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 1,長信宮燈在什么地方發現的
- 2,QS 1306 1505 0 043是什么標準
- 3,長信宮燈是哪個年代誰用過旁邊的宮女是誰 揮手
- 4,作品分析 長信宮燈
- 5,皇家大長信是什么意思
- 6,長信宮是那個朝代的
- 7,長信宮燈的時代背景
1,長信宮燈在什么地方發現的
河北省保定市滿城縣靈山汗墓!
2,QS 1306 1505 0 043是什么標準
QS 1306 1505 0 043不是標準,而是徐水縣金興酒業有限公司的其他酒(配制酒)類的生產許可證,記住,是生產許可證而不是標準
保定市滿城金良食品廠糕點(烘烤類、月餅)生產地點河北省保定市滿城縣滿城鎮東馬村有效期至2014-04-10
3,長信宮燈是哪個年代誰用過旁邊的宮女是誰 揮手
農民
是西漢,據考證,長信宮燈本是陽信夷侯之物,七國之亂后歸竇太后,后賜給竇綰,隨竇綰入土。也有說最早是漢武帝之姊長平長公主(陽信長公主)之物,后歸竇太后。誰知道那宮女是誰。
中國漢代青銅器。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滿城縣中山靖王劉勝之妻竇綰墓。宮燈燈體為一通體鎏金、雙手執燈跽坐的宮女,神態恬靜優雅。燈體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宮燈長信宮燈設計十分巧妙,宮女一手執燈,另一手袖似在擋風,實為虹管,用以吸收油煙,既防止了空氣污染,又有審美價值。此宮燈因曾放置于竇太后(劉勝祖母)的長信宮,故名?,F藏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旁邊的就是個宮女
4,作品分析 長信宮燈
中國漢代青銅器。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滿城縣中山靖王劉勝之妻竇綰墓。宮燈燈體為一通體鎏金、雙手執燈跽坐的宮女,神態恬靜優雅。燈體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宮燈長信宮燈設計十分巧妙,宮女一手執燈,另一手袖似在擋風,實為虹管,用以吸收油煙,既防止了空氣污染,又有審美價值。此宮燈因曾放置于竇太后(劉勝祖母)的長信宮,故名?,F藏河北省博物館。 通體鎏金,作宮女跽坐持燈狀,中空。整體由頭部、身軀、右臂、燈座、燈盤和燈罩六部分組成,各部均可拆卸。宮女著廣袖內衣和長袍,左手持燈座,右臂高舉與燈頂部相通,形成煙道。燈罩由兩片弧形板合攏而成,可活動,以調節光照度和方向。燈盤有一方銎柄,內尚存朽木。座似豆形。器身共刻有銘文九處65字,分別記載了該燈的容量、重量及所屬者。因燈上刻有“長信”字樣,故名“長信宮燈”。據考證,此燈原為西漢陽信侯劉揭所有。劉揭文帝時受封,景帝時被削爵,家產及其此燈被朝廷沒收,歸皇太后居所長信宮使用。后來皇太后竇氏又將此物賜于本族裔親竇綰。此燈做為宮廷和王府的專用品、禮品,可見它在當時也是很珍貴的。長久以來,長信宮燈一直被認為是我國工藝美術品中的巔峰之作和民族工藝的重要代表而廣受贊譽。這不僅在于其獨一無二、稀有珍貴,更在于它精美絕倫的制作工藝和巧妙獨特的藝術構思?! ¢L信宮燈一改以往青銅器皿的神秘厚重,整個造型及裝飾風格都顯得舒展自如、輕巧華麗,是一件既實用、又美觀的燈具珍品。堪稱“中華第一燈”。 采取分別鑄造,然后合成一整體的方法??脊艑W和冶金史的研究專家一致公認,此燈設計之精巧,制作工藝水平之高,在漢代宮燈中首屈一指。
5,皇家大長信是什么意思
長信宮燈是漢代青銅鎏金燈具之一,前172年鑄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一級文物。由考古學工作者白榮金在1968年對滿城漢墓中竇綰墓(今河北省保定市滿城縣西南約1.5公里的山崖上)的發掘作業中發現?,F藏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石家莊市河北省歷史博物館“滿城漢墓”展區??脊艑W家在宮燈燈身上辨識出“陽信家”的銘文,周長山等部分學者據此推測長信宮燈原屬漢代陽信夷侯劉揭(前179年受封為侯)家中所有,《史記》記載劉揭之子劉中意因參與“七國之亂”而遭到廢黜,封國與家財收為國有,長信宮燈被送入皇太后竇漪的宮殿“長信宮”浴府使用。故又增加了“長信宮”字樣的銘文以示宮燈易主。宮燈的形態為一梳髻的跣足侍女跪坐在地,手持銅燈。整件宮燈通高48厘米,重15.85千克。由頭部、右臂、身軀、燈罩、燈盤、燈座6個部分分別鑄造組成,頭部和右臂可以組裝拆卸,便于對燈具進行清洗。宮燈部分的燈盤分上下兩部分,刻有“陽信家”銘文,可以轉動以調整燈光的方向,嵌于燈盤溝槽上的弧形瓦狀銅版可以調整出光口開口的大小來控制燈光的亮度。右手與下垂的衣袖罩于銅燈頂部。宮女銅像體內中空,其中空的右臂與衣袖形成銅燈燈罩,可以自由開合。燃燒的氣體灰塵可以通過宮女的右臂沉積于宮女體內,不會大量散逸到周圍環境中。燈罩上方部分殘留有少量蠟狀殘留物,推測宮燈內燃燒的的物質是動物脂肪或蠟燭。宮燈表面沒有過多的修飾物與復雜的花紋,在同時代的宮廷用具中顯得較為樸素。燈上刻銘文九處,共65字,內容包括燈的重量、容量、鑄造時間和所有者等。 如: “長信尚浴,容一升少半升,重六斤,百八十九,今內者臥” (位于燈座底部)。
不明白啊 = =!
6,長信宮是那個朝代的
長信宮是為漢代長樂宮建筑群中最重要的建筑物,位于西漢都城長安城內東南隅。漢代太后一般住在長樂宮中的長信宮。長樂宮、未央宮、建章宮同為漢代三宮,長信宮是長樂宮中的一座。
長信宮燈[gilt bronze human-shaped lamp]中國漢代青銅器。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滿城縣中山靖王劉勝之妻竇綰墓。宮燈燈體為一表面鎏金、雙手執燈跽坐的宮女,通高48厘米,神態恬靜優雅。宮燈長信宮燈設計十分巧妙,宮女一手執燈,另一手袖似在擋風,實為虹管,用以吸收油煙,既防止了空氣污染,又有審美價值。此宮燈因曾放置于竇太后(劉勝祖母)的長信宮,故名。通體鎏金,作宮女跽坐持燈狀,中空。整體由頭部、身軀、右臂、燈座、燈盤和燈罩六部分組成,各部均可拆卸。宮女著廣袖內衣和長袍,左手持燈座,右臂高舉與燈頂部相通,形成煙道。燈罩由兩片弧形板合攏而成,可活動,以調節光照度和方向。燈盤有一方銎柄,內尚存朽木。座似豆形。器身共刻有銘文九處65字,分別記載了該燈的容量、重量及所屬者。因燈上刻有“長信”字樣,故名“長信宮燈”。長久以來,長信宮燈一直被認為是我國工藝美術品中的巔峰之作和民族工藝的重要代表而廣受贊譽。這不僅在于其獨一無二、稀有珍貴,更在于它精美絕倫的制作工藝和巧妙獨特的藝術構思。長信宮燈一改以往青銅器皿的神秘厚重,整個造型及裝飾風格都顯得舒展自如、輕巧華麗,是一件既實用、又美觀的燈具珍品??胺Q“中華第一燈”。燈具的發明與我們的祖先對火的認識和利用有著密切關系,人類認識和保存火是燈具發明的前提。數十萬年前,隨著人類對自然界產生的火的功用認不斷提高,火不僅成為人們美食熟物的最珍貴的財富,也成為人們用以照明、驅逐黑暗的惟一工具。又經過漫長的生活實踐,人們掌握了人工取火技術之后,為滿足照明方式的不同需要,逐漸開始有意識地借用一些輔助設備來固定一定的火源。這些用來固定一定火源的輔助設備經過不斷的改進和演變,就出現了專門用來照明的燈具。中國最早的燈具出現在戰國,自此以后連綿不斷,發展至今。大量考古資料表明,中國古代燈具不僅種類繁多,也有很強的實用性和時代性,而且許多設計新穎、造型別致的燈具還是精美的藝術品。1968年出土于河北滿城的長信宮燈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后面將詳細介紹)。這些燈具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不同時代的民俗文化內涵。自漢代出現元宵節張掛彩燈的習俗后,彩燈制作更是歷久不衰,直至現代化燈具高度發達的今天,彩燈仍是人們一年一度歡慶元宵佳節必備的物品。燈和燈字究竟起源于何時,在考古發掘所見或傳世品中,戰國以前都尚未發現名為燈的實物。在殷商甲骨文中亦未見燈、燭之類字樣。從現有文獻來看,西周時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出現的“燭”應是最早的照明用具的記載?!秲x禮·燕禮》云:“宵則庶子執燭于阼階上,司宮執燭于西階上,甸人執火燭于庭,閽人為火燭于門外?!薄抖Y記·曲禮上》亦云:“燭不見跋?!薄吨芏Y·秋官·司烜氏》云:“凡邦之大事,共墳燭,庭燎?!编嵭ⅲ骸皦灒鹨?,樹于門外曰火燭,于門內曰庭燎,皆聽以照眾為明。”從上述文獻來看,西周時“燭”應是一種由易燃材料制成的火把,沒有點燃的火把通稱為燋,故可以抱燋,用于執持的已被點燃的火把,稱之為燭;放在地上的用來點燃的成堆細草和樹枝叫做燎;燎置于門外的稱火燭,門內的則稱庭燎。至于貴族家居或民間所用之“燭”是什么樣子,至今仍不得而知。中國現存最早的燈具出于戰國,雖還未發現帶有銘文款識的,但在屈原《楚辭·招魂》中已有“蘭膏明燭,華鐙錯些”的記錄,說明當時已出現“鐙”這個稱謂了。在周代,“鐙”、“登”通用?!稜栄拧め屍鳌罚骸澳径怪^之豆,竹豆謂之籩,瓦豆稱之登?!薄抖Y記·祭統》:“夫人薦豆執校,執醴授之執鐙?!惫湃税选扮嫛狈Q燈,應是字義的假借。戰國一些銅豆形燈自名為“燭豆”,這一現象進一步證明了燈是由豆演變而來的。
7,長信宮燈的時代背景
長信宮燈(Gilt Bronze Human-Shaped Lamp) 中國漢代青銅器。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滿城縣中山靖王劉勝之妻竇綰墓。宮燈燈體為一表面鎏金、雙手執燈跽坐的宮女,通高48厘米,神態恬靜優雅。宮燈長信宮燈設計十分巧妙,宮女一手執燈,另一手袖似在擋風,實為虹管,用以吸收油煙,既防止了空氣污染,又有審美價值。此宮燈因曾放置于竇太后(劉勝祖母)的長信宮,故名?,F藏河北省博物館。 通體鎏金,作宮女跽坐持燈狀,中空。整體由頭部、身軀、右臂、燈座、燈盤和燈罩六部分組成,各部均可拆卸。宮女著廣袖內衣和長袍,左手持燈座,右臂高舉與燈頂部相通,形成煙道。燈罩由兩片弧形板合攏而成,可活動,以調節光照度和方向。燈盤有一方銎柄,內尚存朽木。座似豆形。器身共刻有銘文九處65字,分別記載了該燈的容量、重量及所屬者。因燈上刻有“長信”字樣,故名“長信宮燈”。據考證,此燈原為西漢陽信侯劉揭所有。劉揭文帝時受封,景帝時被削爵,家產及其此燈被朝廷沒收,歸皇太后居所長信宮使用。后來皇太后竇氏又將此物賜于本族裔親竇綰。此燈做為宮廷和王府的專用品、禮品,可見它在當時也是很珍貴的。長久以來,長信宮燈一直被認為是我國工藝美術品中的巔峰之作和民族工藝的重要代表而廣受贊譽。這不僅在于其獨一無二、稀有珍貴,更在于它精美絕倫的制作工藝和巧妙獨特的藝術構思。 長信宮燈一改以往青銅器皿的神秘厚重,整個造型及裝飾風格都顯得舒展自如、輕巧華麗,是一件既實用、又美觀的燈具珍品??胺Q“中華第一燈”。 采取分別鑄造,然后合成一整體的方法??脊艑W和冶金史的研究專家一致公認,此燈設計之精巧,制作工藝水平之高,在漢代宮燈中首屈一指。 燈具的發明與我們的祖先對火的認識和利用有著密切關系,人類認識和保存火是燈具發明的前提。數十萬年前,隨著人類對自然界產生的火的功用認不斷提高,火不僅成為人們美食熟物的最珍貴的財富,也成為人們用以照明、驅逐黑暗的惟一工具。又經過漫長的生活實踐,人們掌握了人工取火技術之后,為滿足照明方式的不同需要,逐漸開始有意識地借用一些輔助設備來固定一定的火源。這些用來固定一定火源的輔助設備經過不斷的改進和演變,就出現了專門用來照明的燈具。中國最早的燈具出現在戰國,自此以后連綿不斷,發展至今。大量考古資料表明,中國古代燈具不僅種類繁多,也有很強的實用性和時代性,而且許多設計新穎、造型別致的燈具還是精美的藝術品。1968年出土于河北滿城的長信宮燈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后面將詳細介紹)。這些燈具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不同時代的民俗文化內涵。自漢代出現元宵節張掛彩燈的習俗后,彩燈制作更是歷久不衰,直至現代化燈具高度發達的今天,彩燈仍是人們一年一度歡慶元宵佳節必備的物品。 燈和燈字究竟起源于何時,在考古發掘所見或傳世品中,戰國以前都尚未發現名為燈的實物。在殷商甲骨文中亦未見燈、燭之類字樣。從現有文獻來看,西周時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出現的“燭”應是最早的照明用具的記載?!秲x禮·燕禮》云:“宵則庶子執燭于阼階上,司宮執燭于西階上,甸人執火燭于庭,閽人為火燭于門外?!薄抖Y記·曲禮上》亦云:“燭不見跋?!薄吨芏Y·秋官·司烜氏》云:“凡邦之大事,共墳燭,庭燎?!编嵭ⅲ骸皦?,火也,樹于門外曰火燭,于門內曰庭燎,皆聽以照眾為明?!睆纳鲜鑫墨I來看,西周時“燭”應是一種由易燃材料制成的火把,沒有點燃的火把通稱為燋,故可以抱燋,用于執持的已被點燃的火把,稱之為燭;放在地上的用來點燃的成堆細草和樹枝叫做燎;燎置于門外的稱火燭,門內的則稱庭燎。至于貴族家居或民間所用之“燭”是什么樣子,至今仍不得而知。中國現存最早的燈具出于戰國,雖還未發現帶有銘文款識的,但在屈原《楚辭·招魂》中已有“蘭膏明燭,華鐙錯些”的記錄,說明當時已出現“鐙”這個稱謂了。在周代,“鐙”、“登”通用?!稜栄拧め屍鳌罚骸澳径怪^之豆,竹豆謂之籩,瓦豆稱之登?!薄抖Y記·祭統》:“夫人薦豆執校,執醴授之執鐙?!惫湃税选扮嫛狈Q燈,應是字義的假借。戰國一些銅豆形燈自名為“燭豆”,這一現象進一步證明了燈是由豆演變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