開創和定型,就是在陜西酒師掌控釀酒技術的時候完成的。傳統茅臺酒釀造工藝在茅臺酒的發展史上,開發茅臺酒的酒師是陜西人,茅臺酒的定型也是在陜西商人經營茅臺酒的這一時期,這也是茅臺酒長足發展的時期,當時酒的年產量約170噸。

這一產量在此后陜西商人的繼任者近百年的時間里也無法超越。陜西商幫在清末的陜甘回亂中迅速瓦解,陜西商人也逐漸退出了茅臺鎮的商業經營,茅臺酒的生產也就此中斷。到了十九世紀七十年代,貴州商人華聯輝再建茅臺酒“成義酒房”。從此,貴州茅臺酒的經營主體由陜西商人換成了貴州商人,盡管經營主體易主,但是釀造茅臺酒的酒師沒有改變,還是以前的陜西釀酒師。

并在釀造技術上一脈相承,沒有根本性的突變。茅臺酒釀造工藝茅臺酒的開發、定型和前期發展的經營主體是清代的陜西鹽商,茅臺酒雖然與西鳳酒、汾酒等北酒香型不同,但是從釀造技術上來說,是在繼承了這些北酒名酒的基礎上,開創出了一種新的名酒---貴州茅臺酒。這其中陜西酒師功不可沒,其貢獻之大,足以與茅臺酒發展史上的著名企業家比肩。

中國酒在繼承傳統技術上的發展創新邏輯,也表明了制酒精英在中國酒文化發展史上的關鍵作用。陜西的釀酒技師們不僅創造了茅臺酒,其他的一些中國名酒的創造過程中,也有他們的影子。清康熙年間,陜西三原的釀酒師朱煜,來到四川綿陽,發現這里的水質特別好,于是在這里創辦了酒坊“朱天益作坊”。他采用陜西西鳳酒的釀造工藝釀造出大曲酒,這就是“綿竹大曲”。

隨后相繼有陜西人楊、白、趙三家酒坊開業。到了清末,酒坊已發展到17家。1958年,綿竹大曲酒改名“劍南春”。天益老號名酒“瀘州老窖”也是出自陜西釀酒師之手。清順治十四年,在陜西略陽任軍職的四川瀘州武舉出身的舒某,解甲歸田。因為他對當地的曲酒十分喜愛。于是從陜西帶回了酵母、曲藥、泥樣等釀酒材料,并聘請了一位陜西釀酒師,在瀘州城南中云溝一帶設燒鍋釀酒,這就是瀘州的第一個釀酒作坊──舒聚源,即瀘州曲酒廠的前身,所釀之酒被命名為“瀘州老窖”。

舒聚源民國時期,成都的紳商大戶,騷人墨客,官宦人家和常年吃戶,在頤之時、不醉無歸、明湖春把盞言歡之際,都離不開一家名叫“全興成”的燒坊所釀造的“全興酒”。這“全興酒”也是由清代乾隆年間的陜西商人所創造。當時陜西鳳翔府的王姓兄弟來到成都開辦酒作坊,他們發現成都暑襪南街有一口古井水質清亮澄澈、口味甘冽,是釀酒的佳品。

于是就把新的釀酒酒作坊開辦到了暑襪南街,以水井坊“福升全”的尾字做號頭,取名“全興成燒房”, 由這些燒房釀制的酒,統稱為“全興酒”。也就是后來的“全興大曲”。名揚西北的寧夏名酒“金糜子酒”也是由清代的陜西商人所創造。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陜西鳳翔商人曹泰經商來到寧夏固原的楊郎鎮,他看到當地特產糜子產量豐富,水質很好,便從老家聘請知名釀酒師傅辦起了酒坊, 字號“永興成”。

推薦閱讀

古16價格是多少錢一瓶(古16多少錢一瓶?)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