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香檳瓶內存在高氣壓,若使用普通酒瓶很容易在運輸途中爆炸,為了保護酒瓶里的香檳以及即將享用香檳的我們,在設計香檳瓶時,香檳的酒瓶更厚一些,除了使用極厚的橄欖綠瓶身抵御壓力并隔離紫外線,精心設計出蘑菇塞、流線斜肩和瓶身底部的深凹槽。
怎么去判斷一款葡萄酒好還是不好呢?
看酒的品質有3個主要標準:分級、產區、年份想通過一張酒標知道這款酒好不好,最重要的是知道它屬于什么分級。實際上,分級制度是一塊非常專業的知識,不是一時半會兒能弄清的。但它的分級名稱猶如老師批改作業時的“優、良、中、差”,你只要查到該酒標上標的分級制度是優還是差就行了。例如常見的葡萄酒產國中,法國代表優的是AOC,意大利的是DOC和DOCG,西班牙的是DO和DOCa,智利的是DO,澳洲的是GI……除了看分級以外,我們還可以查詢這瓶酒的產區,看看該產區有沒有什么代表品種。
通常而言,大部分產區,尤其是出名產區,都會駐扎著幾個主角,例如澳大利亞的西拉;法國勃艮第的黑皮諾和霞多麗;西班牙里奧哈的丹魄;意大利托斯卡納的桑嬌維塞、內比奧羅等……這些葡萄品種之所以在該產區有名,是因為該產區的環境特別有利于它們的生長,將葡萄的風味和特性展現得酣暢淋漓,所以釀出的酒也就品質好。最后,年份也是一個重要信息。
例如1982年就是一個世紀大年,那一年老天爺賞臉,收貨的葡萄特別好。但不是什么酒都講究年份的,例如法國一些VCE餐酒的酒標上就不允許標注年份,只有質量好的酒,才有資格講究年份。10年的拉菲古堡和11年的拉菲古堡,價格相差3倍,這樣的大酒有足夠的陳年潛力,就需要講究年份。在近幾十年來,除了82年之外,往往帶2的年份都很差,不過在62、72、92、02、12里面,02還算好一點,12最好;而以0結尾的年份都是大年,比如說2010年,2000年,90年;波爾多逢五逢十都是大年,比如說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等; 09年和10年都是一樣的大年,但是10比09好,因為10年酸度更好,葡萄酒經得起更多的陳年,潛力大。
至于一瓶酒是什么風格,主要從釀酒的葡萄品種,酒精度等來判斷首先,釀酒分普通品種。葡萄酒的風味就是由它決定的,想知道一盤菜是什么味,你就得這盤菜里有哪些材料。例如用赤霞珠釀出來的酒,往往口味濃郁、單寧強烈;而用梅洛釀出來的酒,往往口感輕盈,單寧柔順。現在由于電腦和只能手機的普及,買酒的時候這些信息百度一下就能查到。
紅酒瓶底部的凹槽越深,說明酒的質量就越好嗎?你怎么看?
以凹槽的深淺區別酒的可存放年齡這一早期習慣,如平底酒瓶(俗稱為矮瓶)適合非AOC等級以下的紅酒及其他未受法國政府品質認證之私釀酒。中深度凹槽酒瓶通常是AOC以上等級存放酒齡約3-7年。高深度酒瓶(一般稱高瓶):用來存放5-10年,甚至更久年份的高等級葡萄酒。但這個根據并不完全適用于當下,因為釀酒技術的革新,凹槽用于沉淀結晶物的作用已經漸漸不那么重要,在質量保證的前提下,酒的好壞還是在于消費者自己的體驗,與凹槽沒有必然聯系。
位于葡萄酒瓶底部的這個凹槽學名“碹(xuan)底”, 多項研究表明碹底起初是為了葡萄酒的存放而設計的。一方面,早年間玻璃瓶都是人工吹制的,由于工藝的限制,無法將瓶底做得十分光滑平整,所以當時平底的瓶子并不利于放置。而底部設有凹槽的酒瓶能減小瓶底與放置面的接觸面積,從而降低傾倒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早期葡萄酒的釀造工藝比較落后,酒農們普遍使用木編式的濾網過濾果皮和殘渣。
這種過濾方式去除雜質的效果并非十分理想,葡萄酒在瓶中陳放一段時間后會形成較多的沉淀(包括色素、單寧以及酒石酸形成的酒石結晶等)。這時,如果瓶底設計成向內凹陷的形狀,瓶內液體的流動狀態就會有所改變,沉淀物會在重力的作用下逐漸向凹槽與瓶壁之間的縫隙中沉積,這有利于得到比較澄清的酒液。凹槽大解密一般來說,需要長期瓶陳的葡萄酒都會采用碹底瓶,陳年所需的時間越長,碹底越深。
法國人按瓶底凹陷程度的不同,將酒瓶分為平底瓶(矮瓶)、中深瓶和高深瓶(高瓶),矮瓶用來封裝地區佐餐酒,而高深瓶則用來存放AOC級別的、需要5-10年瓶陳的葡萄酒。所以在過去,碹底確實是區分高級酒與普通葡萄酒的一個方法。隨著時代的發展,機械吹制和擠壓成型的玻璃瓶逐漸替代了人工吹制的玻璃瓶,瓶底的光潔度和平整度都有了較大的提升,而現代化的過濾技術與低溫結晶技術的出現,更使得葡萄酒的澄清度有了大幅的改善。
這兩方面技術的進步讓人們可以放心地拋棄厚重的碹底瓶,轉而使用成本更低的平底瓶。事實上,平底瓶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各類葡萄酒的封裝上。以法國葡萄酒為例,在波爾多(Bordeaux),人們越來越多地使用高肩平底的酒瓶來存放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梅洛(Merlot)以及長相思(Sauvignon Blanc)葡萄酒;就連一貫使用碹底瓶的起泡酒生產商也開始嘗試使用平底瓶(早前人們借碹底的厚度以及表面積來抗壓和分散壓力)。
如何判斷一瓶葡萄酒好不好,真的是越貴的葡萄酒越好喝嗎?
經常會有朋友在買酒的時候,直接用出一名“給我來瓶你們店最貴的,貴的酒才好唱”,市場定價總會成為了消費者去判斷一瓶葡萄酒好不好喝的重要依據。真的是越貴越好喝嗎?葡萄酒的價格是由什么決定的?葡萄酒的價格是綜合多方因素評定而得出,一般影響的因素有:1,葡萄酒的品質幾乎所以進口葡萄酒都有等級劃分,比如法國AOC、VDP這個兩個級別的酒,通常情況下前者的價格比后者的高。
好的產區出好的葡萄酒,比如波爾多生產的紅葡萄酒整體價格就比其他產區高。葡萄品種也決定了品質,好的釀酒葡萄才能釀出好酒。2,葡萄酒的品牌名莊酒的價格一般都是不菲的,哪怕是副牌。而像拉菲旗下的子品牌也比其他無名酒莊同類酒貴一些。3,葡萄酒的年份葡萄酒的年份指的是葡萄采摘的年份,葡萄酒是否受年份的影響是因地而異的。
好的葡萄酒談及年份才有意義。普通的餐酒基本上無所謂好年份及壞年份的區別,價每年都基本穩定。4,陳年潛力葡萄酒的陳年能力對收藏愛好者來說極其重要,一般來說舊世界的紅酒比新世界的紅酒更具陳年能力。所以新世界的紅酒相對來說也較為便宜。5,供應市場供不應求時,物價上漲;供過于求時,物價下調。葡萄收成好時,價格較好;葡萄收成不好,價格則更高。
6,葡萄酒的產區正常來說,酒標上注明的產區越小,酒的質量就會越好,價格當然也就越貴了。7,釀造的成本大工業化的生產,葡萄酒在不銹鋼桶中發酵完后立即裝瓶,當然是最便宜的生產方式了。而精品手工酒莊的價格卻因為釀造的各環節成本的影響價格會更高。8,營銷的模式營銷模式決定了資金投入的大小、葡萄品種及栽培方式的選擇、釀造成本的高低及目標市場的定位等等,是多產低價,還是低產高價?是直接銷 售,還是尋求經銷商或代理商?先知道價格,人們容易認為高價的好喝加州理工學院也進行了一組實驗,拿出5瓶葡萄酒,分別標上不同的價格簽,從5美元-90美元不等。
實際上,參與實驗的酒只有三種,其中兩款酒在便宜酒款與昂貴酒款試驗中分別用了兩次。這次研究人員用了專業的科學儀器對參與者飲酒時的腦部活動進行掃描。結果發現,品酒時,參與者的大腦都有相同一部分區域較為活躍,當他們品嘗自認為“昂貴”的酒時,大腦中有一個特殊部位會更加興奮。此研究顯示,在主管記憶與認知功能的大腦前額皮質存在一個特殊區域。
當葡萄酒的價格發生了變化(變貴),這個區域的大腦回路活躍度會相應增加,進而產生更愉悅的口味、香氣體驗。貴的酒未必適合每個人其中影響葡萄酒價格的因素還有那些大大小小的比賽。小酒莊獲得國際比賽的獎牌后,很可能會從乏人問津變成一瓶難求。有幸被葡萄酒教父R.Parker 品嘗并打高分的酒款,更猶如中了頭獎般能夠放心拉抬價格。
有研究指出,在106款曾獲得金獎的葡萄酒當中,有高達84款酒在其他比賽中沒有獲得任何獎牌,也就是說在某一比賽表現出類拔萃的酒款,在其他比賽中連平均水準都不到。華盛頓郵報明星記者Ezra Klein所主導的揭密網vox以3瓶不同價格的紅酒做實驗,讓19名自家員工盲飲測試,結果發現有一半的人認為最貴的那瓶酒味道最復雜,但他們卻不覺得那是最好喝的。
她們實驗用的3款酒全是用赤霞珠釀造,三款的價格分別是8美元、14美元和43美元。其中43美元的酒款是來自美國加州名產區Napa Valley,曾被《Wine Spectator》評為93分。Vox將19組評分平均計算后,43美元跟8美元的酒得的分相同,反倒是14美元的酒分數最高而勝出。Wine Spectator 先前對那支最貴酒的評論是“有特色又豐美,釀的超級棒!”可能你們會覺得受測者太少,實驗結果容易局限于特定口味,由 Robin Goldstein 等人進行了大規模實驗,對美國506人進行了17場共523種酒款的品嘗,測試得出了相同的結論“價格昂貴的酒不一定好喝”受測者甚至覺得貴的酒比較難喝。
盡管這項實驗中有包含一些專家級受測者,但整體來說,較貴的酒在總分上還是些稍稍輸給其他酒款。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并不能以價格高低去判斷一款酒好不好喝。當然,如果一款酒的市場定價相對高些,那說明它的產地、品質、釀造、陳釀、裝瓶、運輸等方面是更優良的,它帶給人們口感方面,精神方面的享受肯定更愉悅,至于好喝不好喝,那真的是因人而異了。
送男友他爸紅酒,就因為沒掃碼價、瓶底凹槽淺就說是假酒,凹槽深才是好紅酒嗎?
挑選葡萄酒的時候,視野范圍內最大的目標便是酒瓶。未打開品鑒之前,也只能通過酒瓶來判斷一款酒的品質。葡萄酒的酒瓶設計也是有講究的,流暢的線條,厚重的手感,別致的酒標……不同種類的酒,通常使用的酒瓶的形狀、大小、顏色、質地也不同。一般而言,酒瓶的顏色會對酒體質量產生較大的影響,不同顏色的酒瓶對光線的折射程度不同,對酒產生的影響不同。
通常深色玻璃瓶多灌裝紅葡萄酒,淺色玻璃瓶多灌裝白葡萄酒,高含糖量的甜酒多灌裝在透明酒瓶中。酒瓶能看出很多信息,但是區分一瓶葡萄酒的品質,僅憑其瓶底的凹槽深淺程度,未免太過兒戲。葡萄酒底部的凹槽學名稱為“碹底”,起初是為了葡萄酒的存放而設計。早年間的玻璃瓶都是人工吹制,受限于工藝,無法將瓶底做得十分光滑平整,便通過在底部設置凹槽的方式減小瓶底與放置面的接觸面積,從而降低傾倒的可能,使得酒瓶具有更高的穩定性。
再就是早期的釀造工藝較為落后,果皮和殘渣無法過濾干凈,葡萄酒存放一段時間便會有較多的沉淀(包括色素、單寧以及酒石酸形成的酒石結晶等)。凹槽存在高度差,使得瓶內液體的流動狀態發生改變,沉淀物在重力的作用下逐漸向凹槽與瓶壁之間的縫隙沉積,有助于倒酒時保證酒體的清澈。另外,凹槽設計比平面更有利于增強其抗內壓能力,酒瓶的疊放和運輸過程中,前一瓶的凹洞接下一瓶的瓶口,方便穩固,比較安全。
例如,香檳瓶內存在高氣壓,若使用普通酒瓶很容易在運輸途中爆炸,為了保護酒瓶里的香檳以及即將享用香檳的我們,在設計香檳瓶時,香檳的酒瓶更厚一些,除了使用極厚的橄欖綠瓶身抵御壓力并隔離紫外線,還精心設計出蘑菇塞、流線斜肩和瓶身底部的深凹槽。在眾多酒瓶中,香檳瓶擁有比較高的凹槽,這是因為凹槽能增強瓶體的強度。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的葡萄酒瓶已經是由機械吹制和擠壓成型,瓶底的光潔度和平整度都有了較大的提升,現代化的過濾技術與低溫結晶技術的出現,除了酒液本身微乎的沉淀,雜質的問題幾乎也不會存在。如果瓶底的凹槽可以代表一瓶酒的品質高低的話,那么是市面上的酒恐怕是一家比一家深。葡萄酒禮儀中,倒酒也是一門技術活兒。如何才能使倒酒的動作顯得優雅而美觀呢?人們普遍認為,用大拇指扣住酒瓶底部凹槽,用其他手指扶穩瓶身是一種專業而美觀的倒酒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