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時期的白酒是什么酒,陜西有哪些名酒

本文目錄一覽

1,陜西有哪些名酒

老榆林酒、、白水杜康、大明宮酒、麟州坊、蘆河酒、軒轅酒、安塞酒、三邊酒、忠芝酒、醇古酒、醉鄉酒、棗園紅酒、西漢美酒、唐金鳳酒、柳林酒。

陜西有哪些名酒

2,西漢美酒為什么是青綠色的

西漢美酒出土時為青綠色的液體,使我們不由會想到“燈紅酒綠”這個成語。據了解,文獻也記載說古代有綠顏色的酒,那么西漢美酒呈綠色是其本身的顏色嗎?   李學勤認為,西漢美酒的綠色是銅離子的顏色,而不是酒本來的顏色。根據專家鑒定,西漢美酒中銅的含量達到1800毫克,這要比其他的微量元素含量大得多,因此呈綠色,而這些銅離子應該是來自原先盛酒的容器。
果酒

西漢美酒為什么是青綠色的

3,西漢古墓挖出千年白酒價值幾何

首先那不是白酒,只能算是果酒類,據說有考古學家品嘗過類似果汁。至于說價值,那當然是無價之寶。因為文物一般都是固體的,液體能保存三百年以上的十分稀少,能保存上千年恐怕連鳳毛麟角都無法形容其真貴了。
不能喝的酒,在酒鬼眼里分文不值。
看來樓主和我的性格比較像啊
酒論壇看來要火啊,趁早發貼升級,期待管理員照顧
估計有七個數

西漢古墓挖出千年白酒價值幾何

4,漢代人喝什么酒

葡萄酒有可能,張騫出使西域,的確帶回了葡萄酒。 LZ所謂的黃酒可能是因為當時的釀造技術的不夠純熟所以含有的農作物雜質比較多 酒色偏黃。 不過的確是后來白酒的釀造工藝的前身。 我覺得最應該的還是糧食釀的酒,因為當時的農業有所發展會有剩余糧食給人釀酒
黃酒 米酒
米酒;基本分為兩種大米酒和小米酒、小米酒又稱黃酒,那時候沒有酒精所以都是純糧食酒沒有酒精含量所以它的度數也比較低。
黃酒還有少量果酒.
黃酒,因為那時沒有白酒
絕對不超過38度的米酒黃酒之類的

5,蘭陵酒的歷史

3000多年的歷史
蘭陵美酒是山東省地方歷史傳統名酒之一,因產于蒼山縣蘭陵鎮,故名。 蘭陵名酒歷史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商代甲骨文中就有“鬯其酒”的字樣,即用黑黍米釀酒,為蘭陵美酒之源頭。1995年在江蘇省徐州市2100年前的獅子山漢墓中,發掘出2壇封裝完好的蘭陵美酒,說明西漢時期蘭陵美酒就銷往外地。唐代蘭陵美酒生產已很發達,暢銷西京(今西安)、江寧(今南京)、錢塘(今杭州)等京都名城。唐代詩人李白曾在蘭陵賦詩贊道:“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酒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蘭陵美酒以黍米為原料,以麥曲糖化發酵,加高梁白酒陳釀而成,生產工藝獨特,風味別具一格,色、香、味俱佳。蘭陵美酒含有人體必須的17種氨基酸、6種維生素、11種微量元素,是一種具有養血補腎、舒筋健腦、益壽強身功能的滋補酒。 主要產品蘭陵系列美酒、特曲、郁金香、陳香、特液、大曲、二曲、喜臨門;蘭陵牌椰奶、礦泉水、金銀花飲料;并經營音像器材、廣告制作、策劃和承拍影視、糧油、百貨、散酒批發、飲食等。
蘭陵美酒的釀造史同中國的青銅器一樣古老,始釀于商代,古卜辭中“鬯其酒”的記載,便是蘭陵美酒的最早見證,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1995年秋,江蘇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墓發掘中出土了具有2148年歷史的蘭陵酒。出土的陶制球形壇內,泥封上印有“蘭陵貢酒”、“蘭陵丞印”、“蘭陵之印”戳記,保存完整無缺,進一步印證了蘭陵3000年的釀造歷史。

6,介紹一下古代的一些名酒

早在西漢時期,射洪就開始有釀酒歷史,以"稻、粱、黍等為原料,藥曲發酵,小缸封釀",釀出色綠而  味寒的"射洪春酒"。據史載,武周光元年,唐朝一代文宗、詩歌改革旗手、射洪人陳子昂赴洛陽設"金樽  綺筵",以射洪春酒宴故老,因酒芳香濃郁、清冽甘爽而大受贊譽,射洪春酒遂名入京華。也正是這一揚  名,成就了射洪春酒由小量生產的"小缸封釀"到批量生產的窖池釀造。詩圣杜甫于公元762年來射洪憑吊  陳子昂讀書臺遺址時品嘗射洪春酒,并揮毫寫下了"  金華山北涪水西,仲冬風日始凄凄。  山連越巂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  獨鶴不知何事舞,饑烏似欲向人啼。  射洪春酒寒仍綠,目極傷神誰為攜。  "的贊美詩句,為射洪悠久的釀酒歷史和高超的釀酒技藝提供了佐證,留下了千古佳話。  至宋代,"春酒"釀造已很盛行,釀酒作坊達200余家,射洪春酒成為縣財源創增之大宗,縣設酒丞司  酒政、征酒賦。至明代嘉靖年間,射洪人謝東山巡撫山東時,學得"易酒法",解官歸田后用古涌泉郡涌泉  山(今射洪城南沱牌公司廠區附近)山下之水,將"易酒法"融于"春酒釀造技藝"之中,相得益彰,釀出的  美酒更是芳香四溢,古窖池釀酒再度興盛一時,"謝酒"繼承、融合射洪春酒之精華而名聞遐邇。  清代乾隆年間,射洪釀酒作坊達到100余家,"縣糧大半耗于釀酒","家傳秘法、正宗謝酒"的老酒坊  獨占鰲頭。至民國初年,酒商李明方繼承老酒坊并更名為泰安作坊,后其子李吉安繼承釀酒事業,邀前清  名士、舉人馬天衢暢飲美酒,馬天衢為"泰安作坊"寫下門聯"沱泉釀美酒、牌名譽千秋",并分別取門聯第一個字,將酒命名為"沱牌曲酒"。從此,"沱牌曲酒"酒名沿用至今  <>

7,武松那時代喝的酒是什么酒

黃酒
石庫門上海老酒
古代酒的度數和味道 最早的還是兩河流域,公元前6000年就有寫在黏土板上的啤酒制作配方---這塊土板現在應該還在芝加哥大學的oriental institute,那里囤積了不少兩河流域的文物。 而在中國,大致在公元前5000到3000年的仰韶文化可能已經出現了谷物釀酒,中國的釀酒技術和西方一直不同, 仰韶、龍山時期的古人應該是用蘗釀的酒,蘗就是發芽的谷粒,釀出的是黃酒。后來古人們逐漸掌握了用酒曲釀酒的方法,秦漢時雖然仍然用蘗造酒,但是大量的造酒開始用酒曲,前陣子還在《漢書·食貨志》上讀到:一釀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斗。那位有興趣模仿一下古酒可以試一試:) 事實上,用蘗釀出的酒被稱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說“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釀造出來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酒的味道因為制作工藝的不同而所有不同。但是醴和那時的酒都是黃酒。 南北朝時,制酒曲的工藝日益完善,當時的一部奇書《齊民要術》上記載了很多種制曲的方式,這些方式現在有不少還用在造高粱酒里。唐宋時有了紅曲,釀造出來了“紅酒”,不知道古書里說的女兒紅是不是就是這種就,不過紹興的狀元紅應該不是,那酒俺喝過,其實不紅,顏色是橙黃色的(也許俺喝的是假的?) 前面說到曲釀酒只能得到酒精度是10%到18%的酒,古人曾經想用酒代水再釀酒以希望得到更高的濃度,可是不成,因為酒精是酵母菌糖代謝的產物,對酵母菌的發酵有一定抑制作用,當酒精成分達到10%左右時,酵母菌就停止繁殖,發酵過程也就隨之放慢。即使是耐酒精能力很強的酵母菌,耐酒精度也不會超過18%,所以就是以酒代水二次發酵,也得不到度數更高的酒了。 到了元朝,出現了蒸餾酒也就是燒酒,把酒曲發酵釀造的酒再蒸餾一下,得到度數更高的酒,大致酒精度有50%,這和現在的酒比較相似了,如果想感受一下,去個北方小城(最好是山西的)要二兩“兩毛燒”,體會一下古酒的味道。小作坊兩毛燒的做法和古法差不多,不過現在可能不止“兩毛”那么便宜了吧:)說燒酒是元朝時才有的,是依照李時珍的紀錄,不過在白居易等人的詩里已經有了“燒酒”一詞,并且對山西汾酒 歷史的考證似乎說明早在元以前的南北朝時就有燒酒了,因此武松三碗不過崗有可能是早期的燒酒吧,不然十幾度的酒不會有那么大的力量。 總結一下,用蘗釀的酒度數非常低,味道也很甜,宋應星說“后世嫌醴味薄,遂至失傳”;用曲釀造的酒度數大致在十幾度,味道因酒曲的制作工藝不同而不同,因為酒曲中一般加入的有草藥,不夠味道要更辛辣些,比較類似現在的紹興黃酒;蒸餾后的燒酒度數很高,大約有50% 左右,所以就更辣了,呵呵,現在仍有燒酒,不妨一試。
我們老師講過的是低度的米酒!!
《水滸》寫的是宋代,宋代酒類品種按現代分類法,可分為黃酒、果酒、配制酒和白酒四大種類。前三種在宋代以前已有生產, 果酒,在宋代因生產數量小,技術水平也較低,沒有取得大發展。配制酒多以京師貴家飲用。黃酒生產工藝復雜,不像是山村小店可以釀制出來的,但不排除。 《水滸》里說武松喝的是酒家自己釀的,有原文為證。 酒家道:“俺家的酒雖是村酒,卻比老酒的滋味;但凡客人,來我店中吃了三碗的,便醉了,過不得前面的山岡去:因此喚作‘三碗不過岡’。若是過往客人到此,只吃三碗,便不再問。”武松笑道:“原來恁地;我卻吃了三碗,如何不醉?”酒家道:“我這酒,叫做‘透瓶香’;又喚作‘出門倒’:初入口時,醇濃好吃,少刻時便倒。”武松道:“休要胡說!沒地不還你錢!再篩三碗來我吃!” 而且武松是大碗豪飲連喝十八碗才醉熏熏的,肯定不是今天意義上的白酒或燒酒。景陽崗在山東,“八月黍成,可為酎酒”,估計是黍米酒。 小說里還有一些細節描寫可以證明這一點,比如晁蓋、吳用、阮氏兄弟等人在炎炎夏日里挑著酒擔,坐在樹蔭下喝酒解渴,挑逗青面獸楊志及其手下,最終忍不住,上前買酒喝,結果中了圈套。如果那個酒是白酒或黃酒,怎么可能用來“解渴”?而且還是“炎炎夏日”?因此,比較合適的理解是,當時他們的酒,應該屬于今天稱為“酒釀”、“醪糟”之類的東西。充其量是一種簡單過濾后的米酒。 北宋時期,人們喝的酒主要是米酒之類的低度濁酒,酒精度數應該在10度左右,甚至更低。武松喝的酒,酒精濃度也許在15度左右,最高不會超過20度。如果按每碗盛三兩酒計算,武松的酒量大概是今天60度的白酒一斤多。而且米酒的后勁很大。
古代糧食匱乏,大多的酒都是摻水的,這是真的,據考證,古代民間飲用的多為現在的崇明米酒,上點檔次的就是低度的白酒了 武松飲的就很難說,很可能是土燒的白酒

推薦閱讀

美國最高產的葡萄樹,葡萄到現在有多少歷史
洋河四大美女是什么酒,這幾個才是真正的洋河四美
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