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博興縣董王酒廠,山東各縣市有那些名酒要詳細的

1,山東各縣市有那些名酒要詳細的

山東是白酒消費大省,也是白酒制造大省,幾乎縣縣有酒廠,山東各地白酒知名品牌:濟南市6區、1市、3縣。歷下區、市中區、槐蔭區、天橋區、歷城區、長清區、章丘市、平陰縣、濟陽縣、商河縣。歷下區有孔圣人家酒歷城區有黃河樓酒業章丘市有百脈泉酒業平陰縣有龍泰酒業、平陰凌云釀造廠、山東三株老貢酒業。濟陽縣有濟南財源酒業公司、古固特酒業、金鐘花酒業商河縣的濟南今朝酒業的今朝酒在濟南暢銷。還有四門張酒廠。濟南的酒廠很多,紅高粱酒業、魯源酒業、濟南御泉酒業、泉城福酒業的白鶴泉酒和泉城福酒在當地賣的很好。山東貴緣酒業、炎帝酒業。趵突泉酒業的趵突泉特釀是全國知名品牌。企業也在經濟大潮中突飛猛進。德州市有1區2市8縣。德城區、樂陵市、禹城市、陵縣、平原縣、夏津縣、武城縣、齊河縣、臨邑縣、寧津縣、慶云縣。樂陵市釀酒廠、棗都酒廠、五集買虎酒廠。禹城市禹王亭酒業的大禹龍神酒是全國知名品牌。陵縣的同興酒廠、真卿和顏魯公酒平原縣的魯北酒業、魯北釀酒、夏津縣的 夏王龍酒業、夏津釀酒廠、后屯酒廠、德祥酒廠。武城縣古貝春酒業齊河縣的晏府釀酒總廠的晏嬰春酒、京福釀酒廠、吳王酒廠。臨邑縣的洛北春寧津縣的老齡春酒廠、小艾酒廠、金泰酒廠、金酒酒業。慶云縣的喜冠飲品廠、鹿王開發有限公司。聊城市1區1市6縣。東昌府區、臨清市、陽谷縣、莘縣、茌平縣、東阿縣、冠縣、高唐縣。東昌府區有江北水城釀酒廠臨清市有御河酒廠、衛河酒業。陽谷縣的景陽岡酒業的景陽岡名揚全國。還有古阿井釀造廠、五福酒廠。莘縣的雁賓酒業、雁賓系列。茌平縣的孟嘗君酒業。東阿縣的東阿酒廠的東阿王在當地很是暢銷。冠縣的冠宜春酒業有限公司、山東亞龍釀酒公司。高唐縣的金城酒業釀造公司、大唐酒業。菏澤市有1區、8縣,牡丹區、曹縣、定陶縣、成武縣、單縣、巨野縣、鄆城縣、鄄城縣、東明縣。曹縣的碧波酒廠,定陶縣的菏澤吳氏酒業、御思酒業公司。丘糧春酒業。成武縣的金駒酒廠、文亭酒廠、興成酒廠。單縣的山東萊河酒業、四君子酒業,巨野縣的山東花冠酒業的花冠酒是知名品牌。鄆城縣的水滸酒業的水滸108酒、及時雨酒業、鄆城酒業、鄆城黃河酒業、宋江酒業、水泊酒業、玉池香酒業、黃封酒業、黃泥崗酒業、魯川酒業魯川酒業、金石酒業、京酒酒業。鄄城縣的武圣酒業、陳王酒業。東明縣的長勝酒廠、三春酒廠、明森酒廠、菏澤宰相村酒業。濟寧市2區3市7縣,市中區、任城區、曲阜市、兗州市、鄒城市、微山縣、魚臺縣、金鄉縣、嘉祥縣、汶上縣、泗水縣、梁山縣。心心酒業的心酒——金水晶,濟寧國賓酒業、濟寧華康酒業。曲阜市的孔府家酒、山東孔子酒業、曲阜糧食酒廠、魯米酒廠。兗州市的魯門春酒業、兗州市鴻源酒業、興隆酒業、山東東方紅酒業、乾宏酒業。鄒城市釀酒一廠、龍泉酒業、金圣福酒業、金剛山酒業。微山縣的魯南春酒業、微山縣釀酒廠、湖天釀酒廠。魚臺縣的孔府宴酒、魯泉春酒廠、閔公宴酒廠、魯魚米酒廠、谷亭酒業、百姓酒廠。金鄉縣的金貴酒業的金貴特曲,是知名品牌。馬到成功酒是低檔大眾品牌。嘉祥縣的紅太陽酒業的一帆風順酒、山東曾子故里酒業、雁來酒廠、山東祥酒廠。汶上縣的圣天香酒業、中都酒業、四倉釀酒廠。泗水縣的泗水源酒業、泗水卞王酒廠、泗水大安酒業、新鳳酒業、泗水仲府酒廠。梁山縣的水滸城酒廠、果糧春酒、山東徐方大曲、梁山縣釀酒總廠、梁山泊酒廠、聚義酒廠、隋河酒廠、寨酒廠、梁山第一酒廠、梁山好漢酒業、梁山大梁酒業。萊蕪市有2區,萊城區、和鋼城區。廣寒宮白酒廠、徐氏釀酒廠、金泰萊酒業公司。鋼花釀酒有限公司、鴻泉酒業、汶河酒業、匯源酒廠。山東魯能泰山酒業。萊蕪齊魯四季風姜酒,是新興的果蔬酒。再就是萊蕪的廣寒宮啤酒。泰安市有2區、2市、2縣。泰山區、岱岳區、新泰市、肥城市、寧陽縣、東平縣。山東泰山生力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泰山特曲、泰山酒仙酒是全國知名品牌。山東泰山生力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馬西元是山東酒業十大風云人物。泰安市泰山瑤池酒廠、泰安市蕭府酒業、泰山雙龍酒廠、泰仙酒業有限公司、泰山北斗酒業公司、華泰酒業、泰汶酒廠、泰山大觀酒廠、泰山圣泉酒業、泰達酒業、金斗酒廠。新泰市釀酒總廠生產的金斗山特曲也是當地知名品牌。還有金汶水酒業有限公司、青云釀酒廠、新源酒廠、龍池酒廠、龍泉酒廠、金羅春釀酒總廠、寶泉酒廠。肥城市有云海酒業、深源釀酒公司、肥城市泰西酒廠、肥城市康王酒業。寧陽縣有金泰寧酒廠、古井橋酒廠、金彩山酒業、魯王酒業。東平縣有老湖鎮釀酒廠、山東東平酒廠。臨沂市3區9縣,蘭山區、羅莊區、河東區、郯城縣、蒼山縣、莒南縣、沂水縣、蒙陰縣、平邑縣、費縣、沂南縣、臨沭縣。沂蒙小調酒在臨沂賣得很火。山東容川酒業的將就酒是健康果蔬酒。姜酒的開發,迅速壯大。坐落在蒼山縣的山東蘭陵酒廠,是上市公司,其蘭陵陳香、喜盈門品牌,全國聞名。蘭陵大曲、蘭陵二曲、在當地農村也很普及。沂水縣有神蟻酒業公司。蒙陰縣有蒙山釀酒公司,蒙山老窖品牌也還可以。還有沂蒙山酒業。平邑縣有平邑仲子酒業。費縣有溫和酒廠。是山東有數的幾個大的酒廠。沂南縣有諸葛亮家酒,臨沭縣有沂蒙老區酒業、沂蒙老鄉酒的品牌也不錯。棗莊市有5區三縣。市中區、薛城區、嶧城區、臺兒莊區、山亭區、滕州市。棗莊市有白酒制造企業37家,中間也有果酒和葡萄酒。棗莊市釀酒廠是棗莊的大酒廠;棗莊市魯南酒廠、棗莊魯能酒業有限公司釀酒廠、三臺酒業;棗莊市湯氏酒業的小綿羊白酒、湯帝貢酒,是其品牌。棗莊市市中區釀酒廠的抱犢酒是地區品牌。還有棗莊市中區泉興酒廠。棗莊市薛城區酒廠、薛城區天圣池酒業。棗莊市嶧城區酒廠、臺兒莊區古運釀酒廠、及臺兒莊白酒和臺兒莊忠仁品牌。臺兒莊馬蘭酒廠。國營棗莊市山亭區釀酒廠、滕州市釀酒廠、滕州市荊河酒業有限公司釀酒廠。還有滕州市康壽酒廠、蘇興酒廠、華夏酒廠、蘇和泉酒廠、沙河酒廠,雙河酒廠、銘泉酒廠、玉溪酒廠。淄博市5區三縣,張店區、淄川區、博山區、臨淄區、周村區、桓臺縣、高青縣、沂源縣。張店區有天下第一店酒廠,現在是百糧春酒業。主要品牌就是百糧春。淄川區有在淄博市名氣最大淄博蒲田酒業的蒲公酒,是<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的家鄉酒。另有三臺山酒業;臨淄區有中軒酒業,其三焦葉酒發展前景喜人。高青縣的扳倒井集團的扳倒井酒全國聞名。另外還有天池井酒業。沂源縣有茂春酒業有限公司。濱州市1區六縣,濱城區、惠民縣、陽信縣、無棣縣、沾化縣、鄒平縣、博興縣。濱州魯河酒廠是具有一定實力的酒業。惠民縣的故園春酒業,也有一定實力。東岳酒業(在惠民縣魏集鎮)的連升店、三糧液品牌具有一定知名度。陽信縣的 奧摩酒廠。無棣縣的山東萬德酒業生產的棗木杠酒,有潛力,空間廣闊。沾化縣金爵酒業;鄒平縣天地緣酒業;博興縣酒廠較多,博興稻谷香白酒有限公司生產的山東董公稻米香酒行銷山東。山東范公府酒業、山東金地糧倉;另外董郎家酒業、董圣白酒、博興董源酒業、博興相公酒業,都是當地品牌。還有英壕酒業,齊國盛世酒業。東營市2區三縣,東營區、河口區、墾利縣、利津縣、廣饒縣。黃河龍酒業的黃河龍在本地壟斷品牌,在省內也是知名企業。山東欣馬酒業的欣馬特曲銷量也明顯大增,知名度也越來越高。東營區有黃河貢酒廠、盛大酒業。墾利縣有山東黃河口酒業。威海市有1區3市,環翠區、文登市、榮成市、乳山市。文登市的文登學酒在威海暢銷。威海頤陽酒業,近年來發展較快。另外還有三泉釀酒公司、海天釀酒公司、圣經山釀酒廠。榮成市是全國百強縣市,在山東列第一。有金城酒業、慶源酒業,安龍山酒廠;安龍山酒廠的38°榮成醇是新產品,口碑不錯。乳山市有乳山釀酒廠、乳山市頤和釀酒廠、乳山市華城酒業。煙臺市有4區、7市、1縣,芝罘區、福山區、萊山區、牟平區、龍口市、萊陽市、萊州市、蓬萊市、招遠市、棲霞市、海陽市、長島縣。煙臺古釀是煙臺市的地方名酒,具有絕對壟斷地位,由山東煙臺釀酒公司出品。另外有九妹酒品牌,也有一定的銷路。因為有張裕葡萄酒、張裕三鞭酒、威龍酒業的葡萄酒,其他白酒的發展也受到一定影響。百年張裕,世界聞名,生產的年份酒、系列酒,暢銷全國。外地白酒很難打入半島地區。龍口市有龍口釀酒公司,萊陽市有煙臺天府釀酒公司、蓬萊市的古井蓬萊酒業,招遠市的玲瓏酒業生產的玲瓏醇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在當地占有不少的份額。菏澤市有1區、8縣,牡丹區、曹縣、定陶縣、成武縣、單縣、巨野縣、鄆城縣、鄄城縣、東明縣。曹縣的碧波酒廠,定陶縣的菏澤吳氏酒業、御思酒業公司。丘糧春酒業。成武縣的金駒酒廠、文亭酒廠、興成酒廠。單縣的山東萊河酒業、四君子酒業,巨野縣的山東花冠酒業的花冠酒是知名品牌。鄆城縣的水滸酒業的水滸108酒、及時雨酒業、鄆城酒業、鄆城黃河酒業、宋江酒業、水泊酒業、玉池香酒業、黃封酒業、黃泥崗酒業、魯川酒業魯川酒業、金石酒業、京酒酒業。鄄城縣的武圣酒業、陳王酒業。東明縣的長勝酒廠、三春酒廠、明森酒廠、菏澤宰相村酒業。

山東各縣市有那些名酒要詳細的

2,博興縣歷史故事

漢孝子董永及其故里的考證 董永與天仙女的故事,經過歷代文學作品的加工宣染,在我國廣為流傳,近兩千年來有口皆碑,經久不衰。,作為一個平民布衣出身的孝子,不但群眾愛戴,視為楷模;而且一些文人也在詩詞、戲曲中加以歌頌,引為重要的創作素材。如曹植的《靈芝篇》、元雜劇《織錦記》、《百日緣》,后來的黃梅戲《天仙配》等等,都取材于董永與天仙相配的故事。可見,董永其人在我國的影響何等久遠和廣泛。 尊敬老人,贍養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優 良傳統,也是我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董永,對繼承和發揚這一傳統,對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那么,董永是文學人物還是歷史上確有其人,其故里何處,這是值得我們認真探討的。 董永是在一定社會背景下出現的歷史人物。他生活在漢代,至今已兩千年左右。漢朝建立以后,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思想領域中儒家學說占據了統治地位。由于統治階級極力地推廣和倡導,作為儒家學說的核心——孝,成為社會生活中各階層普遍遵循的道德規范,直到東漢乃至后代,其影響也是相當深刻的。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出現象董永這樣的孝子,是很自然的,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可信的。 現存的資料也證實了歷史上董永其人的真實性。山東省嘉祥縣武翟山的武氏墓群石刻歷史文物就向我們提供了有力的佐證。在其中的武梁石室第三石第二層右數第三個畫面即刻董永鹿車載父,田間勞作情景:樹下一鹿車,上有小罐,大概是田間勞作盛水之用,一老人坐于車上,左手執鳩杖,右手前伸,似是指點董永勞作。老人上方刻“永父”二字。其左為董永,右手執農具,回首望其父,身旁刻“董永千千乘人也”六字。董永左邊有一獸,體態粗壯,大耳如扇,長鼻高昂,是一象;董永右上方橫一圖案,有翼,有花紋,作飛舞狀,當是一鳥。《越絕書}說:“舜死蒼梧,象為之耕;禹葬會稽,鳥為之耘。”此即“象耕烏耘”之意,內含“耕耘”二字,是董永“肆力田畝”,田間勞作的形象注腳。 武氏墓群石刻,也稱武氏祠、武氏石室等,是東漢時武氏家族的墓地。清代陸續出土。武氏一家,是東漢末年的官僚地主家族,“世代為官,勢力煊赫,家財宏富,故有條件修建富麗堂皇的墓祠”。武氏祠,據其石闕銘文記載,建于建和元年(公元147年),數十年落成,竣工至遲不晚于公元200年。墓群石刻取材廣泛,內容豐富,是研究漢代政治、經濟、文化的寶貴資料。武氏祠的石刻畫多取材于真實的歷史人物和故事,如荊軻刺秦王、管仲射小白、二桃殺三士等。其修建時間,與董永同代,時間甚近,而且點明了董永的故里,證實董永確為真實的歷史人物,是可靠的佐證。再者,武氏祠中的董永石刻畫面的內容,與一些文字記載是一致的,故董永實有其人是可信的。 三國時期,魏曹植在《靈芝篇》中也寫了董永的故事:“董永遭家貧,父老財無遺。舉假以供養,傭作致甘肥。債家填門至,不知何用歸。天靈感至德,神女為秉機。”這是我國最早取材于董永故事的、有署名的文藝作品。可見,遠在三國時期,董永的故事已廣為流傳。 西漢末年,劉向的《孝子圖》亦有董永的記載。此書已亡佚,有關董永故事的記載僅見唐《法苑珠林》和宋《太平御覽》的引文。《太平御覽》引文如下:“前漢董永,干乘人,少失母,獨養父。父亡,無以葬,乃從人貸錢一萬。永謂錢主曰:‘后無錢還君,當以身作奴,……”有人以為劉向為前漢人,他怎能予知有后漢呢?懷疑《孝子圖》系后人偽托。《法苑珠林》卷六二對《孝子圖》的引文稍有不同:“董永者,少偏枯,與父居,乃肆力田畝,鹿車載父自隨。父終,自賣于富公以供喪事。……”此段文字與《太平御覽》所引《孝子圖》不盡相同,值得注意的是,《法苑珠林》的引文中沒有“前漢”二宇,這就不好說《孝子圖}為后人偽托。《南史》卷二十二中有這樣記載:“慈字伯寶,年八歲,外祖宋太宰江夏王義恭迎之內齋,施寶物資所取,慈取素琴、石硯及《孝子圖}而已。”可見南北朝時尚有此書,如果說只有對董永的記述是后人妄增,似乎證據不足。《太平御覽》引文中的“前漢”二字,是否為當時編者不慎誤增,也不無可能。劉向是西漢末年人,如果《孝子圖》的記載是真實的,那么董永當是西漢人,再說《孝子圖》即使是后人偽托,也是比較早的,亦有重要價值。 東晉史學家干寶把董永故事收在自己的《搜神記》里。他根據民間傳說,經過加工整理,寫成了《董永》篇:“漢董永,干乘人,少偏孤,與父居,肆力田畝。……。”首段文字與《法苑珠林》所引《孝子圖》如出一轍。后邊就是董永葬父后,道遇仙女,求為妻,俱至錢主,十日織縑百匹,助永還債,事畢,凌空而去的故事。董永故事經過干寶的加工已比較完整豐滿,其情節、人物,都有所發展,為后來的戲曲等文藝創作取材所本。 一些辭書和類書也大量地記載了董永其人。 清《古今孝子所見錄》收有董永,并載“東漢董永,青州人。” 《中國人名大辭典》把董永列為我國歷史名人載入。在“董永”條下載曰:“董永,后漢干乘人,少失母,奉父避兵,流寓汝南,后徙安陸……”此處增加了“奉父避兵”南遷之說。 《蒙求》一書,也收有“董永自賣”,舊注云:“漢董永,少失母,養父,家貧傭力。至農月,以小車推父置田頭樹蔭下而營農作。……”這里對歷史上實有董永其人是肯定的。 臺灣所編《中文大辭典》對董永其人也持肯定態度。文字與《中國人名大辭典》基本相同。 明代“記周秦及南宋名人”的《尚友錄》一書,收錄了董仲其人,并說董仲為董永之子。《辭海》介紹《尚友錄》是“匯編歷代人物小傳”。 (中文大辭典》介紹《尚友錄》說.“古來人物略具于是,以較史籍易于檢查,舊時多樂用之”。 被稱謂“一方之信史”的地方志也大量地在“人物志”中記載了董永其人。如山東省《博興縣志》、《樂安縣志}(今廣饒)》《魚臺縣志》、湖北省《孝感縣志》、江蘇省《東臺縣志》等等,都將董永列為歷史名人載入。所載董永故事多與《搜神記·董永》大同小異。固然,舊時修志有亂拉歷史名人的弊習,但這樣廣大的地區,都將董永視為歷史人物載入志中,肯定了歷史上確有董永其人,似亦不可忽視。 以上歷史文物、類書、辭書以及地方志等資料,都肯定了董永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尤其是武氏祠的文物資料,可靠性更大。但是,對董永其人也有人持否定態度。如《辭海》即認為董永“是文學故事人物”。歷來否定董永其人的理由主要有兩個:一是董永其人正吏無載。我們認為,在封建社會里編寫的正史,主要是為封建統治者尤其為統治者的最高階層樹碑立傳的,就是郡守、縣令等較低一些的官僚也很難爬進正史的門坎。如上文提到的嘉祥縣武氏家族,世代為官,尚且不見正史,何況董永一個平民布衣,正史無載,這并不奇怪。歷史上正史無載的人物豈可勝數,若以正史無載為由而否定其存在,就難免有偏頗之嫌。 董永故事屬神話傳說。誠然,董永故事有著濃厚的神話色彩,但這也不能成為否定董永其人的理由。歷史上,我國勞動人民往往將自己敬仰、愛戴的歷史人物加以神化,以浪漫手法編成神話故事加以傳播,以勸化人們積德向善,也表達了人們對這些歷史人物的敬愛之情。而有些民間傳說,也往往是根據歷史上實有的人物,經過藝術加工成為完整故事的。如大禹治水的故事、包拯探陰曹、關公顯圣等等,都帶有濃烈的神話色彩,可誰又能否認他們是真實的歷史人物呢?同樣,我們也不能因為董永故事帶有神話色彩,就否定董永其人的真實存在。董永也正是依賴這浪漫的民間傳說,才流傳下來的。 董永既然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那么,其故里何在呢?諸說基本相同。東漢時代的武氏墓群石刻中,董永故事畫面就點出“董永,千乘人也”。另外,《孝子圖》、《搜神記》、《中國人名大辭典》及《中文大辭典》也都點明了董永是漢代千乘人。干乘始于戰國時期,“以齊景公有馬千乘,常獵于此而得名。”在漢代為郡,縣名。干乘郡與干乘縣其治所均在今高青縣境東部,東鄰今博興縣。 高青縣現存志書中,均無有董永的記載。《博興縣志·人物志)中載:“董永墓在今崇德社(今陳戶鎮)去墓數里有董家莊,永故宅也。”董家莊在今博興縣陳戶鎮,位于縣城北二十余華里,西去漢千乘縣城遺址三十余華里,在漢代屬千乘郡干乘縣地。董家莊即董永故里,博興縣志所載與上文辭書、類書、武氏祠等諸說是吻合的。 董家莊原有董公廟,《山東通志)說“董公廟在城(今博興縣城)東北三十里祀董永”,即指此也,今廟已不存。《通志)還說:“仙孝祠在西門內,祀漢孝子董永。”仙孝祠建于何時不詳,明代王為邦《仙孝祠記,中說:“本邑在董仙舊址,當日窘身葬父、神女助織,孝聲至今著也。我侯建祠繪象……”。文中,我侯,即指當時博興縣知縣翁兆云。原祠已圮,明代知縣翁兆云重修。康熙四年博興知縣蔣維藩又重建,現已無存。康熙五十八年《博興縣志》載,董永墓在崇德社。今屬陳戶鎮,原有墓碑,因日久年深,碑已不存。民國二十五年縣長張其丙重立墓碑一塊。此碑尚存。 以上資料,充分證實了博興縣陳戶鎮董家村即漢孝子董永故里。盡管舊的地方志有亂拉名人的積習。但是,一些縣志仍然肯定了董永原籍為山東省博興縣。如山東省的《魚臺縣志,載:“董永墓,舊志載,治西南三十里。按“董永,青州博興人,流寓德安,傭身葬父,感仙姬為偶事膾炙人口,雖婦人女子咸能言之,而葬魚臺無考。”這里肯定了董水為博興縣人。再如湖北省的《孝感縣志》載:“董水,青州干乘人,今山東博興縣。……”一九八三年,孝感地區編寫的《孝感地區概況)在“著名人物”欄中寫道;“董永,東漢末,青州干乘人,今山東省博興縣,因黃巾起義,由山東流寓今湖北孝感……。”孝感市于一九八四年在市內所建“董永公園”中,在“孝子祠”前介紹說:“董永,青州千乘人,今山東省博興縣。……”董永故事在湖北孝感縣流傳甚廣,影響頗深,并建園立祠紀念他。但是從《孝感縣志》到《孝感地區概況》,只說是董永由山東流寓孝感,都肯定董永原籍是山東省博興縣。 當然,把董永說成本邑名人的地方志亦有之。如清雍正年間的《樂安縣志》(今山東廣饒縣),即把董永視為鄉賢。,該志“古跡”篇中載:“董永祠,在城西太和莊,去家甚近,子孫至今承祀不乏。”查志中所說董永祠位于今廣饒縣西部,在漢代當為利縣地,而利縣屬齊郡,而非干乘郡。廣饒縣到隋代始僑置干乘縣,比董永生活的年代晚了五百多年。說董永故里在今廣饒縣,顯然無據。再如江蘇省《東臺縣志》載:“董永,西溪鎮人。”所載董永故事基本引用《搜神記》原文,只是改“千乘”為“西溪鎮”。并說“今西溪鎮永與父墓并在。”但志書的編者又在后面的按語中寫道;“永事見《太平御覽》所引劉向《孝子圖》,其辭云:董永千乘人,……今向《圖》不傳,史家亦不著于錄,而千乘郡乃今山東青州府北鏡,何以又為縣之西溪人耶?”志書的編者對董永為西溪人的說法就提出了異義,持否定態度。這一說也難以自立。 綜上所述,董永故里為山東省博興縣已無疑問。但是,清道光二十年《博興縣志}的編者沒有進行實地考查,以為舊志董永墓一說在崇德社,一說在龍河洼,而對董永故里博興提出了質疑。經實地考查,博興縣境董永墓只有一個,其地當時屬崇德社(現陳戶鎮),而群眾習慣上稱為龍河洼,是同一地點兩個名稱。該志中此謬誤,是由當時志書編者的淺陋和粗疏造成的。 董永的傳說遍布我國數十省,董永遺址與紀念物,如董永墓、董永祠、董公廟等等,也不勝枚舉,尤其江淮地區,流傳更廣,影響也頗深。 既然董永故里在山東,那么董永的傳說何以在江淮地區有如此廣泛的傳播和影響呢?董永是否曾經南徙,眾說不一。《中國人名大辭典》主張董永曾經南徙,其“董永”條下載曰:“后漢千乘人,少失母,奉父避兵,流寓汝南,后徙安陸……”《中文大辭典》亦采此說,“董永”釋文與《中國人名大辭典》相同。這里只說“奉父避兵”,沒有說明董永南徙的年代。清康熙三十四年《孝感縣志}載“董永,青州干乘人,今山東博興縣。早喪母,漢靈帝中平中,黃巾起,渤海騷動,永奉父來徙……”清光緒五年《孝感縣志》又照漀潬??X?搬了此段文字。這里“避兵亂”的年代和歷史背景比較明確,“兵亂”指黃巾起義。然而,黃巾起義暴發于東漢光和七年(公元184年),比嘉祥縣武氏墓群石刻修建時間晚了三十多年。董永是不可能在黃巾起義時流寓安陸(今孝感)的。現尚未見到其他資料有董永南徙的記載。但并不完全排除董永有南徙的可能。 董永故事所以在江淮流域流傳甚廣,只據現已掌握的資料從其流傳的過程進行考查。其故事的傳播,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在漢代,儒家學說占據了統治地位,統治階級以“孝”教化其民,作為孝子的董永,也就成為人們道德上效仿的楷模,很快流傳開。董永故事首先在山東流傳,繼而在黃河流域廣為傳播。山東省嘉祥縣武氏墓群石刻中的董永畫面,三國魏曹植的 東晉時期,隨著北方少數民族的內襲,黃河流域戰亂頻仍,長期分裂,社會極不安定,大批士族和平民相率南遷,到長扛流域定居下來。這樣,也就將董永的故事帶到了我國南方,尤其是長江流域。董永故事也就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這大半個中國的土地上廣為流傳。《搜神記·董永》,亦在這個時期出現了。這應是董永故事流傳的第二個階段。 南朝劉宋建立以后,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宋文帝的太子劉劭殺宋文帝自立,改元太初,歷史上稱其為“元兇”。宋文帝第三子武陵王劉駿起兵討劭。因劭弒父,劉駿以“孝”為號召,收買人心,兵力大盛。劉駿沿江東下,到達新亭(今南京南)即位,其年號也以“孝”名,為“孝建”,死后謚號“孝武帝”。劉駿凡二十八子,其“字”也以“孝”排,如孝師、孝德、孝良、孝烈、孝貞、孝善、孝英……等。由于劉駿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提倡孝道。所以,為“諸德之本”的孝在社會上蔚然成風。就在孝建元年,析安陸置孝昌縣(后改孝感),亦倡孝之意。作為孝子出身的董永,當然地成為社會上最受推崇的歷史人物之一,董永故事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播,董永墓、董永祠、董永廟等有關董永的遺跡和紀念物,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相繼出現。由于南朝宋的統治者以行政手段進行倡導,所以董永故事流傳之廣,影響之深,董永遺跡、紀念物之多,都超過了黃河流域。 高漢君 戴延久 許連村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關于《漢孝子董永及其故里的考證》的意見書 漢孝子董永及其故里論證會于一九八七年四月五日、六日在山東省博興縣召開。參加會議的有安作璋、朱紹侯、高敏等十名教授、專家;山東省政協副主席丁方明,惠民地委書記李聚馨,行署專員王道玉及地區有關部門的負責同志;博興縣黨政領導及有關部門的負責同志也出席了會議。 由十名專家學者組成了董永論證委員會,安作璋教授任主任委員,朱紹侯教授、高敏教授任副主任委員。 會上,博興縣政府高漢君同志宣讀了《漢孝子董永及其故里的考證,論文。經過認真討論,反復論證,一致認為:文章觀點明確,立論可靠,資料充實,有較強的說服力。 武氏墓群石刻董永畫像,魏曹植《靈芝篇》及東晉干寶,搜神記·董永》,等資料,充分證實了漢孝子董永確有其人。武氏墓群石刻、《漢書·地理志》、《太平寰宇記》、《續山東考古錄>、《山東通志》、《青州府志》及《博興縣志)等對千乘區劃沿革的記載,充分證實了董永為山東省博興縣人。 尊敬老人,贍養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研究漢孝子董永,對于繼承發揚這一傳統,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現實意義。 關于董永是否南遷,董永其人由歷史人物演變成神話傳說的過程,及其它有關問題尚須進一步研究。 漢孝子董永及其故里論證會 一九八七年四月六日 論證委員會委員名單 主任委員: 安作璋 山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兼古籍研究所所長 副主任委員: 朱紹侯 河南大學歷史系教授兼河南大學出版社社長 高 敏 鄭州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委員:盧傳貞 山東省博物館館長 逢振鎬 山東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副研究員 郭墨蘭 《東岳論叢》編輯部副研究員 李永先 山東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宏生 山東師范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徐景元 濱州師專副教授 孫向忠 惠民地委黨校副校長

博興縣歷史故事

推薦閱讀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