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平市延平區有幾個鄉鎮
截至2019年7月,南平市延平區有15個鄉鎮。15個鄉鎮分別為:來舟鎮、樟湖鎮、夏道鎮、西芹鎮、峽陽鎮、大橫鎮、王臺鎮、太平鎮、南山鎮、塔前鎮、茫蕩鎮、洋后鎮、爐下鎮、巨口鄉、赤門鄉。延平區前身是縣級南平市,地處福建省中部,東西長83公里,南北寬69公里,地貌特征為丘陵山地,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雨量1642.5ml,年平均19.4度。截至2019年7月,區轄15個鄉鎮,6個街道辦事處,人口總數49.5萬人,土地面積2659.6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6萬畝,是閩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擴展資料:延平區歷史沿革:1949年5月1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解放南平城。同年6月5日成立南平縣人民民主政府,9月易名人民政府。1949年6月至1950年2月,南平縣隸屬第二專員公署管轄。1955年10月,縣人民政府改稱縣人民委員會。1956年11月16日,經國務院批準,在原南平縣行政轄區內分設南平市(轄區為市區及近郊)和南平縣(轄區為郊區鄉鎮)。市府、縣府同設在市區,均屬南平專員公署管轄,專署駐地亦在市區。1958年11日縣、市合并,撤銷南平縣,縣行政區劃歸南平市。1967年元月,造反派奪權,市人委癱瘓,解放軍駐延部隊奉命介入地方“文化大革命”。1968年9月,成立市革命委員會,行使市人委職權,隸屬地區革委會。1971年,專員公署遷往建陽,南平市屬建陽地區行政公署管轄。1980年11月,撤銷市革委會,恢復市人民政府,隸屬地區行政公署。1988年底,地區行政公署遷回南平,1989年1月1日掛牌辦公,復名南平地區行政公署,南平市屬南平地區行政公署管轄。 [4] 1995年撤南平地區設地級南平市,原南平市改為延平區。2014年5月27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南平市行政區劃調整,同意撤銷建陽市,設立南平市建陽區,以原建陽市的行政區域為建陽區的行政區域;南平市政府駐地由南平市八一路439號遷至南平市建陽區南林大街36號,但南平市政府正式搬遷到建陽區要等到2018年年底才會開始。2015年3月18日,南平市建陽區成立。(具體待2018年底實施)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名單,延平區在其中。參考資料來源:延平區人民政府—走進延平
2,請問福建南平市有多少個縣和鎮都叫什么縣什么鎮急用謝謝
南平轄一區四市五縣,即延平區、邵武市、建陽市、建甌市、武夷山市、順昌縣、浦城縣、光澤縣、松溪縣、政和縣,共121個鄉鎮、19個街道辦事處,1601個村委會、69個居民委員會,136個社區居委會,轄區面積2.63萬平方公里,占福建省的五分之一,具有中國南方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特征。現有戶籍總人口304萬人,常住人口286萬人。延平區轄6個街道、13個鎮、2個鄉:梅山街道、黃墩街道、紫云街道、四鶴街道、水南街道、水東街道、來舟鎮、樟湖鎮、夏道鎮、西芹鎮、峽陽鎮、大橫鎮、王臺鎮、太平鎮、南山鎮、塔前鎮、茫蕩鎮、洋后鎮、爐下鎮、巨口鄉、赤門鄉。區政府駐四鶴街道。邵武市轄4個街道、12個鎮、3個鄉:昭陽街道、通泰街道、水北街道、曬口街道、城郊鎮、水北鎮、下沙鎮、衛閩鎮、沿山鎮、拿口鎮、洪墩鎮、大埠崗鎮、和平鎮、肖家坊鎮、大竹鎮、吳家塘鎮、桂林鄉、張厝鄉、金坑鄉。市政府駐昭陽街道新建路。建陽市轄2個街道、8個鎮、3個鄉:潭城街道、童游街道、麻沙鎮、水吉鎮、將口鎮、莒口鎮、黃坑鎮、漳墩鎮、徐市鎮、小湖鎮、崇雒鄉、書坊鄉、回龍鄉。市政府駐潭城街道。建甌市轄4個街道、10個鎮、4個鄉:建安街道、通濟街道、甌寧街道、芝山街道、徐墩鎮、吉陽鎮、房道鎮、南雅鎮、迪口鎮、小橋鎮、玉山鎮、東游鎮、東峰鎮、小松鎮、順陽鄉、水源鄉、川石鄉、龍村鄉。市政府駐芝山街道。武夷山市轄3個街道、3個鎮、4個鄉:崇安街道、新豐街道、武夷街道、星村鎮、興田鎮、五夫鎮、上梅鄉、吳屯鄉、嵐谷鄉、洋莊鄉。市人民政府駐崇安街道。順昌縣轄1個街道、7個鎮、4個鄉:雙溪街道、建西鎮、洋口鎮、元坑鎮、埔上鎮、大歷鎮、大干鎮、仁壽鎮、洋墩鄉、鄭坊鄉、嵐下鄉、高陽鄉。縣政府駐雙溪街道。浦城縣轄2個街道、9個鎮、8個鄉:南浦街道、河濱街道、富嶺鎮、石陂鎮、臨江鎮、仙陽鎮、水北街鎮、永興鎮、忠信鎮、蓮塘鎮、九牧鎮、萬安鄉、古樓鄉、山下鄉、楓溪鄉、濠村鄉、管厝鄉、盤亭鄉、官路鄉。縣政府駐南浦街道。光澤縣轄3個鎮、5個鄉:杭川鎮、寨里鎮、止馬鎮、鸞鳳鄉、崇仁鄉、李坊鄉、華橋鄉、司前鄉。縣政府駐杭川鎮。松溪縣轄1個街道、2個鎮、6個鄉:松源松源街道、鄭墩鎮、渭田鎮、河東鄉、舊縣鄉、溪東鄉、花橋鄉、祖墩鄉、茶平鄉。縣政府駐松源街道。政和縣轄1個街道、4個鎮、5個鄉:熊山街道、東平鎮、石屯鎮、鐵山鎮、鎮前鎮、星溪鄉、外屯鄉、楊源鄉、澄源鄉、嶺腰鄉。縣政府駐熊山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