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甫洛夫的貓(巴甫洛夫的貓實驗)

1. 巴甫洛夫的貓

1. 巴甫洛夫的貓

順口溜:

巴甫洛夫的狗,桑代克的貓。

斯金納的老鼠,班杜拉的寶寶。

苛勒的猩猩抓香蕉,托爾曼的白鼠走迷宮。

布魯那:“我發現!”

奧蘇泊爾:“我接受!”

加涅:“我把信息加工一下。”

建構主義者:“你和我建構的不一樣!”

正文:

裴斯論教學方法,首提“教育心理學化”;

卡普捷教育心理學,首部以教心學命名。

烏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對象,俄國教心奠基人。

心理發展的主要理論:

高爾頓遺傳決定論,霍爾的復演理論,

發生認知皮亞杰,認知發展維果斯。

認知風格的差異:

場獨立與場依存,認知差異威特金;

輻合型與發散型,三維智力吉爾福。

認知學習理論:

格式頓悟完形說,托爾認知目的論,

信息加工論加涅,海德韋納歸因論。

現代認知布魯納,有意義學習奧蘇泊。

學習遷移理論:

學習遷移理論多,形成訓練沃爾夫,

相同要素桑代克,經驗類比有賈德,

關系轉化格式塔,認知結構奧蘇泊。

遺忘的理論:

痕跡衰退遺忘論,里士多德桑代克;

同化遺忘奧蘇泊,動機壓抑弗洛伊。

行為演練的基本方法:

全身松弛雅各布,系統脫敏沃爾帕,

理性情緒治療法,艾里斯步驟ABCDE。

學習動機理論:

需要層次馬洛斯,成就動機阿特金,

成敗歸因是韋納,自我效能班杜拉。

教師領導方式類,行動研究屬勒溫。

教師成長三階段,都源自福勒布朗。

波斯教師成長式,特韋爾訓練教學,

巴奇教學四反思,伯利教展五階段。

《教育學 》

科舉制度始隋唐,科舉考試依四書。

生物起源利托爾,心理起源有孟祿。

精神分析弗洛伊,還有動機壓抑論。

埃拉斯首用班級,斯賓課程倡導者。

紳士教育白板說,教育漫話屬洛克。

教育心理教育學,教育心理桑代克,

杜威專長教育學,赫爾巴特教心學。

桑代克嘗試錯誤說,共同要素遷移論,

痕跡衰退遺忘論,現代教心奠基人。

實用主義屬杜威,兒童中心主義論,

教育無目的杜威,現代教育代言人。

泛智教育源夸美,首用班級授課制,

首先提普及教育,強調教育自然性。

大教學論夸美鈕,標志教育學獨立。

赫爾普通教育學,傳統教育學代表,

教學具有教育性,教育學教授綱要。

認知結構學習論,發現教學和學習,

課程改革大運動,課程結構布魯納。

身心發展內發論,孟子人性本善論,

基因復制威爾遜,成熟機制格塞阿諾。

個人本位教育目的,福祿盧梭泰洛奇。

教學目標分類法,掌握學習布盧姆。

操作條件作用論,程序教學斯金納。

發生認知皮亞杰,最近發展維果斯,

人格發展埃里克,人力資本舒爾茨。

幼禽隨母勞倫茲,家庭三教鮑姆寧,

完形頓悟說苛勒,耶克多德倒U線。

社會知覺布魯納,實驗教育梅伊曼,

范例教學根舍因,教師反思源科頓,

量杯實驗陸欽發明人,

程序教學創始人,個別教學普萊西。

學習條件有分類,學習層次與結果,

聯結學習的理論,信息加工論加涅。

2. 巴甫洛夫的貓實驗

2. 巴甫洛夫的貓實驗

俄國心理學家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進食行為時發現,狗吃到食物的時,會分泌唾液,這是自然的生理反應,不需要學習,這種實驗是無條件反射,引起這種反應的刺激是食物,稱為無條件刺激。如果在狗每次進食的時發出鈴聲,一段時間后,狗只要聽到鈴聲也會分泌唾液,這是作為中性刺激的鈴聲由于與無條件刺激聯結而成了條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是條件反射,后人稱之為“經典條件作用”。

A.無條件反射:是人和動物先天遺傳的,不學而能的反射,也稱為本能。如膝跳反射、嘗梅生津。

B.條件反射:是人和動物后天經過學習才會的反射。如人看到紅燈會停止行走。

C.凡是能夠引起條件反應的物理性的條件刺激叫做第一信號系統的刺激。如望梅止渴、望而生畏等。

D.凡是能夠引起條件反應的以語言為中介的條件刺激叫做第二信號系統的刺激。如司機看到“減速慢行”的標志會放慢行車速度。

3. 巴甫洛夫的貓啥意思

巴甫洛夫是一位偉大的心理學家,但至死都不讓別人這樣稱呼他。

他在自己年輕時最不愿意研究的領域研究了一生,而且還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巴甫洛夫1849年9月26日出生在俄國中部梁贊的一個鄉村牧師家庭,從小接受的是神學教育,后來進彼得堡大學攻讀生理學,獲得學位后不久,出國深造,受到當時最杰出的生理學家的喜愛并對其言傳身教。

回國以后,巴甫洛夫進入彼得堡軍事醫學院,并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消化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因此獲得1904年度的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由于從小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巴甫洛夫并不愿意做一名心理學家,甚至對心理學家帶有一種仇視,嚴禁任何人在自己的實驗室里使用心理學術語,否則“將毫不留情地擊斃他”。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極度仇視心理學的人,卻在心理學上取得了重大發現——這也許并不是他的本意!巴甫洛夫之所以能在心理學界成名,得益于他對條件反射的研究。要說他的研究機緣,那就必須提及他的老本行——消化研究。

當時,巴甫洛夫正是對狗的消化研究,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找到了觀測狗消化系統工作的方法,從而將他推向了心理學研究領域。

經過反復試驗之后,他得出了條件反射理論。

后來,他的成果被行為主義學派所吸收,成為制約行為主義的最根本原則之一。

接下來,巴甫洛夫徹底把研究轉到了神經研究上,但實驗用的還是狗。

在實驗中巴甫洛夫發現,狗的有些反射是暫時的和可建立的,而有的反射是不需要條件的,從而證明了大腦和高級神經活動由無條件反射、條件反射雙重反射形成的。

在此基礎上,他還提出了人與動物的神經不同在于:人除對外界直接影響的反應外,還有引起人高級神經活動發生重大變化的第二信號系統——語言。

這也是人類特有的思維生理基礎。從1878~1890年,巴甫洛夫把研究的重點轉移到了血液循環中神經作用的問題。

在研究過程中,他在溫血動物的心臟上發現了一種只能控制心跳的強弱特殊的營養性神經。

后來人們把這種神經就稱為“巴甫洛夫神經”。自此創立了神經營養學。

晚年的巴甫洛夫,對心理學的態度不再像年輕時那么仇視了。

他還表示:“只要心理學是為了探討人的主觀世界,自然就有理由存在下去”,但對自己,他沒有留下任何余地。

即使在彌留之際,他唯一牽掛的就是不要后人稱自己是心理學家。雖然如此,鑒于他對心理學領域的重大貢獻,人們還是違背了他的“意愿”,并尊他為行為主義學派的先驅。

4. 巴甫洛夫的貓漫畫

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是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之一。巴甫洛夫通過研究狗的進食發現一系列規律和理論,他的條件反射學說對當代心理學產生了很大影響。

5. 巴甫洛夫的貓 百度云

您好:就是您的昵稱,您在沒有設置昵稱前的ld就是說賬號。

6. 巴甫洛夫的貓qaq

巴普洛夫在做條件反射實驗時,用一副套具把狗固定于隔音室食物臺前的位置上,用一導管從狗的唾液腺口收集唾液,并將該導管與記錄唾液分泌總量和分泌滴數的裝置相連。

實驗開始時,先呈現鈴聲,狗并未分泌唾液,此時鈴聲僅是中性刺激。之后,讓鈴聲先于食物數秒鐘出現。這樣將鈴聲與食物多次配對后,當只給鈴聲而無食物時,也引起狗分泌唾液。

中性刺激鈴聲因與食物的多次配對而成為食物的信號,即條件刺激,從而引起狗分泌唾液這一條件反應。

巴甫洛夫將鈴聲與唾液分泌之間聯系的建立稱為條件反射。在這類實驗基礎上,他提出條件反射學說,并以條件反射為指標。

7. 巴甫洛夫的貓娘

我的同學網名叫貓娘。

她養了兩對貓。共四只。取名叫大樂一小英,小樂一小琳。

幾個月后我去她家,又多了兩只貓。取名小圓,小美。原來大樂小英生的小圓,小樂小琳生的小美。都是我的同學貓娘給接生的!真讓我無語了。

貓娘是才女,我特敬佩她。她離校后參加樂隊到民間婚慶唱歌,自學的歌曲,唱的好。離開樂隊后學畫畫,自己開的紋身店取名叫{}畫皮{}

她喜歡國畫。有一次她正畫一大幅國畫牡丹園。小美慢悠悠地走過去趴在貓娘的畫上,并用尖利的爪子把畫弄殘了。貓娘無奈地看著小美,小美卻瞇著眼睛睡了……

8. 巴甫洛夫的貓漫畫在線看

  巴甫洛夫和狗,就是那些被俄羅斯生理和心理學家巴甫洛夫做過許多實驗的狗狗。

  你一定聽說過這個詞:“條件反射”,正是起源于巴甫洛夫的實驗。

  下面,是巴甫洛夫所做的其中一個實驗……

  為了讓狗乖乖地待在籠子里,他給籠子門通電。一旦狗狗從籠子里往外走經過門口,就會遭受強力電擊!經過反復的幾次電擊后,狗狗們都怕了,哪怕籠子的門打開,狗狗們也不敢再靠近籠門,踏出籠子半步!

  有一天,實驗室所在的地區發生嚴重的洪災,巴甫洛夫慌忙逃命,沒來得及顧得上籠子里的狗狗們。巴甫洛夫逃命時還在想,狗狗們都會游泳,籠子的門也都開著,它們應該能夠自己逃出去吧。

  讓巴甫洛夫意想不到的是,當他回到實驗室的時候,他發現所有的狗狗都還在籠子里面!沒有一只狗逃出來,全都淹死了!!!

  由于長期電擊所帶來的恐懼心理,讓這些狗狗,在洪水步步緊逼的時候,只是嗚咽嚎叫,卻不敢邁出牢籠半步!!!

  作為父母的你,看完這個案例,會有什么想法?

  我們當中有多少人,在有意無意間,成為了巴甫洛夫,讓自己的孩子成為了巴甫洛夫之狗?

  你一定聽過許多家長對自家孩子有過這樣的抱怨:

  “這孩子不愛看書,跟他爸一樣,一拿起書就打哈欠。”

  “他腦袋轉得不夠快,理解力不行。”

  “他很好動,注意力無法集中,做事經常做一半就走神,我總得在旁邊陪著他。”

  “他很內向,不會跟人交流,不懂得表達自己的想法。”

  如果你也是其中一位充滿焦慮與不滿的家長,我希望你能重新審視……

  這些抱怨都是有暗示性與指向性的。

  這些抱怨就如同巴甫洛夫實驗籠子里通上的電,孩子們每聽到一次,就好像那些可憐的狗狗,都會受到一次或大或小的電擊。

  也許孩子們的反應并不強烈,家長也沒有留意到,但是“電流”穿過時給孩子帶來的顫抖,卻是一次又一次在不斷地重復,最終養成了以下這些你絕對不會期待的條件反射……

  “我不行,我不好,我不要……”

  假如孩子們已經形成了這樣的條件反射后,我們又該怎么辦呢?

  在三色糖寫作課堂上,我是這樣做的……

  那天,我給孩子們的任務是進行動作細節的描寫,剛公布完主題,其中一位男生就大聲說:“老師,我要寫吃大便!”整個課堂馬上炸開了鍋,所有的孩子都捧腹大笑!孩子們在爆笑之余,也不斷地用眼睛瞄著我,似乎在等待著我對那位男生的呵斥。

  讓他們都感到意外的是,我并沒有發怒,反而非常好奇地問那位男生:“你要寫吃大便?寫誰吃大便?你自己嗎?”

  “哈-哈-哈-哈!!!”又是一陣更猛烈的笑聲在教室里回蕩。

  男生眼珠子一轉回答說:“寫我兩歲的妹妹吃大便。”

  我點點頭:“哦,兩歲的妹妹,那有可能真的會不小心拿起大便來吃。你如果想寫,可以啊。”

  我又接著問:

  “當時你妹妹的神情是怎樣的?”

  “是好奇心得到答案后的滿足,還是一臉的痛苦?”

  “眉毛是舒展開的,還是皺著的?”

  “眼睛是睜得大大的,還是瞇得小小的?”

  “嘴角是上揚的,還是下垂的?”

  “大便塞到嘴里的那一刻身體有沒有直哆嗦,哭了嗎?”

  我還要繼續問下去,男孩子已經一直在搖手打斷我說:“老師求你別再問了,太惡心了!我都要吐了。我不要寫這個了。”

  我這才停下來:“你寫不寫這個題材老師都尊重你。只是無論寫任何事情,哪怕是寫吃大便,都可以寫得讓人如臨其境,讓人想吐,這才有意思。”

  后來男生寫了一段他沒胃口,媽媽卻硬叫他把飯吃完的片段,寫得還真讓人看了想吐,相當生動。

  當男生說要寫吃大便的時候,如果你選擇打斷或批評,就如同給籠子通上了電,讓孩子對寫作,對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產生恐懼與厭煩。這樣的后果又會怎樣呢?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習慣于或者沉默不語,或者違心表達,變得習慣性拒絕,又或者習慣性接受。

  這些習慣,都少了主動爭取,主動思索的過程,而到了真正需要思考的場合,他已失去了這種能力,就如同巴甫洛夫之狗,洪水面前,只能坐以待斃。

  但是,如果我們包容孩子的各種想法,哪怕它再奇葩,再難登大雅之堂,我們都先耐心聆聽,接納它,再加以合適的引導時,孩子會覺得自己受到尊重,想法得到重視,他便會專注地傾聽,認真地思考,并得出讓你意想不到的深刻結論,最最重要的是:他做到了主動思考。

  當你對孩子心生不滿,貶低斥責的話語很想脫口而出時,請想想巴甫洛夫籠子里的狗狗們,想想自己是否準備給籠子通電,想想自己是否真的愿意自己的孩子成為巴甫洛夫之狗。

熱文