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軍糧尚且不足,哪里允許民間用糧食釀酒享受。謝邀,古代糧食不夠吃,為什要用糧食去釀酒?這應該是人世社會的一個小常識,并不難理解??纯?,連野草都吃光了,哪有糧食釀酒呢?事實上,中國古人喝酒是很少的。唐代末期,因糧食非常少,釀酒更是不可能。
中華酒文化趣談,古人如何喝酒?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這是李白著名詩篇《將進酒》的選段,可見酒文化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源遠流長。壹·酒起源的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神仙造酒。就是說酒不是凡間之物,是上天賜予的。神仙在造酒的過程中,酒不能發酵,需要有三種人的血經過七七四十九天,才能釀出來。
神仙先找到一個文人索要了一滴血,隨后又問一個武將要了一滴血。神仙就在想,天地之間文人武將都是人中龍鳳,上哪去找第三滴血去,找呀找等到第49天還沒找到。神仙情急之下,看到一個凡人,拉著往窖子里滴了一滴血,哪知道這人是個瘋子。酒好歹釀出來,但是此后凡人喝了酒以后。剛開始溫文爾雅,再喝一會開始捋起胳膊,喝到最后的時候就耍酒瘋。
第二種說法是原始社會,一個叫夷狄的人物造的酒,但是也沒有具體的考證。第三種說法是杜康造酒。曹操說“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第三種說法是最有歷史典籍依據的酒文化起源。貳·酒的趣聞·三碗不過崗古人喝的酒都是純糧食釀造的,度數比較低,叫做米酒。跟現在的啤酒差不多,也就有個十度八度。酒的趣聞最為大家了解的是武松打虎,三碗不過崗。
話說陽谷縣有個壯士叫武松,此人天生豪爽、力氣驚人,而且酒量特別好。有一次武松回家探親,路過一家酒鋪,酒癮上來了,一看門口掛著一個橫幅“三碗不過崗”。武松心想:呵,店家好的口氣。不管三七二十一,小二勸解不成只好上酒。咕嘟咕嘟,連著喝下十八碗,差不多相當于現在喝了十八瓶啤酒。拿上行李繼續趕路,小二說“客觀千萬不可,山上有大蟲吃人”。
武松說,呵,少來這套,剛才嚇唬我不成,又拿老虎嚇唬我。好言勸不住該死的鬼。武松晃晃悠悠進了山,沒想到真遇上老虎了?,F在后悔也晚了,只能硬著頭皮把老虎打死了。一轉眼,一個醉漢變成了打虎英雄。真可謂是“好酒成就英雄”。友情提醒在古代,酒被看作是神圣的飲品,因為社會生產方式相對落后,又是經過糧食發酵的,屬于稀缺物品。
酒來自糧食,古代飯都吃不飽,為什么酒卻流傳了?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一首短歌行說出了酒經久不衰的原因,高興可以助興,傷心還可以解憂,生病可以祛風散寒,沒病可以舒筋活血。在還有人吃不飽飯的古代,用糧食釀造的酒怎么會從古至今一直流傳下來的呢?從考古挖掘中發現的釀酒和飲酒的器具可以得知,早在5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早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使用谷物釀酒并儲存。
在更早期的原始社會還有著“猿猴釀酒”的傳說,江蘇淮陰發現的醉猿化石也證實了這一點。乍一聽有些荒唐,但也并非不可能,酒并不需要發明,野花野果在自然發酵后會產生酒精,在漫長的時間中,這些果酒一定會被發現的。我們現在流傳的糧食酒也是同樣道理,在發現糧食可以釀酒并在漫長的時間中發掘了酒的功效后,酒作為大自然的一種饋贈被流傳下來就順理成章了。
一些專門為研究釀酒工藝和儲存方法的人才也逐漸被利用起來,成為了一種職業,在古代社會中酒也是一些人的謀生之本。而古代吃不飽飯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吃不飽飯,總有少部分生活富裕的人擁有多余的糧食來釀酒,逐漸發明酒文化的自然也是這群人。吃不起飯的窮人自然沒有糧食釀酒,同樣也喝不起酒,但這并不影響酒的流傳。無論是封建制還是更早期的奴隸制,統治階層是不會缺少余糧的,釀酒也是為了滿足這一部分人的需要。
酒還有這樣一個特點,就是可以長時間貯藏,完全可以在豐收年多釀一些酒,慢慢享用。古代釀酒技術落后,同樣的糧食釀出的酒度數卻非常低,但古人也不會過分追求度數。被貯藏起來的酒儲存年限實在太長了,可能比古代人的壽命都要長,想要讓酒出現斷代也實在不容易。俗話說“無酒不成席”,中國古代的大眾飲品無非酒、茶兩種,由于酒的助興效果明顯高于茶,人們的餐桌就被各種酒品占領了。
同樣是酒,可以分出高中低檔,滿足各個階層人們的需要,這也使得酒的普及度要高一些。從這個角度看,酒的存在非常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每個人都可以喝酒,酒量又各有不同,在推杯換盞之中,酒就成為了雙方交流的一種媒介。而醉酒之后的狀態也可以使得這個人的性格和特點被放大,投脾氣的人在一起喝酒可以促進感情,做生意的雙方在一起喝酒可以相互試探。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酒可以說被玩出了各種花樣,被賦予了各種意義。最后,由于古代釀酒技術不發達,酒精含量較低,酒的危害并沒有得到注意。雖然古代糧食產量低,但總體而言在逐漸升高,酒可以在原始社會存在,在之后的古代社會依然可以廣為流傳。酒所承載的文化和意義也隨之流傳下來,有關于酒的典故和歷史事件也是多如牛毛。
古代農業技術落后,糧食產量都不夠吃,為何還有人拿去釀酒?
謝邀,古代糧食不夠吃,為什還要用糧食去釀酒?這應該是人世社會的一個小常識,并不難理解。正如"路有凍死骨",怎么會有"朱門酒肉臭"的現象一樣;為什么有人"腰纏萬貫,有的人卻一貧如洗"一樣……人分三六九等,有貴濺之分,有貧富之別。試想,古代的饑民遍地,有誰每天去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沒有,絕對沒有!花天酒地只配權貴人家。
百姓,饑民哪來的如此條件?糧食短少,也必須把一部分糧食用來釀酒,以滿足權貴的奢侈,滿足權貴的享受!記住,百姓種的糧食,百姓無權力支配自己的勞動成果,那些權貴享受以后,百姓只能享受乘余的一小部分。這是人剝削人最明顯,最有力的寫照,是人剝削人那種不平等,黑暗社會"糧食不夠吃,還要去用來釀酒"造成了這種現象。
為什么在農耕文明發達的古代中國,只發明了白酒,而沒有發明啤酒和葡萄酒?
目前,學界一般認為,世界上最早釀造葡萄酒的是地中海沿岸居民,而最早開始釀造啤酒的是埃及人。在古代,這兩種酒都傳入中國境內,但是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依舊沒有被我們的祖先所完全接受,其實,古代的中國人更偏向于飲用黃酒和米酒。世界葡萄酒起源于地中海!據筆者了解,有跡象表明,世界上最早的葡萄酒發源于地中海沿岸地區。
后來古羅馬帝國軍隊征服歐洲大陸和北非在內的大范圍土地,地中海成為古羅馬帝國的內陸湖。所以,古羅馬帝國對對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的推廣做出了巨大貢獻。到了公元1世紀,古羅馬帝國征服高盧,也就是目前的法國。自此,開啟了聞名世界的法國葡萄酒的起源,有史料記載表明,法國最早的葡萄種植在法國南部羅訥河谷,到了公元2世紀,才到達現在著名的葡萄酒圣地法國波爾多。
中國古人曾喝過葡萄酒!有歷史研究學者認為,葡萄酒在全世界范圍內的發展和擴散,得益于基督教的傳播,有人甚至做過統計,《圣經》中有521次提及葡萄酒。根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到了漢朝時期,西域地區的人們已經有飲用葡萄酒的現象。其中《史記·大宛列傳》有這樣的記載:宛左右以蒲陶(筆者注:蒲陶即葡萄)為酒,富人藏酒至萬余石,久者數十歲不敗。
古時候農作物產量低,吃都不夠,也沒有工業酒精,為何還會有多余的糧食來釀酒呢?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再忙也得吃飯,再窮也得喝酒。開玩笑了!大家注意水滸里面,號召大家入伙做土匪的宣傳口號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大家知道,水滸記錄的是明代生活。而明代的農民并不長吃肉。儒林外史中,范進考中秀才,丈人胡屠夫只是帶著一副豬大腸來道喜,并不是肉。而范進的母親餓得眼睛看不見東西,范進急忙去賣雞。
賣了很久,雞也沒有賣掉,說明吃雞肉的人也不多。再說,書里面那個酒肉和尚去佃戶家,也不過是吃一條快走了油的火腿而已。吃肉這么有吸引力,那顯然喝酒也是一樣。照此類推,喝酒也是一種高端生活享受了。紅樓夢里面的賈府廚娘曾經說,你們生在這樣的家,不認為雞蛋是什么好東西。要知道以往有的年頭,野草都吃盡了??纯?,連野草都吃光了,哪有糧食釀酒呢?事實上,中國古人喝酒是很少的。
中國歷史上,有過無數嚴厲的禁酒令。在商紂王時期,酒是很稀罕的東西,才會有酒池肉林作為最高的獎賞。漢朝初期,因糧食匱乏,禁酒令比春秋戰國還要嚴厲,尤其是漢文帝時期。當時軍糧尚且不足,哪里允許民間用糧食釀酒享受。畢竟酒不能當飯吃,糧食才是重要的。到了漢武帝時期,隨著糧食的豐收和國家存糧的猛增,禁酒令開始逐步解除。
東漢反復禁酒,尤其三國時期糧食極度匱乏,人民大量餓死,人口巨減。但餓死的都是窮人,富人是沒事的。為了抑制富人享樂,三國都有過禁酒令。曹操名義上為了所謂禮法敬酒,實際上就像不知死活的孔融反駁的那樣:只是為了節省糧食。蜀國因國小經濟差,禁酒最為嚴格。他們規定家中只要私藏釀酒的器具,即便沒用過,也當做你用過來治罪。
隨后的歷朝歷代,大部分都禁酒過,主要還是在糧食匱乏的年代進行解決。唐代末期,因糧食非常少,釀酒更是不可能。后有幾年時間,全國意外出現大豐收,糧食問題暫時好轉。于是,長安城里有人私下釀酒出售,也出現了醉漢倒臥街頭的現象。當時的唐德宗不怒反笑,認為是國家經濟好轉的標志。從宋代開始,中國經濟一定好轉,尤其南宋時期大量推行高產水稻,一年產量可以弄農民吃上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